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觀後感8.44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1

寒假時我讀了一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蘇東坡的一生,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了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他的許多品質都讓我敬佩,但是,他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他那積極樂觀的品質。

蘇東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過許多困難,遇到過許多磨難與坎坷,可是他呢,卻是那麼的樂觀,他被貶到過許多地方,但是不管貶到哪裏,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氣,都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樂趣,可以說是“既來之,則安之”了,特別是在海南的時候,那是海南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可是蘇東坡呢,在環境那麼差的地方,竟然還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到了那裏,會像他一樣嗎?他這種樂觀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爲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蘇東坡這種樂觀的精神,因爲樂觀能讓我們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能讓我們去克服困難,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裏也能找到溫暖。難道他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蘇東坡這種精神讓我想起那天,我養了許久的貓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那幾天我非常傷心,整天無精打采的,連飯都不想吃了,覺也不想睡了。因爲那隻貓是我最好的朋友,它這一丟,對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一天中午,我坐在書桌前發呆,看着我那隻貓曾經的照片,眼裏含滿了淚水,這時候,媽媽走到我的身邊,輕輕的對我說:“孩子,樂觀一點吧,那隻貓已經丟了,傷心也不能讓它回來呀,你還要學習,不能因爲那隻貓而放棄學習,一定要樂觀一點呀”說完媽媽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隻貓對我來說很重要,可它只是用來裝飾我的生活的,雖然沒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樂的生活下去呀,而且,這可以讓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學習,而不是邊與貓玩邊學習,還有,我的玩伴還是有很多的,並不是只有這一隻貓,我還可以看書,可以與其他的朋友玩耍來放鬆心情,還能加深我們的友誼……我還想了許多許多,這時我感到豁然開朗,已經不在那麼傷心了。我把這種感覺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是的,在感到傷心的時候,一定要樂觀,才能化傷心爲喜悅,才能讓生活更快樂,樂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

做一個樂觀的人吧,這是《蘇東坡傳》告訴我的,這樂觀的精神將會伴隨我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2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於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

紹聖元年,蘇軾因洛蜀黨爭被貶惠州,船到岸邊時,蘇軾驚喜的發現那裏的父老鄉親都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他熱淚盈眶的寫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雖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貧,行動還受到管制,但他並不泄氣,依然每天讀書,還爲惠州百姓做了幾件好事。奸臣章淳見狀,把蘇軾貶到更偏遠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蘇軾被赦,結束七年的流放從海南迴到朝廷。章惇的兒子章援,害怕他的父親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信給蘇軾,請他寬恕。蘇軾立即回信:“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這種既往不咎,重情重義,以德報怨的胸懷,實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這樣。

當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都是同榜進士,而且做了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章惇當權後,因爲政見的分歧,將蘇軾降職免官。章惇不但在事業上對蘇軾打擊,而且在生活上也對蘇軾處處刁難,不讓他住在官宿,蘇軾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風餐露宿,備受摧殘。這樣的壓迫,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難以釋懷的!但蘇軾竟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說何益”一筆帶過。這種寬宏大量,實在是少見。讓人特別感動的還有,蘇軾還常懷念與章惇的友誼,而且還爲他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父親章淳,蘇軾還給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蘇軾對章惇仍然像對老朋友那樣關心,不計前嫌,如此寬廣的胸襟,即使放在現在,又有幾人能及?

現在的人,一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會上XXX的風氣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發展的,人類也是越來有智慧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已經慢慢的丟失了。人們總是往前看,爲什麼不多回頭學習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呢?

讀《蘇東坡傳》有感3

很同意林語堂的觀點:“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爲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林語堂喜歡蘇東坡,未必我就不能夠再接着喜歡。而且他寫這本書的根本目的,也是讓更多的人喜歡蘇東坡自由自在的靈魂和平和寬宥的態度。

讀林語堂著的這本《蘇東坡傳》時,我是懷着歡喜的。以爲蘇東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無一個不好之人”的話可甚合我,我看人向來是只看優點,而只看到一點缺點的,從東坡居士這裏我可以爲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爲,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後的回味與思考。更高一層的意義是,我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但具體好在哪裏,卻無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時時拿出來翻動,使主角的靈魂不時地浮現出來,給我們以營養。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蘇東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遠的歷史的痕跡,而林語堂也必定會在蘇東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跡,翻譯者張振玉當然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這本《蘇東坡傳》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華在裏面。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蘇東坡,更具有時代的特點,更具備親和性和適用性。

讀過《蘇東坡傳》之後,我最強烈的感受便是:時代的痕跡太輕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這巨大力量的控制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每個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而我們所遇到的挫折與不幸,如果放遠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種感覺而矣。這種感覺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於我們的味覺。

蘇東坡最爲可愛的原因也在於他的感覺異於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樸素,沒有成熟世故的老練,卻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報復能夠永遠談笑風生的坦蕩性格,他把每一處流放地都當成家來熱愛,使得他的敵人因爲總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萬分。一個強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無能者的表現,蘇東坡是當然的強者,他的這種強大來自於靈魂和精神。

蘇東坡的驚世才華固然來自他的博聞廣記,但我以爲更多的是大自然給了他寬闊的胸懷和無窮的靈感。只有在山野裏,大樹下,脫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時,纔是蘇東坡最爲本真的時刻。他樂於迴歸這樣的本真,他的敵人也總是用流放這樣可愛的報復方式使得蘇東坡順利達到自己內心的安寧。雖然流放的歲月過於漫長和頻繁也使得蘇東坡會產生安定生活被隨時打破的擔心,使他所賺不多的薪水總是在各個流放地安家落戶時花個精光,以至於偶爾會受到飢腸轆轆的困擾,但蘇東坡不以爲然,他永遠能夠活在當下,並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他總是在與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遊蕩中,尋找到不竭的靈感。他的詩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爲他的心裏全是美妙。正可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聽到而成聲,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認爲的坎坷與磨難在蘇東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還有什麼可以使得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難過呢?只有真情。他愛他的親人們,他會爲與弟弟子由的分手而傷感得夜夜失眠,會爲愛妾朝雲的離世而難過得痛哭失聲。他因爲心地的善良而見不得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蘇東坡的文字是用來書寫真情的,是用來爲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熱愛也是自然的。

林語堂在談到蘇東坡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時,提到了節奏與率動,他的觀點是書法與繪畫中的美,來源於自然界動物在運動過程中的爆發反映,這樣透徹的講解,非常有利於我們欣賞中國的書畫藝術。而我以爲書法和繪畫之美,更源自純真自然,一個心存雜念的人的手下,是沒有佳作產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愛~。~自然~。具備這兩個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蘇東坡的曠世才華,也必將是一個內心安寧,充滿幸福感的人 程林

讀《蘇東坡傳》有感4

論自古以來,有哪個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屢遭貶嫡之後,仍能豁達樂觀?蘇東坡做到了。而誰又能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躍然紙上?林語堂做到了。而誰又能從一本書中真正讀懂一個人?這便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輾轉波折,這書若是由我來寫,必將索然無味。雖有史冊可供參考,可在細節的把握之上,林語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萬倍。就拿蘇東坡晚年在惠州蓋房子的事來說,書中有:“他種了桔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數。”我讀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欽佩。這等細節,史料焉能記載如此詳細。由此看,林語堂先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適當的添加了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這本書便骨肉俱全了。

書中一句甚好“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纔可以下斷語。”蘇東坡如同陶淵明那樣,早年胸懷大志,想要兼濟天下。只可惜陶淵明未曾有蘇東坡那樣寬廣的胸襟,因而罷官隱居。蘇東坡不然,他一面感嘆世事無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從他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消極的情緒,反而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勵着後人,這便是蘇東坡不同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廣爲稱讚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波折之處就在於他屢遭貶官。他因不滿於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時,朝堂上皆爲賢臣,而到了他被貶之時,忠良之臣大多不復存在了,於是讀此書就形同於讀北宋的興亡史。這也在他的詩文上體現了出來

蘇東坡比其他文人更樂觀。在他最初的流放歲月,他謫居惠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國民,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去想着如何讓別人過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後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時,自己最後的錢也化作了別人的幸福。

蘇東坡的詩詞其微妙之境,難以捉摸,就如下面這句,“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其意境極其微妙。此詩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懷念其弟子由時作的。如若譯爲現代文,大約如此:途中,枕蓆殘夢,如水月光漸漸收斂。殘夢,月華,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

《水調歌頭》等名作,暫且不提。忽觀這句“天浴血,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押韻,就不必再說,但就這一句鏗鏘有力,宛若大江東流。不僅氣勢磅礴,用詞方面也極其到位。“明滅”“有無”兩詞生動傳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陰沉氣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於是用絲柔若奔來形容,我認爲再好不過了。他的詩詞往往暗含諷刺,《吳中田婦嘆》就寫出了賦稅之沉重,災情之嚴重,以及政府之腐敗,官吏之殘暴,飽含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蘇東坡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峯造極。像東坡先生這樣的全才不可不爲之世所罕見。

最後我想用此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結尾,因爲他評判的十分到位: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5

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東坡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峯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

比之於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一生都在爲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繫百姓,爲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俗更爲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爲了解決農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地人讀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採藥,爲海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於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爲農時安於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爲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於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一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爲什麼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任務。蘇東坡做的菜餚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一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過現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東坡,不管朝廷怎麼貶都貶不倒他,因爲不管在哪裏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瞬即逝,一切經歷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麼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該趁着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讀《蘇東坡傳》有感6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飄於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託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閒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語堂先生說: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嘆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着實是難得的才幹,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爲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一直把着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望,醉意中的苦悶,最後都化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願,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風生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變化,讓他成爲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

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溫厚,並沒有絲毫尖酸刻薄。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淨後,都轉變爲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閒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痛苦爲過往雲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淨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爲人坦蕩,處處爲百姓着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負,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並非真正瞭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也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尊敬的。

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於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爲不朽的佳話。

讀《蘇東坡傳》有感7

青山似有少年子,一夕變盡滄浪髭。

方知陽氣在水流,沙上盈尺江無澌。——題記

在作者林語堂的筆下,蘇東坡是道德家,是作家,是書畫家,是佛教徒亦是士大夫。他可以做到一人分飾幾角,但,這依舊一個他蘇東坡一生中的一部分,寥寥幾筆勾勒不出他的全貌。他可以放蕩不羈,亦可以高高在上,讓人望塵莫及。

然而,在我眼中,他只是一個有着才華的普通人,他喜,他怒,他悲,他哀,他懼。但是每一個他都染上了神祕,似月光,有着朦朦朧朧的不真切,卻都讓人極力追求。大抵,是因爲他個人本身的魅力吧。

他可以在身無分文時笑談自己富堪諸侯;可以在昏天黑日裏決斷利落是非分明;可以在虛與委蛇中淡然一笑雲過風輕。他可以不在意世俗,卻不可以不在意聖賢;他可以蔑視權貴,卻不可以蔑視文學。他自稱侷促如袁下之駒,牽絆太多。每次,在他自以爲看透這紅塵紛擾時,卻又心生懷疑。

懷疑,自己是不是又做錯了。

其實,歷史上的蘇東坡留給世人最大的印象該是他的詩了。或奔放,或婉約;或深沉,或輕浮;或世俗,或高深。每一個他看起來都是陌生卻又熟悉,他從不刻意塑造每一個自己,一切隨性,自然純樸。但是每一個他都引人注目。

有時讀蘇東坡的詩,我彷彿可以看見一個月下的漫步者,承天寺中有他的思想不遜青蓮。可以看見一個在月下獨酌者,身處異鄉卻依舊牽掛手足。

烏臺詩案,他本該是那個傷心淚落之人,卻依靠着自己樂天,提筆寫下“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蘇東坡總會讓我有一種錯覺,上一秒,他還是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詩人,下一秒卻彷彿歷經滄桑,看破蒼穹。他難道真的是文曲星下凡不成?不,當然不是。

他是蘇東坡,也只能是蘇東坡。

我喜歡的是蘇東坡的文辭,清新細膩卻又夾雜霸氣豪放。他相信過玄學,也曾學過秦始皇煉丹,但是,他卻並非追求長生不老,他知道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他從不強求什麼,這,也造就了他詩詞的綺麗與柔美。

後人皆道蘇家兄弟情深,卻鮮少有人去認真的瞭解過他們所經歷的一切,歷史已經塵封了太久的真相讓人看不透,猜不到。一次誤會,換做他人家或許是手足之間撕破臉皮,但是,在兩蘇之間存在的只有親情。他們共患難,猶記年少春衫薄,上京趕考,猶記官場上弟弟提醒哥哥的場景,猶記三峽一遊,涉險江,過巫山。還有太多太多,或許,他們也會數不清楚。讀蘇東坡,讀到的卻又不僅僅只是蘇東坡,還有他蘇東坡背後的剛正,原則,信念。蘇東坡不應該只是一位詩人,他的智慧隱匿在他的爲人處世之上。他不是一個圓滑的人,甚至在待人接物上面還有些愚笨,但是,他靠自己的堅守,換取了百姓的呼聲。

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時纔可以下斷語。不過,有這種區別———人生如同一場戲劇,但是在人生的戲劇裏,最富有智慧與精明的伶人,對於下一幕大事如何,也是茫然無知的。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總包含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性質,只有最好的戲劇才庶乎近之。

或許,這纔是蘇東坡真正聰明的地方,不去才結局,走一步看一步算一步,從不給自己平添煩惱,恣睢灑脫,讓人羨豔。

讀《蘇東坡傳》於我而言雖只是幾日的時光,卻仿若讓我跨越千年,與智者有一場對話,似懂非懂,卻也讓人安心。大概,這纔是真正的人生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8

雖則現在的電子書既方便攜帶又便宜、書本之多可謂任選不惱,我仍然固執地鍾情於紙質書籍,就爲手中的一縷墨香。當然,也是爲了讀到精妙之處可以在書本夾縫中寫上當時的隨想。看電子書則沒有了這種趣味,如同隔靴搔癢,難以盡興。

我是去年八月份買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因爲要查很多資料。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不瞭解的典故或人物要問度娘,都不記得用多長時間纔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澤去美國遊學觀光,這本書是帶着的。可是永澤讀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靜心閱讀的書。

回國以後的某一天早晨,永澤在背誦暑假作業中的古詩文。讀到《記承天寺夜遊》時,我順勢翻出《蘇東坡傳》中記載蘇軾寫下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蘇軾夜不成寐,因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共賞如水月色,心境無比寧靜欣悅。永澤專注地看,一頁頁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經喜歡上它啦!之後,我們母子輪流閱讀。經常因爲看到有趣的地方我們會相邀共賞。要麼哈哈大笑,擊掌叫好!要麼搖頭晃腦,感嘆一番!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在林語堂看來,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又是一個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一個元氣淋漓富有生機、多才多藝多姿多彩的人!

跟隨《蘇東坡傳》,我們看到一個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心懷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樸、灑脫爽朗的可愛可敬的曠古奇才。也看到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飲酒成癖的美食家;一隻處於政壇風暴中的海燕;一個庸妄官僚的仇敵、保民抗暴的勇士!一個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無邊的至情至性之人。

蘇軾確有奇才,文章寫得實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時候舉箸不下,臣僕們便知道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他擬了約八百道聖旨,每道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信手拈來,輕鬆完成,毫不費力。蘇東坡去世後,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職位,此人對自己的文才自視甚高,他問當年伺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看到此處不僅令人撫掌大笑。

蘇軾一生爲官,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關心國事,勤政愛民。他爲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生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變法後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中,他隻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他畢生都在爲老百姓的安樂奔走,不顧個人安危。蘇東坡敬重朋友範鎮,說他“雖不學佛而達佛理”。蘇東坡不也如此,踐行善念而非空談佛法。林語堂說“他行的纔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令人敬重欽佩!

蘇軾性情疏闊、爲人曠達,不諳俗務,待人接物遠沒有他的賢內助髮妻王弗來得精明。每當蘇軾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後,就跟丈夫說這是個投機取巧之人,你幹嘛浪費口舌跟他講那麼多話。蘇軾說,哦,是嗎?竟渾然不覺。真是一派天真爛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傻很天真!

蘇軾爲最愛的人、事物可以寫下最美的詩篇。他和弟弟蘇轍書信往來,與好友詩詞相和,無不美妙絕倫。他可以讚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他懷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寫詩詞只爲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得其樂。而這些有感而發、自然流露出來的詩文竟爲他留下千古美名。

蘇軾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錯綜複雜的北宋政局中,作爲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蘇軾成爲新黨圍攻的目標,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難——“烏臺詩案”。他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降職,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爲生性倔強,富有捷才,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儘管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負在一次次貶降中受到打擊。因此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時候,他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爲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對飲,竹風詩韻,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認爲“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時候竟寫出水準最高的好文章。在這期間,他貢獻給天下人四篇絕世妙文: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我們上文提到的《記承天寺夜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他在黃州開荒種地,把這塊五十畝貧地取名爲“東坡”,並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請賓客。與之並稱“蘇黃米蔡”的大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認識的蘇東坡。 此時的蘇東坡無比愜意。他脫去長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農民沒有兩樣。可以爲孩子們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裏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而歡欣雀躍!孩童般率性本真,可愛極了。

他夜遊赤壁,忽生懷古之感。他是如此喜愛月夜。常常與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小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聞簫動情,望月傷懷。這段時間他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年少氣盛,更多的是曠達超逸。每讀至此,着實令人心生羨慕!

被愛妾王朝雲嘲笑“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大學士還是個美食大家。他爲後世貢獻了一道著名美食:東坡肉。這是他在黃州的另一個研究成果。蘇東坡喜愛飲酒,作畫之前必需飲酒。不僅如此,他還釀酒。寫總結,記錄釀酒過程,《東坡酒經》便是學術論文。 蘇東坡還研究茶道。他認爲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對烹茶的水溫還有研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實在是個很有趣、對生活無比熱愛之人啊!

蘇東坡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學高才,爲人處事不拘泥俗套,他鍼砭時弊,亢言直論,不顧後果;他感受敏銳,隨時隨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頤迂腐不近人情;他結識一生至交高僧佛印,與其參禪論道,嬉笑怒罵,優哉遊哉。蘇東坡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有李白曠逸超凡的氣概,有杜甫執著堅守的忠義,還有白居易窮達融通的從容,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悠然情懷。”

說不完的蘇東坡,品不完的《蘇東坡傳》。

永澤還沒看完這本書,我沒催他。與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圇吞棗,我更願意他了解蘇東坡,喜愛蘇東坡,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藝術天才,品味他留給後世美妙絕倫的詩文字畫。學習他的沖天朝氣,瀟灑神韻和灑脫不俗的胸襟。

蘇東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因此他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他光風霽月,如清風一陣,呼嘯而來,拂塵而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9

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零星地灑在書上,一陣微風吹來,書輕輕地打開了。一個積極向上的蘇東坡在我眼前展現出來。

在林語堂的筆下,我在書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蘇東坡。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位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腦海的是他積極樂觀的心態。

蘇東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關監獄,被貶他鄉。出監獄後,他並沒有一蹶不振,卻不改習性,依舊作詩,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藥。”被貶到海南島之後,他幾乎只有一棟房子,朝廷欠俸不發,境況十分淒涼。海南島根本不適合居住,但是他達觀的人生哲學卻讓他沒有失去快樂,讓小人們也無可奈何。他和農民們交談,自己制墨,自己釀酒,自己做菜,如東坡肉。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都源於他達觀的人生態度。蘇東坡遭遇這麼大的挫折,卻仍積極樂觀,在挫折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條是通往光明的羊腸小道。關鍵就看我們自己會選擇哪條道路,不同的人生態度決定不同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三個人在砌同一堵牆,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頭也沒擡,不耐煩地說:“你沒看到嗎?在砌牆。”第二個人擡起頭說:“我們當然是要蓋棟房子。”第三個人邊幹活邊唱歌笑着說:“我在蓋一棟漂亮的大房子,不久這裏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過上幸福的生活。”過了很多年後,第一個人是工人,第二個人成了經理,第三個人成了老闆。由此可見,心態是多麼重要。

塞繆爾說過: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着對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也應該保持向上的態度。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抱怨作業多,老師嚴厲,父母嘮叨,爲何不換一種心態去想呢?沒有他們的默默奉獻如何讓我們取得優異的成績?做題時,看到題目文字多,便會認爲題目十分難,不如,抱着躍躍欲試的心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考誠後成績不理想,整個人鬱鬱寡歡,想到了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臉,和蘇東坡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換個角度想,這次的失敗只是在爲下次的成功奠基,頓時又有了揚起風帆前行的勇氣。蘇東坡的樂觀心態不斷鼓舞着我,帶着笑容去迎接風雨,讓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其實,人與人之間本無太大的差別,關鍵的差別就在於心態。做好心態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離你不遠了。

我擡了擡頭,望着窗外,手中翻閱着《蘇東坡傳》,腦海中回憶着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容,悽慘環境中的向上態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麼美好,我是多麼幸福,我要做心態的主人。”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還記得郎平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提到:"女排隊員們或許會不斷老去,但一代代傳承下的女排精神卻是亙古不變的。"聽到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蘇軾。

蘇軾的精神也是亙古不變的。

在許多國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蘇軾早已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歷史人物,而是中國化的一個象徵。人們永遠不會遺忘那個高唱着"大江東去"的才子,那個"江海寄餘生"的雅士以及那個"醉笑陪公三萬場"的狂生。蘇軾在詩詞書畫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任何一個人墨客都無法企及的。他是華夏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點。

蘇軾愛笑。似乎讀完整個《蘇東坡傳》,都不曾看到過蘇軾痛哭流涕的場面。即使被貶,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時候有些惆悵、有些慌張,他從不曾落下一滴淚。被貶了,他"老夫聊發少年狂",歡笑遊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從家裏出接待使者;中秋佳節無法團圓,他也揮毫一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樂觀是蘇軾生命的主旋律,爲他的人生奏響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壯歌。

蘇軾豁達。正所謂"生活吻我以痛,我必報之以歌",蘇軾一生歷盡千辛萬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煩惱隨即拋於腦後。他寫詩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似乎這一切的榮華或是落魄與他毫不相關。面對舟客的發難,他毫不在意,甚至還勸慰客人不要在意時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嘯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燒筍餉春耕"他不是隱士,卻如同隱士般超脫出物質的拘束,漫遊於精神的海洋。

蘇軾有思想。在最悽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斷地思索着人生的意義,思索着自己的過去、現在、將。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顆閃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們看到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最大的成就,也莫過於此。

然而,這位愛笑、豁達、有思想的天才卻因爲各種打擊早生了華髮,在歸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縱觀蘇軾的一生,他沒有太白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沒有杜少陵憂國憂民的沉鬱悲壯。他不曾遭遇戰亂,不曾眼見河破碎,卻因政治上的排擠鬱郁終身。學家、史學家不曾封給他"詩仙""詩聖"的名號,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樣權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這是讀書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這些在蘇軾眼裏,都是過眼雲煙。他只是輕輕端起茶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總是覺得蘇東坡跟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臘神話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錯誤,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懲罰,讓他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當石頭到山頂後又會滾到山腳,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頂。如此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西西弗推着石頭,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變得特別快樂,他發現他在推石頭的過程中,他推過了世間最美麗的風景,他推過了春夏秋冬,推過了風花雪月,推過了藍天白雲,推過了電閃雷鳴,天上的飛鳥爲他歌唱,地上的走獸爲他舞蹈,微風爲他送來花草的芳香。雨水給他帶來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極了。

蘇軾一生被貶謫三次。時間長達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遠,在這幾十年的謫居生活中,蘇軾是怎麼推着那塊如西西弗推動的石頭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從蘇軾被貶到黃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說說。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烏臺詩案出月之後,蘇軾來到這所黃州,這是蘇軾記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這裏偏僻多雨,氣象昏昏,魚稻薪碳頗賤,雖充團練副使,但沒有職權,並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親,一無所有的蘇軾,從此變成了一個農夫,躬耕於黃州的一個小山坡,遂自稱東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閒居未免看書,爲佛經以遣日,不愛近筆硯焉,與佛禪與晚鐘相伴”。

生活的艱辛,使他學會了親自下廚做飯,由於沒有錢買好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又想做得好吃,於是他發明了東坡肉的做法,還學會了釀酒,很注重養生和合理的飲食,在與陳十二一首中寫到“今日養薺極美,唯有天然之珍,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認爲,吃飯不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對有閒時間的處理。

他同時熱衷於遊覽和月下漫步,精於佛理,在他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獨特,這就是曠達。如他寫給範子豐的信中的:“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讀後感·公元1094年,58歲的蘇軾再次遭到打擊,被貶到惠州,這裏風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藥爾,但他也能因爲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此缺醫少藥爾,食物粗有的嶺南。蘇軾花光了積蓄,蓋了間房,本以爲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貶謫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個未開化的黎族之鄉。62歲的蘇軾被從破舊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結蘆露處的生活,使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吃盡了苦頭。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給範子夫的一封信裏就記載了他回憶在黃州遊赤壁的月下背景,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體現了蘇東坡的生活態度。

在儋州時,他對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出無友,病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南此身,付與造物,聽其運轉,流行坎上,無可者,故人知之免憂。《與陳秀才一首》,聽憑造物,與佛定禪宗的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蔑視荒謬的紅塵,堅毅不屈。不向厄運屈服的蘇軾,活成了一個重負之下的快樂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過程中,推出了勇氣和耐力,推出了胸懷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過程中的真諦。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闋《念奴嬌.赤壁懷古》光耀千年,世人讚歎。每每讀到蘇東坡的詩詞文章,總是嘆息不已,感嘆天賦奇才,唯有仰望。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才知道原來並非完全如此,蘇東坡除了天賦異秉,更有過人的努力,纔有如此輝煌的文學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蘇東坡從小聰明絕頂,可是他並沒有因爲自己秉賦穎異而在學習上有所鬆懈,還是像普通人一樣認真讀書,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努力許多。

古時,爲了應付考試,學生必須熟讀經史詩文至能背誦,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而蘇東坡不僅熟讀背誦,還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因爲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後,對那本書的理解要比僅僅閱讀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當蘇東坡向皇帝進諫或替皇上草擬聖旨之際,或書寫詩詞文章之時,就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不會茫無頭緒。而且蘇東坡還利用抄寫經史之時練習書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資聰穎、家學淵源如蘇東坡,尚且如此努力,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穫。國小時,我在陳嶽叔叔處學國學,陳嶽叔叔要求每課必須背誦,期末時進行統一考試。同學媽媽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說我遺傳了父母的好記性,其實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課都會很認真地反覆誦讀課文,直至出口成誦,爛熟於心,期末考試前還要把一學期的課文全部集中背誦一次,所以決不只是因爲遺傳的好記性。背書的時候的確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詞,晦澀的詩句,都會花去我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很好地鍛鍊了我的記憶能力,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古典文學恆久悠遠的魅力所在。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極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對鳥類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經過兩週的艱苦練習才能學會飛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認真才能化繭成蝶,展翅翱翔。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說起蘇軾,我最初的印象是聽媽媽唱的《明月幾時有》,其次是在牛毛細雨中沿着蘇堤漫行,去樓外樓品嚐“東坡肉”,然後是對蘇家父子三人並列“唐宋八大家”的豔羨。其實,我曾經在課本中學習了很多蘇軾的詩詞,對他的豪放派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直至這次認真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才能算真正地認識了蘇軾。

我最喜歡的是蘇軾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他用最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眼光獨到地發現世間之美並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賦》中的那句“得失不計定白駒”想必是他的信條。人的一生會擁有很多榮耀,更會經歷無數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該是最適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蘇軾的多才多藝。他不僅在詩、詞、散文上留名千古,還擅長書法,精於繪畫,會釀酒,會修堤,簡直無所不能。他在六十餘年的人生中,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幾千首可圈可點的作品,儘管他在每一個領域都不是最頂級的人物,但是,沒有人能夠像蘇軾一樣在文學、史學和藝術上都有傑出表現。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讓我最感動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個人,縱是夢中相逢也“相顧無言”,到了“鬢如霜”的年紀,哀嘆“千里孤墳”,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遺憾與淒涼。

“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這是蘇軾題在蓬萊閣上的一副對聯。當初看到的時候,只是覺得字漂亮,讀過《蘇東坡傳》,突然就體會到了他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賞識,空有一腔熱血,卻不能用於朝堂,空有滿腹經綸,卻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蘇東坡在學術、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稱“典範”。我想,縱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觸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尋的方向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忙碌中偷得一絲清閒,斷斷續續“啃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這本書中偏僻生字太多,東坡居士的古詩詞文,讀之不太明白所以然,捧之又心生敬畏,品之才恍然明白,那“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他對亡妻王弗的無限思念,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他任杭州太守時,對自己親自設計並實施完成西湖改造的成果珍視,那可以淺吟低唱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寄託了他對弟弟子由的牽腸掛肚……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多災多難,但絲毫不影響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堅韌與豁達。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他有幸福的童年,美滿的家庭,孝敬的兒郎。他出生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一朝,政治清明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文化繁榮,科技發達,加之蘇軾出身中產之家,所以他的童年很幸福,雖然父親功名晚成,母親卻知書達禮,時常教誨他們人生哲理。蘇軾十八歲娶王弗小姐爲妻,一生三任妻子,他一生的成就和美名都離不開三任妻子的默默支持。王弗是進士之女,和蘇軾算門當戶對,他們雖是“父母之命”的婚姻,卻很幸福。據說王小姐可以幫丈夫辨認官途中的至交和損友,因此,王弗小姐去世多年,蘇仍念念不忘,爲其寫下經典惦念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之後的王潤之是其中年伴侶,王朝雲則是其晚年依靠。蘇軾一生四個兒子,小兒未滿週歲夭折,兒子們都很孝順,特別是老大蘇邁在父親被貶到蠻荒之地——海南島時,相伴數年,膝下孝敬。

蘇軾的家庭幸福美滿,但仕途卻坎坷多舛。21歲中“進士”,40歲之前官途還算平順,他一心爲民,受百姓愛戴,但其出衆的才華時不時遭政敵忌憚。43歲左右,在李定爲首的政敵彈劾中入獄,後來被貶黃州。一生共貶三次,後兩次皆因政敵章惇復相位。章惇此人陰險狡詐,兩人之前曾是好友,共同遊山玩水,蘇軾曾戲稱“章惇膽子很大,以後會殺人的”,章惇復相位之後先把蘇軾貶到惠州,後又貶到更不適宜居住的海南島。好在蘇軾有一個無比樂觀的心態,無論身在何處,他都可以隨性而居,與鴻儒談笑,與貧農並肩,所以他交友廣泛,粉絲衆多,是北宋時期徹徹底底的公衆人物。

蘇軾一生興趣愛好也很多,流放之時,他自己制墨,造酒,習瑜伽術,和朝雲共談“長壽仙丹”,寫醫學筆記等,這些都算是他的副業。在他爲官期間,他反對王安石變法,爲貧下中農找尋生機,他修建西湖,蘇堤上的“三潭印月”更是自然美的表現。他心繫百姓,以民爲重,修建工程,引水灌溉,荒年平定物價,豐年充盈物資。在他爲官之時,各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他總是竭盡所能護一方百姓安寧。

“予一半煙火謀生活,許一半詩意得清歡”堅定信念而不隨波逐流,柴米油鹽而不忘詩和遠方,在充滿煙火氣的生活中,提筆揮灑詩情畫意。願我們都能習得蘇軾的這份心境,歷經浮沉,褪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淡然,逆境中不妄自菲薄,順境中顯自己本色,願我們都能獲得人間清醒,風來不驚,雨來不懼。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我對蘇軾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從小,“蘇軾”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隨着年齡的增長,蘇軾不再只是詩詞題目下面的兩個字,而是一種節氣、一種文體,是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一次奇蹟。

《蘇東坡傳》極爲詳細地描寫了蘇東坡的一生,從他出生到參加科舉考試,從王安石變法到被貶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結束,這本書也就完結。但蘇東坡的傑作與他的精神並未從此就畫上句號,反之,爲世人代代傳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些詩詞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絕世佳作。這些出詩詞都出自一人之手——蘇東坡,而這又是何等的壯舉。他的詩詞或樂觀,或悲壯,或豪放,或愉悅。字裏行間無不讓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羈。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擺脫時空限制,在古人和現代人的記憶中打下獨有印記的人。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這是蘇軾當年諷刺王安石變法寫的一首詩。王安石變法是歷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臺的一系列“理想主義”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總有些懦夫大臣爲保全自己,去幫助王安石,謊報實情,矇蔽天子的雙眼。這當這羣庸臣在夢中囈語時,蘇東坡卻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將實情向天子上報,動搖了他們的地位。

這一舉動的後果會是如何,蘇東坡心裏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嚥下這一到嘴邊的話。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貶再貶,但樂天派的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樂。發明美食,月下漫步,鑽研書法,談笑風生。他用行動告訴了所有試圖將他的意志挫敗的人:你能奈我何!

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個自由灑脫的人,一個頑強而富有活力的人,一個曠古奇才樂天派。他正直,絕不做任何欺騙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會直接說;他勇敢,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正是因爲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而在當代,能做到向他一樣的,又有幾人?縱使不被別人迎合,縱使被人針對,但蘇軾的一生是無悔的。

“一蓑煙雨任平生”。前方,蘇軾正穿着蓑衣,歡快地吟詩漫步。此時,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邁步……

標籤:有感 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