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電影《V50號公路》觀後感

觀後感2.17W

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V50號公路》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V50號公路》觀後感

這部片子,看着感動。其設計之巧,寓意之切,可謂得之。

首先說片中的主題,是主人公尋找自信。自信一詞說的通俗。往小裏說是一個人的心理姿態,往大里說其實就是一個人在世界上心安的依歸處。真正的自信就是一個人的心安。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安身立命。要達到這一點,是很難的。所以人人都在找自信,找心安。於是乎,有的人創業,有的人當官,有的人信仰宗教,有的人建立家庭。總之,這個社會上,不論王侯將相,還是乞丐平民,看似忙忙碌碌,實際上本質上都是在找心安,也就是找自信。一個人找到自信,也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大家不論是追求名利,獲得認同感,還是信仰宗教,任性去旅行,都是因爲自身的迷茫。所以不客氣地說,人這一生不論怎麼渡過,本質上都是在尋找自信的過程而已。只是形式不同。但就這一點來說,片子的立意就很深刻。

其次,是片中的人物。片子中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演員。其實就是演的一個人。但是就是這一個人,卻遇到了不同階段的`自己。這裏可以做兩種層面的理解。一個是,其實我們在人生追求自信的過程中一直都在變化。但是我們自己往往意識不到這種變化。如果我們讓每個階段的自己相遇,那麼這種衝突就很明顯了。二是其實我們平常所遇到的人都是我們自己而已。都是在追尋自信的自己。只是這些“我”與現在這個我的階段不一樣,所以也就產生了各種不同。

這部片子,對於當下的每個人,都有直接的啓示意義。

明白了這兩點,我們就可以看看劇中的形象隱喻了:

首先,主角一開始拿着一張照片在尋找“自信”這個地方。這時候,主角是執着的,也是迷茫無助的。而一位“過來人”,也就是第二個他幫助了他自己,淡然一笑,沒說自信到底在哪。而是並告訴他,往前走,不要回頭。這個“他”代表了那些意見領悟生活真諦的人。之所以未做過多說明,是因爲明白這些需要他自己追尋經歷才能明白。

於是主角開車前行,途中碰到了第三個自己。這個自己興奮瘋狂。是代表那些經歷一番忽然恍然大悟的人。他們歷經磨難困難,終於找到了方向。就好比佛教中悟了道的人,瞭然了用功的方向。但是有意思的是,他的舉止令主角不理解,他要走的方向更是與主角的探尋之路背道而馳。這代表了層次和階段不一樣時,很多事情不僅沒法相互理解,甚至看上去還是相反的。

於是,一番折騰,主角又回到了小鎮上。主角本來想開車去探索,但又回到了原地,因此有些受挫。他去那家小酒館亦是要恢復或沉淪一下。於是在酒館裏,他遇到了第四個自己。第四個自己是正處於低谷期的自己。這時候的他被自卑挫敗的悲觀情緒淹沒,甚至放棄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想要放棄,隨波逐流。我們在人生階段中總是難免會經歷這種階段。主角受這種負能量的影響,於是第二次又把車開回來。

這裏有一個問題。離開小鎮很難嗎?不難。有車有路,開出去就是了。可是主角折騰了半天,卻總是折回來,又回到了這個荒涼寂寞的小鎮。片中這個小鎮的格調設計的非常到位。凸顯了一種寥寂而又孤獨的境地。這其實就是隱喻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牢籠”。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到了某一個瓶頸,無法突破,似乎被困在一個小天地裏,迷茫而惶惶不知所措。這時候我們總想踏出去,去開拓新的天地。但是卻就是踏不出去。就像主角一樣因爲各種事情反覆折回來。

於是,當主角最後也打算放棄的時候,他忽然通過一點線索找到了方向。原來“自信”是存在的。於是他恍然大悟,瘋瘋癲癲,就變成了片子中的第三個自己。而年輕的第一個自己卻如他當七年級樣,不明就裏。

當然,他發現原來自己苦苦追尋的“自信”竟然是原來的原點。於是回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這種哲學經常被人提起,但事實上,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這裏面的真實與受用。其實這就是佛家中所說的,心外求法,皆爲外道。一切真理其實都是向內尋得的。但是人們一開始總免不了往外去尋求。至於什麼時候能明白過來,就要看造化了。

最後,主角找到了“自信”,並且順其自然拍成了照片。這位“得道人”給後面的人留下了這張可以依賴的線索與目標。就好像聖人先賢爲我們留下的經典智慧一樣。而從另一個意義上說,這些都是“我”。正因爲潛在的自我中有這種到達“自信”目的地的體驗,所以才促成了最開始那個無知的“我”去尋找“自信”的原動力。這就像是,每個人懵懵懂懂地去追求善和真理,其實皆是因爲自己埋藏的那一點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