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

觀後感1.8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質數的孤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1

“質數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數的無窮數列中,它們處於自己的位置上,和其它所有數字一樣,被前後兩個數字擠着,但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卻比其它數字更遠一步。它們是多疑而又孤獨的數字。”

“在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加特別的成員,數學家稱之爲‘孿生質數’,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彼此相鄰。在它們之間只有一個偶數,阻隔了它們真正的親密接觸。假如你有耐心數下去,就會發現這樣的孿生質數會越來越難遇到,越來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獨的質數,它們迷失在那個純粹由數字組成的寂靜而又富於節奏的空間中。孤獨註定是它們真正的宿命。”

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最特別的便是它的頁碼。頁碼是從二開始的一個個質數。或許是在詮釋題目的意義。但同時也是在舉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對對孿生質數的親近與遙遠。一個個世人眼中獨特的數字在這些頁碼上變成了最正常、最和諧的存在。

書中的馬蒂亞和愛麗絲正像這樣的兩個質數,他們是少數的、異常的、孤獨的。上天讓他們幸運地遇到了彼此。他們的殘缺似乎有了慰藉。但他們的'命運無法改變。他們中間永遠有一個不可抹去的偶數,似一條鴻溝天塹,阻礙着兩個殘缺的靈魂相互結合。是偶然?是命運?或許是必然吧。也許從馬蒂亞決定將癡傻的妹妹拋下的那一刻起,從愛麗絲決定逃掉那天的滑雪訓練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他們起初的事故便是由於所處的環境造成的。而當悲劇發生後,環境沒有包容他們,相反地,環境將這兩個異類緊密地隔離起來、排斥出去。這纔是悲劇的根源。誠然人們欣賞生物的多樣性,但對於自己種族中的異類爲何那樣的刻薄?他們是被密封在渾濁液體中的兩塊固體,不知如何掙扎,終於慢慢沉入深淵,在表面結痂,將自己封閉。

然而,他們的日子還會繼續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2

在數學中,所謂的質數是隻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的數字,質數簡單清爽卻不那麼普通,或許正因爲如此,保羅·喬爾達諾纔想到賦予它們情感內涵。在《質數的孤獨》一書中,這位意大利小說家將男女主角馬蒂亞和愛麗絲比喻爲兩個相鄰卻永不能見面的“孿生質數”,它們被前後兩個數字擁擠着,彼此卻難以靠近,顯得“多疑而孤獨”。

這是一篇關於靈魂之疏離的小說,同樣,也是一篇敘寫生命之悖謬的小說。與其說喬爾達諾將孤獨的特性賦予小說主人公,毋寧說是他在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開兩個非常態的靈魂,將其中關於青春的殘酷真實展示給讀者看。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小說主人公馬蒂亞和愛麗絲顯然都在童年期經受了創傷,而這創傷伴隨他們度過青春期,沉澱爲生命的一部分。之於馬蒂亞,是因爲一次不負責地聚會,年幼的他爲了貪玩永遠地弄丟了自己的孿生妹妹;之於愛麗絲,則是由於被迫學習滑雪不慎摔斷了腿,終生需要與殘疾廝守度過。這過往的可怕經歷折磨着兩個人的成長歲月,長大也是迷失在自己的孤獨裏。外在的傷口癒合後,愛麗絲變得自卑而馬蒂亞變得自閉,就好像喬爾達諾所描述的:“馬蒂亞拒絕這個世界,而愛麗絲卻感覺被這個世界拒絕。”

某一天,這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因爲生命的烙印而認出彼此。這種相認是必然的,就好像質數在合數中間總是那麼卓爾不羣。然而,伴隨相認的必然性的,是隨之而來的悲劇的必然性———喬爾達諾深刻地洞悉到,兩個人外在表現上的相似難以掩蓋的是他們本質上的不同:儘管兩人被彼此深深吸引並珍視彼此,卻難以有圓滿而俗套的大團圓結局。在故事後半段中,幾乎是毫無懸念地出現愛麗絲嫁人又拋棄婚姻,以及馬蒂亞不顧一切歸國尋找愛麗絲,卻又再次頭也不回地離開的情節。殘酷的命運早已註定:橫亙在兩人之間的是本質上的疏遠,當質數和合數的差異被排除出去的時候,質數本身不可避免地回覆到孤單個體的現實,沒有能力容納下任何異己的事物。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3

前些天我剛在某處地方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深深被吸引了。剛好今天瞄到學校書店新到書籍中有它,天對我意啊!毫不猶豫地就買下了。

“獻給埃萊奧諾拉。因爲我答應過你要保持沉默。”

目錄中頁碼以質數編碼,雪上天使,阿基米德定律,皮膚以上與表皮以下,另一個房間,在水中沉浮,對焦,後來的事。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在所有大於一的自然數中,除了一和它本身,質數不能被任何自然數整除。他們就是這樣一對孿生質數,孤獨而失落,雖然接近,卻不能真正觸到對方。

愛麗絲和馬蒂亞也就這樣同病相愛着。“愛麗絲和馬蒂亞之間的一些問題是別人先發現的,他們有所察覺已經是很多年以後了。他們牽着手走進客廳,臉上沒有笑容,視線的軌跡也不一樣,他們的`身體好像是通過胳膊與手指的接觸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軸承。

他們的頭髮有着明顯的反差:愛麗絲的頭髮是淺色的,襯托着她那過於蒼白的面部皮膚,馬蒂亞的頭髮則是深色的,蓬亂地垂着,遮住了他黑色的眼鏡,使他的雙眼消失在那稍稍彎曲的眉弓下面。

在他們之間,存在着一個沒有明確界限的共同空間,在這裏似乎應有盡有,而空氣靜止,不受外界的干擾。”

除了他們倆,再也沒有人能如此接近和相似。他們相愛了,可總在關鍵的時候作出違背心意的選擇,最終未能在一起。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還能有個寬鬆意義上的“伴”,而分開後,他們除了自己,還剩什麼呢?

質數的孤獨,是天生的,也是後天的。誰來擺脫?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4

最初看到這本書,是在再繁華喧鬧不過的淮海路書店內。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突兀的字體,真切而又自然地出現在我的面前。

正如其名,《質數的孤獨》像是在訴說着一個數學名詞的含義——一對孿生質數,接近但不能相互接觸,就像兩個相像卻無法在一起的人。而本書所帶給我們的卻不僅是這一點。

一個有着自殘傾向的天才少年,一個有着厭食症的跛腳少女……太多不正常的人聚集在這本書裏。我開始讀來壓抑,不免皺眉。爲什麼一本書竟然全是近似非人類的人物?而真正讀完才明白,他們都是質數,有着最壓抑的孤獨。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絕不是書中人物的世界,而是要深刻地反映我們的生活。

因爲孤獨,已成爲社會的常態。

曾經一度,我貪戀讀書。一次,在地鐵上正讀的起勁,旁邊一個帶着厚眼鏡的小夥子拍了拍我:“看什麼書呢?”“《圍城》。”“如今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此後,我們便簡單地聊了聊心得。周圍的人看着詫異,卻繼續着之前呆滯的.模樣。一切和他們無關。我們的對話漸漸淡了下去,因爲無言可談,因爲面對長久的孤獨我們無從下口。我們以孤獨的姿態相見,也以孤獨的理由分離。

現代人的生活像是被孤獨充斥了身體,經常迷失在虛擬世界裏而忘記了本身的存在。在信息膨脹的年代,我們依然保持着那樣的求知慾,過快地追趕着新事物,而未曾停下步伐感受生活的魅力,只對着那個長方形的“發光體”發愣。

我們忙碌奔波,可悲在不知道自己的是什麼,人云亦云,默默地讓孤獨侵蝕着我們的靈魂。可是更可悲的便是生活在這個世界裏,明明知道自己的夢想,卻追隨大流,眼睜睜地陷入孤獨的河流。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模樣?

腳步何必匆忙,物慾世界永遠沒有目的地,何不慢慢地欣賞沿路的風景?放手去重回那片自由的天地,何必讓太多的外界因素困住了自己那原本自由明朗的心?

請慢慢地等風降臨,吹散心中的孤獨,張開翅膀,帶上本屬於你的能力與,起飛。

《質數的孤獨》讀後感5

在數學中,所謂的質數是隻能被1和自身除的數。質數很簡單,令人耳目一新,但並不常見。也許正因爲如此,保羅·佐丹奴想到給他們情感內涵。在《素數的孤獨》一書中,意大利小說家將馬蒂亞和愛麗絲比作兩個相鄰但從未相遇的“孿生素數”。他們被前面和後面的數字擠得水泄不通,但他們很難靠近對方,顯得“可疑和孤獨”。

這是一部關於靈魂異化的小說,也是一部關於生命悖論的小說。喬爾·達諾與其說是給小說中的主人公帶來孤獨,不如說是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兩個非凡的靈魂,向讀者展示青春的殘酷真相。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主人公馬蒂亞和愛麗絲顯然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創傷,這種創傷伴隨着他們度過青春期,並作爲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沉澱下來。至於馬蒂亞,那是因爲他在一次不負責任的聚會上失去了他的孿生妹妹。至於愛麗絲,她被迫學習滑雪,不小心摔斷了腿。她需要一生都帶着殘疾度過。過去的可怕經歷折磨着這兩個人的成長歲月,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迷失在孤獨中。外部傷口癒合後,愛麗絲變得自卑,馬蒂亞變得自閉,正如佐丹奴所描述的:“馬蒂亞拒絕世界,而愛麗絲感到被世界拒絕。”

有一天,這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因爲生命的印記而認識了彼此。這種識別是不可避免的,正如質數在複合數中間總是如此獨特。然而,相互承認的必然性伴隨着隨之而來的悲劇的必然性——佐丹奴深刻理解,兩人外在表現的相似性很難掩蓋他們本質的不同:雖然他們深深地被對方吸引並珍惜對方,卻很難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和傳統的幸福結局。在故事的後半部分,愛麗絲結婚並放棄婚姻幾乎是毫無懸念的,馬蒂亞不顧一切地回來尋找愛麗絲,但沒有回頭就又離開了。殘酷的命運早已註定:兩人之間的本質是疏遠。當素數和複合數之間的差別被排除時,素數本身將不可避免地回到孤獨個體的現實中,並且不能容納任何外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