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

觀後感5.35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湘行散記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1

讀罷《湘行散記》,我不僅感受到沈從文先生和妻子張兆和熾熱的感情,還了解了湘西淳樸的民風,領悟了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麗的山水、別緻的風景孕育出的沈從文先生細膩通達的內心。

湘西被羣山包圍,人們的生活自然多了幾分與世隔絕的古韻。在這裏,有錯落的吊腳樓,有哭嫁的新媳婦,有愛說“野話”孔武有力的水手,還有縈繞的情歌與號子……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要爲了生計勞苦奔波,但他們的質樸令沈從文先生不禁感嘆出:“他們生活的單純,使我永遠有點憂鬱。”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單純”,一定是依託於他們背後的山水。就拿水來說吧,平靜時“水則透明如無物,小船用兩個人拉着,便在這種清水裏向上滑行”;洶涌時“水吼得嚇人,浪打船邊艙板很重”;湍急時“可同一股火樣子,太熱情了一點,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憑自己意見做去”……這隨性質樸的河水,滋養了包括沈從文先生在內的千千萬萬湘西人。於是先生髮自內心這樣讚美故鄉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這讓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的銘文,先生包裹在慈悲與謙讓中的一顆赤誠之心,應該就是在這清秀山水中滋養出來的,這也正是“智者樂水”的真實寫照。

對故鄉河流的眷戀,令沈從文先生對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後漲水能被淹沒的街的總稱。這一頗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鐫刻在沈從文的心中,以至於他在描寫河街時用了《河街想象》這個題目。他筆下的河街簡單而美好:有悄悄說話、用烘籠烤手的婦人,有賣紙錢的鋪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門,還有從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縈繞着的歌聲,“簡直是詩”。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的故鄉常德,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經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歷史的原貌只能留存於祖輩們的記憶裏了,戰火的洗禮、城市的變遷,讓古老的河街化爲了時間的塵埃。幸運的是,故鄉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於那仿古的建築羣中,吹着愜意的.河風時,我心中就會飄過沈從文先生文字裏的“極好的歌聲”,這是鄉土的歌謠,也是歷史的迴響。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純美的童謠,流淌過我的內心,給我帶來安寧和溫暖。

先生說“真的歷史是一條河,使我觸着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那就讓我們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歷史的歲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純美和愛。

湘行散記讀後感2

說實話,看這本書看得雲裏霧裏的,正讀其間彷彿還能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片段場面,放下書腦袋裏即刻空空一片,實在難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感情,頓時會覺得書讀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直到後來“偶感懷人”部分,心裏纔有了些許與作者的共鳴,再徑自往前翻看,也許能略懂作者萬分之一。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吊腳樓”,我就想象着難道是把樓房吊起來在半空中?隨即百度,果不其然,結構美麗悅目,飛樓高閣懸在半山中,倒影重重映入碧水裏,真是美麗湘江水中樓!怎能不讓人感嘆?何況此一行,沈先生是歸去故里,這一路的人和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不被觸動不生情愫!無論樓閣中是住着什麼人,都必是有着純潔靈魂的,散發着與自然溶爲一體的特有味道的,那裏的水手踏實質樸,勇敢耐勞,幾十年行船,劃過多少灘,走過多少潭。多情水手與吊腳樓中溫暖的.女人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正如沈先生的話“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櫓歌聲聲,灘聲長流,作者再回湘西,一下子就踏進了十幾年前的歷史中,“過去的,有誰人能攔住不讓它過去,又有誰能制止不許它再來?”看到曾經一起釣蛤蟆的老伴,沈先生竟被“時間”猛烈地摑了一巴掌,他沒有上前與之相認,是不敢?不願?還是害怕?我想那時那景那身份還有分別多年的境遇都無法使作者走向前吧,那感覺可能就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

“時間使我的心在各種變動人事上感受了點分量不同的壓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有很多東西和人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悄然改變,前些天尋到了多年的同學,當時激動的心情彷佛回到童年的沒心沒肺,馬上聯繫加了微信,寒暄了現狀,回顧了過往,過程中竟幾次無語。讀後感·是的,時間已經讓我們的友誼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候,到今天,中間的這段人生我們不曾參與彼此,又如何懂其悲喜?只是再見面時如何不教人感懷時間都去哪了?沈先生說,“十個月內死了四個最熟的朋友,這些人的死去值得紀念,紀念的方法應該不是眼淚,不是儀式,也不是言語。”友誼如此,人生如此,時間亦是如此。

這篇散文集,讓我讀起來感覺筆觸自由,文字鮮美,通過很多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故地重來的感慨,也通過信札和回憶來嘆息物是人非,仔細品讀,彷佛也理解了作者的部分情感,那就是對生活和時間的感悟吧。“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

湘行散記讀後感3

讀完之後,是應該寫點東西的。

想讀著名小說《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

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著名小說《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著名小說《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讀著名小說《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爲**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到,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然後不爲親人知曉;有那麼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識。初讀時,以爲是在讀著名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遠不止這些,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

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

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爲**,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4

我最初是在喜馬拉雅聽到這本書的,由於朗讀者是位女聲,加上那篇文章文筆比較細膩,讓我誤以爲是位女作者寫的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沈從文的作品,因爲以前看過《邊城》,所以頓時對這本書也產生了興致。

還是先購買的電子版,不過看完之後決定再買一本紙質版的,因爲覺得這本書日後還有再翻閱的價值,而想要圈閱或批註點什麼的話,電子版就不如紙質版擁有這個樂趣了。

前面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書信我就不評論了,他們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搜索,我這裏重點想談的是對於散文的幾點看法。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感興趣,一是因爲作者文筆比較有趣味,讀起來比較輕快,作爲消遣來說,比較不會發悶。二是籍此可以瞭解湘西的民風民俗,那個時代、那些個普通人物的生活質樸而又真實,讓這本書成爲最真實的記憶。最重要的是作者懷有一顆平和、尊重、敬畏的心,這纔是本書最大的閃光點!我認爲真正的藝術家不是爲了炫藝,也不僅僅是爲了直抒自己胸臆,而只是用藝術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對這個大千世界的真實感悟並分享給大家。所以作爲一名藝術家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悲憫之心,感情一定要真誠,其作本站有生命力、才能感動別人。

《湘行散記》書中描述的.如畫風景,讓我看了都想要跟隨作者的足跡去一一探尋,那淳樸的市井生活、好聽的櫓歌,讓我也想去好好領略一回。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即便再卑微也努力生存着的生命讓人感動。原來每個生命都生而不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敬重!

無論身處何種險境,永遠勇敢面對,無論身處何種黑暗,永遠心懷希望!懂得珍惜當下的每一個日子、懂得感恩目前所擁有的一切,知足常樂,用愛擁抱世界,這難道不是我們現在也非常需要的一種精神嗎?生命無常,活着不易,人生百年,還有什麼是不能看開的呢?

亙古的時間長河,多少生命輪迴其中,滄桑歲月,不同的人物在相同的場景演繹着相似的生活。“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們或許無力改變些什麼,卻可以好好銘記他們同時深深反思自我。

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於作者比較接地氣,沒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作品流露的思想悲憫而不頹廢,處處透露出對這方山水和淳樸生活的真正熱愛。我驚訝於作者在這個年紀怎能如此通透,心裏不禁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也好奇起來。

我原以爲沈從文只是一介書生,後來才得知他國小畢業15歲就從過軍,童年過早的見識了太多的殺戮,所以早早的就體會了生命的無常。早熟早慧的他不認命,19歲就獨自北漂去了京城,從此在那裏開啓了自己另一番精彩人生。很多時候作品源於生活,一個有着豐富經歷、生性堅韌而又淡然的人,其人生本就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書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5

《湘行散記》的前半部分是沈從文與妻張兆和的書信,多沈從文寫的。後半部分是他的散文,記載了他1934年返回故里的一路見聞,看着曾經美好的故鄉變的滿目瘡痍,他心生悲意,繼而引發了他對童年時期、年輕時期的回憶以及沿途湘西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的記錄。

靠岸停泊時正當傍晚,紫絳山頭爲落日鍍上一層金色,乳色薄霧在河面流動。船隻攏岸時搖船人照例促櫓長歌,那歌聲糅合了莊嚴與瑰麗,在當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樂。

他對於景色的描寫,自己卻總說覺得人類的語言太貧乏了寫不出這自然的壯闊。

躺在尚有些微餘熱的泥土上,身貼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閃放寶藍色光輝的螢火蟲匆匆促促飛過頭頂。沿河是細碎人語聲、蒲扇拍打聲,與煙桿剝剝的敲着船舷聲。半夜後天空有流星曳了長長的`光明下墜。灘聲長流,如對歷史有所陳訴埋怨。這一種夜景,實在爲我終身不能忘掉的夜景!

他們之間的書信被稱爲民國四大情書之一。這部分書信是沈從文在得知母親生病,從北京沿水路回家的途中寫給三姐兆和(張兆和在家排老三,所以沈從文會親切的喊她“三三”)的信,他把一路的見聞包括對三三的思念悉數寫下。筆下的湘西,好似世外桃源一般躍然紙上,清新自然,活潑可人。如果要去湘西玩,這本書也可以做半本旅行指導了。

沈從文追求張兆和的時候,每天寫情書,寫到最後張兆和也心軟了,只能感慨“是因爲他的信寫的太好了!”

日中太陽既好,景緻又復柔和不少,我念你的心也由熱情而變成溫柔的愛!

我一個人在船上,看什麼總想到你。

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有了你在我心上,我不拘做什麼皆不嚇怕了。

我希望夢到你,但同時還希望夢中的你比本來的你更溫柔些。

我知道對我這人不宜太好,到你身邊,我有時真會使你皺眉。我疏忽了你,使我疏忽的原因便只是你待我太好,縱容了我。

三三,我今天離開你一個禮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來真不快,因爲這一禮拜來,我不爲車子所苦,不爲寒冷所苦,不爲飲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什麼都不辛苦,可是想你太苦了。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想念。總之就是越看越虐狗,也越看越幸福。他真的寫的太好了!

至於他們感情的後話,至少在合適的年紀,愛了最合適的人,給了彼此一段五彩斑斕的時光。《湘行散記》值得再過些年讀,慢慢的讀,迴歸到那個時代去,又苦澀又甜蜜的日子。

湘行散記讀後感6

說實話,看這本書看得雲裏霧裏的,正讀其間彷彿還能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片段場面,放下書腦袋裏即刻空空一片心理學入門,實在難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心理學入門境和感情,頓時會覺得書讀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直到後來“偶感懷人”部分,心裏纔有了些許與作者的共鳴,再徑自往前翻看,也許能略懂作者萬分之一。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吊腳樓”,我就想象着難道是把樓房吊起來在半空中?隨即百度,果不其然,結構美心理學入門麗悅目,飛樓高閣懸在半山心理學入門中,倒影重重映入碧水裏,真是美麗湘江水中樓!怎能不讓人感嘆?何況此一行,沈先生是歸去故里,這一路的人和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不被觸動不生情愫!無論樓閣中是住着什麼人,都必是有着純潔靈魂的,散發着與自然溶爲一體的特有味道的,那裏的水手踏實質樸,勇敢耐勞,幾十年行船,劃過多少灘,走過多少潭。多心理學入門情水手與吊腳樓中溫暖的女人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正如沈先生的話“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櫓歌聲聲,灘聲長流,作者再回湘西,一下子就踏進了十幾年前的歷史中,“過去的,有誰人能攔住不讓它過去,又有誰能制止不許它再來?”看到曾經一起釣蛤蟆的老伴,沈先生竟被“時間”猛烈地摑了一巴掌,他沒有上前與之相認,是不敢?不願?還是害怕?我想那時那景那身份還有分別多年的境遇都無法使作者走向前吧,那感覺可能就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

“時間使我的心在各種變動人事上感受了點分量不同的壓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有很多東西和人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悄然改變,前些天尋到了多年的同學,當時激動的心情彷佛回到童年的沒心沒肺,馬上聯繫加了微信,寒暄了現狀,回顧了過往,過程中竟幾次無語。讀後心理學入門感·是的,時間已經讓我們的友誼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候,到今天,中間的這段人生我們不曾參與彼此,又如何懂其悲喜?只是再見面時如何不教人感懷時間都去哪了?沈先生說,“十個月內死了四個最熟的朋友,這些人的死去值得紀念,紀念的方法應該不是眼淚,不是儀式,也不是言語。”友誼如此,人生如此,時間亦是如此。

這篇散文集,讓我讀起來感覺筆觸自由,文字鮮美,通過很多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故地重來的感慨,也通過信札和回憶來嘆息物是人非,仔細品讀,彷佛也理解了作者的部分情感,那就是對生活和時間的感悟吧。“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

湘行散記讀後感7

“三三,船已經到關上了,我半點鐘就會上岸的”。“三三,請把這封信用你那體面溫和眼睛多吻幾次”。

清澈的“湘”流了過去,活潑有趣勇敢耐勞的水手奔了過去,一封滿載念想無比溫柔的家書寄了過去,從“老伴”到“騰回生堂”的今昔,戰亂無序,轉徙漂泊,短短的廿天,浮於表面的平靜下,是歷史的洪流、人生的縮影,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但沉澱的卻是無盡的哲思與嘆息……

這船上的時光好似度日如年,好似可以飽覽天下事,沈從文將這些事一一譜出,看似,這一切都是如此淡泊、美麗,但這恬淡樸實的一切所展現的其實是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上層”的一種生活與享受自由的差距,實際上是十分沉重的,只是沈從文始終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活着,以至於他所傳遞也是褪去了灰色塵埃的又一抹天地。他只是純粹的將那抹溫暖放大化,那抹溫情具像化。因爲他明白,他並沒有資格評判他人的生活與命運,也沒有力量去改變什麼,他能做到的,只是靜靜地看着,就如同書中寫道的,“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因爲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你瞧,這並不是遠離世俗,不染塵世,他對家的愛,對故鄉的愛,對祖國的愛只不過些許含蓄,只不過做到了肆意笑談,不去深究,只不過是大愛無言。

這短短的廿天裏,他坐在船頭,一邊欣賞沿岸的'風光,一邊寄去搖曳在風雨裏的家鄉,無故增添了多少愁緒,詮釋着絕對的自由和放蕩的淡泊。

這短短的廿天裏,作者行過了一條道路……雖說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但在途中一路上的風光都是極有趣的,值得我們去鑑賞、去思索,這一路上自然是有許多的苦難與艱辛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閉着眼,朦朧一生,那樣你就始終看不到這世界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他孤身浸沒在黑暗裏,漂泊着、漂泊着,他不斷的向前去,劃出一圈圈漣渏,殘餘着對故土、對社會的綿綿思緒和側畔輕呢。這零零散散的書信,白紙黑字,未能成片,短短的廿天裏,到底是譜出的歷史的自由亦或是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來,如此一位被政治邊緣化的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由,而這自由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以及未來期望的預兆,是一份純真的希望,飽含着的,是一顆赤誠之心。

湘行散記讀後感8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恰是一個陰雨濛濛的下午,手邊盡是雲氣,起初倒的熱水已經涼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場黃粱夢。

沈從文老先生,別人言說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誠如是。看完這本《湘行散記》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腳步,細細賞過他的故鄉。艄公的櫓歌還在湘西霧濛濛的水面上迴響,吊腳樓上隱隱約約有姑娘清脆的笑聲,太陽落盡,暈出半邊夕燒的天,我行過山,行過水,去偷窺了一場夢。

說來有趣,沈從文,一個當過土匪的苗疆漢子,在這本書裏倒是對湘西的山水傾盡了一切溫柔,他從新婚燕爾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當做了張兆和的黛眉,杏目,於是這山這水,都成了他的情書,或許是給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許是給養育他的秀美湘西。身心都懷着愛意的男人,對於一切都包含着溫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寫**,**,船手,沒有貶低沒有陌生。好的故事都是從生活裏來,每一個人是都鮮活的,真實輕快的鮮活。像周圍的姑姑,叔伯,姊妹,兄弟。翻過紙張,還能看到他們和你輕快地打招呼,隔壁阿姊要下河浣衣,前院的小哥要跟船遠航。

世務艱難,歌聲未歇,從《湘行散記》中,我能看到最爲真實的中國人形象,在砥礪前行中輕快地活着。而我始終堅信,能從如此溫柔的人文角度來寫人的,其內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魯野蠻他看見,但卻並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溫厚尊重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個認真活着的生命。他從船上下來,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輕的縴夫親親熱熱地哼着粗蠻的小調,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婦人。呵呦,多歡樂!

一河一船一書生。他行在湘西山水裏,路過別人的`故事,呵手提筆,寫給情人。古人說詩詞上乘講究的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沈從文的文字三分隨意三分靈氣,其餘下的盡是對故鄉山水色的傾懷柔情,而作起文章來,反倒像在作畫,所有遺憾都在輕描中繪上了憐憫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樸實的溫厚的,人行走在這大千世界,總有着無數招搖,無數光怪陸離,在寧靜裏取熱鬧,想來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記》字裏行間都透露着這個中國文人的人性關懷,在漿聲櫓影裏,他聽着艄公煎魚的聲響,爲我們構造了一個有唐以來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鐵生說過,寫作,就是爲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輕輕抹去。而沈先生筆下清淺的湘西,隨着社會改變已然星移物換,但文章永恆,或許某一天,你內心滂沱大雨,無處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過的山水,聽聽船艙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樣去偷窺一場夢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9

讀著名小說《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

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麼。聯繫現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那些千千萬萬來自基層的羣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

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後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並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他們強一點,在這個異地他鄉耕織自己的夢想。

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說的,我們並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所謂的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雖然面對生活的“寒暑”的來臨,我們比某些人更感覺嚴厲,但我們不應該因爲這樣就逃避生活,也不應該因爲這樣就放棄爲兒女,爲父母,爲命運夢想所作的應有的一份努力。

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在自己,是應當感覺莊嚴自豪的,在別人,應當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寬廣些,或許我們只是歷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命裏,去哭、去笑、去愛、去吃、去喝,像生命無法把握的水手,永遠勇敢有力,像淪落風塵的婦人,永遠保留那份純真的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10

我看過電影《湘西剿匪記》中的湘西,也看過沈從文《邊城》裏的湘西,更知道朱鎔基《七律——重訪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從文的家鄉,也真因爲如此,讓沈從文的散文有種江南水鄉的細膩。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記》,看看這本作者家鄉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獻醜,從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來談談作者筆下的湘西和這個著名的作者沈從文。如果你有寫過情書的經歷,應該知道這句“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看過很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如果你有和命運掙扎的經歷,應該知道這句“睜大了眼,什麼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嘗能支使命運”。一本《湘行散記》寫出了真正的沈從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這本《湘行散記》多的也是水,無論是寫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還是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須有水的,再加上一點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離譜了。“我平日裏想到瀘溪縣時,回憶中就浸透了搖船人催櫓歌聲,且被印象中一點兒小雨,彷彿把心也弄溼了。”回憶中的湘西,這麼的靜美和諧。

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在國小學過朱自清的《春》,對朱自清都很欣賞和了解,沈從文對朱自清有“其爲人也,溫美如玉,外潤而內貞”的稱讚。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話,下一個就應該想到沈從文了吧!民國時期的散文,一個北方、一個南方,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爲有朱自清,我們也知道了沈從文的江南之美。婉轉的櫓歌聲中,盪漾着生命勃發的生機,沈從文憑藉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記》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另外次本書還收錄《廢郵存底》、《雲南看雲》和《偶感懷人》。無論寫什麼,沈從文的散文風景都那麼有人情味,風俗人情都很愜意。

澄澈純淨的沅水之間,一片明朗樸野的湘西風光,閃耀着桃源般耀眼的餘暉,這就是美麗的湘西風光。我是不是應該去湘西看看,這麼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瞭解湘西,從《湘行散記》中我就已經去了湘西、瞭解了湘西,還有去的必要嗎?風景猶在,故人不存,我確實應該去看看湘西,爲了心中的沈從文,也爲了《湘行散記》中的湘西。

湘行散記讀後感11

書的前面是寫給愛人的信,字裏行間怎一個相思了得。看了幾章,稚氣癡情,沒想到沈從文還有這樣一面,有點感動。看到十幾章還是這個調調,就有點膩。雖然行文中也夾着人物風情,卻被膩得有點看不下去。蹦蹦跳跳好容易過了三十九章,那個喜愛的沈從文才又回來。

最喜歡作者文字中那種存在既合理的心態以及對家鄉的愛。

在沈從文眼中,人們“那麼忠實莊嚴的生活,擔負了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繼續在這世界中活下去。不問所過的是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卻從不逃避爲了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在他們生活、愛憎、得失裏,也依然攤派了哭、笑、吃、喝。”每個人都生動活潑有趣。想想如果是我自己親眼目睹,恐怕會看到無知粗鄙無賴。因爲我狹隘所以眼中的世界就狹小。

記得年少時的一件往事。曾經坐長途車從昆明下景洪,途經思茅去一個朋友的朋友家拜訪。那是一棟三層的居民樓。在廚房裏我吃驚的發現燒水做飯居然用的是柴竈!現在還記得自己當時的無知,脫口問主人爲什麼樓房還要用柴竈。以前的經歷已經使當時的我明白樓房也不一定用管道煤氣,但是柴竈還是有點超想像了。一直感恩所有旅行中遇到的都是好人。當時的主人也是純樸善良,完全沒有認爲我是城裏人的傲嬌什麼的,真正理解我只是淺見無知而已,仔細的給我解釋了當地的民生以及南北能源差異。

作者筆下的人物,一直都在提醒我,旅行時遇到的當地人。他們可能沒上過什麼學,沒去過百里之外的地方,但是他們努力生活,心中對未來都有規劃,而且他們心中不以惡意對人。

喜歡沈從文是因爲個人覺得他並沒有高高在上或冷眼旁觀的自以爲是,只是單純的“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他沒有去評判什麼,也沒有去試圖改變,就像書生會有的'那種以爲是熱血激情,其實是何不食肉糜的好心。

喜歡沈從文還因爲他對家鄉的無條件的眷戀。他筆下的湘西寧靜平和,人物活潑有趣,人事物都淡淡的又吸引人,就像是一副印象派的畫作,具體畫的什麼不清楚,滿眼都只有光影色的印象。沒有去過湘西,也並沒很渴望沿着沈從文的路線走一次,是因爲我知道我不會感受到沈從文的湘西。對於那片土地,作者是全身心的愛戀,全無半點介意。很多人也是愛着家鄉,但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不如意,可能是風沙太大,梅雨季太潮溼,冬天太陰冷,鄰居太粗鄙,鄉親沒文化,等等。每當看到愛戀家鄉的文字背後那點介意,都會想到沈從文。在沈從文筆下,家鄉的一切都好,每一點一滴匯聚成那幅叫湘西的畫,缺了哪一筆,畫都不成畫,家鄉都不是家鄉。

湘行散記讀後感12

好久不曾坐在書房的檯燈下,擰開自來水筆的筆蓋了。是我的心太亂了嗎?差點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好在還有這本薄薄的《湘行散記》,可以讓我的心迴歸到波光瀲灩、風光如畫的美好與寧靜之中。

上世紀30年代,沉浸在新婚離別無盡思念中的沈從文,踏上了沅江之中的一條小船,開啓了一段回到故鄉鳳凰的行程。

沅江的溫柔平和與驚濤駭浪,兩岸的青山綠樹,河街上的吊腳樓,讓人靈魂出竅的櫓歌,船工們的粗野對罵,多情水手與婦人,賣白絨線的“翠翠”,帶有湘西北人獨有的灑脫不羈、特立獨行味道的老朋友們……那些故鄉的風物,那些少年時走過的山山水水,也許就是人生最難忘的吧?遊子歸來,眼前的景與物、曾經人和事交織在一起,繪成一幅湘行的長卷,舒緩有致,娓娓而來,彷彿船下靜靜流過的江水。

這其中,有對愛妻熾熱而綿密的思念,有對年少軍旅漂游歲月的回望與緬懷,有對故鄉的懷想與依戀。面對着那些與自然、與人生和諧相處的鄉野小民,沈從文先生善於挖掘出他們人性中的美好與純真,感嘆其彷彿千百年來不曾變化的命運和處世方式。但先生的心中,其實已有了淡淡的惆悵。“一份新的日月,行將消滅舊的一切”。“自然平和”的田園牧歌與“支配自然”的現代生活,是否應該做一些調和?

從先生泛舟沅江的日子到現在,轉眼間又已隔了好幾十年,放眼城鄉天翻地覆的一切,今天的我們真不知該作何感想。想來只有潺潺江水,不管什麼“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還在一成不變地默默往前流。甚至流水實際上也已經改變了模樣,至少已不復當年那麼清澈。

之所以重讀這本小冊子,除了想沉澱一下自己喧譁而渾濁的心靈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爲其中頗多涉及到我工作與生活過的桃源與常德,自然更添了一份興味與親切。

文中提到了常德長堤,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在常德街上開的旅社,所坐的“桃源划子”,白洋河文昌閣張貼的“尋媳”啓事,“龐大莊嚴”的桃源名產土雞,經營者古老風俗的“後江”……都是我所熟悉的地方,在我不熟悉的'過往歲月裏的美麗與哀愁。

先生筆下曾經風情萬種的常德河街,早已在歲月的風塵裏湮沒。前些年,常德市決定讓沅江邊已經消失的河街,在城中的穿紫河畔復活。儘管舊夢歸來,其實已不復當年的韻致,但我在內心裏依然是讚許的。畢竟,光“河街”兩個字,已經寄託了太多滄桑鉅變後的鄉愁。

這可能是最沒有用處的那種書了。不過偶然之中既已翻到了,倒不妨重讀一遍。因爲,有那麼一條逝去歲月裏的河流,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在你心底泛起美麗的漣漪,終歸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13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裏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着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一層閒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着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爲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爲我們展現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着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裏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爲我們勾勒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裏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癡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蕩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着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着熠熠的光芒。連接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異常的項鍊,光彩奪目。打開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爲一體的書集,打開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

湘行散記讀後感14

隨手翻開《湘行散記》,便被沈從文先生構建的亦真亦幻、淳樸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這部散文集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時所作的遊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黑暗的時光中,《湘行散記》依然能繁花盡開、向陽而生,令人驚歎。

文章的字裏行間都是“花”,是盛開的向日葵,是永遠保持的一種向上的姿態。文字中氤氳着煙火氣、草木香和書卷氣,令人初讀時便心生愉悅。清新易懂的筆觸中,透出沈從文先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一顆赤子之心;幾筆傳神的描寫,便將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現在每一位讀者眼前。且看《桃源與沅州》中的這一段:“那種黛色無際的崖石,那種一叢叢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種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個如何不可言說迷人心目的聖境!”寥寥幾筆,這桃源仙境的美麗便溢了出來。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開滿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堅韌的象徵。纖手老頭兒對生活的努力執着、拉船人對生命的忠實莊嚴、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的豪邁豁達等人物身上的頑強品質是令人讚歎崇敬的。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特點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而沈從文先生又未嘗不是呢?在沈從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優秀品格與志向、期望,蘊含着對黑暗社會的思考和不滿,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在與沈從文先生的交談中,我彷彿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人:性情率真、喜歡字畫、對湘西有着無限眷戀和熱愛、身上不乏勞動人民勤勞的影子。看着沈從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爲何還能保持如此樂觀的心態生活?”沈從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說:“因爲他們身上有着勞動人民頑強的品格,有着屬於中華兒女的那份堅韌不拔!”是啊,這些美好的品格多麼難得,多麼需要新時代人們學習傳承!

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執着堅定和勇氣?考入海南中學,進入新的的`學習旅程,起初我並不適應,遇到了許多困難:人際關係重新洗牌,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周圍的同學都是百裏挑一的佼佼者,這一切無形中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是,我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我相信,努力不會白費,花開的日子不會遙遙無期。終於,在期末考試時,我的成績有了質的飛躍。

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記》,回首那些閃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頂,貫注我的全身:面對困境,我沒有任何的理由退縮和放棄,必須堅定目標,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開。在黑暗中,我們最需要的,便是那份執着堅定,以及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