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故鄉》有感(15篇)

觀後感2.9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故鄉》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故鄉》有感(15篇)

讀《故鄉》有感1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是一本同傑克·倫敦《荒野的呼喚》和埃裏克·奈特的《靈犬萊西》一樣,是美國最偉大的寫狗故事之一。

本文主人公~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仰、責任、誠實、勇氣與堅持的力量,和愛犬共度難關,結下了生死與共的友誼。

比利的兩隻勇敢與忠誠的獵犬—小安與老丹,爲主人贏得了捕獵比賽的金獎盃,在奧沙克山區爲比利獲得崇高的聲譽。然而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山獅,勇敢的老丹用生命護住了主人,而深情的小安也不願在獨活於世……

在我小的時候,也有一隻像老丹一樣的家犬。它個頭高大,但十分溫柔。它那是總陪在我身邊,一起嬉戲,一起打鬧,一起進食,一起受罵,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比我兄弟還兄弟,它是你在我出身後爸爸抱來的,比我小了幾個月,所以我把他當成了“弟弟”。

很多事情一晃這麼多年,也都忘了,我都記不起它的名字,我只記得在幫它洗澡時的樣子。

那天我和它玩耍時,玩出了很多汗。晚上我洗好了澡,把它喚進浴室,放滿了水,把它抱進去,它乖乖的站着,眼睛微睜,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就像個去度假的富翁似的。

我先把它身上慢慢的淋溼,用小手給他慢慢的按摩,可能是用力大了,它轉過頭用舌頭舔了一下我的手,眨了幾下眼睛,頭一斜,又慢慢的躺了下去。我停止了按摩,摸了摸它的頭,給它上了沐浴露,一邊給它洗澡,一邊還給它唱兒歌:“我還是個烏龜顛倒,哦哦哦哦,走起路來唱唱跳跳,哦哦哦哦”我左擦擦,右擦擦,把它身上的毛都擦的亮閃閃了,然後又給它沖水,它開始有點抗拒,但看了看我,馬上很乖了,剛衝完,放好水龍頭,它就歡快的站起來,抖來人抖身上的水,一下子水花四射,我笑着用小手捂住了臉說“別鬧了別鬧了”,它似乎聽懂了,停了下來,伸着舌頭,搖着尾巴,在一邊看着我。我拿出吹風機,一邊給它吹,一邊用梳子梳它的毛髮。它感覺舒服極了,不時的看看我,用舌頭舔舔我的小手,汪汪的叫兩下。洗完澡我把它帶進它的小狗窩,它開心的就進去睡覺了。

如今它已經不在了,但每次在路上看到其它的狗狗或是看到關於愛犬的書,我都會想起兒時的玩伴,我記憶裏的小白狗!

讀《故鄉》有感2

對於我來說,故鄉的最大特點便是常颳風。

因爲地理位置,風常常帶着水汽,將家門口的長江水卷帶着,吹向洲上每一個人的臉龐。媽媽有時說,將躺椅搬至廊道口,睡個一中午,膚色會因風變得黑些。這江風將洲上每個人的臉吹黑,吹出江洲人的特點,吹給莊稼獨有的水分,吹咧了種地鄉親的笑臉。炊煙給江風吹得散得縹緲,幾家人的炊煙因此混雜着,慢慢遠去,給夕陽鍍上一股迷幻的色彩。家中的棗樹結着青果,也應着風和餘暉在搖動着,迫不及待要成熟。

洲上的人家大多集中環抱在一起,腳步落在土地上,在青草中形成小徑,人們在飯後或走動或閒適地坐在門前談天,衣角被江風吹的微搖。日頭漸落,風帶來的是勞碌一天後的雜感,人們或充實或期盼明天的好天氣。江風是江洲老百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穿梭在屋與屋間的小縫裏,穿梭在人們踏出的小徑上,將人與人拉在一起,串成美妙溫馨的鄉村社會。正如作者所說,“我喜歡鄉村的味道:寧靜、淳樸、喜悅、安樂,像理想的桃花源。”這“桃花源”因這江風,更添幾筆。

故鄉是我魂牽夢繞的一陣江風。儘管故鄉漸漸冷清,人們大多進入縣城謀生活,但故鄉的江風帶給我的安適寧靜,故鄉給我的輕淺的“源頭”之感,都不會因此消失不見。洲上的綠土因江風仍顯沃饒,和家前的長江水一起,承載着時光的印跡,揮之不去的碎影流年,流進我的心裏。只要江風依舊,我便會記得幼時的鄉鄰、幼時的經歷,這些歡笑淚水,印證着我的成長。

江風帶給我的,是我最寶貴的,我驕傲我所擁有的故鄉,儘管它沒有顯赫的名字,不是有名的風景地,但在我心裏,它便是這江風,是我靈魂寄託的地方,在我心裏,它是那麼的燦爛。

讀《故鄉》有感3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它詮釋了一個完美地愛的傳奇。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比利一家住在深山裏,他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願望——獲得了一對浣熊獵犬。並且在他們的一起努力下,老丹和小安不負衆望,贏回了捕獵比賽的金獎盃。但老丹卻用生命守護了主人,小安也不願獨活於世。於是,一株紅色羊齒草悄悄地在墳頭綻放……

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比利和這兩隻浣熊獵犬之間互相關愛的情感,還有就是這對浣熊獵犬之間團結、互助的深厚情誼。比利深受着它們:他從不會打它們,最多最多隻是訓斥;在嚴寒的冬季,他不畏河水有多冷,毅然下水救起困在旋渦裏的小安;不管誰,只要有傷害小安的舉動,他就會上前阻止甚至打架……正是因爲這樣,獵犬們纔對比利忠心耿耿,讓比利有求必應。

老丹和小安之間也互幫互助,只要小安不在,或它沒分到屬於它的食物,老丹就不會吃自己的那份食物。相反,小安也是這樣。還有,它們倆如果有誰沒出獵,另一個肯定不會走,哪怕被主人拽走,它也會想方設法地回到狗舍,陪伴另一隻。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和我那5歲的妹妹——豆豆。豆豆很可愛,而且和我感情特別好,每次別人問她:“你最喜歡誰呀?”她總會大聲說:“張可姐姐——”;每一次去外婆家吃飯,她都會緊緊地抱住我,久久不肯讓我離去。

有一次,我帶豆豆在公園裏玩,豆豆不小心跌了一跤,皮擦破了,疼得哇哇直哭,怎麼都不肯站起來走,還嚷嚷着:姐姐抱我!姐姐抱我!怎麼辦呢?她雖然只有5歲,可是依然很重。但看着妹妹那眼裏的淚花、看着那信賴的眼神,我深呼一口氣,咬緊牙關,背起了妹妹,一步一步,一腳深一腳淺地往回走,路上好幾次都想放下,但終究沒有放下,最終把豆豆揹回了家。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愛的傳奇!

其實,親人之間也好,同學之間也好,如果都能像比利和浣熊獵犬那樣相處,那麼,每個人都能寫出屬於自己的愛的傳奇!

讀《故鄉》有感4

正趕上春運,候車室裏,擁擠的人羣,拿着票,排着隊,望着長龍似的隊伍,甲也是其中的一員,正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回到故鄉的車輛來臨,讀後感---魯訊《故鄉》。坐在車上,望着故鄉的方向,瞳孔裏寫滿了期待,車向前方駛去,看着車輛漸漸進入故鄉,看着周圍的景象,與魯迅筆下的《故鄉》中,辛亥革命後陰晦,蕭條的農村相比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新農村,顯得格外的喜慶。

也對,快過年了,大街小巷掛完了紅燈籠,東張西望的看着周圍的變化,感受着時間的流逝。看着幼時玩耍的院落,回憶中的故鄉,充滿了童趣,帶着夢幻的色彩,回憶中有童年的好友,不知如今他過得好與不好,就像魯迅和閏土一樣,期待着與他的再次碰面。

回到了家,見到了許久不見的父母親,問好,母親提起了當年甲和乙玩耍的場景,說乙也從外地回來了,讀後感《讀後感---魯訊《故鄉》》。

這時候,甲的腦海裏忽然閃出了一幅圖畫,綠油油的院落裏,甲和乙在開心地笑着跳着,腳邊的小狗繞着他們跑着,鬧着。

終於見到了乙,"嘿,你來啦。"接下來本來有很多的話要講,卻變成了"你過得怎麼樣""還好,就這樣吧!糊糊塗塗的,過的去""你身體還好吧""嗯""你生意做的咋樣""一般一般吧""你呢"。

原本想要一般連珠涌出:遊戲,彈珠。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爲什麼此時甲能深深感受到魯迅那時看到閏土的感受,人事皆非朋友之間似乎隔着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時間流逝着,如今已坐在車上,故鄉在車後,漸漸的遠去,山水在車旁,倒退着,倒退着。而甲對着後面的故事,已不再留戀,在乎的只是老屋裏的兩個老人,遠去的故鄉四周有着看不見的圍牆將我隔在外面,老屋後的院子裏記憶中的影像,原本十分的清楚,現在卻模糊不清。

和魯迅相同的感受,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原本是不理解的,就算是此時,魯迅那句深奧的話,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而我。靠着感覺摸索着,前進着。

讀《故鄉》有感5

野菜,顧名思義是大自然賜予的食物,生長在野外,有着獨特的吃味。

記得小時候,伯伯經常帶我去後挖野菜,想起小時看到野菜,忍不住大叫一聲詮釋心中的驚喜之感。每當我看見時,就會興致勃勃地向伯伯說:“看,我找到了好多野菜嘞!”伯伯這時就會笑咪咪的說一句:“小孩子眼睛真尖,伯伯都沒你厲害。”當時還小,就覺得好玩,每次伯伯帶我去挖野菜,便是我兒時最快樂的時刻。

《故鄉的野菜》這是一則短篇散,今天讀到這裏的時候,不禁回想起小時候伯伯帶我去後挖野菜的那一幕。這篇散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無比懷念之情,用野菜抒發對故鄉的愛,用真摯的語言打動的人心,由此讓我也回想起小時候挖野菜的快樂和驚喜!

第一次挖野菜,是伯伯帶我去的。春天,生機勃勃,萬物生長。

伯伯說:“春天到了,後的野菜正肥嫩,伯伯帶你去挖野菜吧!”好奇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我不論對什麼都感到好奇,所以跟着伯伯到了上挖野菜。

早晨的後,有着獨特的魅力,眼前一片亮綠,水滴還趴在綠色的墊子上休息,有的水滴,因爲太沉,從墊子上落了下,滾到了柔軟的草地上,又繼續趴着。伯伯這時就過問:“看什麼看得這麼入神呢?快和我一起去那邊看看有什麼野菜吧。”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裏,到了另一邊的地,看見許多的野菜,便向伯伯一樣一樣指着問這是什麼?伯伯總是會很耐心的說着每一種菜的樣子和特點以及做法。

聽的最多的便是薺菜,薺菜一般用涼拌,但我最愛吃的是伯伯做的薺菜羹。味道極其鮮美,一邊是雞蛋,一邊是薺菜,一邊嫩黃,一邊嫩綠,絕不混淆,吃時攪拌在一起,吃上一碗,臉上多了幾分笑容。

想想兒時,那是真的有趣!野菜和園種的蔬菜相比,他所多的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而這種清香,卻填充了我整個記憶和味蕾。

時間總是太快,一轉眼伯伯就老了,沒有當年的活躍多了幾份疲憊。因爲工作的壓力伯伯身體不太好。因此,有很多年沒有去過後挖野菜,也很久沒有嘗過那種清香的味道了。但是記憶中的清香味道,仍存在我的味蕾中,揮之不去。如果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想我會帶她挖野菜,走進自然,走進自己。

讀《故鄉》有感6

散文又稱美文,包括情感美、抒情美、意境美、情趣美、色彩美、文字美等方面,而哲理美則是散文美的最高境界。在浩如煙海的散文世界裏,唯有情感美和哲理美的文章,才得以打動人心,才得以傳頌和傳世。近讀散文集《故鄉的刺玫花》(胡云林著,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深爲文章中蘊含的哲理美所打動,也引起我對散文哲理美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紅樓夢》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際說的是人生經歷與做文章的關係,人的生活經歷就是一篇大文章。散文其實是作者社會閱歷、思想感情、觀點凝鍊、藝術修養、知識積累以及人生感悟等融爲一體的創作結果,其中尤以人生感悟爲主要元素,是貫穿文章中的主線和靈魂。作者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學校就熱愛文學,苦心鑽研經典作品,古今中外,無所不讀,很早就夯實了文學寫作的基礎。畢業後又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但最終還是落腳在新聞崗位,長期擔任領導職務,這些寶貴的經歷是十分豐富的財富,最近幾年成爲他散文寫作的富礦。同時,作者是一個善於思考、勤於用腦的人,常常面對社會世象、人生際遇會用自己的知識、觀念、智慧去感悟其中的道理,思想的結果往往提升自己的生活態度,也就是積極面對和處理。這些都貫穿在作者的散文裏,也就是把對社會對生活的體悟上升到藝術思維,實現生活到藝術的飛躍,形成他頗具個性和鮮明特色的一系列文章。

對於這本書裏的文章,趙俊賢教授以高深的文藝理論和深厚的感情,做了高水平、高質量的評論,已經闡述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我輩難以望其項背。趙教授高度評價並讚美說:“奇文也,雲林之散文當之無愧!讀雲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受趙教授評論的啓發,我不妨以享受美的心情,不揣淺陋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美談點感受。

哲理美需要深厚廣博的知識作底蘊,知識多了視野會更廣闊,思想就會更深邃,思維就會更活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書中的文章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尤以歷史、人文、文學、山水、植物等方面都比較多,豐富的知識加上作者的悟性,常常情不自禁地生髮出哲理的思考。如《尋找張三丰》,作者在大量查找歷史資料,多次到金臺觀參觀,對於長期以來人們頗爲困惑不解的爲什麼張三丰在道教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卻難以確定他到底最後到了什麼地方,因爲他總是來無蹤去無影,飄飄渺渺,神仙一般,留下了那麼多的神奇傳說。作者從自己的體悟中這樣說:“可你(張三丰)爲什麼總是不現身呢?我想,你不會是領略了‘得不到的東西要聖潔的多呀!’那句諺語吧!是的,靈光圈下的塑像,總比真實的東西要聖潔的多呀!到不了的地方,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來彌補、來完善、來美化,可以把它描畫爲最理想的境界。”這就把真實與虛幻的辯證關係融入藝術的構思中,讓人回味、品味,也就把人們對張三丰的崇拜更加突出出來。這類文章集中在“生命的霞光”一節,其中《雪花告訴我們》《甜苦之間》《深谷幽蘭》《竹韻》《春意莫匆匆》等,都寫得深刻、細膩、生動感人。《甜苦之間》通過對放蜂人一年四季轉輾南北、風雨兼程的生活,以及放蜂人對蜜蜂的特殊情感,闡述了“苦”與“甜”的辯證關係,放蜂人在經歷了奔波辛苦之後,卻也享受了收穫之甜,更從小蜜蜂釀造生活的奉獻中得到人生的啓發,才覺得“我們養蜂人的生活就是一首詩。”這就是生活,就是哲理,這正應了佛教中的一句話:“人生的真理,其實就藏在平淡無味中。”再如《雪花告訴我們》一文,作者旨在說明一個樸素的真理,凡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雖然它們就存在那麼幾天或轉瞬即逝,如曇花、彗星、煙花火炮,就在瞬間那麼一閃一亮一爆,然而卻是那麼鮮豔奪目,那麼震天動地,那麼與衆不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我們思考、對待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包括人生的價值很有啓發。

詩意美爲哲理美充實了美的內涵,使之更加雋永,餘音繞樑,耐人尋味,揮之不去。過去,楊朔主張要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當然詩與散文是不同的兩種文體,各自雖有相通之處,但他們卻有着不同的質的規定性。提倡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並不是說要把散文寫成詩,我理解就是散文要有詩意美,比如詩歌講究意境,這與散文是相通的,好的散文必然會讓人感受到美的意境。《故鄉的刺玫花》一文就是詩意美與哲理美相結合的一篇佳作,作者對故鄉的刺玫花情有獨鍾,通過描寫刺玫花的美麗,烘托出故鄉一種特有的美麗和情致,實則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懷念、熱愛、歌頌,由物及人,進一步把這份情感融入對“二嫂”的誇讚,這樣把對故鄉的情感一步一步表達得很到位很貼切。如果這些還是表相化一些的話,作者的哲理思考就把內在的美深化了。文章寫道:“湊巧的是,二嫂也是一個刺玫花癡。。。。。。有一天中午,我從學校放假回來路過田埂,恍惚見一張漂亮的臉蛋在刺玫花叢中漾來漾去,幾疑是花仙女下凡了;仔細再看,纔看出是二嫂。我說;‘二嫂,你是刺玫花精吧,比刺玫花還要漂亮呢!’二嫂說;‘你才知道呀!我就是刺玫花精,我嫁到你們村,就是奔着這漂亮的刺玫花來的。’從此,二嫂有了一個外號:刺玫花精。”這一段描寫充滿着詩情畫意,宛若一位畫家,稍動筆墨,就把一幅情趣盎然、人花相映的風情畫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且語言具有詩一樣的味道,詩一樣的韻味。

這裏,我順便說一下,作者對詩詞的寫作也是有着很深的造詣的,我曾經讀過他的幾首古詩,感覺作者也是詩的寫手,寫得相當好。在本書的《醉花陰》一文裏,作者仿李清照《醉花陰》,反其意所寫的詞:“憐香心結何時解?瘋狂賞花節。清明連穀雨,梅櫻燦爛,牡丹妖冶。傾城圍觀競踊躍,畏春去芳歌。老幼共歡悅,人流奔瀉,花嬌情更切。”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作者詩詞創作的功底。作者很懂得詩意美的意境,有了這樣的藝術修養,“文理相通”,在散文寫作中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故而增加了文章的詩意美。

語言美爲哲理美增加了色彩,修飾了哲理美。散文是語言的藝術,“散文易學而難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難工”就難在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老到的散文家必定具有駕馭語言文字的嫺熟功力,常常是能夠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通過語言藝術把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本書作者在學校學的語言文學專業,所以文字老到,語言功底厚實,表達能力很強,爲哲理美披上美麗的外衣。如《巡海圖》一文開頭說:“主人公是一位三十餘歲的少婦,身着盛裝瑩瑩佇立,雙目含情注視着遠方的大海;腳下是大理石砌成的荷池,碧波盪漾,一塵不染;背後是依山而建的宮殿式的樓房,層層迭起,錯落有致。啊,好一幅優美的圖畫。”這段美麗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也就是哲理美通過文字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得到美的享受。再如《春芽》一文中,作者聽了族兄在春天對樹木發芽現象——一種聲音,由奇怪到正常的觀察認識後說;“樹木也和人一樣,是有靈性的。這幼芽,就是抱在懷裏的嬰兒,也在迎着春風春雨在長啊!”由於作者是因爲“仁慈的上帝”恩賜了一個可愛的小孫女,才引發出對族兄護林的聯想,所以寫得很有情趣很有意蘊。在《那條小路》一文中,作者由於違犯學校紀律受到學校批評,班主任胡老師對他開導說:“我不是給你們講過怎麼寫文章麼!一個人的人生就像寫一篇大文章,也得有一個主題思想。你現在是學生,主題思想就是學習,升高中,考大學,一定要一心一意,心無旁騖。看戲並無不可,那隻能放在星期天休息時間。況且等你學業成就之後,還沒有看戲的時間麼!”胡老師語重心長地一番話,實際是用寫文章比喻人生,啓發作者珍惜學習時間,極富哲理,而且樸實、優美,把一個很值得尊敬和懷念的胡老師慈祥、關心、愛戴學生的形象表現出來,爲作者退休後仍然尋找那條“之”字形的小路,鋪墊了情感氛圍,這就是對胡老師的懷念和終身感激之情,讀來讓人感動。

總之,我覺得哲理美貫穿着全書幾乎所有篇章,不僅僅是限於我所談的這些方面。我只是覺得哲理美使文章有了思想的深度,瀰漫着理性的光芒,透射出人性美。這樣的文章能不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共鳴麼!正如趙俊賢教授所說:“讀雲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

讀《故鄉》有感7

如果說哪一本書能讓一個愛犬的孩子感同身受、悄然落淚,能讓讀者爲小主人公的勇氣擊節歎服;能讓讀者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扼腕嘆息、重新去思考理想、信念與友情的涵義,而讓美好的情愫在心中索繞不絕,心生無限神往,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過多少書籍的陪伴,它們如同腳下一塊塊的鋪路石,迤邐向前;它們如同一盞盞星燈,爲我照明,或如清風明月水河澹澹讓人心曠神怡,或如晨露撫面葦草呵足一般讓我開懷大笑;或如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般讓人生敬畏,或山鳴谷應萬壑雷動般讓人迴腸蕩氣。而這本書卻讓我百感交集!

家住林邊的男孩比利如此迫切地想擁有兩條小狗,但並不是隨便任意品種的狗都能打發的,而是唯一的——一獵犬!開始我不由訝然失笑,並且不無嘲諷:小小年紀,爲何如此不切實際呀。既然生活那麼拮据,而獵犬又那麼昂貴,肯定得不到父母的應允。果然,比利遭遇了重重困境,導致體重驟降、偏食等一系列不良反應。我可沒見過如此癡心不改的孩子。曾經我也想養過狗,可是爸媽語重心長地告誡我養狗不僅是玩耍,而更多的是肩負的責任,讓我望而卻步,就此鳴金收兵了,所謂識實務者爲俊傑嘛,可不像比利那樣愚頑不化。比利一味橫下心來,不再茫然無措。他想盡了辦法,用整整兩年時間積攢來的五十美金買了兩隻小浣熊獵犬,給它們取名老丹和小安。讀到這裏,之前的譏諷嘲弄早己遁無蹤跡,取而代之的卻是震撼與感動:比利的一意孤行不正是堅韌不拔、矢志不渝、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嗎?遠大的理想、近切的目標不正需要這樣的毅力方能實現嗎?相形之下,我不由爲自己輕易妥協與放棄而汗顏!就拿最簡單的事例來說吧:每次去旅行之前,都信心滿滿的打算每天寫下所聞所見的旅行日記。開始數天洋洋灑灑地如約執行了,可堅持不了一星期旅途的勞頓與潛滋暗長的惰性便佔據了上風,讓半途而棄敗下陣來。我心中豁然洞開:樹立高遠的志向不容易,而日復一日不離不棄地朝着這個目標努力更非易事!

接着,比利開始不斷訓練老丹和小安。他訓練他們如何將浣熊趕到樹上;在月黑風高之夜帶着老丹和小安到荒郊野嶺打獵,比利無論做任何事都傾心投入,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隨着情節的深入,我對比利的崇敬之心亦與之俱增,待到他與獵犬們榮獲捕獵浣熊的金獎盃時,我真替比利倍感歡欣!

然而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的心提到嗓子眼。有一回他們打獵時遇見兇猛的山獅!老丹奮不顧身地去保衛比利,被山獅奪去了生命。而小安不願獨自苟活於世,也追隨而去。這份濃情厚誼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讓我想起那句古詩:"問世間情爲何物,真叫人生死相許",那是對友情與愛的詮釋與扣問!友情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獲的一部分,友情的典範照亮歷史的長空直抵當下: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相惜的情誼;荊柯爲報知遇之恩留下"士爲知己者死"的果敢與豪情;亦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爲朋友呂安挺身仁義直言而獲罪,"臨刑自若、援琴而鼓"式的清正高潔;更有如同爲蘇門四學子的蘇東坡與黃庭堅亦師亦友、亦莊亦諧的友情,他們互相調侃對方的字,蘇東坡字形偏橫,而黃偏縱,蘇東坡戲稱黃字像樹稍掛蛇,而黃庭堅謔說蘇字像石壓蛤蟆,這份曠達的情誼穿越時光依然溫暖着今日!而我們同樣在友情中互相砥礪奮進!

比利搬家之際,驀然發現老丹與小安的墳中長了一株美麗的紅色羊齒草,正契合了書名,讓我掩卷沉思。我查閱植物百科,紅色羊齒草是一種羽狀蕨類,現已絕跡。我突然想起書中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印第安男孩與女孩在暴風雪中迷了路,被凍死了。人們發現他倆時,看見他們之間架起了彩虹一般的紅色羊齒草,於是,人們就認爲那是仙境的聖物,能讓男孩與女孩獲得重生!我顧悟:美好的信念與希望不會消散,它們會紮根土壤永駐人間!

讀《故鄉》有感8

一篇優秀的寫景文章,通常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故鄉情》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匯人了作者個性的獨到的情景交融。

作者對家鄉的山水傾注了深厚的思念,把這種個人的情感寓寫於景物的描繪里,不僅使文章具有詩情畫意,而且能讓讀者通過詩畫領會到作者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那獨有的感受。那“緩緩飄逸的流雲”、“連綿起伏的羣山”、“稻香飄逸的田野”,還有那“勤勞的各自忙着活兒的鄉親”,這一切,無一不包含着作者的靈魂,無一不滲透着作者無限的情思所賦予的生命。

正因爲它們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情,所以才能強有力地感染了讀者,拔動着讀者的心絃。文中,情與景已成爲不可分隔的一個整體。“碧藍的天空”、“飄逸的流雲”、“淡淡的稻香”,“辛勤的村民”……這些可親的景物,對於一位出門求學的遊子來說,已演化成故鄉的象徵,而且她也把自己投身其中融成深深的戀情。

寫這樣的文章,想要做到情景交融,我以爲,首先要對景物傾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要寫真事;抒真情,不能矯揉造作,更不能無病呻吟。沒有這樣的體驗,沒有這份真情,就不要強寫。其次,要抓住景物的獨特之處,用自己的情意進行描寫,才能使它們蘊含了自己的內心感受,才能讓情與景自然渾成一體,相得益彰,而不是一味地在遣詞用句上下功夫。

讀《故鄉》有感9

這個寒假,我讀了好幾本課外書。但是我最喜歡的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它主要介紹了男孩比利和兩隻獵犬——小安和老丹之間生死與共的情誼。其中最讓我難忘的要數比利和兩隻獵犬參加捕浣熊比賽的故事了。比賽中,他們遇到了重重困難,小安和老丹有好幾次遇險,在大家都放棄尋找它們時,比利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兩隻獵犬。而小安和老丹也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先後贏得了銀將杯和金獎盃。

在這個故事中,我對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任、責任、誠實和勇氣感到敬;也被兩隻獵犬那顆忠誠的心打動了。當兩隻獵犬的生命走向盡頭時,比利傷心欲絕。這也給他的童年記憶留下了深刻的回憶。我有一隻可愛的小倉鼠,它的名字叫”小布丁”。我很愛它,喜歡在空閒的時候陪它一起玩。它也很喜歡我,喜歡在我身上”瞎逛亂串”。如果有一天我家的小倉鼠死了,我肯定也會像比利一樣傷心不已。

這個溫暖心靈的故事是我的最愛,它會讓你一遍一遍地讀,每一次都感動落淚。

讀《故鄉》有感10

窗外,天灰濛濛的一片,刺骨的寒風肆意地吹着地上的枯萎的樹葉。格外地寒冷,不禁讓人打起哆嗦來。一看就知道是秋天來了。

在這日子裏,我讀了《故鄉土,祖國情》這篇文章之後,我才體會到什麼是愛國。英國的英格索爾說過:“力爭使祖國變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愛國的。”這不就是曾經在我們中國母親在最苦難的時刻拯救過我們中國的那些偉人嗎?就是因爲他們,我們的中國纔有今天,纔有今天這段輝煌的歷史。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棲息之地;沒有祖國,我們就沒有了今天的快樂生活;沒有祖國,我們就沒有了這幸福的家園。相對而來,有了祖國,就有了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有了尊嚴,有了……《故鄉土,祖國情》裏的主人公肖邦,他就有着一顆愛國之心。肖邦是波蘭的音樂天才,他那時只有16歲,彈的琴就十分美妙、唯美。他認真勤奮地學習音樂,終於有了個好結果。但是天空不會永遠是晴空萬里的,總會有烏雲出現。當時俄國佔領了波蘭,肖邦情不得已地離開了祖國。肖邦抵達維也納不久,華沙人民起義,把俄國趕出了波蘭。那一個晚上,肖邦寫了三首曲子,這三首曲子都十分深切地寫出了他內心的感受。他之間去了許多國家,創作了許多曲子,他在國外漂泊的歲月中,不幸染上了肺癆。最後,去世了。他死的時候,手中緊緊地握着祖國的泥土。在1849年10月17日,巴黎所有的優秀藝術家都參加了肖邦的葬禮,他們演奏了肖邦的遺作《葬禮進行曲》。

這一位才華橫溢又具有愛國之心的音樂家,就這樣帶着亡國與祖國之土長眠於地下了。

肖邦永遠忠於祖國,他用他的歌聲爲祖國歌唱和戰鬥。

讀《故鄉》有感11

從我出生到現在的十二年裏,我閱書無數,在這沒有千本也有數百本的書堆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非“民族魂”魯迅所著的《故鄉》莫屬了。

幾年前,我懵懵懂懂地看完了《故鄉》,卻無法從中體會到一絲情感,只當是一篇白話文敷衍了事地讀完罷了,而現在重讀一遍,又是另一種味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舊社會等級階層的不滿;對童年時無憂生活的懷念;對後輩們身上所蘊含的希望……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藉助閏土這個人物描寫了兩個不同的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對於過去的故鄉,作者借閏土之口,寫出了他小時候所向往的美好境地,並寫出自己對自由的嚮往。而現在的故鄉,卻讓作者感到十分惆悵:二十年的時間,讓故鄉、故鄉的人有了太多轉變。閏土由“兒時的玩伴”轉變成了“下人”,身份成了他們倆之間可悲的、無法跨越的“厚障壁”。作者還在文中刻畫了“豆腐西施”這樣的形象,用她的刁鑽、無恥反映出中國勞動人民的“辛苦麻木”。儘管故鄉變得如此不堪,但作者仍從孩子們、後代們身上看到了改變舊社會的希望,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文中閏土向魯迅所描述的,正是我們孩子所神往的地方呀!大人們可能都會認爲,吃得飽,穿得暖,能上學對孩子來說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些事情卻被忽略了:我們也需要自由,也需要知道許多新鮮事,也需要親身經歷各種事物呀!而現在,我卻只能坐在矮矮的板凳上,託頭聽着爸爸講述他們小時候的有趣經歷了。

讀完這篇小說,我對於文中閏土與魯迅之間的友情我也頗有感觸。在學校中,我有一位知音好友,遇到問題我們一起攻破,遇到困難我們互相幫助,可以說我們的現在的友情是牢不可破的,但讀了《故鄉》之後,我卻有了一絲擔憂:三年後也許我們還是好友,但五年後、十年後呢?我們是否會像魯迅與閏土一樣,隔上厚厚的壁障呢?爲此,我想了好久,總算得出一個結論:好好把握現在的友情,以後多聯繫,也許就不會互相生疏了。真希望純真的友情能保存到永遠!

魯迅的作品微言大義,他的話,讓我回味無窮、受益匪淺。《故鄉》,定能被千古傳誦!

讀《故鄉》有感12

讀了季老的《月是故鄉明》,我深有感觸。季老身在異國他鄉,到過許多風景區,風景區的月亮圓圓的、亮亮的,掛在天空,他並不喜歡。在他看來,那婀娜多姿的月亮遠不及故鄉山頭的小月亮。故鄉的月亮雖然暗淡,季老卻認爲這纔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美。因爲故鄉的小月亮,在故鄉的天空照着自己牽掛的故鄉與親人,季老認爲故鄉的月亮纔是最明亮最美麗的。

看到季老飽含深情地描述故鄉的山山水水,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季老的思鄉情結。讀了他的文章,讓我禁不住想起了爸爸常帶我去的故鄉,我也想寫寫故鄉的山水和月亮。

我的故鄉在常德市桃源縣於家坪,那裏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姓於,所以取名於家坪。

我喜愛故鄉的那條小溪,自從爸爸帶我去了那裏,我便覺得即使是大江大海,也比不上它的純潔和美麗。

小溪的兩旁生長着一排叫不出名字的樹,它們斜斜地生長着,一條長長的樹陰是我的避暑之地。我和爸爸踩着泥走在溪邊,驕傲的太陽被茂盛的枝葉頑強地擋住兇狠的光芒。

小溪淺的地方一根手指就能觸到溪底,鵝卵石上溪水歡快地淌過。冬天,我把手伸進溪水,一陣刺骨的涼傳遍全身,我的心彷彿正接受着一場異樣的洗禮。

走在溪邊,潺潺流水的聲音劃過耳畔,仿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我繼續前行,一個小型的天然瀑布在眼前呈現!幾塊又高又大的石頭屹立着,小溪水從“高處”流下,落差只有幾十釐米,比起廣西邊界波瀾壯闊的“德天瀑布”來,這個小小的“瀑布”就像害羞的農家少女,有一種淳淳的農家氣息。

好多奇花異草伴着小溪成長,或濃或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遠處,農家的屋頂冒着炊煙,還能聞到柴火做飯的香味。啊,這就是故鄉的氣味,是我喜歡的味道。

晚上,我躺在牀上,透過玻璃看着天空,發現這裏的天空與我居住城市完全不同,月亮是那麼的婀娜,星星是那樣的明亮。

回到長沙後,我不止一次夢見故鄉那“唱着歌”的小溪,還有“吐着”芳香的花朵和不斷向我“擠眉弄眼”的星星,再看天上的那彎月亮,不知爲何,我覺得它竟然變得有些蒼白、有些憔悴了。

讀《故鄉》有感13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攜向華堂戲鬥,亭臺小、籠燈汝金。——張鎡《滿庭芳·促織兒》

“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是我在電腦中看《每個故鄉都在消逝》的簡介時看到別人留下的,我以此爲我的題目。

因爲,它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剪綵。

《每個故鄉都在消逝》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當代問題:中國農村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農村是人類生命的根,而我們的故鄉卻毀在了我們自己的手裏。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爺爺家後面挖野菜的畫面,那時還是泥土路,我會和爺爺在屋後挖野菜,野菜長在雜草中,很難分辨,於是爺爺手把手教我如何找野菜,如何挖野菜。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外公家放風箏,我們站在高高的稻田中,一眼望去全是金色的浪,我們牽着風箏奔跑在稻田中,有時候被石頭絆倒了,爬起來拍拍褲子上的泥土,接着跑着放風箏。我也還記得在太奶奶家和弟弟一起挖竹筍,我和弟弟總會提一大籃筐的筍回來,吃也吃不掉,被爸爸媽媽數落一番,下次,接着提一大籃筐回來,太奶奶家的筍吃也吃不完,挖也挖不完。

後來,爺爺家變成了新式小區,連雜草都看不見,全是人爲養的景觀花草,更別說看到野菜了,早就被化學藥劑毒死了。外公家後面變成了高爾夫球場,沒有金色的浪,只有短短的草和黃色的沙,現在土地沙化嚴重,真不知道爲什麼還要把好好的農田填滿沙子。太奶奶家變成了荒地,拆遷完後便再也沒有人去弄過了,就那麼荒廢在那,連一根筍也找不到了。

這些種種美好都只是過去,現在只是殘忍的高科技,樓房代替了平房,公園代替了農田,景觀河代替了小溪流,這些都是我的故鄉,而我的故鄉卻在消逝。

試着想象一下,多少年後,我們再也看不見農村的一切,所有的美好都變成回憶,當自己的孩子問起:“媽媽,稻田是什麼樣的?”你準備怎麼和他說?只是打開電腦尋找照片嗎?還是用乏味的文字告訴他是黃色的,像海浪一樣。當自己的孩子還在區別什麼是蟈蟈,什麼是蛐蛐的時候,我想或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了,還怎麼告訴孩子這些。正如柴靜的《穹頂之下》所說:“我們還擁有什麼?我們還能爲後代留下什麼?”是山水田園還是摩天大樓,是人文古蹟還是人造景區、即使我們無法爲後代留下多少大自然的傑作,但至少不要留下人類的傑作。我們尚可隨着記憶追溯美好,我們的後代呢?他們或許連方向都找不到,又乞求什麼花影呢?這些種種的美好回憶都是老一輩的記憶了,又如何傳給下一代?我們曾置身於花海中,卻在現在尋找一朵花,一朵自己曾經置身過的花,這就是現實,但不代表未來。

若我們從現在開始停止拆遷,停止砍伐,停止一切破壞大自然傑作的事情。讓故鄉不再消逝,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還是人,那種回憶至少還會停留在那,我們心的歸屬還在,人心不再冷漠,社會還有愛。

多少年後,我希望我可以自豪地告訴我的孩子:“蟈蟈的叫聲是‘唧唧唧’的,蛐蛐的叫聲是‘唧唧吱’的。”我渴望在未來與我的孩子奔走於農田小埂上,牽着風箏,笑着,跑着,即使在金燦燦的稻田裏摔倒,也可以堅強地站起來滿身花影,猶自追尋。這是成爲我們的未來嗎?

讀《故鄉》有感14

文章摘要:作文你是我最深的羈絆!250字作文第二天女孩問男孩,我們可以相戀嗎。過敏有些事情開始找不到規律有些事輕易打亂了思緒。遠遠的山上有一片公墓,小明已在那裏靜靜睡去?不知道青春還能否爲我改變。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在日漸遠去的歲月裏,只要擁有一顆平平淡淡的心境,冬日裏能在城牆根下沐浴身心,能在灑滿陽光的幽徑裏洗滌雜念,能在一個角落默默汲取紅塵裏一抹抹感動,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故鄉》裏的魯迅,雖然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卻像一隻井底的青蛙,只能看着那四角的天空,在大院裏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而閏土的生活雖然充滿艱辛,但他快樂、自由,有無窮無盡的稀罕事等着他去發現。

當幾十年後,朋友已經變成了下人,這呈現出了舊社會的封建制度,以及魯迅對這種封建制度的憎惡,他希望他的侄子和水生,不要像他和閏土一樣,在受這種制度的束縛。

還有最後的那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說的是就算前方沒有路,我們也可以創造一條路。

魯迅的書並不怎麼深奧,但卻是我們幾乎一輩子都弄不懂得。

讀《故鄉》有感15

十四歲時第一次讀周作人先生的《故鄉的野菜》,感覺特別的親切。像野菜一樣樸素卻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抒寫着故鄉自然清新的野趣,洋溢着淳樸又濃郁的鄉情。

“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的工作。”多有鄉野氣息!“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着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爲小孩所喜。”多美啊,真是妙趣橫生!“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真讓人垂涎!諸如此類自然清新的文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獨特的故鄉鄉野意趣,讀來無不讓我遐想聯翩,心生歡喜。“薺菜馬蘭頭,姐姐嫁在後門頭。”“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讀着這些歌謠,我的耳畔似飄蕩着那些和我一樣的鄉里孩子們俏皮的童聲了……

我從小生活在七仙嶺下,從名字看,她就很吸引人。相傳當地黎族女子勞作之餘用橘葉泡溫泉洗浴,得以容顏美麗,王母娘娘聽說後,派七仙女下凡偷師,誰料七仙女來到保亭後,被熱帶雨林溫泉風光所迷,化作七峯永駐人間。七仙嶺以山上的熱帶雨林和溫泉著稱,位於我們縣的東北邊,是海南省的名山之一。她“身上”無奇不有,她是我們的樂園。

春天裏,七仙嶺到處是胖嫩胖嫩的野菜,簡直是一座天然的大菜園。《故鄉的野菜》中講到的這裏幾乎都有,蕨菜呀,薺菜呀,馬蘭頭呀,還有好些叫不出名的。我甚至懷疑所有的“綠葉”都是野菜,她們看起來太誘人。望着滿山的嫩綠,我們這羣山裏的孩子心都盪漾了。週末作業,父母嘮叨甚至是老師的責怪都擋不住我們的腳步。我們在山上肆意的說笑、歡呼、奔跑,時而也聚精會神的尋着自己或家人鍾情的野菜,摘野菜,挖野菜。不知不覺籃子滿了,可是心未滿,把籃子隨意放在一處,又開始追逐說笑了。每次回家的時候,籃子總是充實又美麗,因爲它不僅裝着野菜,還有野花的裝扮,還有歡笑的陪伴……

在七仙嶺上我很多次想着自己壯麗的未來:像蒲公英一樣飛出大山,在更廣闊的天地裏紮根、茁壯……

可十四歲那年讀了《故鄉的野菜》後,望着大山,我矛盾了。心想:很多現在理所當然的東西在未來會變得遙不可及,或許他們還會被時間或空間與我永遠分離。眼前的“樂園”——七仙嶺,春日裏胖嫩胖嫩的野菜,夥伴俏皮的童聲,山野中奔跑着的矯捷的身影……

近日再讀《故鄉的野菜》,矛盾被解開了。或許在離開的日子裏,遺憾是美,懷念也是一種美:或許離開是爲了更好的迴歸。

故鄉的野菜不會忘,故鄉的野趣不會忘,野菜旁的暢想不會忘。

標籤:有感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