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攀登者觀後感3篇

觀後感1.93W

“也許你窮盡一生都不會攀登到珠峯山頂,但你心裏一定要有一座山。那座山不一定要珠峯那麼高,但會讓你永遠有一個奮鬥的目標”。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攀登者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攀登者觀後感3篇

  攀登者觀後感1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網上議論紛紛,大家無比期待,就連品味刁鑽的吳楓楓老師也極力推薦。

整件事情要從1960年的中國說起,1960年,國際登山界對珠穆朗瑪峯屬於中國還是尼泊爾產生了爭議,並稱:“中國沒有登上過珠峯,憑什麼說珠穆朗瑪峯是中國的?”於是,中國爲了珠穆朗瑪峯的歸屬權,組建了一支登山隊。在登山過程中,不幸遇到了雪崩,爲了挽救其中一位登山隊員,丟失了攝影機,雖然最終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卻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不被世界所承認。時隔1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向珠穆朗瑪峯進發,經歷了重重困難,最終登上了珠穆朗瑪峯,並測出最準確的高度8848.13米!

首先感動我的是影片中曲松林的那一句:“換作我,我死都要把攝影機留下!”這句話是在方五洲救起曲松林,而放棄攝影機後曲松林所說的。這表現出了曲松林爲了捍衛祖國尊嚴而不惜任何代價的崇高精神,就算是用生命作爲代價,也不能讓中國顏面盡失,在其他國家面前擡不起頭來。

其次感動我的是李國樑,主動請命當隊長。雖然他是首次登山,並沒有太豐富的經驗,但他依然願意揹負重任,掌管攝影機並擔任登山隊隊長,爲祖國爭光。

《攀登者》這部影片向我們宣揚了充分的愛國主義情懷,爲國家榮譽而勇攀高峯的精神。

  攀登者觀後感2

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今年國慶節的電影市場非常火爆,值得關注的就是國慶獻禮片,今天我們來說說說《攀登者》。這部電影的參演者很多,最讓我們熟悉的就是吳京、章子怡、胡歌等人。9月30號影片就將全國上映,相信到時候一定會口碑爆棚。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峯,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峯的壯舉。時隔59年,由徐克監製、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多布傑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攀登者》襲來。在致敬海報中,五位演員神情堅毅、目光堅定,傳遞出一往無前的信念和決心。

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峯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並首次完成了珠峯海拔高程的精確測量。電影《攀登者》劇組爲了真實還原這段歷史故事,影片的主創團隊在前期籌備階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無論是影片中富有歷史年代感的場景搭建,還是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所使用的冰鎬、冰爪、氧氣瓶以及登山服等裝備與服裝道具,都遵循史料記載,做到真實還原。據瞭解,爲了讓演員表演更加真實,劇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揹着重達17公斤的登山裝備進行訓練和拍攝。爲體驗高海拔和極寒環境下的真實感受,主演吳京還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時節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崗什卡雪峯,足足體驗了半個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中國一段幾乎塵封了60年的歷史,一個關於民族尊嚴與捍衛家國的故事。在剛解放時期,珠峯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紀50年代,中尼雙方因爲珠峯的歸屬問題起了爭議。尼方認爲珠峯完全在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無關。當時中方提議給山峯起一個友好的名字“友誼峯”,尼方也拒絕接受,尼方堅持認爲“中國人從來都沒有登上過珠峯,何談珠峯是你們的領土”。爲此,國家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登山隊,我們要爲了國家的榮譽而戰!攀登不只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態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歲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匯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裏,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無邊的宇宙裏,而在一點一滴的小事與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在這個奮鬥的時代,每一名中國人都是攀登者。14億中華兒女在各自的崗位上,在細碎的生活裏,傳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觀後感3

上海電影人獻給祖國70華誕的電影《攀登者》是一部氣勢恢宏、極富視覺衝擊力的大片。在1960、1970物質匱乏年代裏,中國登山隊員實現首次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峯珠穆朗峯的'壯舉本身蘊含了大量看點,極寒氣候、缺氧環境、險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構成阻擋主人公登頂的重重障礙,使得影片在呈現人與自然搏鬥的視覺奇觀之外也擁有飽滿的情節張力。

然而《攀登者》真正動人之處卻並非情節和畫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全片、蕩氣迴腸,讓我們走出影院仍激動不已。在筆者眼裏,或者說在《攀登者》這部影片裏,這種攀登者精神有豐富的。

所謂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種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衆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峯被稱爲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峯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然而,沒有什麼困難能嚇到英雄的中國人民。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此後,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了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峯的高度爲8844.43米,這一高度後來爲世界採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堅持不懈、久久爲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的精神。事實上,中國的兩次登頂珠峯都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登頂是在原定的中蘇聯合登山隊突然解散,中國人一缺經驗、二缺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一直有質疑的聲音。以影片中的方五洲(吳京飾)爲代表的中國登山人即便在“”動盪的歲月裏,也從未放棄再次登頂的目標,始終默默訓練、保持體力,終於在15年後,收到了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的召喚,完成了二次登頂的夙願。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在經歷了登頂失敗並承受截肢之痛後,幾十年不放棄,終於在暮年完成了全球第一例靠假肢登頂的壯舉。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甘爲人梯、甘於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片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時爲了協助隊友征服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一處無法固定鋼錐的4米高峭壁,一處讓英國登山家無功而返的天然屏障,毅然決定讓隊友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極度缺氧的環境裏冒着生命危險搭起了人梯,而張譯飾演的曲松林爲了避免踩傷隊友脫掉了登山靴,以至於凍傷腳趾留下殘疾。此後,曲松林雖然無法再次登頂,但他承擔起了訓練新一批隊員的重任,甘爲1975年二次登頂的人梯。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則是因爲途中休息時把睡袋留給需要的隊友,自己在高寒的風雪中苦熬,纔不得不截肢的。中國人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苦難而愈挫愈強,就是因爲有這些甘爲人梯、甘於犧牲奉獻的民族脊樑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團結一致、相互協作、共克難關的集體主義精神。中國登山隊在國家條件艱苦的歲月裏能夠完成北坡登頂珠峯的壯舉,上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擠出經費支持購置必要的裝備,支持訓練,還有當地駐軍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區修築道路、保障後勤。具體到登山隊,則離不開氣象、通訊、醫療、後勤各部門的協作和保障,離不開現場的指揮。雖然最後登頂的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登山隊卻是由數百人組成。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作爲一位留蘇回國的氣象專家就爲登山任務的指揮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氣象資料和及時的氣象預警。作爲非職業登山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也不比登山運動員差。但爲了保障任務完成,無數幕後英雄都在默默奉獻着,因爲集體主義精神早已浸透在共和國一代的血脈裏。

攀登者精神更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1960年中國人的攀登珠峯與今天登山運動愛好者們征服天險不同,既有宣示主權的目的,也有爲中國人爭氣的目標,是一次爲國登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國主義是引領攀登者們的最高精神。正是爲了祖國利益,攀登者們纔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自我犧牲、甘於奉獻,纔不計得失、團結協作,才堅持不懈、久久爲功。因此,觀衆在電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征服自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中華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生爲中國人、深愛共和國的愛國情懷。

因此,在我們感謝包括香港電影人在內的電影工作者所付出的辛苦、讚許他們的藝術才華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電影《攀登者》的成功,首先在於這一歷史事件及其所體現的攀登者精神偉大而寶貴,同時得益於我們廣大觀衆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驕傲的中國人。

標籤:攀登者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