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共12篇]

觀後感3.0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紅與黑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與黑讀後感[共12篇]

紅與黑讀後感1

美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的不斷認知,她何時成形、何以成形,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她是潛移默化的,並在某一時刻驀然出現在腦海中成爲一種近似神聖的標杆,頗有一種“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味。

少時我們可能憧憬着一位少女或少年,並將其放在自己內心期待的美的框架中,然後在人羣中尋找某一個閃光點,再將其放大到極致掩蓋其他形形色色的污點,最後美感帶來戀愛的芬芳留下無限回憶。

壯時我們可能期待着富有的生活、響亮的名號與美滿的家庭,在最艱苦的環境中忍耐、掩藏傷痕、走向美好的風景。

老來我們則可能享受着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寧靜淡泊的田園生活,像蘇仙一樣,放蕩自我、沉浸江海之間。

美隨着我們的成長,或是昇華,也有泯滅。

由於出生低劣,於達厭惡碌碌無爲的生活,他野心勃勃想做拿破崙一樣的男人。於連首先把社會和他人作爲自己的標準。見到龍騎兵的威風,他就想成爲軍人。見到本堂神甫的權勢,他就像成爲教士。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飛黃騰達的渴望,但這個願望時刻在改變,是不堅定的。只能說於連此時對美並沒有清晰的概念。他是盲目的。

我們經歷平凡、苦痛、麻木,等待心目中美的救贖,在一絲曙光之中,拼盡一切。

但美本身也擁有驚人的力量,她在記憶的烈火中涅槃,然後用自己的火焰燒透靈魂,只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漫長、可能短暫、可能永遠不會完成。

當於連在瑞納夫人面前把野心望穿的時候,斯丹達爾指出“從未愛過也從未被愛過的於連覺得做個真誠的人是那麼甜蜜愉快”也就是說此時於連對美的感受發生了潛在的改變,在那麼一段時間內,他隱隱感覺到什麼是美好的。但在法國迂腐黑暗的資本主義的統治下,於連走入錯路。他遠征巴黎,遠離瑞納夫人,征服瑪特兒並在精神上產生強烈而真誠的欽佩和喜愛,進而暫時獲得了異變的美。而司湯達顯然不願意美被黑暗泯滅,瑞納夫人的的一封信成爲於達落獄的導火索,然而於達入獄後居然冷靜下來,並對自己行爲感到悔恨和恥辱。可謂巧合,亦是奇蹟。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的至美,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回到最初的美好。這裏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司湯達對美的追逐——選擇瑞達夫人,挺身赴死。

美不是被動的,她在無形間淨化宿主,試圖把誤入歧途的遊子拉回正軌。人生在美的感染下前行。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美往往是我們生命的極端,我們都已擁有美有時又何必稱爲美呢?人可真是複雜又可悲的生物,在拒絕中同流合污,在錯過後空剩感慨。然而天性中我們又有美的靈氣,在自然脈動中誕生,在宇宙的星空下成長,這是幸運。因爲美,迷茫之人也有走出迷霧的小徑,墮落之人也有爬出深淵的'臺階,一切姍姍來遲而又恰到好處。當美達到生命的極點,死亡也只是過客。

也許我們無法言說什麼是美,但我們知道何爲醜陋,排斥與之交雜的一切,然後一切自然就獲得了美感。盧梭認爲資本擠兌是醜惡的於是他選擇了瓦爾登湖,蘇軾以爲朝堂內鬥是難堪的於是他選擇了西湖。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複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真誠,既老練又天真,既複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比較,其實恰恰把美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人生最可悲的恰恰是多年以後成了當年自己最厭惡的人。這一點上於連是成功的。

紅與黑讀後感2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是對《紅樓夢》的評價,但我覺得放在《紅與黑》這部書中也不爲過。正如衆人讀紅樓,有人看到了封建,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風俗,有人看到了愛情。而《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並沒有什麼大善或大惡,但卻是一個多面體的人物。

於連生在一個木匠家庭,兩個哥哥身強力壯,是父親的好幫手,於連則長相白淨身材瘦削,沒少受到父親和哥哥們的欺負。於連從小就與其他農民家孩子不同,喜歡讀書,崇拜拿破崙和英雄主義,當然,他最大的夢想是擠入上流社會,成爲一個貴族。但在19世紀的法國,這樣的夢想談何容易?

於連靠着謝朗神甫和一位老軍醫教給他的知識以及他過人的記憶力和口才,在市長德瑞納家謀到了家庭教師的職位,並和德瑞納夫人互生情愫。善良的德瑞納夫人將這段婚外情的錯誤全攬在自己身上,並支持於連去別的地方謀自己的前程。於連經過神學院的磨礪,變得更加成熟,隨後隻身前往巴黎。在巴黎,於連受到了德·拉莫爾領爵的青睞,同時又與領爵女兒瑪蒂爾德展開一段愛情。當於連以爲自己將要躋身上流社會時,命運的'玩笑最終把他送上了斷頭臺,年輕的於連最終在遺憾和解脫中死去。

回頭再看於連這一角色,他擁有對地位和金錢的崇拜,謝朗神甫曾暗示他消除自己心中的慾望,否則會有災禍,而於連在感動有人關心自己之後,依然持有對地位的追求。

當然於連也渴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他對在自己落難時關心自己的德瑞納夫人既崇拜又愛慕,甚至在死前都在懷念當家庭教師時,和德瑞納夫人及孩子們歡樂的散步時光。而在追求瑪蒂爾德時,於連也採納了俄國親王的一條條妙計,一步步使自己的愛情更深刻。

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的每一步都是在爲自己的貴族夢而做鋪墊,但他有時也會透露出自己在圓滑外表下的真心。在貴族晚宴中,於連對貴族們剝削窮人錢財來滿足口腹之慾的行爲而不滿,特別是聽到“禁止窮人們唱歌”後更加震驚氣憤。面對謝朗神甫和彼拉神甫對他的忠告,他也因感受到父親般的溫暖而落淚。

當然,如果只是看到個人的情感,這本書也許不會那麼深刻。在本書中,政治也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在封建王朝復辟期間,於連崇拜拿破崙卻始終不能表明立場,當有人搜索自己的房間時慌張燒掉德瑞納夫人以爲的情人畫像,實則是拿破崙畫像;在討好元帥夫人時說的話都是自己信仰的反面,讓瑪蒂爾德吃驚疑惑。

於連的死充斥着淡淡的憂傷,被判處故意殺人罪的於連坦然接受死刑,儘管衆人都爲他活下來的可能而努力着,小姐太太們也因這漂亮的人即將死去而流淚,但於連的死意已決。在獄中於連沒有惋惜自己的努力白費,亦沒有對世間的留戀,唯一想念的是自己的第一段愛情。他最後想的是:“我在世上並不曾孤獨地生活,我有過強有力的責任觀念,或對或錯,我爲我自己規定的責任彷彿一株結實的大樹的樹幹,暴風雨中我靠着它,我搖晃過,經受過撼動。說到底,我不過是個凡人罷了......但是,我沒有被捲走。”

其實於連並沒有什麼大錯,只不過是有一瞬,希望的火光曾照進一些人的心裏,在此後漫長的黑暗裏,黑暗中的人照常生活,偶爾自危,而被照亮過的人們更渴求那光明。

摘抄:

1. 一個人在二十歲的時候,他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對他將在這個世界上產生的影響的看法,勝過其餘的一切。

2. 我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不幸,那就是唯一使我眷戀生命的那個人變了心。

3. 語言是給人用來掩蓋思想的。

4. 這就是世間浮華所產生的後果;看來您已習慣了笑臉,那是謊言的真正舞臺。

5. 有哪一個偉大的行動在開始乾的時候不是一種極端呢?只是在完成的時候,一般人才認爲是可能的。

6. 在這麼多危險中,我還有我。

7.如果我能在這如此蒼白的臉頰上印滿了吻,而你又感覺不到,那有多好!

紅與黑讀後感3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爲他的野心而奮鬥,哪怕這種奮鬥要以生命爲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爲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着“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鬥爭。他是幸福的因爲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爲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着極其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爲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繫着。他在瓦爾諾家裏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着極其複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爲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爲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着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爲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羣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爲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爲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衝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於於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爲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爲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爲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爲了將來爲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藉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衆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着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爲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纔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爲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紅與黑讀後感4

小說主人公於連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在於連十九歲那年被市長聘爲家庭教師,不久,和市長夫人戀愛,事情敗露後被迫到神學院投靠神父。之後在教派鬥爭中神父失敗,於連也不能繼續留在那裏,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祕書。從此,於連打開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爲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爲貴族效勞。與此同時,於連也得到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感情,並迫使侯爵承認他們的結合。正在這時侯爵的政敵想方法讓市長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侯爵接到信後斷然否定了自我女兒和於連的關係。於連氣憤之極,槍擊了市長夫人。儘管瑪蒂爾德等人竭力營救,於連任被判處極刑。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及最終的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感情的描述,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小說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全書最耀眼、也在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着筆於人物心靈的跟蹤的手法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正是突出了於連處在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心理歷程,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爲、虛度青春的反抗。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後能躋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在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的。他因爲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爲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職責”而幸福,爲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我面前屈服而幸福,爲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爲上流社會的一員,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想要擁有尊貴的地位,衆人的欽羨。爲此,他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卑鄙、虛僞的手段,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內心還保留着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陷入深深的自責。因此,他的計劃又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不難發現於連的這種幸福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的,是爲了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自我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感受不到踏實、安定,僅僅是自我告訴自我感覺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就像“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緊之後就應怎樣制定並實施下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暫時的滿足,暫時的安慰,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迷失了自我。當他得知德·萊納夫人的一封揭發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把他歷經千幸萬苦打開的通往上層社會的門無情的封鎖時,他想到了報復,他選取了最直接、卻又最愚蠢的方法——結束了德·萊納夫人的生命,也把自我送上了斷頭臺。在監獄中的那段時間,使於連想了很多,他從自我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靈魂的重生。他脫下了往日一切僞裝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實的幸福。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應對死亡,安靜的等待死後的再一次輪迴。

紅與黑讀後感5

年幼時,便在家中發現了那本書,厚重,陳舊,紙章已泛黃,封面上一男一女相擁着。父親說,我還沒到能讀懂它的年齡,不服氣的自己抱起那本重重的書,翻開閱讀,的確,對於才五年級的我而言,語言枯燥乏味,生奧難懂,但憑着一口氣我還是堅持的讀完了一半。

《紅與黑》,這本世界級的名著,一開始我以爲只是講述一個家教和市長夫人的禁忌之戀,爲他們那份執着的愛而感動。讀到一半便索然無味。直到不久前整理書籍再次發現它,想起父親的話,重新翻閱,我才漸漸明白,父親所說的,沒到讀懂它的年齡是什麼意思。書的男主人公只有一個:於連,一個農夫的小兒子,有着兩個如同巨人般健碩的哥哥,對於他的父親索雷爾而言,這個只會讀書從不幹活的兒子,從沒稱他心過。於連進入市長家中,擔任市長兒子們的家庭教師,和僕人們一同用餐,對於於連而言,這是對他的侮辱。對於書中女主人公之一的德?雷納爾夫人而言,這個長相清秀的家教,卻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對自己那個如同莽夫一般的丈夫毫無感情,只在乎自己的那三個孩子,但於連的出現讓她那課沉寂已久的心又一次跳動。她愛上了他,不顧禁忌,不顧一切,但她的愛對於於連來說,不過是一場利用,沒錯,利用,在六年後重新閱讀這本書的我終於明白了,當年在我看來那偉大的愛情,不過是一場欺騙。抱着複雜的心情,我繼續閱讀下去。這份愛情,終究紙包不住火,市長大人知道了自己妻子的背叛,但在看在遺產的份上饒過了她,而於連,則被神父保住,送去了貝尚鬆神學院進修,市長夫人對於連的思念,使她憔悴不堪,但對於於連卻並沒有什麼影響,他依舊想着如何往上爬,沒有了市長夫人,他需要更加努力,卑微,他野心勃勃,悄悄對自己說:“在拿破崙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因他驚人的記憶力,神學院長推薦他成爲木爾侯爵的祕書並得到了侯爵的賞識。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他很快躋身爲優秀,有着花花公子氣質的青年。同樣,她進入了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的眼中,這是一個美麗優秀的姑娘,她對於愛情的執着濃烈而深沉,。她讀過家族史,自己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後,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裏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爲皇后那份愛情感動。也同樣希望自己能得到這份愛情。

於連並不愛這位高傲的.貴族小姐,但她的身份給自己的收穫是巨大的,於是他開始熱烈追求這位木爾小姐,哪怕她要求自己在月夜下爬梯到她房間也照做。瑪特兒被他的“深情”所感動,委身於他,並且有了身孕。木爾侯爵看看愛女,看看自己的得力手下,也認同了這門婚事。故事發展到這裏,於連的人生都幾乎是一帆風順。但就在這個時候,市長夫人的一封信,使木爾侯爵震怒,不顧愛女的哀求將於連趕出。於連痛恨市長夫人,拿着槍來到教堂,朝着禱告的市長夫人射殺。自己以殺人罪進入監獄。槍殺處置。最後的最後,瑪特兒進入監獄,將已死的於連的頭顱取下,深夜親自把它埋在山腳下,而市長夫人也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長眠於世。

讀完整本書,內心無疑是壓抑的,不管是市長夫人那份深沉禁忌的愛,還是瑪特兒濃烈執着的愛,在我看來,她們都是那樣的可憐,她們的愛沒有錯,只是愛錯了人。於連,這個野心勃勃的男人,若是沒有利用這些女人,是否就不會英年早逝,不利用這些女人,他難道就不能走到人生的巔峯了嗎?不一定,但他還是做了,口口聲聲說着要成爲偉大的主教的男人,事實上他一直自卑着,因爲他農夫之子的身份,他卑微,所以叫囂,他不相信自己,所以依靠女人,依靠一切他能依靠的,這纔是真正,讓他走向死亡的原因,可悲而又可笑。

紅與黑讀後感6

讀《紅與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體感覺很壓抑。但《紅與黑》作爲司湯達的代表作,的確有其巨大的魅力。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採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這也是我爲何讀這本書感到非常困難的原因,這是一本有歷史背景的書,而對於我就是對這段歷史沒有那麼的瞭解。所以,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能感觸更深的是於連的兩段愛情。

主人公於連具有多疑、敏感、虛榮、自卑的等性格特徵。愛情只是於連用來緩解自己的自卑,取得權勢的工具。他的真愛從來都不是瑞納夫人,也不是瑪娣兒特,只有權勢纔是於連的真愛。

在與瑞納夫人的感情中,於連充當的是一個誘惑者的形象,他的目的本就不是愛情,而是佔有後的快樂。首先,於連是一個有着自卑心理的人,所以當他聽到瑞納夫人稱他爲“先生”時他會大爲驚訝。由於他的自卑和自視清高,他十分痛恨市長把他當作下人看待,於是他便想要報復市長,在這種情況下,瑞納夫人就成了於連實施報復的犧牲品,當於連終於牽到瑞納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只是歡娛而不是愛情”,再次可以看出於連對瑞納夫人的追求只是他對權勢的追求而已。這也就是爲什麼即使瑞納夫人說自己可以爲於連去死,於連依然不會爲了愛情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於連的另外一段感情是與瑪娣兒特,於連並不愛瑪特爾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可見,對於瑪娣兒特的追求也只是處於利害關係的考量,瑪娣兒特只是一個可以讓他擁有顯貴權勢的靠山而已,這是一場充滿着利益的感情。如果說於連對於瑞納夫人還稍有一點點感情的話,對於瑪娣兒特則真的是完完全全的沒有了,他拼盡了全力、採取了各種手段以獲取瑪娣兒特的愛慕,可到了故事的結局,當於連前途在無希望的時候,他對瑪娣兒特就只剩下了厭倦和冷漠。

儘管於連不曾真心付出,不曾對兩個女人有過真正的愛情,但瑞納夫人和瑪娣兒特卻是真的愛了於連。前者真誠無私,後者悲壯熱烈。

瑞納夫人雖然嫁給了市長,但這是一場沒有愛情的婚姻,可以說在於連到來之前,瑞納夫人還不曾體驗過愛情。於連的出現喚醒了瑞納夫人塵封已久的`“少女心”,喚起了她對於愛情的強烈渴望,使得她把所有的熱情都放在了於連身上,可是這對於一個有夫之婦來說是多大的罪過呀,瑞納夫人的內心承擔着極大的痛苦和折磨,可她還是要愛於連,願意爲他犧牲自己,最後追隨着於連離開了人世。瑞納夫人的愛無疑是真誠的,可她至死都沒有明白她用生命來愛的於連只想要權勢。但好在於連在臨死前選擇了她。

瑪娣兒特出生高貴,她從於連身上看到了庸碌的貴族公子不具備的才幹,而於連一開始對她的拒絕更加激起了她的征服欲。於連和瑪娣兒特的愛情是在互相的折磨中度過的,兩個人都是孤傲的,瑪娣兒特企圖以折磨於連來彰顯她的高貴地位,但一旦於連裝出一副不以爲然的樣子,瑪娣兒特就會瘋狂的請求於連的愛,並願意成爲他的奴隸。於連死後,“她的目光和眼光是狂亂的”,不難看出,她對於連的愛是真的,不然不會如此痛苦。瑪娣兒特愛的悲壯而熱烈,但終究也得不到於連的真心相待,因爲從一開始,一切都是充滿着目的與利益的。她的愛情和瑞納夫人的比起來更加可悲,因爲她是徹徹底底的失敗!

書上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他對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爲,是壓倒一切的。”復辟的現實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幹實現生命顯赫的拿破崙時代消失了,於連不得不選擇黑色的道路,他只爲自己負責。這也就造就了兩段悲劇的愛情。我們不能過於苛責於連,是時代造就了於連。於連無愧於他的愛情,即使他的愛情都是有目的的,但至少他是真實的。

紅與黑讀後感7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他爲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爲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爲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爲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

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着於連。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自然也包括於連的英俊、才學)。這在於連接受科拉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爲突出。可以說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爲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爲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爲在五十年後纔會有讀者。他盼望着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的人嗎?

紅與黑讀後感8

進入大學後,就想多讀幾部名著,但往往都是一本書開個頭,或看看資料介紹,明白點大概就算是讀完了。學校讀書節一開始,我就決心讀一本名著。之所以選取《紅與黑》,是因爲看萌芽上的《瑪格麗特》的作者對這部書十分之欣賞。

文章主要寫的是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杯具。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代表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在我看來紅是於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書的副標題“1830年記事”,透露出它是以1815-1830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的社會生活爲背景。

全文的骨架是以於連從一個立志當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陰錯陽差的成了當地市長的家庭教師,卻在這期間和女主人德·雷納兒夫人發生了戀情,當他沉浸在“佔有的歡樂”的時候,卻被無恥和粗魯的瓦勒諾給告發,不得不遠走他鄉,來到了修道院,在貝桑鬆他把身邊每一個人都當做敵人而最大的敵人就是比拉爾神父,當比拉爾神父離職的時候把他介紹給德·拉莫爾候爵做祕書。候爵府中和瑪蒂爾德小姐產生了感情,隨後戀情被候爵知曉,在馬蒂爾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候爵最後鬆口承認他們感情。但是這是於連的初戀情人德·雷納爾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誹謗了於連。眼看着感情即將破滅,野心也隨之破滅,於連回到韋裏埃,一怒之下朝德·雷納爾開了兩槍,被判死刑。在監獄中大徹大悟光榮的死去。

看後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於連的兩場感情:一個是與德·雷納爾夫人的“心靈的感情”;另一個是與馬蒂爾德小姐的“頭腦的感情”。

第一段感情開始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誘惑,而於連僅僅是想完成一個對貴族老爺們的報復,和滿足他的虛榮心,所以他決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取得成功”。但是之後被德·雷納爾夫人那顆善良,溫柔,單純心所打動,他瘋狂的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但是這顆心不久後被野心所佔據,他幾乎忘記了他,直到最後才爆發。他才猛然醒悟他說到;“從前我們在韋爾吉樹林裏散步的時候,我本來能夠獲得無窮的快樂,但我卻讓強烈的野心把我的靈魂帶到幻想之國裏去了。你那迷人的胳膊就在我的脣邊,我沒有把它緊緊抱在我的懷裏,我對未來的幻想,把我從你那裏奪走了。是的,要是你不到這監獄裏來看我,我到死也不明白什麼叫幸福。”

另一個和馬蒂爾德小姐的戀情,則是開始於彼此的不屈服,驕傲。能夠說一場征服與被征服的感情。馬蒂爾德小姐是一個出身高貴的,聰明的,高傲的,美麗的,如王后一般的女子。她是一個活在自我想象中的感情的女人。於連就被她所有的一切給吸引住了。同時,由於於連在馬蒂爾德小姐面前的驕傲,自尊心和對她的`不屑一顧,也有於連的才情。得不到就是最好的。當雙方某一個屈服了,那這個人就會受到折磨。最爲好玩的是科拉索夫親王給於連設計的一連串計劃,使我們看這個建立在嫉妒上的感情。

在最後雖然媽蒂爾德小姐放下了地位,爲於連四處奔波,可我還是覺得那不是感情的原因,那是她由於“被一種並不缺乏英雄注意的熱情所燃燒着”,她甚至還想到“巴黎客廳裏的人士,看見我這樣身份的姑娘,崇拜一個行將被判死刑的情人到了這一地步,他們將怎樣議論呢?象這樣的感情,務必回到英雄的時代才找得到”,這說明我們可愛的小姐還沒走出她那幻想,直到最後她抱着於連的頭顱把它安葬,我覺得那只是對瑪格麗特王后的模仿,那是印在她腦海裏的東西無法忘記,她把她哥哥叫做阿尼巴爾,自我則叫馬蒂爾德·瑪格麗特。

紅與黑讀後感9

西方有一部與東方相媲美的“紅樓夢”:這就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一百多年以來,關於這本書的評論衆說紛紜。但我覺得主要都是從兩方面來評價主人公於連的:一是追求愛情、榮譽、幸福、英勇(紅),二是使用陰謀、野心、罪惡、僞善(黑)來實現自己的 理想。也許這些說法是對的,但也許也不全對。因爲於連是個複雜的人。

於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於連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是個野心家,其實他只不過他不屬於那個社會罷了。他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朝氣蓬勃的青年的代表,他的行動只是平民青年反抗貴族的反映。他很像司湯達第一部中篇小說《阿爾芒斯》中的男主人公——奧克塔夫;很像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很像繆塞筆下的沃達夫;很像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很像拜倫筆下的恰爾德·哈羅爾德;很像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很像張抗抗筆下的舒貝。但於連與他們又有許多鮮明的不同之處:於連雖然叛逆但是他不憂鬱,相反卻很熱情,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積極努力;於連雖然時常自我分析,但是他的心裏並不迷惘,他有明確的目標——向上流社會攀登。雖然他在愛情上欺騙過,但他情感豐富,愛是真實的;雖然他最後可以說是在悄無聲息中滅亡,但他卻是在激流勇進中消失的。司湯達想借助《紅與黑》來再現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我們可以 從書中體會到現實與浪漫,奇趣與幻想,從中我們能進一步認識法國大革命所造成的法國社會裏人們行動的祕密動機和內心世界的特徵。

司湯達精心雕刻的於連,不只是水彩畫,而是雕塑,給人立體感。從於連的自卑引發的仇視,乃至到最後的不折手段,然後到最後的反省,回覆到心靈的平靜。司湯達在用於連的變化作爲《紅與黑》故事發展的線索的同時,還在用這些特點去完善一個人—一個完善的人, 而不是完美的人。儘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於連性格上的醜與美,善與惡的矛盾的統一,也正是他被認可的原因之一。

記得有位老師說過:我們與作家的區別在於作家能把心裏想的用筆來表達出來。想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想作者之所想,自然是爲作者之所爲了。錢鍾書稱方鴻漸就是他本人,而福樓拜也自詡是包法利夫人。每個作者筆下的人物,除了當時社會的烙印,都該有作者本人影子。否則,它將不是一部好的著作。司湯達之所以能如此細緻入微的描寫於連的那種畸形的自尊,大概因爲他是想於連之所想,至少,作者本人曾有過類似想法。作者寫出自己內心的醜惡,非但不會對作者的形象有所影響,卻恰恰從側面反襯出他的坦然。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美麗呢?能把自己赤裸裸的放到手術檯上一寸寸的`解剖,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幸福。勇氣,要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思想。幸福,也正是要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思想。短暫的是現實,永生的是理想。於連在他那扭曲的想法之下,開始了他短暫的仕途。於連又在一次次打擊中重複着永生的自我,或者說是司湯達本人的自我。

很多時候,人往往因爲一次人生的鉅變,而徹頭徹尾的蛻變,那就是頓悟。於是司湯達自然而然的通過上斷頭臺,讓於連有所頓悟,並順手把他“引入正途”。於是,就有了於連在法庭上的演講就成了蕩氣迴腸的表現了。雖然這也是他的最後絕唱,可這是司湯達藉着於連之口,暢快淋漓的表白了一下自己心聲:潛伏在表象下的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僞。所以也就在整篇小說的最後,出現了高潮。而在高潮中退卻故事的情節,或許這也是司湯達成功之處。在典型環境中鑄造典型人物的藝術特色,不僅開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而且作出了光輝的範例。

紅與黑讀後感10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是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的失敗寫的,尤其是他在奮鬥中經歷的兩次愛情,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的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雖然小說是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爲主線,但這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叛逆的平民的悲慘角色”,“是在兩個對立時代交替過程中產生的小資產階級個人英雄主義者或個人英雄典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反抗性也即平民階級的自尊性居於支配地位”,他爲了改變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去反抗社會,“多少反映了當時小資產階級青年的一種本能願望和要求”,這種反抗即使純粹出於個人利益的反抗,即使是在個人英雄主義基礎上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小資產階級不現實,要求改變地位的`願望”,在當時同樣充滿了“歷史的正當性”。

主人公於連,由一個木匠到市長的家庭老師,到神學院的教士,到侯爵的祕書。在他這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與階級鬥爭,不斷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其中體現了他的“自我奮鬥”、“自我實現”的特徵外,還暴露出他那強烈的野心與過高的自尊心。但是,於連他一生都是在與命運抗爭,他不斷爲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凝聚了作者對人類個個體的生存與奮鬥的深刻思考。

然而,在當時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下,於連只是把愛情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因此,當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再者,當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純屬政治上的角逐,他認爲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爲"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爲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着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這本書有某種我說不清楚的東西吸引着我,讓我一頁一頁的看下去,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體會。通過思考與探究,我對法國當時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我對政治與歷史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文字,也因爲這樣,我總會思考很久,也就看得越慢。但是,當終於看完的那一刻,興奮之餘,我還想再看一遍。

紅與黑讀後感11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富有才華又身懷野心的年輕人於連,從窮苦的木匠兒子,一步步踏近貴族階層的故事,故事裏有兩個女性人物,是於連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前者是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年長於連近十歲的美麗婦人,後者是侯爵的小女兒,瑪蒂爾德小姐,一個十八歲的巴黎名媛。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拿破崙戰敗,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之後,社會等級依舊分明,第三等級的人懷念偉大的法蘭西皇帝,貴族重掌權利,與第三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於連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能背誦整部拉丁文的聖經,不論是書籍還是對話,他都能過目(耳)不忘,憑着這個技能,年邁的謝蘭神父把他送到市長德瑞那先生家做家庭教師,這是於連改變一生的開始。

於連負有天生的才華,也有天生的敏感和驕傲,他內心狂熱地崇拜拿破崙,那是一個憑着能力可以建功立業的時代,如今已經一去不返。所以他像其他年輕人一樣,開始尋求宗教的庇佑,着黑袍成爲教士和神父,這是跨越階級的唯一之選。然而,優秀的才能,姣好的面容,內心的抱負,都註定他無法寂寂無名地過一生。

於連的兩段愛情都是被動的,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善良單純的人,於連的出現讓她第一次感受到異性的吸引力,青春的少年,區別於丈夫的柔情,她不顧一切想守護他。瑪蒂爾德小姐身邊圍繞的總是貴族的紈絝貴公子,於連在這些人中間顯得尤爲特別,因爲他從不逢迎自己,甚至非常冷漠,這種反差讓她愛上於連。

我試着理解這兩段愛情的降臨,德瑞那夫人對於連而言,是平等的戀人,即使身份看來並非如此,兩個人在心靈上是平等的,他們彼此依賴,當這份感情敗露,於連不得不離開貝藏鬆,前往修道院學習,之後去了巴黎,遇見第二份愛情。而瑪蒂爾德小姐,一開始兩個人毫無交集,是美麗的侯爵女兒跨出了第一步,於連從這份感情中獲得的認同感超乎想象,來自貴族的垂青,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也讓他患得患失,因爲一旦失去,就開始懷疑自己。

這兩份愛情都是外界的爭議越大,當事人反而越堅定,好像這纔是真正的愛情。不被人拆散,不經歷抗爭,順遂地進入婚姻是索然無味的,德瑞那夫人認定這是她心靈的歸宿,瑪蒂爾德小姐以爲這是跨越階級的偉大愛情,所以不顧一切地營救於連。

我們都是皮相的奴隸,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一個擁有美麗面容的異性總是讓人心馳神往,在市長家裏擔任家庭教師的於連,在侯爵府擔任祕書的於連,都是在這樣的環境裏俘獲芳心。我們都對異性的好感非常敏銳,尤其是來自那些我們自己也有好感的人,一旦發現幸運降臨就迫不及待的接收這份好運,究竟這是不是於連真正的愛情,我不知道,因爲沒有機會證明。有時候我們是別無選擇,有時候我們是放棄選擇,名著裏的故事並不讓人驚歎,這個年代的愛情也並不容易,然而從不見得有何偉大之處。

於連爲什麼要殺德瑞那夫人呢,可能他看到那封毀謗的信,對昔日的愛人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所以策馬前往維裏埃爾,買了槍並裝上了子彈,直到真的見到德瑞那夫人的.時候,於連已經開始後悔了,作者說於連在行刑前才發現最愛的只有德瑞那夫人,我猜是摻雜了作者的主觀意志,明明前幾章都在說於連如何爲瑪蒂爾德小姐憂思難忘,已經漸漸忘了曾經的那段不道德的戀情。

故事的結局,於連被處以死刑,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生命終結在22歲,死於兩場戀愛,也死於對那個年代的絕望,即使於連最終能活下來,也只能更名換姓,去一個遙遠的城市終其一生,他的抱負他的理想永遠沒有機會實現,等級制度森嚴下的法國,允許有才能的年輕人出現,但不會允許他擠入貴族階層,破壞既定的等級秩序。

當然,這個故事最主要想傳達的意思,我想應該是:姐弟戀是沒有好下場的。

紅與黑讀後感12

帶着十分複雜的情緒我終於把這本《紅與黑》看完了,因爲時間不多,僅400多頁的小說竟拖延了10幾天纔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彷彿百感交集,但如果真的想把這些感受理清頭緒,還要落實在紙上,我發覺是這樣的難,但是我仍要盡最大的努力。

首先,最令我感受強烈的是於連自始至終的一種情緒和姿態:貧窮而且地位低賤,卻有不甘這樣的命運;抵抗蔑視的眼光,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僞和醜惡,但是又壞着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於親手爲自己帶上僞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經歷,幾乎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觀察,自勵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毀於一旦。這樣的於連令我讚歎,對他的結局感到惋惜卻又充滿敬佩。

從於連身上,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在某一個方面面臨着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於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說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並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爲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讓它叫做野心吧,策馬奔騰。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讀着這些話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在我自己的心裏也在響着同樣的聲音。爲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幾乎可以說是步步爲營,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終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時而呈現柔軟的一面。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勳章的後,他想道:“爲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終於知道,這世上總有着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這裏不得不提及於連與德.雷納夫人,和他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愛情。初讀的時候我就在想,他對她們,或者是其中的某一個是否有真正的愛情呢?他對她們,難道只是爲了尋求一種挑戰,或者一種對抗蔑視的報復的手段?到了最後,我想,在兩份感情最開始的時候,他多少帶着一些挑戰的心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覺得那是他的責任。但是,愛情是真真實實地產生了,也存在了。但他與德.雷納夫人和瑪蒂爾德的愛情卻是不一樣的,用小白的話說是,一種是心靈上的,一種是頭腦上的。當然,前者更震撼人心,但當看到瑪蒂爾德親吻他的前額,親手埋葬情人的頭顱的時候,後者也同樣另我動容了。這時候,愛情,彷彿讓人升騰出了一種信仰。於連自小到大都缺少愛的關懷,而正如他所說,德.雷納夫人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如脈脈暖流滋潤了他的心田。瑪蒂爾德青春年少,有着優雅的高貴和輕快的朝氣,注入到於連心中的是愛情的激動和熱情,是如他這樣的年齡的愛情的方式。雖然我們總覺得更傾向於前一份愛情,但我也實在不能說孰輕孰重。於連最終在心裏做出的那樣的選擇給他的是永恆的溫暖。但他也知道,兩個愛他的女人誰也沒有錯,所以選擇讓她們兩個一起在馬車的顛簸中暫時忘記失去他的痛苦。於連~~~我想說的是,我想這兩份愛情報以同樣的敬意。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的這些看法也會受到許多的反對,但這是我心中實實在在的感受。能體味到什麼,能學到什麼,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這本書在我心中將是一個永恆的經典,永遠的激勵。

標籤:讀後感 紅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