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百年孤獨》 讀後感

觀後感7.2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 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1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說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型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治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句子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爲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爲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後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脫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2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後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爲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裏,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後想爲它寫點什麼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衆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衆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爲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爲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爲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爲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衆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着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3

一開始讀這本書,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百年的孤獨,這到底闡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表現了作者怎麼樣的心情?我翻開書,慢慢閱讀後,卻發現這是一個曲折離奇,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馬貢多的小鎮,圍繞着布恩地亞這個家族發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從第一代布恩迪亞,到剛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亞,故事圍繞着這七代人慢慢展開。

老實說,剛開始讀這本書,我的思路是比較亂的,因爲思維和外國人不同,我經常把書中的人物弄亂,因爲感覺每個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儘管如此,我還是能興致勃勃地把書看下去,因爲書中有很多神話而荒誕的情節。書最後的一部分我沒看完,而且幾年過去了,書中很多內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圍繞着書中的第一個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亞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亞從一開始,就是個充滿好奇心,敢作敢爲的小夥子。他要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而烏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和他同牀。看到這裏,我突然笑了,這什麼理由!感覺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斥着一種光怪陸離的氣息。諷刺的是,我參考了一些讀後感後發現,最後他們的孩子當然是正常人,可是他們家族第七代的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個長着豬尾巴的嬰兒,而他剛出生就死去了,這也代表了他們家族血脈的終結。

結婚後,由於殺了人,他們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鎮馬貢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鎮經常有一些吉普賽人途徑,而布恩地亞徹底迷上了吉普賽人帶來的各種小玩意,經常花了很多錢去買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磁鐵什麼的,爲此他經常被老婆責罵,可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發明,雖然總是失敗收場。從這裏,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充滿了好奇心和鑽研心的人,但總是因爲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後來,他又異想天開,想打通外界與小鎮的聯繫,修建一條鐵路,使外界的.各種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夠進入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他帶領着一些年輕人,在小鎮周圍的灌木叢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終仍然看不到盡頭,最終無奈地放棄了。布恩地亞甚至爲此發瘋了,被家人綁在樹上,到死也沒解開過。

我讀到孤獨了,本書中每個人的孤獨都不一樣,這只是霍·阿·布恩地亞的孤獨,而他的孤獨感覺是比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樣,心裏充滿了各種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卻不被別人所認可,也曾努力過,但正如那看不到盡頭的灌木叢一樣,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終惶惶無所作爲地度過一生,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獨。

如何才能戰勝這種孤獨?我想到的只有:堅持。面對看不到邊際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個月呢?當然,堅持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需要我們窮其一生去培養和爭取。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4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也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我花了好長的時間纔讀完這本書。確實這本書近三十萬字的內容,而且人物衆多,情節曲折,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和民間傳說等。讀完這本書,讓我對這位文學大師肅然起敬。

這部作品主要講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舍財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作者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形象。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希望拉美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類來說,孤獨是人類發展的`本質,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世間百態,最愛你的無限包容你的未必是生你養你的那個人。人生在天地之間,因爲恐懼纔會感到孤獨。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爲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爲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通過讀完這本書我明白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而孤獨教會我浪漫。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5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爲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爲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爲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6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爲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爲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着自我還有閱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爲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纔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7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爲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爲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着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爲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纔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8

我最早讀到的馬爾克斯的作品,是他的《百年孤獨》,那大概是在我國中年紀的時候了。從那本書起,馬爾克斯就變成了烙印在我心頭的作家,儘管後來我又讀到了其他作家好壞不一的種種書籍,可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所以今天我回首那本影響過我的《百年孤獨》,大概五年過去了,有關這本書的記憶雖然遙遠,可依舊清晰。馬爾克斯作爲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的作品裏自然流露着種種神話式人物與場景,而他對人物的誇張又不失細緻的描寫卻是最令人欽佩。他是用魔幻的方式爲自己創造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是可能的,這一切都在他的步步渲染中凝結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魔咒。他把羊皮卷作爲至上的神明,從家族裏的第一個人被蟻羣所吞噬到最後龍捲風摧毀了這個村莊,全都無一例外地被羊皮卷所呈現。而世間的一切不都是在掙扎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嗎?

他創造的這個世界,人們的種種罪孽與惡習都有着他所厭惡的南美的影子,他力圖擯棄這一切,可這一切卻總是到來。所以他在絕望中寫下了這本書,裏面擁有着人們生活的林林總總,看似繁華熱鬧,可這熱鬧的背後卻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孤獨,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在欣賞一個空洞的軀殼。他在寫作中盡力去突出熱鬧,可這些熱鬧全都是日復一日的熱鬧,就像他說過的那句話,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所以越是熱鬧,越是麻木,後來也不再覺得他們是一個個活着的人了。所以他們也註定了在這孤獨中死去、滅亡。而細細想來,我們這些人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卻也與其有了相似之處。我們總是以爲自己在活着,每天只做相同的事情,懼怕改變,循環往復。而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孤獨的`生活嗎?如果我們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生活就會有趣許多。我相信很多人明白這一點,同時我也相信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也是是人生來就是孤獨,我們依然會每天做着自己已經習慣了的事,過着程序一般的生活,而我們身邊原本七彩的世界也會一天天暗淡下去。可我卻不願這樣,在我看來,這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所以我掙扎着、擁抱着這廣袤的世界,盡力去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人和事,我不想忘掉這個世界,也不想讓這個世界忘掉我。所以《百年孤獨》帶給了我很多感觸,它教會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做一個真實的人。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一把劈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9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10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與貧困。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布恩迪卡家族創立了馬孔多這一小鎮,並在此定居長達數百年。在這漫長的時間中,家族中的7代人都擁有着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作者運用犀利的批判眼光、簡潔的直觀語言和誇張的表現手法,爲我們描述了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歷程。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卡是西班牙人的後裔,由於受夢的啓示來到一片灘地並決定在此居住,後來陸續有人來到此地定居,這就是小鎮馬孔多。這是一個極有創造力並富於思考的人,因爲家族中曾出現過近親結婚而生出長有豬尾巴的孩子的先例,所以他的妻子烏爾蘇拉對此一直保持警惕。

在這個百年家族中,所有的男孩只有兩個名字: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從布恩迪卡家族漫長曆史上重複命名的傳統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體格強壯,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但唯一的例外就是布恩迪卡家族中第四代的孿生子——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里亞諾第二。他們一出生就熱衷於互換身份的遊戲,並保留了對方姓名下的性格。戲劇化的是,在這對孿生子相繼離世後,喪葬的人羣因混亂而將他們送入了對方的墳墓裏。家族中落的悲劇無法避免,家族中第六代的大女兒梅梅的私生子奧雷里亞諾不知不覺愛上了自己的姨媽。烏爾蘇拉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他們倆生下的孩子竟長着一條豬尾巴!當奧雷里亞諾終於譯出預言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這部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的小說雖然荒誕,但確是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讀畢全書,我們可以領悟,這一系列的故事之下,我們更應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真正的名著足以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我細細品味字裏行間的耐人尋味,咀嚼著作者留下的深意。合上書本,思緒早已隨著書中如夢的人生飄遠……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11

之前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從題目初步自我判斷了這一本書,或許是悲劇,更或許是歷史沉積的悲哀,沒有想太多而去接觸這一本書,一切剛開始只是爲了瞭解是否那麼悲傷,是否那麼哀愁,不知道讀這本書會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獨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說,一開始去看這本書,只是因爲在高中時期閒時看雜誌的那些日子裏,我曾經從各大媒體普天蓋地的宣傳中瞭解到有那麼一本如果你在人羣前說出來你讀過你會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書。後來,又曾三番五次在報紙上看到有人介紹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纔有了我後來去借這本書來讀的出現。

閱讀《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疑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時候都讓我搞不清誰是誰,很多看似科學但又略顯荒誕的事。幾次我想放棄但最終都抱着一種不想半途而廢的心情來繼續。直到有那麼一個早晨,略顯灰沉的天氣瀰漫着無邊無際的霧氣,我翻到了最後的一頁。男主他揭開梅爾基亞德斯留下的那本書,發現他所在那個馬拉貢的歷史正被一陣龍捲風吹走,而過往的`那些所有歷史,都將會漸漸消散。我徹底震驚了,心中爲作者的巧妙構思而歎服。文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雖然生活態度人生報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無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太過於獨立,太過於以自我爲中心而忽視了別人。可以看得出,這個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父妻、父子、母子、還是兄弟,他們之間都缺少了必要的溝通,以致於總有無窮無盡的矛盾;他們太過在乎“自己”的這一個角色,最終導致了是他們悲慘的人生。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因精神失常而被綁於樹下,最終死亡。第二代兩個兒子,一個因革命的失敗而終生自閉而死,另一個則是在家被槍殺。

孤獨,正是這部書真正的主題。作者在這裏通過運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現出來不同形式的孤獨,通過馬貢多這個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來創建的小鎮來縮略地展現出來了南美洲的那種孤立於世界,想與外面世界建立聯繫卻又被外面世界殘忍對待的縮影。並且,作者在末尾用一個富具想象力的結尾來去做了一個預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變,那麼,他們的結局就會如文中的馬貢多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歷史。

悲慘的人生,百年的孤獨,或者,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諷刺,這,就是所謂的悲哀。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12

這一本書無論中間的人物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經歷多少場人生的別離重聚,最終變得如同馬爾克斯在初期的描述一般“天地間一片永恆的幽暗。”

《百年孤獨》裏描述的現狀是,性格決定命運。未從根本處改變性格,任你重來多少次,該跌倒的還是會跌倒。家境比努力更重要。布恩迪亞家族打下的江山即便失手了還是留了一片福地給子孫後代。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

書中的梅爾基亞德斯很好的詮釋了一句話“你懂的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別人只道他性格無常,胡言亂語。但“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書中開頭他留下的那封以梵文書寫再加密的手稿,已經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如同電影《無極》一般。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書寫下來了,任你覺得自己有多麼的獨一無二,都逃不過命運與時間的衝擊。

馬爾克斯對人性的解讀太過深刻。書中有人曾把愛情,把事業,把家庭當做生活的全部,但最後又輕易的改變。枕邊人新鮮不過最初的一陣,事業拼搏到後期遇上瓶頸也就膽怯後退,百年大家最終只靠女性苦苦支撐。人就是這樣善變自私又討厭的生物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成爲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由非常多的元素組成的。一旦其中任何一樣比例過高,生活就會失衡。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太讓人絕望,直到後面我才發現作者是多麼的溫柔。

可能你也曾想過,生活是不是就這樣了?書中的人也想過。可能你覺得生活沒那麼甜,任何一切事物都是初期甜美,後期變得苦澀。書中的人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沒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獨和失落纔是人生常態,快樂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來回味的。你從迷茫中掙扎着走出來,奮鬥一生,發現這世上竟然什麼都不值得留戀,竟然什麼都留不住。宛如紅樓一場夢,夢醒後,人去樓空。

就像幼時的你在抽泣,你脆弱渺小,身子單薄,什麼都做不好。你拼命盼着長大,盼着以後的自己勇敢起來。長大以後你的確進步不少,但只要別人的一句話觸及了你舊時的噩夢,你彷彿又變成了那個在房間悶頭哭泣的小男孩兒。沒人理解,沒人陪伴。

你絕望的哭喊,“這樣的人生太糟糕了。”

馬爾克斯溫柔的摸摸你的頭,告訴你說,“其實我們都一樣。”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13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向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終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終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我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十分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一樣,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我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終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明白自我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終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終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午時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 讀後感 篇14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於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於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係複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後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着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於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於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麼時間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爲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裏不再有歡樂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並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於昨日的沉澱,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爲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爲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後只是被遺忘在角落裏,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