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巴黎聖母院有感[集合]

觀後感1.59W

巴黎聖母院有感1

讀完這個故事,真的有很多感觸。感覺這裏面太多壞人了。無情無義、冷酷醜惡菲比斯,表面上維護正義、保護弱小,實則道岸貌然、自私自利教父克洛德·弗洛羅。巴黎聖母院裏住着道貌岸然且性情乖戾的副主教克洛德神父和駝背的醜八怪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對克洛德神父忠心耿耿,百依百順。然後他回纔會去,爲了教父去抓美麗善良的艾斯美拉達,感覺好人都是弱的一方。樂於助人天真純潔多美麗小女孩埃斯梅拉達最終被判了絞刑可是她一見鍾情的菲比斯卻在現場和另一個女人冷漠的看着一切。她可以放棄自己的婚姻去幫助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面相醜陋的男子只爲了保住他的性命。真正的人間真善美。

巴黎聖母院有感[集合]

《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而小說發生的時間是1482年,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7月14日。也就是說雨果是以一個知道結局的後來者來創作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肯定是虛構的,小說中的人物有真實存在的也有虛構的,小說的發生地巴黎和具體場景巴黎聖母院都是真實存在的.。在這虛虛實實中,小說的四個部分,爲我們呈現四個不一樣的巴黎和巴黎的人。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也存在着各種各樣的愛,但愛也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表達。愛,不是自以爲是地付出,也不是自私地佔有;而是,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角度給他需要的愛。

巴黎聖母院有感2

一座古老的教堂,一個悲慘的故事,一種人生的感悟,一次心靈的洗禮,這就是《巴黎聖母院》。

還記得第一次閱讀它的時候是在高中,那時讀完後只記住了卡西莫多這個人物。隨着年齡,閱歷的增長,再次翻閱品讀時,對這個人物便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能夠鑄就人物的靈魂。無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只要看《巴黎聖母院》,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一個又駝、又瞎、又跛、又聾的醜八怪,在漫長的時間裏,他的世界只有克洛德與大鐘。在遇到愛斯美拉達之後,他擁有了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幻想。爲了自己心愛的人能得到幸福,他選擇了爲愛放手,爲愛成全。在面臨親情和愛情的選擇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維護正義。雖然他的外表醜陋,但卻擁有着一顆純潔美麗的心靈,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他的形象愈發的真實,豐滿,進而令人深刻。

有人說:“一個獨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來缺點更嚴重,因爲他知道自己缺什麼。”確實如此,所以,卡西莫多會因爲愛斯美拉達的美麗而感到深深的遺憾和自卑。他以不摻一絲雜質的愛守護着愛斯美拉達,試圖使她遠離一切傷害。最終卡西莫多被撞的頭破血流,擁抱着愛斯美拉達冰冷的屍體走向另一個世界。卡西莫多的愛,不以佔有爲目的,不以內心的私慾放縱自己,他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反映十五世紀法國封建統治的黑暗的浪漫主義色彩長篇鉅著,它所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是想要通過宗教生活犧牲品深刻揭露被教會控制下的中世紀宗教文化,教育對人性的束縛,揭示其不人道的一面。同時也想通過外表醜陋但內心卻無比善良的卡西莫多來歌頌下層勞動人民的友愛,捨己爲人的人道主義思想。我覺得這部小說最經典的點是將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毀滅而來昭示悲劇所帶給讀者最深沉的刺痛。

《巴黎聖母院》,曾經有人評價說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美麗與醜陋,純潔與骯髒的較量,是一副光怪陸離又鮮血淋淋的愛情悲劇。但我覺得對於卡西莫多來說,愛情,仍是美好的,即使最後留下的僅僅是一縷塵土……

巴黎聖母院有感3

這個暑假我雖然讀了很多的書,但是最美最動人的就是《巴黎聖母院》了。

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四美拉達咋街頭賣以藝後,不幸被聖母院的副教主弗洛德所看上並佔爲己有,後來卻又得知愛斯梅拉達已經有了情人,十分惱怒,殺害了愛斯梅拉達的.情人還嫁禍給了她,她被冤而判絞刑,這時一直喜歡着愛斯梅拉達的善良男子救了愛斯梅拉達,可還是被他的義父弗洛德發現了,弗洛德威逼愛斯梅拉達從了他,否則就把她交給官兵,她不從,便被實了絞刑,而男子卻把弗洛德推下了樓,與愛斯梅拉達死在了一起。

讀完這本書後,我既佩服卡西莫多的勇敢與善良,愛斯梅拉達的忠貞,又憎惡弗洛德的可惡,他自己殺了一個人,還間接害死了兩個人,尊後他的死也是罪有應得!

這本書還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在宗教社會的陰影下的無奈與悲痛,寫出了遇過發自內心的厭惡,也使得雨果成爲了一名世界矚目的文學家。

我想我們也應該學習這本書中的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做一個勇敢,忠誠,敢於與封建迷信作鬥爭的好人,千萬不能像弗洛德那樣,後果很慘的!!

《巴黎聖母院》真是一本好書呀!

巴黎聖母院有感4

《巴黎聖母院》這部電影描述了愛與被愛的諸多痛苦,向您揭示了美與醜,善與惡的真諦,又聾又醜的加西莫多,被克羅德神父收養於巴黎聖母院中擔任鳴鐘人,道貌岸然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了美麗的吉普賽愛斯梅拉達後,爲其美色所誘惑無法再清修,他指使西莫爾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不料卻被弗比斯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此而愛上了弗比斯。豈料弗比斯同樣只是個玩弄女性的僞君子,後終被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這時醜陋的加西莫多挺身而出將愛斯梅拉達救至聖母院中,愛斯梅拉達最後終爲軍隊所殺,或許她致死才明白麪貌醜陋而心靈高尚的加西莫多才是真心愛自己的人,愛斯梅拉達死後,加西莫多撫屍徇情,巴黎聖母院空留千古愛的傳奇。

鐘樓怪人卡西莫多,他成了我心目中“心靈美”的典型,他的每一句話都短小精悍,無論是“水”、“美”還是“避難,避難”,甚至當他把神父從樓頂扔下去的時候,他也摒棄了“代表埃斯美拉達宣判你死刑”的判決詞,而只是短短的一句“這都因爲你!”所有的憤怒都掩藏在了最後的驚歎號裏,掩藏在兩臂暴露的青筋裏。影片最後,當他在墳墓裏和心愛的人一起化爲塵土的時候,在我的心目中,他也成了像《追捕》中的杜丘一樣沉默果敢的英雄。

弗比斯的出現成全了我對喋喋不休的人本能的反感。“我要有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黃金,我都給你;我要是妻妾成羣,我最寵愛的就是你。”當他對兩個不同的女人說出同樣的話時,巧言令色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詞彙。

對於我來說,神父弗羅洛卻遠沒有“巧言令色”這樣的詞彙那麼容易理解,這個人物的存在也成爲我對名著保持應有的敬畏的理由。壓抑和變態是不屬於我當時年齡的東西,這使弗羅洛的壞看上去十分突兀,畢竟迷戀邱嶽峯就像迷戀羅大佑一樣是長大成人以後的事情,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對陰鬱絕望有一種本能的絕望。

這種絕望的情緒在我看到卡西莫多用石塊和滾燙的石灰水砸向潑向營救埃斯美拉達的乞丐王國的乞丐時達到了高潮。“如果教堂是神聖的,我們的姐妹也是神聖的,我們要奪回姐妹,洗劫教堂。”卡西莫多聽不懂這世俗的喧囂,保衛埃斯美拉達的安全是他心中惟一的聖經。

從藝術風格上說,小說富於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情節緊張奇特,想象豐富瑰麗,場面宏偉變幻,善惡美醜對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在小說的原序裏,雨果曾談到他的構思。聖母院鐘樓暗角牆上神祕的希臘字“命運”或“桎梏”,深深地激動着他,引起了他奇特而豐富的想象。他的小說決定要控訴宗教教條的“桎梏’’,揭示宗教教義與人性的矛盾。宗教教義造成了副主教克羅德的巨大苦悶,而更主要的是他所代表的天主教會勾結專制王權,鑄成了波希米亞賣藝女郎和敲鐘人所代表的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艾絲美拉達和加西莫多兩個善良的小人物,他們在教會和專制王權殘害下的慘死,有力地控訴了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與罪惡。但是,雨果突出地描繪教會統治下

的中世紀,決不是單純地爲了揭露中世紀的黑暗,而是藉助中世紀曆史題材,對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進行再批判,對波旁王朝的反動暴政進行清算,以啓發人民羣衆進一步認清封建專制統治的殘暴,鼓舞他們去同封建復辟勢力作殊死的鬥爭。作者激情滿懷地描繪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乞丐王國”,平民、乞丐、流浪者們互助友愛、精誠團結,向專制王朝、向天主教會大膽挑戰,爲營救受難姐妹而攻打巴黎聖母院。他們英勇戰鬥的壯烈行動,顯示了人民羣衆反封建的強大力量,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深刻地體現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偉大精神。雨果雖然寫的是歷史題材,但他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想”,描繪了新時代“所願望,所可能有的東西”,正所謂“發思古之幽情,寄希望於未來”。因此,《巴黎聖母院》對巴黎人民聲勢浩大的暴動的浪漫主義描寫,實際上是對“七月革命”的'藝術再現,它寄託了作家民主主義、共和主義的浪漫理想。

《巴黎聖母院》帶有作家濃烈的抒情色彩,他展現不受羈絆的藝術想象,通過奇特非凡的人物來表現理想。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是一個代表真善美的理想化典型,作家的熱情的筆觸細緻刻畫了她美麗動人、純潔善良、堅貞不屈的可愛形象及其高貴品格。在野蠻的中世紀黑夜中,她正是一支明亮的火把。愛斯梅拉達雖爲惡勢力所殺,但這火把的光輝卻更加燦爛奪目,照亮了苦難人民正在摸索的前進道路。小說雖以女主人公的悲劇結局告終,但並沒有悲觀色彩,浪漫主義的理想之光閃耀在每一頁的字裏行間。

翻開小說,兩個迥然不同的生活畫卷便展現出來:一個是以克羅德、路易十一、法比爲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教會僧侶的世界,他們殘暴、黑暗、墮落、僞善;另一個是由艾絲美拉達、加西莫多以及妓女、小偷、乞丐們組成的下層平民的世界,他們受苦受難,卻善良、正直、勇敢、友愛。如此鮮明的對照,既反映了法國中世紀階級對立的歷史真實,又概括了當代法國兩種勢力衝突的社會現實,並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乞丐王國”怪廳對甘果瓦的審判,和宗教法庭對艾絲美拉達的審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的審判,似乎滑稽,然而平等、公正、人道,滑稽中寄寓着崇高;後者的審判,貌似莊嚴,實則隨心所欲,草菅人命,強加罪名,殘害無辜,莊嚴中包含着可笑,充滿詭譎兇險。善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蒙受冤屈,受酷刑,遭殺害,而真正的罪惡元兇克羅德卻逍遙法外,甚至坐上審判席。這些意味深長的對照,對反動虛僞的封建法律,進行了最辛辣的嘲諷和深刻有力的批判。

人物形象塑造的美醜對照是《巴黎聖母院》對照藝術的精髓所在。它不僅體現在人物之間的相互對比,也體現在人物自身外形與心靈的美醜對比上。

《巴黎聖母院》不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豐碑,小說以緊張非凡的情節,奇拔突兀的誇張,宏偉磅礴的場景,活潑奔放的文思,縱橫跌宕的運筆,顯示了雨果作爲浪漫主義代表作家精湛的小說技巧和卓越的藝術才華。

巴黎聖母院有感5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情節跌宕,令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美麗動人的姑娘——愛斯美拉達的遭遇,她本應過着幸福的生活,但卻因爲美麗而產生了種種困難。當敲鐘人卡西莫多因劫持愛斯美拉達被綁在廣場上慘遭鞭打時,所有人都很高興。只有愛斯美拉達在他喊道口渴時不計前嫌給他水喝,醜陋的卡西莫多頓時感受到了溫暖。她單純、天真地愛上了弗比斯,她堅信她們之間的愛情,至死都沒有對這愛懷疑,她幻想他能來救自己。面對可惡的副主教克洛德的引誘,她從不屈服。她寧願用死亡來換得尊嚴。她堅貞不屈,直到生命結束她離開了,但美麗純真、善良真誠、純美無邪仍在綻放外表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悔恨自己,也懂得了善與惡,他以生命作爲代價,表達了對愛斯美拉達的堅貞不渝。兩種靈魂之美,悄然綻放

這本書表現了宮廷與教會壓迫人民羣衆,揭示了禁慾主義壓抑下的人性的扭曲。

書中的主人公尤其深深地震撼了我,她的品格值得每個人學習。如果以一種真誠的心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感激你。面對困難時,也要學習愛斯美拉達,堅貞不屈地面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巴黎聖母院有感6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水了,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不能給它增添一滴水了。

在中世紀法國巴黎的教堂裏,美麗善良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與醜陋的教堂敲鐘人卡西莫多和罪惡的神父克洛德上演了一出驚駭世俗,美麗而又醜陋的悲劇。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神父克洛德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弗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殺,但沒有死。他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羣衆爲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洛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推落地下,最後卡西莫多撫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

作品中對教堂華麗、宏偉壯觀的絲毫不吝嗇描寫是爲了反襯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也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抨擊。在這樣環境下教堂裏的人們徹底爆發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人們的心理變得扭曲於是悲劇的人生上演。善良美麗的愛斯梅拉達,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他們便成爲黑暗社會,殘暴教會勢利下社會底層人民的犧牲品。

雨果在其《巴黎聖母院》著作中似乎表現了美麗與醜陋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主題。悲劇中的各個人物都具有美麗與醜陋的形象:美麗善良,多才多藝的愛斯梅拉達,容貌醜陋,但卻勇敢善良的聾啞敲鐘人卡西莫多,容貌帥氣,但卻生性風流的弗比斯,開始善良在社會壓迫下人性變得扭曲的神父克洛德。

雨果《巴黎聖母院》的發表流傳,揭露了當時專橫、殘暴的封建王朝和陰險卑鄙的教會勢力對善良無辜者的殘害,也揭示了在禁慾主義的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墮落的過程。

巴黎聖母院有感7

這本小說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相: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爲奸壓迫人民羣衆,人民羣衆如何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反叛者愛斯梅拉達和伽西莫多是作爲真正的美麗化身展現在我的`面前,而我在克洛德和貴族軍弗比思身上則看到的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篇6今天看完了《巴黎聖母院》,可我在心中讚揚着很醜的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雖然醜,但是他心靈卻是美的。弓箭長雖然帥,可他卻非常的壞。

書中有一個美麗的景象一直在我眼前。愛斯梅拉達被判了死刑,就在她即將要死時卡西莫多救了她,把她送進聖母院。這又是卡西莫多的心靈美。

從中我知道了外表美不是最美,心靈美則是美中之王。

巴黎聖母院有感8

《巴黎聖母院》,一個用離奇和對比手法演繹出一個美與醜,善與惡的經典故事。美麗的吉卜賽姑娘,醜陋的敲鐘人和心狠手辣的副主教的故事,永遠被記錄在這本書裏。

卡西莫多,一個從生下來就因醜陋而備受冷落的一個小孩,文章中有一個描寫他的一段話:躺在牀上的不是女兒小阿涅絲,而是一個有着兩條羅圈腿,獨眼的醜陋小怪孩,他右邊的眼睛上長着一個瘤子,腦袋朝裏緊縮着,跟肩膀連在一塊兒,後背像彎弓一樣,在牀上不停地爬動。

即使書中把他描繪得那麼醜陋,依然阻止不了我對這個人物的喜愛。他是一個只要誰給他一點點幫助,他就能夠死心塌地地對那個人好的一個人,所以很容易明白,爲什麼愛斯美拉達僅給了他一口水喝,他便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他天生醜陋,但還有一隻獨眼,一雙能聽的耳朵,可命運依然不給他一絲眷戀,又因敲鐘而耳朵失聰,成爲一個真正的怪物。

他也需要被愛,當他看到愛斯美拉達撫摸她的山羊佳利的時候,會說出:我不幸是因爲我長得跟人太過相似,我情願自己完全是一頭牲畜,就像這隻山羊一樣這樣的'話。

他能夠藏起對愛斯美拉達的愛,因爲他知道,愛斯美拉達看不上他,他希望能夠像山羊佳利那樣成爲她的守護神,讓她再也不受侵犯,他爲了她能夠心甘情願被責備,能夠阻止一大羣乞丐闖入聖母院。

書中以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做對比,一個外貌奇醜但心地善良,另一個道貌岸然卻蛇蠍心腸。一個對愛斯美拉達默默守護,另一個卻想盡辦法把她佔爲己有。這本書將人物心靈的美醜善惡全部體現出來。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啓迪,我們要看重內在美,而不應該過多地追求外在美。愛一個人的方式最不可取的就是副主教的行爲,"愛她就一定要得到她,得不到就毀滅她",多可怕的想法。愛一個人,要懷有一片真心,就像卡西莫多那樣。

巴黎聖母院有感9

這個學期很開心能選到“音樂劇名作欣賞”這樣一門很有藝術人文素養的通識課。一學期下來,大多數我們欣賞的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但是學期中段的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與百老匯、西區的傳統音樂劇相比,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確實顯得有些“另類”。最扎眼的是歌唱演員嘴邊掛着的麥克風,如此大型的製作,難道連幾個“小蜜蜂”都捨不得買?還有就是不用現場樂隊而用事先錄製好的伴奏,這樣的做法讓人覺得也許失去了一些真實臨場感。再聽聽音樂,多爲短小的歌謠體,演員每唱完一段,都可以享受一下觀衆的掌聲。不像先前的諸如《約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貫穿性的主題非常清晰,結構上也有些連續性和發展性的意思。

《巴黎聖母院》在基本音樂結構中納入了大量其他因素,和人們熟悉的傳統音樂劇從各方面都相去甚遠。大致可以這樣來總結:巨型卡拉OK演唱會+雜技表演。現場播放伴奏聲帶取代樂隊,以簡單象徵性舞臺取代繁瑣的佈景,舞者與歌者角色完全互相脫離,就連主角使用的耳掛式麥克風都怎麼看怎麼特立獨羣。搖滾樂演唱會,搖滾音樂劇,概念劇,哥特式情節劇,悲劇音樂劇——你怎麼叫它都行。

“相當好聽”是所有人對《巴黎聖母院》的第一印象——作爲音樂劇的音樂,我認爲它比韋伯的作品更琅琅上口,且具罕見的咄咄逼人的氣勢。哪怕只是試探性地聽其中的一兩首作品,基本上也會乖乖地買張票去把它從頭到尾老老實實地看完。的確,它就是有這樣的魅力,甚至在DVD版本中也能感受到類似於現場的宏大氣勢。

我在先前已經看過兩遍這個版本的《巴黎聖母院》了。第一次是在國中的音樂課上,老師用了近一個月給我們播放觀看,那時候更注重於故事情節本身,覺得卡西莫多這樣一個外貌醜陋的敲鐘人內心有一種很強大的感染力,最後他的一曲《舞吧,我的艾絲美拉達》也唱的讓人如此心醉。

第二次是高三時候興起從網上下載了DVD版本的在家裏靜靜欣賞,由於已經有過一個大致的情節瞭解,這次更對其中的歌曲印象頗深。從網上了解到演出的總計50多首歌曲完全跳出美聲唱法改用通俗唱腔,才發現原來音樂劇也可以像流行搖滾演唱會一樣不在“曲高和寡”。《巴黎聖母院》完全運用了流行唱法,沒有融入一點美聲唱法,也全部採用電聲樂器,沒有一件管絃樂器。這兩者都表明了《巴黎聖母院》追求純粹流行風格的姿態。而在其他大多數音樂劇中,多多少少都會融入美聲唱法,在伴奏樂器上,也大多以管絃樂器爲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搖滾電聲樂器,很少見到純流行樂器伴奏的情況。

劇中最出名的唱段《美人》真的是驚人的好聽,特別是情緒隨着情節發展到那個時候,三個聲線不盡相同的人也唱出了三種不同的心境,彼此交融再一起,帶給聽衆無論聽覺還是心靈的強大震撼。我把《美人》看作是一幅畫,工整佈局營造出的均衡美感足以比擬古典美術作品所能帶給人的愉悅。三大男聲勢均力敵,三足鼎立,支撐起穩定的'人聲結構,在這個精緻的結構當中,每個角色都呈現出了優雅的一面,甚至卡西莫多的粗嘎之下也有一絲浪漫,而腓比斯的華麗雖則輕浮,卻不至於渙散。三道聲線恰似三道濃重的色彩,卡西莫多是熾熱的紅,弗婁羅是陰鬱的黑,腓比斯則是金光燦燦,交織形成無比飽滿的質感,《美人》以其本身的美輪美奐證實了艾絲米拉達傳奇般的美。三位主人公的最後一句都是毫無保留的供詞:魔王啊,我只求一回,讓我的手穿過她的長髮;聖母啊,我只求這一次,讓我親手推開她花園的門扉;百合啊,我不是個忠實的男人,我要親手採擷艾絲米拉達的愛之花……歌聲中這三種愛慕逐漸變質,從跪倒在地的卡西莫多到挺拔站立的腓比斯,由最卑微的變成最輕狂的。無論從何種角度,《美人》都是劇中一顆最爲完美圓潤的珍珠。羣衆看似凌亂實際錯落有致的走位顯然經過精心的設計,隨着歌曲的進行,舞臺的重心從卡西莫多經過弗婁羅過渡至腓比斯,複雜、微妙而沉穩,最後在三位主人公的齊聲合唱中,由羣衆表演締造出的流動生機漸漸退淡至卡西莫多、弗婁羅與腓比斯的強烈情感背後。當弗婁羅突然單膝下跪,彷彿一道電流,又彷彿平地響起驚雷,所有的旁觀者都是一記震顫,似乎是集體發出了一聲深深的嘆息……

也就是因爲國中音樂課的一點印象,記得看過的《巴黎聖母院有》和《貓》都很好看,這次還會選擇上這門選修課,而沒想到又一次重逢這部偉大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第三次聽,仍然不失第一次的震撼和第二次的感動,還着重觀察了舞臺的佈景。《巴黎聖母院》的佈景是簡單而有衝擊力的。劇目一開場,呈現在觀衆面前是一堵由幾十塊泡沫拼板拼成的大牆,再加上幾根大柱,就組成了巴黎聖母院,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神祕幽暗的氣氛。這樣的設計顯然只露出了巴黎聖母院一個很小的部分,讓人不能馬上看明白,卻能給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大多數音樂劇,在道具上則更多強調仿真,讓人一看就明白,與他們相比,《巴黎聖母院》在佈景的設計上要顯得抽象得多。在長達三小時的演出裏,這堵高大威武的大牆始終屹立在舞臺上,由於舞臺的高度和寬度完全被大牆佔滿,已經不便於在縱向的平面上佈置太多的佈景和道具,因而在整個劇目中,大牆的前面始終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臺來表演。這樣的設計使得舞臺上大多數的時候只有演員,而沒有其他的佈景和道具,給人以現場音樂會的效果。我還注意到,有時舞臺地面上會有類似投影儀制作出的光影效果,就像陽光從大教堂的頂棚玻璃上穿過,灑落在地板上。這種昏暗的陽光的殘影,不僅符合大教堂本身昏暗的氛圍,更給舞臺增添了一股神祕的色彩,使得有限的舞臺表現出一種無限的深邃。

三次的觀看,給我三次不同的感官和心靈的雙重震撼。也許這就是爲什麼雖然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原著被演繹成許多版本,而這部音樂劇卻得到人們最高評價的原因了吧。可以說不管你看過了多少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帶給你的絕對會讓你顛覆你對音樂劇的看法。在《巴黎聖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詞來表達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臺上同時表達了內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在舞蹈動作上,編舞還給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顯帶有自由發揮的成份。同時舞者在舞蹈時還運用了欄杆、棍棒等道具,體現出了寫實和寫意的雙重效果。

《巴黎聖母院》保留着一些最傳統的戲劇元素,卻同時擁有着跨越文化領域的巨大潛力。它本身是一個大雜燴,然而,無論是搖滾風格的音樂,雜技表演式的舞蹈,令人眼花繚亂的舞美造型,它們卻產生於具有獨特個性的意念的統一之中,正是藉助這一高度概括性的統一,《巴黎聖母院》才能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有生命力的整體,並最終成爲一件藝術珍品。 用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話說: “能夠把每一部分的表現手段都發揮到最大限度,同時又能夠使整體的各個部分取得配合和平衡,而不讓任何局部因素脫離開這一總的整體演出,脫離開這一總的結構統一。” 這是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最爲難能可貴之處。

像這樣一部與衆不同的劇目,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同絕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劇一樣,《巴黎聖母院》在誕生後遭受的指責也不少。比如《倫敦快報》評論說:幾根醜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牆來代表美麗的巴黎聖母院,實在有失水準。《電訊日報》評論說音樂聲音過於喧鬧,而演員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報》評論說歌曲的安排顯得雜亂而沒有層次等等。當然,讚揚和褒獎的評論要遠遠比批評的多得多。

《巴黎聖母院》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它追新求異的姿態,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這不是一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國人自己製造的音樂劇。

俗話說“事不過三”,但是我絲毫不覺得我與《巴黎聖母院》的“邂逅”會僅止於三次。每一次的重溫都不斷在心中注入新的精華,這就是偉大的作品的共同點。

深深沉浸在這樣的一部音樂劇裏:沒有華麗的舞臺,只有灰漆漆的石柱;沒有色彩鮮豔的衣服,只有破衣爛衫與黑色教服;沒有完美浪漫的愛情,只有現實的殘酷。所以才能在這個粗俗的世界觸動心底最細膩的感情。

巴黎聖母院有感10

《巴黎聖母院》這部作品鮮明的體現了反封建的意識和對人民羣衆的讚頌。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爲背景,通過一個純潔善良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王權的專橫暴虐。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靠街頭賣藝爲生。她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樂於救助人。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叫時,只有她對這個醜怪的敲鐘人表示憐憫,把水送到他的脣邊。

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和法庭污衊爲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克洛德副教主表面上德行高超,過着清苦的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嫉妒。他自私陰險,爲滿足自己的貪慾不擇手段,這是一個扭曲的病態。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有聾又跛的'棄兒,從小就受世人的歧視與欺凌。他雖外表醜陋,但內心崇高。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魯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身上,他可以毫不猶豫地爲她赴湯蹈火,可以爲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總的來說,作者懷着深厚的同情描寫了巴黎社會底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他們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爲人的犧牲精神。相信他們的團結一定會跳出黑暗的鐵籠!

巴黎聖母院有感11

自從無障礙電影在上海電影製片廠蔣鴻源教師提議下製作成功後,浦東新區圖書館經常組織我們觀看,從此,無障礙電影走進了殘障人士的生活。在觀看了《悠悠風鈴聲》、《建黨偉業》、《雨人》、《巴黎聖母院》等電影后,尤其是《巴黎聖母院》印象尤爲深刻。

電影講述了在1428年“愚人節”,巴黎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奇蹟王朝”的窮人們正簇擁者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載歌載舞,氣氛歡快。姑娘出衆的外貌與優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戶後窺視的神甫弗羅洛慾念橫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聲讓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鐘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搶來。宮廷衛士菲比斯巡視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達,兩人所以相愛。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兩人去約會時刺傷了衛隊長,並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以至於埃斯梅拉達被判絞刑。

卡西莫因劫持埃斯梅拉達被處於鞭苔示衆,埃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送水給他解渴,埃斯梅拉達臨刑時,卡西莫多出於對姑娘感激和愛慕把她搶回聖母院裏保護起來,並用他心中最完美的聲音-聖母院的鐘聲來表達自我的愛意。弗羅洛得知埃斯梅拉達來到聖母院以後就一向企圖迫害埃斯梅拉達。但被卡西莫多趕走,他所以懷恨在心,煽動國王不顧教堂的“避難權”派兵把埃斯梅拉達抓走。最終被殺害。

卡西莫多四處找不到埃斯梅拉達發現神父躲藏在教堂一個角落,憤怒的他將這個罪魁禍首摔下鐘樓。然後他趕赴埃斯梅拉達的墓地,靜靜地躺在她的身邊守護她到永遠。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成功地將“美與醜”這兩件人類始終關注的事情放在一個充滿戲劇化的故事裏進行強烈比較,讓觀衆從新的角度審視究竟何爲“美與醜”,在震撼人的同時使審美觀得到一次提升。巴黎聖母院神甫弗羅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愛生恨,迫害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捨身。電影描繪出了巴黎聖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僅有幾隻鴿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電影從視聽語言上來說,色調灰暗無光、聲音微弱,營造出一種由死亡帶來的恐懼與悲涼,震人心魄,久久難忘。從中揭露了中世紀以來宗教的虛僞,宣告籠罩人類已久的“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電影的音樂對觀衆具有最佳的心裏穿透力,令人難以忘懷。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巴黎聖母院有感12

巴黎聖母院是一個世界級著名的旅遊景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去年那場無情的大火,讓這座建築的屋頂被燒燬,非常遺憾,但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關注。而我,最近就讀了這本書。

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給我們還原了路易十一世時代發生在巴黎聖母院美麗而偉大的愛情故事。而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對人性的解剖。

皇家箭隊隊長腓比斯、副教主克羅德弗洛羅、詩人格蘭古瓦、敲鐘人卡西莫多和美麗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達是這本書的主人公。這本書是以愛情故事串聯起來的.。

腓比斯年輕帥氣並身居皇家要職,出身貴族,是位皇家箭隊隊長。他代表的是上層高等貴族的人,他雖然和其他貴族女人訂了婚,可卻看見艾斯米拉達長得美麗,仍然追求她並還戲弄她。這凸顯出他人性的好色,做人也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十分虛假的個性。

克羅德弗洛羅是一位副教主,知識廣博,社會關係網縱橫交錯,手中有種種權利是歐洲黑暗中世紀教主的象徵。他深愛着艾斯米拉達,但卻十分不理智,他試圖刺殺腓比斯並把罪名推到艾斯米拉達身上。讓他成爲了掌控艾斯米拉達的“魔鬼”,艾斯米拉達只能選擇愛他或者是死。這體現出他專制、殘暴、滅絕人性的性格特徵。在他的眼中,想讓艾斯米拉達成爲他旨意的順從者,讓她成爲他唯一的依靠。最後也是他斷送了她的後路,讓她被絞死。

詩人格蘭古瓦是一位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十分窮苦的人。他是普通百姓的象徵,他深愛着艾斯米拉達但她並不愛他,但爲了救他假裝與他結爲夫妻,在格蘭古瓦眼中,她是美麗的女人、善良的天使,但他遵從艾斯米拉達的意願,把注意力轉移到作詩等事情上。這表現出他的性格是溫和而有邊界,尊重他人的意願。

敲鐘人卡西莫多天生耳聾、畸形,背部長有肉瘤,受到他人的蔑視,是底層人民的象徵。他深愛着艾斯米拉達,但她可能就沒有想到,因爲他太醜了。在卡西莫多受刑時,艾斯米拉達是唯一給他喝過水的人,從那一刻起這一份溫暖就留存在了他心裏。同樣在艾斯米拉達受絞刑的時候居然是他保護了她,他把艾斯米拉達背到巴黎聖母院在受到了主的庇護下才免於絞刑。從此卡西莫多對她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更是不求回報的。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一個“魔鬼”,不配愛上“天使”,可是他內心的善良和愛全部都放在了艾斯米拉達身上。這體現出他的善良和無私的愛。

這個故事批判了皇家箭隊隊長和副教主,大力讚揚了卡西莫多,告訴我們真正的美麗不在於外表(腓比斯),也不在於有多大權力(副教主),而是在於尊重(詩人),更是在於純潔的人性善良有愛(卡西莫多)。

外貌、權利不是對美的評判,有時確是對醜的包裝。如果一個人真正美麗,那他的美一定是來源於內在美,深層次的美。

巴黎聖母院有感13

塔樓上,遙遙地站立着,伽西莫多和他的渾濁的眼淚。不覺中,我的淚,奪眶而出。

1482年,晴朗的日光映照在巴黎的屋頂上,那些哥特式的穹蓋貪婪地吮吸着陽光,但這裏不是沉靜的,無知的人們期盼着聖蹟劇的開幕,卻爲那些討厭的貴族所吸引,最後這廣場化作了愚人王的舞臺。於是,窩囊廢詩人(我這麼認爲的)比埃爾·甘果瓦,一位懷疑派哲學家第一個登場了。

(甘果瓦上演了整部小說的喜劇部分,沒有他,很多時候我都難過地不想看下去了,哦,所幸有他,雨果先生鎖住了我的心。但我一直覺得最後那一幕很奇怪,甘果瓦將艾絲美拉達摔在一邊這一動作有些草率,但這卻使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他是一位明哲保身的沒用的人,也許他早就對克洛德的淫慾有所感知了。)

這位可憐的詩人一夜的餐風飲露,遇見了人羣中的,美麗的,善良的,那聖女——艾絲美拉達。鼓聲若何,月舞清風,卻不想被副主教禁慾的、被扭曲的心靈所獵捕。於是開始了那段噩夢,伽西莫多被弗比斯擊潰的剎那間,艾絲美拉達與隊長相遇的剎那間,悲劇開始了!

然而好好人甘果瓦卻在演喜劇,在“奇蹟王朝”的`表現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善良的艾絲美拉達最終救了他,他又在婚房出盡了洋相。

聖母院,在副主教的面前無比地蒼白,那逝去的華麗,那淒厲的空氣,襯在副主教陰暗的臉上,顯得更加淒厲與悲涼,克洛德·浮羅洛,那被宗教扭曲的靈魂,那死亡的心靈,卻因感覺到了艾絲美拉達而燃燒。而真正的善良,伽西莫多愛上了艾絲美拉達,這是純潔的,美麗的愛,是聖母的祝福。

於是,命運交織在了一起,愛與恨、生與死,無情地編織、無情地毀滅,痛苦凌駕與歡樂之上,聖潔之花開在了一片腐屍地,殘酷的貴族、王宮的烏鴉們,貪婪地在石縫間磨快那鏽蝕的劊子手的破刀。哦,靈魂的讚美詩啊,你的歌頌是詩人的一廂情願,還是世人的冷眼旁觀?

那溫柔的陷阱、嚴肅的兇手、無情的月光見證了那一幕,弗比斯倒下的瞬間,鮮血染紅了大地,邪惡的心、純潔的愛、飄渺的夢,都在這一刻,死了。聖女成了女巫,兇手女巫。

地牢的夜晚,悽慘而悲涼,那是死亡的精靈在唱歌,在艾絲美拉達的身邊舞蹈邪惡的淫慾,無處不在,克洛德妒忌的心,沉浸在對弗比斯的恨中。那是無盡的黑夜,那是空洞的宇宙,那是死亡的深淵,那是沉淪的人性,那是聖母的噩夢。

伽西莫多,醜陋的臉,美麗的心,他是克洛德的養子,卻是他的愛的一面的象徵。那力量的源泉,來自他的內心的愛,愛那美麗的姑娘,愛那嚴肅的養父。他捨不得的有很多,而他失去的卻更多。

救下艾絲美拉達的時刻,那是他的最幸福的時刻,聲聲“聖地!”,那是聖母的感召,他驕傲卻錯誤地同乞丐激戰,最後他失去了一切,得到的卻是世人的咒罵,世界在哭泣,聖母在哭泣。最終,在終結了慾火焚身的副主教克洛德之後,他終於如願地、幸福地抱着他愛的姑娘,結束了那悲慘的一生。

聖母院,安詳地坐在巴黎,噬着隱修女的痛苦,弗比斯的無情,等待着聖母,結束這噩夢,結束這中世紀荒唐的社會、司法制度。風在耳邊縈繞,水在身邊徘徊,罪惡的心兒啊,善良的心兒啊,都是命啊!

噩夢醒了嗎?

巴黎聖母院有感14

愛與恨,美與醜,善與惡。每一對都是那麼絕對的,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

然而在這本書中,這些不可能在一起的品質卻融合的那麼完美,密不可分的,這便是《巴黎聖母院》的精髓所在,開篇,對於人物性格分析首先的是我們的院長“洛克德”早年的他出身於一箇中等家庭,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要爲家庭的延續而努力奮鬥。本來年紀輕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努力的精神卻把它打造成了一個性格孤僻的人,這也爲後文做下了鋪墊,在加上命運的捉弄,使得瘟疫帶走了他父母的生命,只留下一個年幼無知的弟弟,悲慘的一生就此開始了。

愛絲美拉達,一個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單純又純情,每天都願意在廣場上爲路人跳舞,心地善良的.她,讓乞丐們都爲之動容,尊敬她,然而即使這樣完美的她,也總有幾個嫉妒的靈魂,她們躲在陰暗處巴不得想讓她快點死去,到最後可憐的吉普賽女郎還是被命運捉弄而死。

卡西莫多,醜陋的外表下是高尚的靈魂,粗壯的身體包裹着是炙熱的心,雖然曾經被虛僞的善良矇蔽了雙眼,但到最後真正善良的心靈還是打破了一切,這就是他,我們的醜大王,卡西莫多。

這本書始終都在討論着人性的話題,在這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這裏,最大的羣體民衆被某些人灌入封建思想,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我想這應該是作者感到最痛心疾首的地方吧,另外對於卡西莫多來說,愛和善良令他放下自卑和一切去拯救心愛的少女這纔是,最令人感到偉大的事情啊。

巴黎聖母院有感15

最近,我讀了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巴黎聖母院》。讀完這本書,我深受感悟。

這本書圍繞着“命運”一詞展開了這個故事。全書主要講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心地卻非常醜陋陰暗,他瘋狂地癡迷着如天仙般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斯梅拉達,因爲得不到她的心,竟借教會的力量將她送上絞刑架。而面貌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心地卻非常的善良,他不惜性命去就埃斯梅拉卻未成功,便怒將收養他的恩人——副主教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推下……命運將他們捆綁在一起,賦予他們曲折離奇的經歷和錯綜複雜的情感,最終造成他們的毀滅。

在這本書中,我最看好的人物,不是喜新厭舊的軍官——腓比斯·德·夏多佩爾隊長,也不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而是外表醜陋,心地善良的聖母院敲鐘人——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的一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稱讚——爲主人效勞、忠心耿耿。不欺騙、不隱瞞、能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精神不僅僅只是值得我們學習,而且還是我們現在非常缺少的一種精神。

其實,看似可怕而又堅強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其實很可憐:從小就被人丟棄了,如果不是聖母院副主教領養他,他早就被那些沒有良心的人們放在柴火堆上燒死了;還有,因爲他長大了,副主教因他長得醜,只好讓他到聖母院的鐘樓去敲鐘,而因鐘聲太大,他無法躲避,久而久之,變成了一個聾人,聽不見一個人說話,也無法與人交流。還好,他的養父——克洛德與卡西莫多構成了一種“默契”:克洛德做的手語卡西莫多都能看懂;在卡西莫多聽不見的時候,大家都嘲笑他,笑他聽不見,笑他長的醜……他雖聽不見,但他也不傻,何嘗看不出人們在嘲笑他?

跟卡西莫多相比,我們實在是一朵溫室裏的花朵,張綻放自己的美麗,不斷攀比;而卡西莫多卻如同路邊的小草,不僅要襯托出花朵的美麗嬌豔,還要任人踩踏,忍受艱苦與疼痛。

和他相比,我們是不是太嬌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