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白鹿原》讀後感12篇

觀後感2.93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鹿原》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白鹿原》讀後感12篇

《白鹿原》讀後感 篇1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創造出最偉大的作品,這部長篇小說講述着跨越半個世紀的一個家族故事,用白鹿兩家矛盾的背景來展開對清朝末年之後的歷史事件以及民間文化的描寫。整本書的情節複雜精緻而都不在情理之外,作者機敏老練地把個個人物之間繁瑣的關係都連成了一個流暢的故事。總體來看,陳忠實能把如此豐富的題材和思想融合在一本書裏簡直是一個藝術上的壯舉,這也代表着作者的業精於勤付出的努力,還有他和大膽,開闊的思想。

書裏大多數的情節都比較樸實,非常貼切真實的生活。作者用這種方式來突出民間生活的粗魯和困難。主角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男人對女人的對待,都表現出了他們的粗野的習慣。作者也強調了讀書人和老百姓相比之下的天壤之別,考慮到他們看不起對方的態度,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惡俗不堪的表現是村民人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然而,這種文化的純在也沒有特別的初期預料。白鹿原村的居民們終身被死亡,病毒和戰爭盤繞着,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人們只能依靠着最野蠻,原始的本能來活下去。雖然白鹿兩家都算是比較有修養的,但在一個動亂的時代裏,作爲讀者我們都只能灰心喪氣地望着人物門屈服於世界的誘惑和困難。白考文和鹿子霖吸上了鴉片,敗光了所有的家產,鹿三因爲對兒媳田小娥感到恥辱而冷漠地把她殺掉了,黑娃離開村子了,投入土匪的生活。這些人生悲劇都表示着人們在適中被社會壓迫,毫無任何反抗機會的狀態之下,只能用極端的方式來取得人生上的意義,滿足人們人們本身在精神上的需求。歷史中每出現個輝煌的朝代,都會有許多落寞的歲月。從清朝覆滅到解放確實是中國最黑暗的低谷之一,而陳忠實在《白鹿原》中也充分地表現出了這個時代的窮苦和艱難。

作者在語言方的運用的方面上跟情節的創造同樣的傑出,各種技巧非常符合故事的類型。大量的對話使得文字具有着十分濃郁的`民間之感,讀者被帶進了一個同時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察歷史事件。陳忠實也花了不少的文筆來探索人物的潛意識,作品雖然保持了強烈的屬於現實主義觀念,但是這一些細節卻給整本書加上了一種魔幻的感覺。特別是關於死亡的話題時,書裏會出現了幾次抽象的場景,於大多數平庸的事件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似乎帶着一絲諷刺之意。我認爲作者選擇加入這些片段的原因是爲了強調當時大衆感到的絕望和無助。這個歷史片段彷彿是一個延長的噩夢,人民自能默默地接受着對生活不斷的打擊,對於自己的前途毫無控制。故事結局的悲劇性在一步突出了在情節之下隱藏的歷史視評論。

總體來說,《白鹿原》用了一個精妙的方式來做出對社會的批判。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那段歷史的黑暗,也讓我意識到了包含深刻意義意義的文學作品是通過結合在各種話題題材上的拓展來吸引讀者的,這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說!

《白鹿原》讀後感 篇2

合上書本,《白鹿原》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們的種種事蹟,在腦海中久久回味,揮之不去 。

《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爲背景,講述了原上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以兩個家族從興盛到沒落的故事爲側面,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史,在清政府覆滅後中國革命鬥爭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描寫農村生活和革命活動,引發人們對人生,對信念,對命運的深思。

小說書寫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算計,有報復,有反抗,有打壓。白鹿兩家自父輩便交好,各自在原上過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平日裏就算偶有矛盾,也無傷大雅。然而戰爭的到來給這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帶來了無盡災難,各種土匪、軍隊、政黨人士來了又來,走了又走,饑荒、瘟疫也接踵而至。對此,有的人安分守己;有的人趁火打劫;有的人一腔熱血,投身革命浪潮。可最終,都沒逃過悲慘的命運。

書中不管是白嘉軒和鹿子霖爲了各自家族的利益明爭暗鬥的情節,還是黑娃和田小娥之間不懼世俗眼光心繫彼此的感情,亦或是鹿兆鵬、鹿兆海和白靈三個人爲了各自的信念,即使站在不同的立場,也要貫徹信念投身於革命浪潮的精神,都令人深深臣服,回味良久。

除了小說情節上的設計環環相扣,人物形象鮮明外,該作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開篇並沒有明確點出時代背景,而是先以主人公白嘉軒的悲慘遭遇和白鹿精靈的傳說引起讀者的興趣,在吸引讀者一步步讀下去的過程中慢慢揭露當時的`時代背景。

據設定,當時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不僅是制度上,還是思想上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與中國農村長久以來的封建觀念起了強烈衝突。基於這種背景下,擁有先進思想的白靈因自己想要去城裏讀書遭到擁有頑固思想的父親的反對而與父親爆發了衝突,之後白靈不顧父親反對去了城裏讀書。由此看來,正是設定引發了人物間衝突從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最讓人感嘆命運無常的,便是鹿兆海和白靈的戀情了。關於鹿兆海和白靈,當時北伐戰爭蓄勢待發,所有人都看好國共合作,海靈二人也決定入黨。但意外的是,兩人入了不同的黨。回想起國共兩黨最終的結局,不難看出這兩人的最終結局不會是美滿的,果不其然,白靈因和兆海的政見、立場不同而關係破裂,白靈與同是共產黨員的鹿兆鵬相戀,最終死於一次清查活動,兆海也在一次剿共行動中送命。命運的捉弄讓這兩個相戀的年輕人都沒能屬於彼此,沒實現自己的抱負就慘死在敵人手中。不禁令人心寒。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書的設定也暗示了書中大多數人物的命運。

縱觀全書,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用讓人感到親切的口吻,爲我們講述了書中人物的情感糾葛和命運輪迴,更是透過書本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遷帶給人們的苦難。厄運、暴亂、災荒、瘟疫,這些在當時社會隨處可見的現象通過文章被無情地揭露出來,展現了一幅浩大的歷史畫卷。更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折射出人性的複雜和陰暗。

“只盼着落一場透雨……”

這是朱先生作爲一個文人最深切的期盼,希望這場雨能淨化人們的心靈,洗去污穢。因爲人心,往往難以參透。

《白鹿原》讀後感 篇3

1991年臘月二十五的下午,在白鹿原上一間祖宅寫完了小說的最後一行文字後,陳忠實記錄道:自己兩眼發黑,腦子裏一片空白,陷入了一種無知覺的狀態。他坐在小竹凳上一動不動,究竟採取什麼姿態默坐的,已經不復記憶了。這部小說成稿之後,《當代》雜誌的兩名編輯前來拿稿,當時陳忠實都沒有實力請他們在外面吃飯,吃的是自己妻子包的餃子。他還清楚地記得餡裏有剛採下的韭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兩名編輯在火車上就搶着讀這部小說,之後略加刪改後刊登在《當代》上,雜誌出版的當天,陳忠實從鄉下趕往西安的時候就已經沒法買到了,雜誌被搶購一空,1993年6月,《白鹿原》作爲小說正式出版單行本,在這幾年的時間裏,陳忠實沒有爲小說做過任何宣傳,可是,《白鹿原》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經典的行列,最流行的稱讚語是,這是一部“史詩”式的鉅作。不管這個稱呼是不是合適,但無疑,《白鹿原》是那個時代出現地一部鉅作,對從清末到解放初期的關中地區的社會生活的全面的描繪,尤其精彩的是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很少出現的幾類人物:以推行“鄉約”爲人生主旨,整個人格負荷着傳統禮教色彩的族長白嘉軒;他的對手,新時代的投機者,奉行“勾踐精神”的鹿子霖;還有我行我素,在原上猶如白狼一樣行走的黑娃,包括他的妻子,一名依靠本能行事,美豔的田小娥。最後田小娥化爲厲鬼報復欺壓她的村莊的一筆,恍惚有唐人傳奇的感覺。

當年吳天明就找到陳忠實,商量想拍攝電影《白鹿原》,因爲各種原因,多年之後,這部電影借導演王全安之手問世,同樣是歷經磨折,他們選擇完成電影的方式,與小說作者陳忠實有一點相通,就是藉助幾個典型人物塑造了幾種人格類型,把這幾位典型人格類型放置在中國現代史的格局中去考量。那是最轟轟烈烈的鉅變年代:鄉村文明面臨崩潰,每一場政治變革都使得這古老的文明做出犧牲。國家權力去掌控鄉村,軍閥之戰亂,國共合作,革命,抗戰,走馬燈一樣不停。外加歷來困擾鄉村的匪患、饑荒和旱災,這些農民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他們如何面對,成爲小說和電影作者盡力去描繪的主題。

不同地是,電影拍攝的時間遠晚於小說誕生的年代,當年小說中引起爭議的一些主題,包括國共衝突,包括白鹿原上下一代子女們跟誰走的尖銳衝突,隨着時間的流失,已經不再重要了。電影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重新塑造自己的作品。他們發現,《白鹿原》中最值得欷噓喟嘆地,不再是那些顯赫的歷史背景,而是小說作者濃墨重彩描繪出來的幾種人格類型。守成的白嘉軒,投機的鹿子霖和用本能行事的遊蕩在荒原的魂魄,黑娃和田小娥,這些人格類型看上去如此真實,雖然經歷了時代的鉅變,可是還不斷反覆出現,彷彿就是我們身邊似曾相識的熟人,朋友,這幾種人格類型完全可以成爲“寓言”,他們超越了時代,在鉅變的百年中國裏呈現出不變的樣子。

正是這種不變,使小說和電影都有了不同的光彩,具備了成爲鉅作的可能性。我們重新考察白鹿原的小說、電影,包括真實的白鹿原,是爲了讓人們有走進“白鹿原”的可能性。

《白鹿原》讀後感 篇4

《白鹿原》總地來說寫了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故事,書中涉及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物,讓我看完後心生感慨。

白嘉軒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恪守祖先家訓,繼承祖先的地位成爲白鹿原上仁義村的族長,管理着族內事務。白嘉軒是那種讓人一看就心生畏懼之感的人,用黑娃的話說,他的腰挺得太直太直了。白嘉軒對自己的三個兒子都管得很嚴,而對自己唯一的女兒卻是疼愛有加,這也爲白靈反抗自己的家庭埋下了伏筆。當

然不得不說的是,白嘉軒的爲人是很正直的,正直到即使是自己的兒子犯了錯誤也要按族規辦事,大兒子與黑娃的妻子田小娥發生不正當關係,被白嘉軒按族規處置了。白嘉軒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而更是他整個白姓家族的臉面。面對大兒子的荒唐行爲,他表現的是那麼的決絕,並不是因爲他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這個不孝子孫讓家族的臉面不好擺,當然這也樹立了他在族人面前剛正不阿的形象。

每個人都有它的兩面性,白嘉軒也不例外。白嘉軒一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去找大姐夫朱先生,面對妻子的死亡,他也會悲傷的哭泣。作爲封建家長的他,很注重教育,注重子女的教育,也注重族人的教育。辦國小,請先生,就是其表現。但也要看到其封建的一面,鹿家的兩個兒子去參加新式教育了,而他選擇了將孩子帶回家,教他們幹農活從此不再過問學習的事了。

至於白靈的參加新式教育,完全是來源於她的離家出走,以及後來的以死相逼,不然白靈也就是一個平凡的農家婦女,也沒有了她對中國解放事業的貢獻。白嘉軒一輩子沒有幹過不光明真大的事,唯有一件事讓白嘉軒感到愧疚,那就是用天字水地換鹿家的地字旱地,原因卻是在鹿家不知曉裏面長有白鹿。白嘉軒將父親轉埋入這塊地以後,白家開始走上坡路。這也是在文章最後白嘉軒對鹿子霖表示深深的愧疚的原因所在。

說到《白鹿原》這部作品,不能不說到裏面的朱先生。全書對朱先生的着墨很多,寫得最多的是他的博學多才,他那遇事冷靜,以及他具有的處事能力和預知能力。可是說,全書對他有的只是誇讚,當然也讓我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朱先生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對整個原上的人來說,朱先生很是德高望重。不僅表現在他自身的修養上,也表現在他超凡的能力上。

朱先生一再強調他並不是算卦先生,但當人們問他問題,讓他幫忙解決問題是,卻不得不讓人感到驚歎。他可以成功的幫人家把牛找回來,單憑自己的一張口讓古城免遭塗炭成爲佳話,可以預知他的書籍會遭到破壞而叫妻子讓一些書與之同眠,也叫妻子不要讓自己入棺。更不可思議的是當媳婦在給他斂喪,穿上襪子時,他的腳蜷起來了,怎麼弄也弄不下來。妻子朱白氏給他換了襪子之後就好了。原因很簡單,媳婦給他穿的是白靈給他買的洋襪子,而朱先生一生都只穿妻子做的衣服、鞋子、襪子。

與白嘉軒相比,鹿子霖要開放得多,當然這與鹿家的家訓有關。鹿家家訓就是一定要讓孩子讀書,讓孩子受教育。這也是鹿子霖讓兒子鹿兆鵬、鹿兆海進新式學堂,受新式教育的原因。而至於其本人,不過也就是一個封建家長罷了。

《白鹿原》這部屬於白鹿原的歷史,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淒涼,人們生活之苦,也讓我們緬懷先烈,讓我們知道那時我們的先輩原來是這樣走過!

《白鹿原》讀後感 篇5

長篇小說《白鹿原》是上世紀前五十年渭河平原的一段祕史,那厚重深遂的思想內容,複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鮮明的藝術特色,引人入勝,令人震撼。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在重大的社會變革衝擊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解體。

位於渭河平原的白鹿原,在封建專制的農耕文明中生活了多年的候氏家族,某年某日兩兄弟分別換爲“白”姓、“鹿”姓,兩姓的後人同有一個祠堂,奉行一個族規,共有一位族長。兩姓子孫千百年來也爲爭奪白鹿原的統治權有所爭鬥,但由於傳統文化的薰染,族規鄉約的制約,也因爲有像白嘉軒這樣一類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維護族規鄉約的族長,有像朱先生這樣一些傳統文化精神領袖的教化渲染,白鹿原維持着旣定的社會秩序,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存。

一糸列重大的社會變革事件和隨之而來的各種思潮觀念,與產生於農耕社會舊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嚴重衝突,也給爭奪白鹿原統治權的爭鬥賦予了從末有過的殘烈色彩。面對社會鉅變和各種思潮,傳統文化節節敗退。儘管白嘉軒力挽狂瀾,重修祠堂,立鄉約,續家譜,對兒子白孝文違犯族規鄉約照樣重罰,對打殘自己的黑娃以德報怨,朱先生等人奔走呼號,仍然無法挽回傳統文化沒落的趨勢。

到了白嘉軒兒女們這代人,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固然還有些許痕跡,但總體來說巳漸行漸遠。白鹿原的這代後人分屬不同陣營,奉行各自的人生哲學,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小說中有兩段分別敘述白鹿原不肖子弟白孝文、黑娃回鄉祭祖的情節,這兩次祭祖儀式均由族長白嘉軒主持,似乎浪子回頭金不換,族規鄉約又逢春,白族長、朱先生無不爲之歡欣。其實白孝文根本不是回鄉懺悔,而是爲了洗刷昔日的恥辱,顯耀自己的成功,所以他離開白鹿原時說的一句話,“誰走不出這原,誰一輩子沒出息!”道出玄機。黑娃倒是真心重新做人,後來卻死在曾假懺悔祭祖的白孝文之手,實在可悲可嘆!

產生於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在巨大的社會變革面前走向沒落,因爲它總體上已經變得不合適宜,本來,它還有些恆久性可供後來人吸收和借鑑的部分,但重大的社會變革,激烈的衝突,很容易採取極端對立的.態度,一方要全盤否定,一方要完全繼承。只有社會穩定了,纔有可能採取理性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很欣賞《白鹿原》的封面畫,畫中一位滿臉滄桑的老頭子佝僂着腰,拄着柺杖,瞇着雙眼,注視着不遠的前方。我想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傳統文化的代表和捍衛者白嘉軒族長。老人在看什麼?也許是在看白鹿原,也許是在追尋逝去的白鹿,也許是在想念自己的兒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懷念過去平靜的歲月,對眼前發生的感到困惑和無奈。這幅畫準確地表達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圖:爲產生於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唱輓歌。

《白鹿原》讀後感 篇6

在一隻飛舞跳躍的白鹿精靈下,白鹿原就這樣神祕地展開了。

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深意的詞語,以它最真實樸素的筆法給人深深一顫,不得不信服。這裏是一個封閉的地區,有他們自己的信仰,這裏的人都很真誠善良。他們是地道的農民,秉承着"民以食爲天爲天"的原則辛勤耕耘。

素有"仁義村"的白鹿村是故事的起源,講述了白、鹿兩家的故事。我喜歡"直腰板"的白嘉軒,作爲白鹿村的族長,他一生無愧天地,只要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待人全憑"真心".即使後來腰板遭遇重擊依然可以做到不坑一句,卻在瘟疫差點奪走他妻子的生命時留下了眼淚。

在這裏我看到了濃烈團結的氣氛,每逢喜事都可以聽見鞭炮,嗩吶聲;遇到喪事大家則一塊兒幫忙整理後事;讓我最記憶深刻的是,無論召集族人的次數多麼頻繁,大家都會準時來。最單純樸素的人們,以一個最原始的人模樣創造生活;他們謹記祠堂的祖訓,以一個典型的農民模範來教兒育女,並以此爲榮。

白、鹿兩家每一個人都有傳奇的一生,書中都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的成長點滴。可未曾想過原本安分古老的白鹿原卻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風暴,新生的痛苦再次敲響了危險的警鐘。經歷過饑荒,經歷過瘟疫,哪怕寸草不生,族人先後離世,白鹿原依舊在那兒。而他們的子女卻因捲進後來的.風暴,無法自拔,並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不安分的黑娃和聽話懂事的白家兄弟從小就是玩伴,長大後卻截然不同。本該接任下一任族長的白孝文因爲接觸了田小娥這個女人而改變了命運,他開始變得墮落,並染上鴉片。隨後卻振作起來終有一番作爲。而長大後的黑娃曾當過土匪,後繼續隨鹿兆鵬投入革命,雖結局悲慘,卻學爲好人。

而革命中的愛情經歷過生死和風雨的考驗,顯得格外珍貴。白嘉軒之女白靈先後遇到鹿兆鵬、兆海二兄弟,因爲不同的革命信仰而放棄了鹿兆海。而從小就主張自由婚姻的鹿兆鵬卻把漂泊的心停留在了白靈身上。他們的愛情浸透了革命,感人肺腑。而白靈最終因被誤以爲是奸細而活埋。一個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就這樣離開了,我想那個時候就算白嘉軒再狠心也終究會心疼。

作者用了一點神祕的神話色彩,引申了田小娥的故事。她被鹿三打死後陰魂不散,變作厲鬼附在鹿三身上並引發了駭人的瘟疫,最終被鎮壓在塔下不得超生。

而另一個神奇人物——朱先生,他被譽爲"聖人",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能做到凡人口中不能做到的事。滿腹經綸的他一生滿腔熱血,世事看得極透,深受人民的愛戴。料事如神,哪怕最後的後事也料想到了。

白、鹿兩家最終的結局也已成定局。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按照原定的軌跡發展,誰也不曾打破誰。

故事曲折生動,深深撥緊着我的心,似乎下一秒就會被震驚。

不知不覺書籤已經停留在了最後一頁,陽光灑在書頁上閃閃發亮,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一個老人的身影……

《白鹿原》讀後感 篇7

爲什麼一部關中風情的小說,能夠讓無數讀者受到心靈的震撼與共鳴?或許正是因爲那片底蘊厚重的土地,承載了太多的已經融入了民族血脈的歷史記憶,而讓那裏的家園更接近於傳統理想中的烏托邦,讓那家園裏發生的故事,更能突顯爲整個民族在風雨飄搖中的震顫和激盪。

鄉土人民,對傳統文化和它的“道”,是敬畏的,持有宗教般的虔誠。他們難以完全尊從聖人訓誡,但他們心目中無疑是潛移默化地接受它並奉爲價值判斷的依據。因此這兩種文化規範如涇渭分明卻一道奔流一樣,因爲殊途同歸、互不逾矩,而在不同的社會層面上各自相安。

如果白嘉軒象徵鄉土農民身上的一種仁性的話,鹿子霖某種意義上象徵的是一種劣性。他是旁支,祖上出身不高,沒有累世耕讀積累的祖德,所以更市儈、圓滑一些,自以爲聰明,但卻沒有智慧,因爲太過短視,只顧眼前。(朱先生這樣的“聖人”看一丈,白嘉軒這樣的“仁人”看一尺,鹿子霖這樣的“凡人”便只能看一寸)鹿子霖對於族內的地位、族長的榮耀非常渴望,渴望出人頭地,能有到祖墳上放銃子、光宗耀祖的機會,所以城裏“反正”(辛亥革命)以後,他是最積極的,也果然得到了“鄉約”的職位。有了權力地位,他身上的劣性被放大,他的'短視、虛榮、貪婪、好色,將他一步步引向了災禍。

如果要把這部小說分爲幾部分的話,我覺得第一部分便止於“反正”(辛亥革命)時期。此前的白鹿原,總體上一派淳樸祥和的景象,白、鹿兩家的明爭暗鬥也不出鄉里,無非是爭爭土地,偶爾發生點拳腳。鄉人也被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或者具象化爲刻在了祠堂裏的《鄉約》)凝聚下,過着平靜的生活。這一部分大概是作者所理想的鄉土吧。

朱先生謹守着“邦無道則隱”的聖訓閉門修書,卻再無“有道則仕”的需要,甚至身後多年仍不免爲俗世的瘋狂波及。或許是支撐底層鄉土社會的那些精神崩塌了,頂層社會又在洶涌而入的舶來文化面前將孔孟之道那一套棄若敝屣。他的悲劇,或許正在於看透世事而後無可奈何。所以我又想到了那個爲文化殉葬的王國維。帶着文化信仰崩潰後的絕望,朱先生慨嘆離世,或許正象徵着那種建立在農耕文明之上的文化被時代捨棄的命運。而我們今日邯鄲學步式的“復興”,因立足於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而已完全走樣了。

鹿子霖歷盡挫折,滄海桑田之後,似乎對世事有了難得的頓悟,他的人生也似乎有了轉向別樣結局的可能。但那劣性最終仍然不可避免地吞噬了他。

我想,仁性和劣性是互生的兩面,超凡入聖的畢竟是少數。真正的問題是,在今天的中國農村,當傳統文化斷層、舊的價值觀崩裂而新的文化和價值觀僅停留在口號標語層面的情況下,失去了敬畏心和宗族社團約束的鄉人,還能不能尋回那些仁性的精神要素?還能不能重建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支撐傳統文化的經濟基礎早已不存在了,那種“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衛道式的尋索已無必要,但總不可以放任精神空白,以使庸俗的文化和價值觀趁虛而入,去放大那些劣性吧。

《白鹿原》讀後感 篇8

讀完白鹿原已經是上個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寫一篇感想,卻拖拖拉拉了這麼久。能讓我在閱讀中思考的書,我認爲便是一本不錯的書。白鹿原就是這麼一本書。

那天在談論到這本書,朋友說,陳忠實就是一個農民,他講故事也跳不出他農民思維的框架,儘管他在竭盡全力書寫一部史詩。那麼,有哪一部書纔是中文書中的史詩呢?朋友推薦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個我還真沒看過,有時間得拜讀下。

而《白鹿原》,朋友給出的評價是,敘事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書寫一個家族的歷史時,在遇到瓶頸的時候便藉助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來彌補。確實,書在一開始便有幾分民間神怪傳說的意味,而寫着寫着便逐漸回覆到真實生活,而當寫到田小娥死後的種種怪異又開始運用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講《白鹿原》與《百年孤獨》相比,頗有幾分嫌棄前者“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譏諷。但《白鹿原》成爲近代一部頗具名氣的小說也不是沒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爲它寫出了多數人心中的歷史。或許,這也是作者心中的歷史,真實的故事,不僅僅是那些發生過的人和事,還有飄蕩在這片土地上的那些傳說,已經與土地融爲一體。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任由時間的沖刷,任由無知的人們廝殺,最終物與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舊在。

也有人說,這部書的成功之處,在於每個人都可在其中尋到自己的立場。的確,這本書並沒有對近代中國政治的各個派別做喜惡分明的描寫,若非要說,也許就是對儒家學說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種對民間智慧的崇敬。白嘉軒就是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有他的堅毅樸實又有狡詐,都是這片土地的具象。當朝代更迭,白嘉軒就算被打彎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園,守衛着他終身爲之操勞的土地,還有他樸素的信仰。

聯想起最近看的書,一個村莊裏的中國。這也是因爲看了白鹿原,心裏生出想了解土地與農民的想法之後去看的書。讓土地貧瘠的或許不再是四季變幻,而是人爲的強行改造。這片土地上沒有那位腰挺得特別直的白嘉軒,時代任意地改變着村莊的面貌,再多的愛與思念也改變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實。土地,它再被賦予多少擬人的神聖意味,他也沒有人的意志。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再卑微再愚昧,事實上也仍是土地命運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們,還有那些統治他們的人)。主宰者是願意相信這片土地的永恆,願意守護着,還是在命運的變遷中背棄使命,只求一個生存。

從書中跳出來時,想了很多東西。當回到書中,又想起一開始討論的“農民思維”問題。這並沒有錯,但一個人的思維維度,就決定了書的高度。但我們並沒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這書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觀點。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還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們的思考便有了底線,假若相信後者,我們便有了改變一切的勇氣。只選其一的話,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回答。

《白鹿原》讀後感 篇9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無意中聽到導演王全安要拍攝電視劇《白鹿原》,並且在緊鑼密鼓的趕赴各地取景拍攝。《白鹿原》好熟悉的名字,在高中曾聽到老師簡略的介紹過文中的故事情節,但真正的內容細節則需要我慢慢的品味咀嚼一番了,感受一下民族厚重與滄桑的鴻篇大作了。在充滿喧囂與浮躁的生活中,平心靜氣的感悟生活,領悟人世百態,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閱讀之於生活,猶如靈魂之於人,就在於它能以人性的力量和藝術的方式於潛移默化中給受衆以有力和有益警示、啓悟、激勵和教益,並使之獲得精神的給養,點燃思想的光焰,從而使我們走向睿智與理性。

提起《白鹿原》,人們會油然想到該書的作者——陳忠實先生。他出生於渭河平原的西安灞橋,高中畢業後便到農村插隊,雖歷經農村的艱辛與磨練,卻一直鍾愛自己的文學寫作,未曾放棄。他試想,一個不瞭解農村的人,又怎麼能寫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充滿農村氣息的文學作品呢?他從容自若地選擇素材和開掘歷史事件的細節力量、情感內涵和眼光,使作品外部滄桑渾厚、細部嚴謹精緻,讓人在不由自主地在品讀中產生欽佩,在欽佩中發出喟嘆,在喟嘆中仔細品讀。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一個人只有在艱難困苦中才能玉汝於成、磨練意志。在生活實踐的大熔爐中華麗蛻變,畢竟是“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每念及於此,方知我成長的道路莫不也要如此!

《白鹿原》一軸反映中國農村生活變遷的斑斕畫卷,一篇描繪關中地區動盪紛爭的雄奇史詩,一段唱響古老大地新生的.神祕序曲。小說圍繞白鹿兩家三代人的恩怨離合展開,濃縮了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文中重要而關鍵的人物當屬白鹿村中的族長白嘉軒,高大的額頭、突出的顴骨、挺直的腰板、執拗的脾氣。尤其是一生娶過七房女人,更爲主人翁增添了神祕的色彩和特殊的背景。作爲封建禮儀維護者和守護者,主持村中重大事情,充滿凜然大義。對長工鹿三視如兄弟,情深而義厚;對子女要求苛刻,甚至是在兒子觸犯族規的情況下仍狠下決心鞭笞兒子;在村中重大事情面前臨危不亂,不論是在土匪動亂、災荒饑饉、瘟疫肆虐,還是在時代變遷的關鍵時刻,都以他獨特的思考方式、執拗的性格特點化險爲夷,從而在白鹿原上樹立威望,也使“仁義白鹿村”聲名遠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此堪當重任、充滿個人魅力的典型人物,的確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生活中的楷模、學習中的榜樣。儘管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功利與實際的農民形象,但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是他的凜然大義,桀驁不馴,這也是我們所缺少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獨立思考而不特立獨行,行爲果斷而不魯莽行事,堅守原則而不墨守成規,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也許就是嘉軒爲人處世的生動寫照,這大概爲整個原上樹立了一種精神,一種魂靈,使這個蒼老的大地雖歷經多次紛爭與磨難,卻堅強而執拗的在慾火中重生,這無疑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白鹿原》讀後感 篇10

《白鹿原》讀後感

最近看了《白鹿原》的電視劇版,對於其中部分情節又專門從微信讀書找到小說原版“覈對”一遍。最早看《白鹿原》,是高中,那時候手機還沒有普及,鎮上學校都是放學後才能出校門,學校大門對面有間小書鋪,押金幾塊,五毛錢可以借一本書看一整天。

那時候看完了幾本矛盾文學獎作品,其中就包括《白鹿原》。當時看書爲了趕時間都有點囫圇吞棗,對於書中印象深刻的情節之一,就是描述田小娥被人們發現死在窯洞裏的場景,非常有畫面感,慘烈,觸目驚心。

電視劇裏,李沁演的田小娥和電影版張雨綺,是兩個風格,但都演出原著中這個人物形象的一部分悲劇特點。小說中,另一個女性悲劇形象是鹿兆鵬的妻子冷家大女兒,第三個女性悲劇形象是白孝文妻子。

男性的悲劇形象,最突出的就是白孝文了。嚴格來說,黑娃不算悲劇角色。電視劇裏的演員很成功的塑造了白孝文這個人物,尤其是最後其父白嘉軒把他騙至家裏,讓鹿兆鵬抓捕他的時候,“這輩子,這輩子……”重複了好幾遍,這個場景特別令人惻隱。

這篇觀影感或讀後感,主要想分析分析白孝文這個角色。

分析白孝文,不得不先說說他的“老子”白嘉軒。劇中有一個很有深意的對話場景。

白孝文在縣城當了保衛團的官之後,回到村裏,通過自我批評和檢討獲得了他父親白嘉軒的認可,終於被允許進了“祠堂”。之後晚上,白嘉軒帶着他來到田小娥慘死的窯洞旁,那上面豎着一座白嘉軒特意花錢花人力造的塔,目的是“壓制”人都已經死了的田小娥——只是爲了安撫人心。

白孝文哭暈在塔前,是因爲他父親告訴他,這個女人懷着他的孩子,並且“該死”。(小說中,是他獨自一人刨開破窯洞前堆積的土堆,從天窗進入窯洞,在田小娥的屍骨旁哭暈過去,沒人知道,然後第二天獨自一人出來,重新封好那個天窗。)

所謂“殺人誅心”,白嘉軒是一個代表了過去社會壓制和束縛人性的封建禮教的`化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其身上有正面積極的部分,但是小說中也成功塑造了這個人物的複雜性。

次日,白孝文準備起身回縣城,電視劇裏這個時候的白孝文經過前一晚被其父的“誅心”,面容慘白,臉上掛着違心的麻木的笑容。白嘉軒叫住他,說了句“你還是踏實回村裏種地吧,你不是當官的料。”白孝文問他父親“爲啥”,白嘉軒回答“你太能裝了”,白孝文說“大,你當了一輩子族長,你不也是裝過來的嗎?當官不就是跟上面的人要裝,跟下面的人也要裝”白嘉軒又說“我那是裝給別人看的,你呢?別到最後裝的‘自己’都沒了”。

這番對話其實有幾層含義:

白孝文從小被其父寄予“厚望”,被訓得非常聽話,老實,滿口仁義道德。小說中描述過這個人小時候的幾件事和他成親後不懂男女之事的一些情節,足以說明白孝文長到十六歲娶妻後,都是一個“沒有自我”沒有得到真正自我認識和成長的人。

白孝文並沒有按照白嘉軒既定的方向發展,白嘉軒認定他“本性”如此,當官更會迷失自我,甚至走上歧途危害百姓。

白孝文因爲從小模仿其父言行舉止,把其父當做模範,卻很難得到其父認可。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到最後發展爲一種執念。

《白鹿原》讀後感 篇11

《白鹿原》小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有着白鹿的神話,還有白狼的故事,顯得小說神祕感十足。傳說白鹿原的建立,白家女兒的出生,白嘉軒的寶地發掘,……朱先生的仙逝,無不白鹿的出現,那是幻想更是理想,因那白鹿身上有些百姓們美好的期許。

語言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白嘉軒教育孩子說“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倆字相互牽連着。就好比羅面的籮櫃,咣噹搖過去是福,咣噹搖過來就是禍。”被受過教育的孝武點頭領會:“古書上‘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就說的這道理。”白嘉軒說:“咱沒多少文墨,沒有古人說得圓潤,理兒一樣。”文化差異很明顯,非常符合人物身份。朱先生的話“耕織傳家久,經書濟世長”“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又懂禮儀“吃罷以後,姐夫口中嘬進一撮幹茶葉,咀嚼良久又吐掉了,用以消除蘿蔔的氣味,免得授課或與人談話時噴出異味來”,就是沒文化沒見識的`鹿三也會教育孩子道“記住,無論到哪兒,無論跟誰說話,要想一句說一句,不準搶話說,沒規矩”。冷大夫與白鹿兩家結爲親家時說“我是掛麪調鹽——有言(鹽)在先”“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

說到東北三省被佔,作者借鹿兆鵬之口說“太陽旗像一面鏡子插到中國東北,把中國政壇上大小政客的嘴臉都暴露無遺”“一個槽道拴不下兩匹叫驢,一窩蜂裏容不得兩個蜂王”,還有“逮不住雀兒掏蛋,摘不下瓜來拔蔓”的俗話,“露水沒籽兒閒話沒影兒”等等,俚俗不輸道理,正應“話糙理不糙”。

小說又見風俗,精神方面喜歡看秦腔“三意社看秦腔名角宋得民的《滾釘板》”;物質方面建築房屋“工匠們盡着自己最大的心力和技能雕飾圖案,一邊有白色的鶴,另一邊是白色的鹿。整個門樓只保留了原先的一件東西,就是刻着‘耕讀傳家’四字的玉石匾額。那是姐夫得中舉人那年,父親專意請他寫下的手跡。經過翻新以後,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穩穩地盤踞於白鹿村村巷裏”。莊戶用語“十月行步不問路,麥子任人踩踏牲畜啃”,“冬走十里不明”,農家習俗“嘉軒殺了一頭豬,滿心歡喜地待承親朋鄉友”“晚飯白靈做下的是長面。長面象徵長壽,象徵交誼長久,常常只在過年過節,或新婚嫁娶,或爲長者祝壽,或爲新生嬰兒過滿月等喜慶活動中招待親朋友好。”這就使得鄉土氣息更見濃厚,“田野已經改換過另一種姿容,斑斕駁雜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樣脫光褪盡蕩然無存了,河川裏呈現出一種喧鬧之後的沉靜”“白嘉軒的兩個兒子也都起了學名,馬駒叫白孝文,騾駒叫白孝武,他們自然坐在裏邊。鹿子霖的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也從神禾村轉回本村學堂。男人們無論有沒有子弟就學,卻一齊都參加了學堂開館典禮”。

掩卷之時一縷陽光透過窗兒,傳達出絲絲溫暖的氣息——天暖了,似見白鹿踏步遠方,遊走白鹿原上!

《白鹿原》讀後感 篇12

最初,接觸《白鹿原》是在專業課上,雖是必讀書目,但每次都因篇幅太長沒時間拿起便又放下。

前一陣《白鹿原》電視劇熱播,被張嘉譯的表演震撼,爲李沁的田小娥動容,於是我決定一定要讀讀原著,要用心的去體會那些人那些事。

時至今日,我用了15個小時將這本書讀完,內心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感受。從清末到解放後,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見證了白鹿原的變化,我看着他們走看着他們來,他們從年幼到死去。讀完後,始終也無法將自己置身“原”外。15個小時,我僅和原上那些人那些事相處了這麼短的時間,白嘉軒老了,鹿子霖瘋了,仙草走了,甚至作者陳忠實先生也走了,那段日子遠去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感嘆什麼,這不過是一本書,一個縮影,現在的我們亦不是在熬生活,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都如是。只是我們少了殫精竭慮,所以我們更需要做個大寫的人。還記得黑娃送給朱先生的輓聯“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先生真君子,我輩當如是。

書中我最讚賞的當屬白嘉軒,族長當成他那樣,做人做成他那般,真的是打心底裏讓人服氣。他清楚的知道什麼該什麼不該並明白爲何如是,活了一輩子從未聽人說過他的閒話,他活的有骨氣活的坦蕩蕩。相比之下鹿子霖的存在則令人作嘔,閱讀時不止一次,甚至每每讀到都想破口大罵,恨不得他早點“領盒飯”,他一生壞事做盡,更是糟蹋過無數女子,他唯利是圖,他膽小怕事,是個小人,是個懦夫。身爲白鹿原的兩個同輩,鮮明的對比下,他顯得更醜陋,最後死的時候也是更淒涼,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同時書中的白孝文也是讓人瞧不起,雖爲白嘉軒長子,但相比白嘉軒他差的太多,瞧不起他不是因爲他和小娥勾結,而是他對黑娃對鹿三的態度,雖然他成了縣長,但對他的鄙夷是發自內心的。與其如此倒不如一生碌碌無爲,他比不上那些一起長大的娃,更比不上他父親,他的腰桿永遠挺不直。

白鹿原上的女人,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田小娥,她太扎眼。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她一次次攪亂關中漢子的心,白鹿原豈能讓她如此下去,這一次她的紅顏禍水了自己。或許有人覺得她不知廉恥,死得其所,然而我不禁想要問她錯在何處,再又能耐又怎能霍亂一個偌大的白鹿原。她是有多冤,她沒想過害誰,更沒想過藉助誰得到什麼,她只不過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誰能說當黑娃將她帶回,如果大家不鄙視她她不會是個好媳婦。她被糟踐被利用被火燒,死後還有個六棱塔壓着她,如若我是她,我也定會做鬼都不放過那些人。

白鹿原是中國農村的典型,開篇我一度覺得那是個好的棲息之所,是世外桃源,可人終究是人,要想將世俗的東西放下終究太難。白嘉軒、朱先生、冷先生都令人稱讚,他們是真仁義,白鹿原離不開他們。而同時他們與妻子與孩子的相處更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白鹿原白鹿原,白鹿到底象徵着什麼?故事的最後只剩白嘉軒這一位老人,他深信白鹿,信到可憐的送走一個又一個人,或許這就是命運,這就是白鹿。

《白鹿原》寫的是時代變遷,是悲歡離合。百年中國忽如一夢,彈指一揮間物是人非,不知下次又是何年,只是每個人都該明白“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標籤:讀後感 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