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愛彌兒讀後感合集15篇

觀後感2.27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彌兒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彌兒讀後感合集15篇

愛彌兒讀後感1

盧梭在他的《愛彌兒》第一卷裏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

是啊,母不母,則子不子。如盧梭說的那樣:“他們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如果一個母親沒有好好地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那麼她的孩子必定也不會好好地去做他該做的事。

當然,還應該加上:“父不父,則子不子。”

一個熟人,和我一樣是一個高三孩子的母親。孩子很不聽話,已經上高三了,卻成天上網,連睡覺都躲在被子裏用手機上網。老師常把她找去,讓她管好孩子,可沒什麼效果。一天,她問我的`老公:“你的孩子那麼聽話,學習那麼自覺,從來不需要人催,你是怎麼教育他的?”老公回答說:“這個一下子可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父母只顧着自己玩,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其實,這位母親就是一位貪玩的母親。有一次,住校讀書的兒子打電話給她,說這個雙休日學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飯。但到了雙休日,這位母親卻在同事家打了兩天麻將,讓兒子自己去吃快餐。

兒子之所以打電話給她,就是希望媽媽雙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並能吃上媽媽親手做的飯菜,感受感受在學校裏不能感受到的親情。但是媽媽的做法卻讓兒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個小傢伙是如何怨氣沖天地去了學校的,也可以想象當他的媽媽教訓他的時候他是如何理直氣壯地頂撞的。因爲當媽媽的沒有盡職盡責,說出的任何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都沒有任何說服力,不能讓兒子服氣。

“母不母,則子不子。”還強調了作爲母親的榜樣作用。一個母親,不僅作母親要是稱職的,在待人接物、爲人處世,對待事業與工作等各個方面都要爲孩子作出榜樣。很難想象,一個潑婦似的母親,她的孩子會有多高的教養,一個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的母親,她的孩子會愛學習,長大了對待工作會有多麼負責任。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以堅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賦予她們的極其高尚的使命的好母親們,盧梭這樣寫道:“根據最簡單的道理得出來的結論,根據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人曾加以反駁的事例,我敢向這些可敬的母親保證,保證她們將得到她們丈夫的堅定不移的愛情,保證她們將得到她們的孩子的真誠的孝順,保證她們將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證她們分娩順利,毫無痛苦和不良的後果,保證她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最後,還保證她們終有一天將高興地看到自己的女兒學她們的榜樣,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們的妻子以她爲模範。”

愛彌兒讀後感2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能夠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忙。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能感受很多作爲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務必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爲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職責。

一個好教師就應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帶給適宜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就應成爲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取的餘地,並尊重學生的選取;教育中要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賴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係建立與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教師來說,有着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鍊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鍛鍊措施;加強自我鍛鍊,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纔是爲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後感3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讓我開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視野。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於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爲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後感4

最初吸引我讀這本書的緣由是盧梭,盧梭另一個不爲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愛彌兒》。在拜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鬆堂》後,我忽然想起同爲思想大師的盧梭,便開始了新的讀書之旅。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我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而言,同學們表現了異常高漲的熱情,不論是去福利院探望殘障的孤兒,還是到文峯廣場撿拾垃圾,或者到軍營裏參觀,和同學一起到公園宣傳安全知識……不論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帶來哪些影響,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實踐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親眼看到生活裏還會有那些不幸,培養了良好的品質,課堂上的話也不再是空話,體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純真有着我們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現在的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區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爲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這句話所言非虛。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盧梭是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成語字裏行間:指文章的某種思想感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來。如:南朝梁·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垂示三首,風雲吐於行間,珠玉生於字裏。”又如:老弟上的條陳,第一要不拘成格,字裏行間,略帶些古文氣息,方能中肯。——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二回

成語不可估量:估量:估計。不可以估計。形容數量大或程度重。如: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提高我國的國際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她給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愛彌兒讀後感5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助。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一定能感受很多作爲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必須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爲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責任。

一個好教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提供合適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應該成爲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餘地,並尊重學生的選擇;教育中要特別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賴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係建立與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教師來說,有着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鍊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鍛鍊措施;加強自我鍛鍊,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纔是爲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後感6

這段時間認真閱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使我受益匪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爲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學生在學習中,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當孩子覺得學習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

盧梭說:在兒童期,不要給孩子講道理,那樣只會使他覺得“道理”令人生厭,從小就對“道理”產生反感。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資,我們一定要對他特有的天資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獲得回報。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講道理,但感覺效果不是很好。盧梭的這個觀點,對我啓發很大。學生年齡小,對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領悟。對他們講道理,不如認真觀察他、瞭解他,儘可能讓他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在快樂和玩耍中學習知識。對他的一些缺點或錯誤,要謀定而後動,就像一位良醫,不會糊里糊塗開藥方,一定是在研究診斷後纔開始治療的。

盧梭闡述的對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對我也很有啓發。盧梭說,教育女孩,只需對她說,別人怎麼會看她就可以把她們管理的好好的。而對男孩如此,則如對牛彈琴。我原來在教育學生時,也特別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別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後,我要積極採用學到的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學生會更加得心應手,效果會更好。

這本書,使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生的新觀念,收穫很大。今後,我在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教育方法,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後感7

印象中“愛彌兒”一詞在大學時期的課堂、教材和試卷上頻頻出現,當時對於《愛彌兒》一書的認知僅限於“盧梭的一部關於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並無更深入的瞭解。踏入工作崗位後,無意間在噹噹網上再次看到《愛彌兒》,覺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讀究竟”。

“那些聰明的作者總是致力於研究成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卻從不問問孩子具備學些什麼的能力。他們總是期待孩子變成什麼樣子的成人,卻從不考慮在變成成人前孩子是什麼樣子。”翻看續頁,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紮在我的.心上,這不就是畢業初期的我嗎?一心想着到底該如何教孩子纔會懂,卻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該如何學才能更快樂。

孩子哭了,作爲家長,你會怎麼辦?

奶奶選擇趕快安撫或是盡力幫助,去做一些讓孩子開心的事,馬上滿足孩子,讓孩子覺得一哭就能解決問題。爸爸首先想到求助,無人幫助時,再去做一些讓孩子可能開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時候,爲了讓他們平靜下來,我們會抱抱他們,撫慰他們;安撫無果,我們會嚇唬他們,甚至打他們。讀後感·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對我們下命令,就是我們讓他們服從命令。因此孩子最先習得的不是支配別人就是受人支配,還不知道怎麼說話,就會命令別人了;還不知道怎麼行動,就會按照別人的意思行動了。不是我們屈從於他們,就是他們順從於我們自己的一時念想。

孩子哭了,媽媽則先了解原因,觀察孩子並確認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時認可並立刻滿足需求。摧毀一個人的最快方法,是讓他想要什麼就立刻得到什麼,因爲所有慾望得到滿足就會覺得生活安逸,慾望便隨之日益增長。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後果便不堪設想。

發展,順應自然;教育,迴歸孩子;成長,遵循規律。

人總是強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強要淮南蜜橘結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氣候、風雨和季節等自然條件,他們通通不管;新生兒離開母體,還沒有開始活動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牀上固定腦袋、伸直雙腿、用各種各樣的包布和帶子將他們束縛起來,殊不知新生兒需要活動並伸展他們的四肢,才能讓四肢不會因蜷縮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體強壯、自主獨立,卻不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事事包辦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卻時時刻刻破壞它;想努力培養孩子,卻時時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長,要順應生長環境;孩子成長,要遵循發展規律。作者:張蓓蕾

愛彌兒讀後感8

盧梭寫的《愛彌爾》一書,在我所看的教育專著書籍中,屬於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著作。盧梭寫於1762年的《愛彌爾》,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風雨考驗,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煥發出它迷人的光彩。對於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原點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點思索思索,這是十分有益的。

盧梭的《愛彌爾》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爲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爲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爲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愛彌爾》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爲一位教師,讀完《愛彌爾》後,我深受這本書的影響。盧梭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爲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愛彌兒讀後感9

最近我懷着對法國作家盧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讀了《愛彌爾》。《愛彌爾》一書用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爲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書中說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愛彌爾》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現代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講究方法,認識思考,工作勞動、體育運動、生活起居等都講究方法。我們時時要想起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孩子學習的好壞是每個家長都都比較關注的。都想方設法去輔導他們,參加一些繪畫舞蹈鋼琴培訓班,但對他們在成長中是如何保護他們自己卻教育得不多。教給孩子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鍛鍊獨立性和創造性。

以上只是我對這本書簡單瀏覽的一些小的體會,對盧梭“自然教育”的簡單理解。其實“自然教育”的重要意義不止於此,我們應該在進行教育的同時“取其精去其粗”,並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經驗,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完善。

愛彌兒讀後感10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這本書能夠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我把感觸深刻的幾方面寫下來。

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的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纔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養什麼樣的人:“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爲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怎樣教學生:“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作文

愛彌兒讀後感11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爲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於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爲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麼是依靠,什麼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裏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麼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於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於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爲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迴應,善於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並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於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爲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遊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後感12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讀了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書中闡述的教育觀點,讓我深受啓發。

《愛彌兒》一書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本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啓示。但是應該指出,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盧梭在《愛彌兒》中闡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對現在的中國小教育體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另外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讀完這本著作,我覺得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就拿孩子的學電腦來說吧,如果孩子不喜歡應用計算機,就是教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爲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爲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愛彌兒讀後感13

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說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主張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的良好經驗。在一個人身上,如果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兒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達到他們的目標,生活得有意義。否則,兒童的'天性就會被摧毀,成爲“沒有味,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爛掉”。

因此,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便是教給學生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學生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爲了理想而奮鬥,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其次,要依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自然傾向進行恰當的教育,否則會讓學生感到束縛,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爲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並且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親自觀察和研究各種事物,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學會正確的思維和判斷。這樣獲得的知識要比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清楚得多、深刻得多,還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和頭腦都得到鍛鍊。這對於我們化學學科來說是非常有啓發的。針對那些抽象、枯燥的化學知識,教師可以廢棄以往灌輸的方式,通過讓學生親手實驗去感受這個過程中的美妙,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蘊,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爲一名初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手教師,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生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爲的細緻的觀察,儘量能選擇一種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更好的接受知識,獲得個性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學生變成一個模子裏澆灌出來的玩偶,沒有思想,沒有個性,這應該是教育最失敗的模樣。

愛彌兒讀後感14

許久沒有讀書,尤其是如此長篇的、還是專業性較強的書籍。等終於鼓起勇氣,利用三個長夜粗讀了一遍,也是一知半解。知道自己理解不夠深刻,甚至大有些偏差,又趕忙查百度刷了幾篇讀後感,才寫下這些文字,匆匆總結,不及萬一,大致想說的落筆還顯蒼白,權當是做個學習筆記了。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1762年首次出版《愛彌兒》這本教育學著作,一下子引來多國教育學家們的熱議,其影響力之大,以至於過去了這200多年,我們依然能在其文字中感受到那種強大的力量。

首先盧梭提到:不要因爲上學,而犧牲其他生活中的美好。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活潑,這是他們變得聰明的源頭。並且要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產生興趣之後在深入研究學問,纔是最有效的方法。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很接受的,畢竟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讓孩子們在未來生活中能變得更美好,而不是因爲學習導致他們的生活變得沉重甚至痛苦。好在我們現在也的確這麼在做,也希望在有了理論依據後一直保持。

而對於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盧梭提到,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擁有健康家庭的童年,是孩子保持理智的最佳環境。

作爲父親,我們有責任將其撫育和培養,直到其真正融入這個社會,成爲一個有價值有思想的公民。

孩子讀書,其實是很辛苦的事情,早起晨讀,晚上自習,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也會在未來社會的創造和競爭中,擁有較大的優勢。我們在注重孩子身體鍛鍊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思想鍛鍊,還需加強勞動,盧梭也曾說沒有勞動的成長,就不可能獲得正常的人的生活。

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是用行動去爲孩子樹立榜樣。

再就是我們必須意識到老師在孩子們成長中的重要性,盧梭曾說: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爲之毀滅。可見盧梭在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教師的側重。所幸,陪伴孩子們的教師都很年輕,彼此的相處歡樂平等且富有愛心,這種相互之間的信任也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建立了理想人際關係的基礎。

還有就是面對誘惑,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未來走向社會,我們的孩子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引誘,但如果我們能夠在成長期就爲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認知價值觀,那麼他們未來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就會更勝一籌。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目的地其實是一樣的,但如何觀賞沿途的風景,並以什麼樣的心境和狀態,經歷人生,纔是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的。畢竟,對我們來說,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愛彌兒讀後感15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爲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爲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脫離了那裏。

不要試圖與大自然的法則抗爭,更不要因此耗盡自己的體力。大自然賦予你體力,不是讓你用來延伸或者擴展自己的,而是讓你按照它的指示並在只屬於你的領域裏去生存。

只有天生的體力以及其帶來的權利和自由是屬於你的,超出這個領域之外的一切東西都是幻想、虛名或者奴役。你可以隨心所欲,可一定要把你的權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一旦你開始用他人的眼光觀察事物,那你的意志很快也就變成了他人的意志了。

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借他人之手來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所以,對於人來說,自由比權力更加珍貴。一個自由的人只會對他能得到的東西懷有慾望,只會去做他樂意去做的事情。依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物的依賴,源於自然;一種是人的依賴,源於社會。

物的依賴無所謂善惡,所以既不會限制自由也不會導致罪惡。人的依賴則無秩序可言,所以亂象叢生,主人和奴隸是一種相互敗壞的關係。要想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首先得體驗痛苦是什麼感覺。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身體太過安逸,精神就會崩潰。

標籤:讀後感 愛彌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