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時時刻刻觀後感

觀後感1.29W

《時時刻刻》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和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達洛維夫人》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怎麼描述吧。

時時刻刻觀後感

時時刻刻觀後感

在片子開演後十分鐘,我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能看懂這部電影。三個女人交替的出現,不斷切割轉換的鏡頭,以及在此之前讀到的模棱兩可的內容簡介,這似乎是預示着這不會是一個或者三個簡單的故事。然而在看到電影二分之一的時候,我開始流淚。並且一直到電影的最後結束。在網上,我看到很多人說這是一部關於女人的電影。也有人說是同性戀題材或者乾脆說是沒看懂,因此我想把我自己看到的東西寫下來。也算做是一種解讀吧。一個關於女人又完全與女人無關的解讀。

這其實並不是一個複雜的電影,複雜只是因爲交織在一起的三個故事看上去過於平淡罷了。三個女人的一天。很普通的一天,似乎都是被一本書《達洛威夫人》所聯繫在一起。因爲她們是如此的不同,所以這種聯繫看上去有些勉強,維吉妮婭 伍爾夫 一個天才,一個精神瀕臨於崩潰的女人。勞拉 布郎 一個家庭主婦,一個被天才所改變的女人。 而克拉莉莎 一個編輯,一個守候天才的女人。她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家庭,然而有一點確實相同的,我一直覺得這纔是真正將她們連在一起的東西。那就是她們內心都依然活着的夢想,以及她們所面對的庸俗的生活。

這庸俗的生活也是我們很多人所必須面對的,它就像一個牢籠,困住我們的夢想,讓我們窒息,不得逃脫。對於維吉妮婭 伍爾夫來講,這牢籠就是在裏齊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爲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發作,她的丈夫雷納德把她帶到這個小鎮上,爲她買來印刷機,爲她開辦出版社。然而這一切努力都不能讓她過上他所期望的那種“正常”的生活。因爲她是維吉妮婭 伍爾夫,這就註定了她終將爲探求人生的真諦而活。終將不能成爲一個安於享受陽光和青草味道的某個男人的女人。雖然這條路是充滿了荊棘而危險的,甚至可以把人逼瘋。但是這是她無法放棄的東西。她羨慕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快樂。在告別的時候她狠狠的親吻着姐姐問“你覺得有一天我能逃脫麼?”這逃脫,也許指的是瘋癲,也許指得是她的命運。然而她終究無法逃脫。或者說當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她終於做出了選擇。

回到倫敦,回到動盪喧囂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發作,可能意味着死亡。然而她說,如果讓我在死亡和裏齊蒙德之間做選擇的話,我選擇死亡。

雷納德看着她眼神裏的堅定,哭了。因爲他終於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儘管你是那麼的愛他們,儘管你願意爲他們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將註定無法把他們留住。

這樣的人身上,是會有一種巨大的孤獨和虛無感的。這是一個人的天性,也許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只是有的人不願意面對,而選擇了躲藏在世俗的情感和生活中使自己麻痹起來而已。這也就是家庭主婦勞拉在看那本《達洛威夫人》之前所過的日子。雖然影片中並沒有描述她在這一天之間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是有理由相信,她曾經很可能和所有的家庭主婦一樣,爲有一個自己的小家庭而感到滿足。

她的丈夫是一個好人。她的兒子也非常可愛,家境殷實,生活不錯。但這對於她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在讀這本書之前,她可能從來是逃避這樣的問題。用世俗生活的瑣碎來麻痹自己敏感的靈魂。然而在這一天理,她終於明白,她對他們的愛不能夠讓她留下來,她不屬於這樣的生活。雖然她一直是努力的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但那不是她天性裏的東西。她因此而感到痛苦萬分,甚至希望以死亡來解脫。

這在一些人的眼裏簡直是不可理解的一樣事情,爲什麼有的人,有了車子房子丈夫兒子,有了這一切後還是不知足。難道生活不就是這些嘛?難道生活不就是這樣的一地雞毛?誰又不是這樣過的呢?

雷納德對維吉妮婭說,我們有義務去吃 做的飯,你有義務保持清醒。

而維吉妮婭則說“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麼,這是我的選擇,作爲一個人的選擇。”

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罷了。有時候當你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質,那種莫大的虛無就會偷偷攜帶着死亡的陰影一起靠近了。有的人的心中其實是很明白這一點的,因此他們選擇不去看,他們選擇逃避。在這一天,勞拉最終沒有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她做出了決定,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種完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她拋棄了她的丈夫和孩子。這在於世俗的觀念中,這是一個母親所能做的最該受到指責的事。然而她與維吉妮婭一樣,也勇敢的面對了自己的天性。也勇敢的面對在未來的歲月裏她的良心上所必須承受的譴責。

是自私也好,是不負責任也罷。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她活得更像一個人。“沒有人會原諒我。除了死亡。”她在影片得最後去見斯特里普所扮演得克拉莉莎得時候說。“但是我選擇生存。”

我看到斯特里普的臉上那微妙得變化。實際上勞拉的那番話令我也爲之動容。在這一天之前,克拉莉莎正好和我們的前兩位女主人公相反,她是維吉妮婭 伍爾夫身邊的雷納德,她是勞拉身邊的丈夫和兒子。她是別人的牢籠,也是自己的牢籠。她照顧她的前任男友理查與其說是因爲愛,還不如說是因爲自己是一個平庸的寄生蟲。而她寄生的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正是自己的夢想。因爲理查是一個具有天分的人。所以她對她的女兒說,只有和裏查在一起的時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的。因此她也爲理查看她的目光感到憤怒。因爲他的目光讓她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確是一個平庸的人,過着平庸的生活。這甚至讓她在理查的前男友到來的時候歇斯底里的哭了起來。

然而理查明白一切,他活着就是爲了報答她的。於是他問她的“達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的話,你會不會感到憤怒。”

她當然是感到憤怒的。她覺得他們應該互相爲對方而活。她把這叫做相依爲命。有的人就是依靠與他人互爲牢籠才能證明自身的存在。雖然她爲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憤怒,然而她卻表現得相當的順從。

然而理查卻說“達洛威夫人。你必須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後他在她面前從窗口一躍而下,終於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脫。也許這個世界早就讓他活得十分得不耐煩。然而有時候哪怕是選擇死亡也會那麼的不自由。他爲她活了十年。

“爲什麼一定有人要死?”雷納德問維吉妮婭

“爲了對比”維吉妮婭說“爲了讓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那麼誰會死?”雷納德又問。

“詩人”維吉妮婭說“那些心懷夢想的人。”

然而克拉莉莎並不明白,她感到憤怒得無以言表,她只是想爲他開一個晚會而已。她做了所有瑣碎而令人厭煩的事然而卻覺得不幸福,不被人理解。直到勞拉 布郎的出現。

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理查原來就是勞拉的兒子,那個在勞拉的一天裏出現過的憂鬱的小男孩。理查始終不能原諒她的母親會拋棄他們。於是他在她的小說裏給她安排了一個死亡的結局。然而到了他的最後的時刻,當他自己也終於決定離開自己的牢籠的那一刻。他膝蓋上放着她的照片似乎暗示着我們他終於可以明白她了。

“如果我說我後悔,那麼我會輕鬆一些,好一些。”勞拉對克拉莉莎說“但是後悔有什麼意義呢?當你已別無選擇。”

勞拉的出現,終於讓克拉莉莎明白了理查的選擇。有的時候面對一個真實的自我也需要勇氣。就像維吉妮婭所說的那樣“逃避生活,並不能換回內心的平靜。”理查和勞拉在骨子裏其實是和維吉妮婭一樣的人。而克拉莉莎則和他們完全的不同。因此勞拉認爲克拉莉莎是一個幸運的女人,因爲她天生有一顆可以與這個世界相融合的靈魂。她可以享受這個世界給她們帶來的一些東西。她的母愛是一種天性,這是一種幸福。雖然她自己總是意識不到。

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克拉莉沙終於從她的牢籠裏走了出來。開始變得坦然,有的時候你必須懂得放手,有得人你註定無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種離開的方式,如果這是他們的選擇,你就只能去面對。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去指責或是指導別人的生活。我們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內心真實的自我,無論這個認識的過程是多麼的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絕路,無論我們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能逃避。

“親愛的雷納德,要直麪人生,永遠只麪人生,瞭解它的真諦,永遠的瞭解,愛它的本質,然後,放棄它。”

維吉妮婭 伍爾夫

時時刻刻觀後感

女性主義這個概念對於我來說,顯得過於龐大了。實在是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所以我也沒有用女性主義來批評這部電影的妄想。只是淺薄的根據自己的理解,從象徵與符號這個切入點,給予這部電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徵手法隨處可見,而且有很多符號化的東西,並且對比了三個主人公不同的境遇。而且這種對比非常工整。

同大多數影片一樣,水總是作爲情感的象徵予以呈現。水是該片的一個視覺主題,它的形象反覆出現,給人以暗示。影片從三個主人公清晨洗臉開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對比出現。片中的伍爾芙,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她不能象身邊那些“健全”的人那樣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始終存在於危險當中。就象她生活在倫敦郊區的一個小村莊河邊。河水意味着過於巨大的情感,讓她不能掌握。所以伍爾芙最終只能自沉於水,河水淹沒了她,情感淹沒了她。羅拉的故事裏,水的出現得宜於魔幻現實的手法。當羅拉躺在賓館的牀上,內心受到壓抑的情感瞬間迸發了出來,激烈的有如洪流。但是羅拉並沒有就此覆滅。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書中的那句話: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尋找平靜。理智戰勝了情感。而此刻,對於生活的意義,羅拉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與前兩者生與死式的情感歷程相比,生活於當代的克拉麗莎,對於控制情感,就象關閉水龍頭一樣輕而易舉。也就是說,情感失控這個問題雖然也會不經意間突然出現,但是已經不能造成什麼威脅了。

孩子

影片將女性頭腦中的獨立思想比作女性身體裏的新生命。我們知道,伍爾芙獨特的女性意識貫穿於她的文學作品中,《一間自己的房間》、《三個基尼》、《奧蘭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筆鋒表達了她對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強烈不滿,充分體現了伍爾夫獨特的女性意識和先進的女權思想,因此,她被後來的女性主義者們尊稱爲女性主義運動的先驅,成爲西方現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奠基人。影片中,伍爾芙剛剛發現自己懷孕。隱喻女權主義當時剛剛處於萌發的階段。羅拉已經接近分娩,說明女權主義經過隨後在三十年時間,已經接近成熟。到了2001年,克拉麗莎的女兒已經接近成年,說明女權主義已經碩果累累。女性也真正實現了自覺自強自立。

男人

三個主人公這一天的生活裏,都有男人出現。伍爾芙的`男人,與其說是她的丈夫,不如說更象她的監護人和統治者。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徵。男女之間的差別是明顯的,但卻是不被人注意的。她的丈夫一直強調她的病情,並以此來壓制伍爾芙的情感。在丈夫的監護下,伍爾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甚至在伍爾芙投河前的遺言中,身爲女性主義先驅的伍爾芙自己也不自覺的認爲,自己是一個累贅;自己離去後,丈夫的生活會更好。羅拉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她仍不是一個實現獨立的女性。她沒有自己的職業,只是一個家庭主婦。除了在丈夫生日這一天爲丈夫做一個蛋糕來表達她的愛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價值還能體現在什麼地方。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須象其他“正常人”一樣積極向上,對生活佯裝滿意,同時隱藏感情裏消極的一面。同時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屬品這一事實。這也是她企圖自殺,企圖離開的原因。她離開以後,確實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這種實現,卻付出了拋夫棄子的沉重代價。而在克拉麗莎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女性的種種特徵。她和伍爾芙的地位,完全發生了置換。男人在她這裏,成了被照顧和被挽救的對象。伍爾芙爲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麗莎的男人爲她而死。而且沒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堅強的活下去。去了解生活的意義。

女伴和同性之吻

有人說這是一部同性戀影片。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都表現出同姓戀的傾向,並且各有一次與同姓接吻的鏡頭。但是在我看來,與同性的親吻,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表現,即不以男性之愛作爲自我價值的源泉。三個主人公的女伴是作爲正常女性社會的代表出現的,給予三位主人公以襯托。伍爾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貝爾(18791961),英國女作家,是著名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的妻子。他們同屬於“布盧姆斯伯裏”藝術圈子。)在影片中被描寫爲作爲那個時代的普通知識女性,帶孩子,走親戚,陪丈夫應付飯局。伍爾芙不希望她離開,想從她的身上尋求同性的支持。可是伍爾芙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女性意識還只是個別現象,女性之間還不能互相支持。伍爾芙對姐姐的親吻,也是強迫式的。羅拉與其女伴之間的關係有所進步。她的女鄰居是典型的良家婦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給丈夫生一個兒子作爲最大的心願和任務,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險。羅拉與她的女伴互相支持。給予精神上的暫短安慰。克拉麗莎的女伴,我們從影片中知道,是克拉麗莎多年的朋友,而現在與她是同性戀關係,這種關係已經維持了十年之久。克拉麗莎本人也欣然接受着這種關係。沒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也就是說,女性獨立的進程終於完成了,儘管這種完成要藉助這種過於偏激的同性戀方式來實現。

買花

伍爾芙一邊走上樓梯,一邊說“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這第一句話就是:戴羅薇夫人說,“我要自己去買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獨立行爲。女權運動最初的宣言。但是現實中的伍爾芙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創作中享受獨立。現實中的花朵,與(小鳥的)死亡同時平靜的出現。暗示出伍爾芙只能以死來尋求解脫。羅拉依然沒能自己去買花,清晨當她起牀,她的丈夫已經把花買回來了。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爲她做好了。活在這樣的生活裏,毫無生趣,出逃是必然的。直到現代紐約的戴羅薇夫人,才把這個故事裏的想法變成現實。

從20年代的英國作家伍爾芙,經歷了羅拉的故事,到現代紐約的戴羅薇夫人,電影描述的是一條女性自我認知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領域內的自我放逐者,她們遊離於時代,同時又以自己方式固執地抗拒現實。她們在《時時刻刻》中交叉出現,猶如一次相互輪迴、一次在特殊時空內的重逢,原先她們獨自的精神幽吟在這部小說中匯成了女聲合唱曲。而同時又通過20世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來反映西方整個20世紀的精神特徵。

時時刻刻觀後感

分外頻繁地想起伍爾夫,大概也沒個具體緣由。其實,我對她的生平並無瞭解,憑着隻言片語私下虛構了她的整個人生一張憂鬱的側臉。按相面的學說來看,她長着看起來十分有主見的鼻子,一張瘦而窄的臉非福壽之相也。這便是伍爾夫了,固執己見到堅硬的靈魂和脆弱的肉身。

如果她沒有在口袋裏塞了石塊走向河的中心,那麼一個掙扎不息的靈魂又會以怎樣的方式最終使柔弱的身軀不堪重負而潰亡?

關於她那個混亂的小圈子裏發生過的故事,伍爾夫自然也提供了不少的韻事,但是風流還是需她自賞的。也許,她奉獻得更多的污濁的煙氣和目光灼人的高談闊論。她曾穿着累贅的有裙撐的及地長裙,在暫時拋開了規則和僞飾的某個場合裏,有些磕巴,又語速奇快地使自己陷入一場爭論。她走來走去的步伐讓人覺得裙子應當有個類似褲兜的東西,好使她不拿着書本引經據典或不夾煙的那隻手有個恰當的去處也許緊抓布料,也許緊握拳頭,總之,必須要給手找一個讓人心安的去處。

“要認識生命,知道它是什麼;要直面生命,無論它是什麼;最後把它拋棄。”得出這一結論的時候,她已不在乎任何東西。誰要說她是與非,她也就懶得憤怒又矜持地說句HOW DARE YOU ARE!那就是與非吧,請別在意,比起頭疼和不安來,並沒有再多的人與事值得耗費心力。她要回去端坐桌前,給鋼筆汲滿墨水,攤開一疊紙,深思熟慮地寫上好幾個小時,或者只是緊張地坐在那裏爲了對抗幻覺和抑鬱,直到不安促使她咬禿每一根手指的指甲。

她有親人,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視她爲珍寶的丈夫,一生都保持着親密關係的姐姐,想必他們是愛她愛到沒有辦法的,偶爾也受不了她突然的情緒轉變會對她大聲嚷嚷,你到底想怎麼樣到底要什麼?在這樣的時候,伍爾夫小朋友多半顫抖着嘴脣兩眼都是淚地轉身而去,一言不發地甩門,反鎖,繼續玩終極命題自問自答的遊戲,生命不止,追問不息。

她是羞怯的,慣常寫信的,也許沒事也要一天寫個十封八封。說不定吩咐廚娘做一頓晚飯也要用潦草的字跡和最有教養的語氣寫一張語法完美的便條。她像個齧齒類小動物一般時刻處於受驚的狀態,突然就會驚覺自己像個赤身露體的人,任何人的眼光也會讓她倉皇起來。換到今天,伍爾夫將是把“讓我回火星去吧。”這句話說得最我見猶憐也說得最頻繁的地球人。

抑鬱和恐懼啃光了她的指甲,磨禿她的筆尖,疲於應付之後,那一天就到來了。

那是她決心了斷自己的一天,這不是心血來潮,相反,是她一拖再拖拖無可拖的心事。無論是丈夫還是姐姐,是出版一本新書還是尋求更新的寫作方法都再也拽不住她的裙角。她抖抖擻擻地抽完一隻煙打定了主意。因太過頻繁地涌起這個念頭而使這個決定有全部過往的重量,也有臨時起意一般的輕浮。管他的呢,任何一雙頑強拉着她衣服的手,她都同樣狠命地將那些緊握的手指掰開,掰到發青發白。

就在那天她死了。留給她丈夫的遺書中說到“我相信再也沒有人比我們倆更幸福。”然而她是不在乎的,生者的世界已與她毫無關係。面對死亡,她絕不可能歡喜雀躍,連決定去死她都顯得像個小動物一般的焦灼不安,直到河水淹過她頭頂。

一個平常的女人,一個平常得決定今天我要自己去買一束花的女人怎樣和自殺聯繫在一起的?自從有了伍爾夫,《達洛威太太》,再加上這部電影。“買花”和“自殺”這兩個不相干的詞語只需一個回合便可聯繫在一起。生與死之間,一個女人不出聲地費思量,生之浩蕩繁榮便轟然倒塌,她堅強又慷慨地赴死。

有了伍爾夫和她的門徒,我明白了光是“脆弱”二字不足以解釋直麪人生的人走向自絕,常態與變態之間可以通過思索達成轉換。死亡的種子埋下,萌芽抽枝開花,唯有死亡本身才能慰藉。在那一天那一刻,變態纔是常態。

不是生將人們聯繫在一起,是必死的命運促使人們彼此相聯。跋涉過死地又歸來的人不能傾吐關於死亡的沉重祕密,一說就錯;生者從不輕易靠近絕境;死者閉口不言。死,是光天化日之下被佯裝忽略的事實,它就像世上任何一種誘惑一樣又迷人又危險。世界那麼大,卻連提供給一個神經質的女人揣進手的褲兜都沒有,於是她明白了這不是一條合適的裙子,認識到它是條怎樣的裙子,她不再需要它,把它放棄。

我要責怪伍爾夫的只有一點,正如某本書的序言中提到的那樣,看完她的書之後,便覺滿世界蒼白單薄的紙片一樣的人。再無人像她那樣以自己敏感的心思理所當然一般地取代一個讀者的心思。不知不覺中完成的替換,彷彿她就是你我,獨爲你我寫下來不及紀錄的豐盛細節,跟不上腳步的思維變幻。

她投入地在某個客廳裏急於與人爭辯時,看起來也像是隨時會抽身而去。過於警覺,不可企及。

幻覺和恐懼使她的四周無端生出萬丈荊棘,而她說百合是一種太蒼白的花。“因爲一首韻詩是多麼輕而易舉,就讓我們完成了從死到生的尷尬過渡。”反之亦然,她說,反之亦然。

於是她扔下了紙片人的世界。小碎片們跟着她留下的韻腳,尋訪長着老橡樹的宅院,等着自己的名字像這樣被人喚起奧蘭多!奧蘭多!再起身作答。彷彿這樣,纔可召回飽滿如血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