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千年一嘆》讀後感4篇

觀後感1.2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千年一嘆》讀後感4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1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餘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越野車隊考察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路程從希臘到埃及,從巴以到尼泊爾,跋涉四萬公里。

這一程,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情,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給我的感覺是:這些人每天都提着腦袋倉皇趕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腦袋掉了。

在書中,作者記錄了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的衰落,結尾部分探討了其衰落的諸多原因,在對比中逐漸找到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讀來令人震撼、嘆息。

兩千年前的幾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贅述。在此,只寫寫作者從中找出的共同規律以及中華文明延續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

一、遠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榮使野蠻勢力眼紅,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蠻勢力自卑,

野蠻遲早會向文明動手。而一旦動手,文明很容易破碎。當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淚教訓,也會主動出擊。開始時是想以野蠻的手段阻擋野蠻。久而久之,遠距離征戰漸漸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戰一旦勝利,一定伴隨着文化奴役,這對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種毀滅性的摧殘。但是另一方面,勝利者的文化也未必勝利。因爲他突然成了奴役別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須加註大量非文明的內容,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

而我們中國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歡遠征別國。並且,中華文明從根子上主張和平自守。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敗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會失序

戰爭對文明的破壞,首先從破壞秩序開始。這種破壞也包括侵略者在動員和組織戰爭時對本國文明進行軍事化的搓捏。即使沒有戰爭,文明自身也無法抵拒失序趨向。

中國古代通過科舉取仕而組建文官體制的辦法實行了一千三百餘年,有效地維持了中華文明的`秩序。選拔文官的標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國平天下”,不是空論玄談,因此確實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來。中華文化既沒有在無序中崩潰,也沒有在無效中風乾,都與此有關。

三、迷昧

文明需要鑽研,因此又極容易鑽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極容易排他;文明需要傳播,因此又極容易誇張——這一切都會導致迷昧,而種種小迷昧如果膨脹成大迷昧,則又成了自我毀損的災難。這種情況最集中地體現在宗教狂熱上。

宗教在創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鑑,但時間一長,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漸漸在內外爭逐中發生蛻變。在編制神話、排斥異端、約束行爲、解釋教義等方面走向極端。甚至還會發動宗教戰爭,釀成人間慘劇。宗教紛爭仍是當今世界的一大麻煩,而到下個世紀也很難樂觀。

中華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這是事實,卻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偉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違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丟掉了創造。

中華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當保守的,這使它一再地產生危機。但是,它又隱藏着一種內在彈性,使保守不至於抵達脆折的程度。這種內在彈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則。這種精神和原則,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極端,使中華文明一再從危機中脫身而出。

以上即是餘秋雨先生對古文明深刻的精華解讀

“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裏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的《千年一嘆》,令我受益匪淺。

《千年一嘆》讀後感2

千年一嘆,看了這本書的前言就給了我很多啓發,讓我想到了許多以前沒有想到的問題。餘秋雨與鳳凰衛視合作走完了一條比紅軍長征還艱難地路。老人可以因爲走這條文化之路而放棄自己的工作、事業、家庭。所以我覺得這裏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奧祕。

就這樣,我幫着追隨老人筆跡的心理開始讀這本《千年一嘆》。前言中所提到的他們穿越了一條十分危險的路,但是在書中的文字絲毫沒有表現的恐懼,也許這就是一位作家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吧。他們一路經過了許多文化的發源地,雖然如今已是一堆廢墟或是不復存在,但是這裏的文化卻永遠不會消失這裏發展出來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們的車輪碾壓過了希臘這樣的.文化發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約旦、伊拉克人們爲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發動戰爭的戰地區,還有尼泊爾這種十分注重禮儀的小國,當然也有印度、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以前這裏是多麼輝煌的文明聖地,而現在卻成了戰爭頻發的危險地帶。這真是令人感嘆啊!!

雖然我沒去過這些國家,對他們的習俗與生活不是很瞭解,但是看完餘秋雨老師這本書以後,我真的驚呆了。我的驚歎不僅是因爲餘老師的寫作讓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是因爲他描寫的很是真實,以至於讓我不敢相信他們的邋

遢,與相對過慢的生活節奏。他們不用向我們一樣每天工作x小時,也不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只是散漫的活着。這讓我感想頗多:究竟是放棄功名利祿每天自由的活着,還是應該每天忙碌的像個機器一樣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實不管怎麼着對我而言這都只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想到文化發源地,我想到了自己偉大的祖國——中國。 中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個還存在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國的文化思想就開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聞名;以老子、莊子爲代表的道家;韓非子向秦始皇推薦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創建的嚴密的學術團體——墨家等等,等等。這些文化大多還沿用至今,讓外國人歎爲觀止。這也使中國變成一個多元化的綜合大國揚名於世界。

這一路走來,讓我對外國的文化有了很多瞭解,也對一些以前的國家表示極度的惋惜。不過至少中華文明還存在,並且會繼續發展壯大。這讓我覺得很自豪,這本書能教會我們善待自己的祖國,不要隨隨便便的酒吧她否認了,畢竟她是養育了我們五千年的祖國。

老人能夠準確的預估經濟危機和恐怖組織發源地,在我看來也是和這次旅行有關的。最開始看前言的時候我還不太相信,但是讀完這書以後我就明白了,這條文化之路早已預知了人類後來所發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這條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只有真正親身經歷過這次旅行的人才會明白這條文化之路里究竟蘊含着多麼深奧的祕密。這也一定是餘老師想知道的。

看完餘老師的介紹,我開始崇拜起這位文學藝術的大師,羨慕他的思維方式。畢竟沒有多少人能夠完成這條文化之路,而餘老師也能爲了文化獻身(因爲敢不帶任何武器的情況下穿過戰爭多發地)所以才能夠完成這條傳奇般的旅途,雖然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修辭但是其中的知識和文化修養要比華麗的語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愛這本書,喜愛寫作風格、喜愛故事內容、更喜愛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餘秋雨老師。

《千年一嘆》讀後感3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 歷史,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一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恆河畔邊傳來. 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 翻開餘秋雨的《千年一嘆》,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文明。

於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乾淨的痛苦一定會沉澱,沉澱成悠閒,悠閒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閒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閒散自如,而埃及卻不同,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

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着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湮滅了。 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孩子總是讓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學兒童,他們連字也不認識,可他們的祖先卻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該天真無邪快樂生活,卻硬生生地被與政治聯繫了起來,學校裏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國,反對禁運”之類的口號。戰爭讓許多孩子的父親離開了,生活的重擔便壓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們蠟黃的臉,深深的大眼睛,顯示着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恆河邊,卻讓我領略了前所未有的震驚。無數黑壓壓的人全都泡在恆河裏,以爲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爲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恆河。在恆河邊,所能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就這樣誇張的裸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露,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日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 《千年一嘆》讓我的思緒跟隨着它橫貫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跨越了幾千年的時光。

聽着李白的歌,尋着屈原的夢,探尋着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着西亞顧問名的傷痛,感受着南亞歷史的喜怒哀樂。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它引導着我們踏進那個往昔的時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樂,而同時也承受着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緣由,因爲中國文化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這個以世界屋脊作門檻,以千年冰雪作門楣的泱泱大國,正以磅礴的氣勢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歷史。它深邃古老卻又充滿活力,在新的時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華雄獅的英姿,震驚着全世界。

《千年一嘆》讀後感4

悶熱的夏日,午後連一絲風也沒有,庸懶的眼神很吃力地掠過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牆,又折回放在那本攤開的書上。

書是從朋友借的,餘秋雨的《千年一嘆》,雖是日記紀實體裁的文字,讀來卻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歡這樣雕啄文字,無聲無息的就走進一個人的世界,能聽到對方的呼吸,輕輕地,緩緩地,像雲,像水,有時也想這炎熱的鬼天氣;

思緒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話語折服,那種隨意,那種釋然的心態,猶如午後的一杯清茶,潤了咽,也靜了心。

這樣的文字我從不急切地去讀完,泡上杯茶,或是放點音樂,纔打開書,用心去走進文字,從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嘆》無聲無息的讓我走進餘秋雨的世界,走進他所描寫的世界,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風情讓我向往。纔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隨餘秋雨遊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蹟。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

不怎麼不瞭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xx年的歐洲盃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瞭解。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慢慢的遊走,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裏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餘秋雨有兩點認爲: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無末,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裏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着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溼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次旅行,一種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會爲擁有生活在中華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爲我們的老祖宗雖然焚書坑儒,卻統一了中國文字,這就相當於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雖歷經幾千年,但古文字、古歷史、古文明沒有因爲無人破讀而湮滅。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古文字的解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