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論語觀後感

觀後感1.58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觀後感

論語觀後感1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後,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爲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紮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並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幹。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麼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幹的事讓你來幹。現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裏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裏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並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後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論語觀後感2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爲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麼依據)

正是因爲《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爲,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纔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觀後感3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爲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爲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爲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爲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爲這其中蘊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啓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觀後感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大意爲,孔子說:“在家閒居的時候,儀態要舒展自如,神色要何樂喜悅。”

從字面上來講,很簡單,孔子教人閒居時要保持安享快樂。與曾國藩所說的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修爲的一部分。

做爲聖人,孔子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用殫精竭慮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就是這樣,孔子閒居時卻儀態舒展,神色喜悅,過着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心繫天下,卻抱着平淡豁達的態度,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只此博大精深之胸懷、氣定神閒之氣度,就是常人難望其項背的。

通過讀此段文章,有兩點體會:一是閒居要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活的簡單一點;二是真誠地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簡單生活加上愛心,是快樂生活的真諦。

現代人爲了名利、財富、金錢而疲於奔命,有時候甚至置親情、個人健康於不顧,最終丟失了親情、透支了身體。生怕失去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嘆生活很累。所累者,不外乎累財累名累地位累名分,累一己之得失,其結果累掉了“燕居”的時間,哪來的“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應該多學學聖人,甩開名利,順乎自然,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態,平平淡淡、輕輕鬆鬆、快快樂樂過一生。

論語觀後感5

一提起《論語》大家肯定不陌生,都知道它是部儒學經典名著,記載了我國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但《論語》以電視節目的形式展示出來又是怎樣的呢?

暑假裏我就觀看了由濟寧電視臺和濟寧學院主辦的一檔以圍繞《論語》爲主題的大型文化競技類節目——《論語大會》,主持人是濟寧電視臺的李乾先生,評委是濟寧學院的專家老師,參賽的八支部隊伍都來自濟寧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分別是:博文隊、篤行隊、格致隊、輔仁隊、學思隊、求索隊、致遠隊和明禮隊。《論語大會》採用兩組對抗的方式進行,每組三人,分爲“瞭如指掌、當仁不讓、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四個環節,比賽過程緊張激烈、精彩紛呈,選手們也是棋逢對手、不相上下,表現的'非常優異。 比賽有一對一的PK,有搶答,但最有趣的要數“智者不惑”這個環節了,按照比賽規則,兩位選手面對大屏幕通過語言和動作解釋成語,另外一名選手背對大屏幕來猜成語。比賽時,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都手舞足蹈的用一些奇怪的動作和暗號來比畫着猜成語,不時引的場上的觀衆哈哈大笑,真是妙趣橫生。還有“勇者不懼”環節,當搶答到最後關頭,兩隊平分,一題定勝負時,看的真是扣人心絃,激動人心。

通過觀看《論語大會》不僅使我在節目中快樂學習了《論語》的經典,品味了《論語》的魅力,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也爲自己樹立了一個信念,那就是:“願承仁、義、禮、智、信之訓,做溫、良、恭、儉、讓之人”。

論語觀後感6

很早就聽說過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一直想買來看看,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想法一直沒有付之行動。這次公司組織大家一起觀看《論語心得》的錄像,我感到非常高興,很感謝公司實現了我這個沒有付之行動的想法。通過觀看錄像,我感覺論語中的很多觀點,不僅適用於孔子生活的年代,也適用於幾千年後的現代。

得失觀。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纔能有所得。

一個人總是後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今天的事。

交友觀。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親情帶給我們溫暖,友情帶給我們快樂,愛情帶給我們幸福。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滿快樂,所以每一個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但是有的人卻總是抱怨這個朋友欺騙了自己,那個朋友傷害了自己,豈不知你是否也傷害了他們。

一個人總是想交一些出色的朋友,卻不知自己是否出色。

唯物觀。

社會存在着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他們就如同硬件和軟件一樣有形和無形。現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爲什麼追求這些物質上的東西。我想每一個人追求物質上的提高,都是爲了心靈上的那種優越感。反過來說難道優越感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上嗎?

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忘了追求物質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什麼。

也許不是生活出了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標籤: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