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孩子們都很好》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觀後感1.77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孩子們都很好》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們都很好》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孩子們都很好》觀後感1

同性家庭,兩個媽媽,兩個娃娃,沒有爸爸。故事我覺得還是挺好的,這被提名了最佳影片還是最佳網友原創投遞劇本來着。

對此我只想談一下馬克魯弗洛的角色:雖然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嘿,朱利安摩爾性趣來了,馬克魯弗洛有什麼辦法,他也只是食色性也,畢竟一個40多50的大叔還能和自家餐館20多歲的小妹妹戰個痛快淋漓還讓女方食髓知味,能看出他可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水平耶。說到底出軌的還是朱利安摩爾不是馬克嘛。那就更勿論兩個孩子鄙視他的片段了,看着馬克在玻璃窗外被自己的"兒子"鄙視地瞧着還端飯盤走了免得看到,這還是挺傷心的。

但問題是,事情永遠不會是那麼,順利的,這片我覺得最好的部分是在於,沒有讓馬克回頭就當了個便宜老爸,雖然他是享受了幾天天倫之樂,但是他至始至終是被隔絕在這個蕾絲邊家庭以外的,不管你是不是這麼覺得。

兒子和女兒的角色對這個"爸爸"是截然不同的,當然這很容易地可以解讀爲女兒喜歡爸爸,兒子喜歡媽媽的情況,但是除了這點喜歡之外,馬克的角色在這個家庭里根本一點基礎和發展空間都沒有。

以至於後來馬克對這個家庭的影響越來越大,分別體現在跟朱利安摩爾上牀,帶女兒騎上了她本來永遠不可能被允許騎的摩托車,影響了(我覺得是)兒子讓他對損友說不,我會覺得,這是雄性本能的不斷髮揮致使他這個根本意義上的外來者開始掌握和控制這個家庭了。最能證明此想法的例子就是當他帶女兒騎車回來,禁止女兒騎摩托車的安妮特都火了,而馬克卻還是嬉皮笑臉。她當然應該火,這不是控制慾過剩,這是一家之主在自家婦孺弱小身處潛在危機當中所展示出來的本能,也是一種雄性本能吧。至此兩"雄"相遇,馬克被掃地出門(或者說他從來沒進過這同性家庭的門)是必然的結局了。

如果朱利安就此被掰直,馬克當家做主,安妮特氣憤而走,兒子女兒真正體驗父親味道。慢着,聽着就不對勁。也不可能。憑馬克這樣的浪子本性,他也不會是一個好爸爸,起碼在擔任爸爸的角色中,不會當得比循規蹈矩當醫生的安妮特更好。所以我覺得,馬克最後的結局,其實也只是和他人生中發生過的無數次的故事一樣——是因爲他自己的浪子本性所致。

而從而反襯出,同性戀家庭也能像一般家庭那樣能建立在穩固堅實的基礎上,能抵禦第三者的破壞,我想也正正是這部同性戀片所引領出來的正能量。告訴別人,雖然我們這樣的家庭是少數,但是家庭中的同性戀對維護這個家庭的決心和力量,都是與其他人類一致無異的。

  《孩子們都很好》觀後感2

山姆大叔,是一種“頭上五個字,那都不叫事兒”的物種。同性戀家庭,分享同一個捐贈者的精子,孩子們找出“血緣上的父親”毫無複雜感情地交流,以及同性戀跟捐精者的婚外戀。任何一條,在中國估計都要沉豬籠了。

在這個電影裏,同性戀只是一種愛情,跟“初戀”“跨國戀”“忘年戀”一樣,是愛情存在的一種形式。正因如此,這種家庭也享受到了所有家庭應有的天倫(他們可以享受撫養孩子的.樂趣),也面臨所有家庭面臨的困惑:教育分歧、一方過於強勢造成的沒有認同感、第三者誘惑甚至性不滿等等。這個片子不在把同性戀作爲獵奇或者窺視的對象,這種平視的寧和,就值得我們較好。“不管我是不是同性戀,我誓死捍衛你作爲同性戀的權利”,這就是人類與動物的進步——真正地心態平等與彼此尊重。

尼克爲什麼會跟捐贈人保羅上牀,不可否認有崇拜的本能因素,但更多的,還是“不被認同”。整個家庭都需要朱爾斯的經濟支持,在這個女同家庭我們有趣地看到了“男權色彩”,看來男女的差別大不過人類的差別——在任何關係尤其是婚姻關係裏,爭奪主動權永遠都是存在的,不分男女。朱爾斯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她做出了改進,主動帶領家人去保羅家做客,甚至觀察和了解保羅的愛好,通過一張她們都聽過的唱片像保羅精神上示好,可以說,朱爾斯在這個家庭裏的確負起了男性的責任——更加擔當、更加包容、更自覺進步。尼克的問題其實還真對應女性在婚姻中的部分——能力退化,漸漸不適應社會,從而產生自卑,以及情緒化無耐心地對一成不變感到厭倦。最後,尼克向全家人道歉的話,經典地濃縮了美國倫理劇的精髓——“婚姻就是年復一年爬過狗屎,在此中你們衰老,消耗,死撐,慢慢你看不到別人,只看到自己陰暗的投影。因此你頭腦發熱做錯事情。我就是這樣。但我愛朱爾斯,我愛這個家,這是事實這是真理。孩子們我愛你們,原諒我。”

電影中笑料不斷,人物性格豐滿,美國式的溫馨和郊外生活的品味貫穿其中。電影一直強調無差異性——“同性戀婚姻跟異性戀一樣,都有溝通的巴別塔;同性戀的捐精孩子也跟普通家庭一樣,無法忍受第三者的破壞哪怕第三者是血緣上的父親;同性戀婚姻中跟所有長久婚姻一樣,需要據對親密的互相認同,認同不平衡就會讓誘惑有機可乘,婚姻都是競爭。”

看到保羅因爲朱爾斯的那句——“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想要家庭的溫暖自己去付出、去尋找!”而心灰意冷沮喪萬分,我能體會到這個50歲還在約會辣妹的老男人對家庭的渴望。對,這是另外一個無差異性:再不守規則的人,最後都渴望歸宿。

即便只來自一個由拉拉組成的家庭。

  《孩子們都很好》觀後感3

在剛纔那篇文章中說了,一天兩部貝寧是很需要勇氣的,呵呵。不過好在這部電影太輕鬆可愛了。看起來一點都不費勁,且看完之後還想再看一遍。

很少能看到這樣的一部電影,濃濃的生活氣息,那股後院的土壤味道彷彿透過屏幕傳過來,就是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一切彷彿都是親切真實的,這裏的人物沒有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她們的頭髮也不會在大風下還一根根完美定型。但就是如此這般的不完美讓人覺得她們好可愛,你從她們身上能看到自己。

故事說的是一對拉拉夫婦,育有一兒一女,兒女逐漸長大想知道生父是誰,找到生父並引發一連串事件的故事。雖然講的是拉拉夫婦但是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探討和婚姻話題的討論確是共同和永恆的。

其實影迷會關注這樣一部電影,多半是期待其中的對手戲,我也一樣。看完這部戲我是真的明白什麼叫做高手過招雁過無痕。貝寧演了一個T,是個一家之主,強勢,有最終話語權,摩爾演了一個P,溫婉。別的不多說,對於怎麼好大家都說爛了,我只是唯獨沒覺得是摩爾輸給貝寧了,首先摩爾是做到角色所需要的全部了,溫婉的,含蓄的,比起外放的強勢的,影響力低那是一定的,而全片高潮我認爲其實是摩爾給出的,就是那段最後的獨白:marriage is hard那段,太有感染力了,真的是教科書級別的,而且摩爾演除了角色緊張的感覺,感覺是在心裏打了草稿,卻又還是緊張的可愛感覺。聲情並茂發人深省。再說這個角色本來就是兩條線中比較弱的那一條,能演出勢均力敵的感覺說明實際上是演得好。

如果奧斯卡只提名貝寧而非摩爾,那顯然是不公平的,那只是處於角色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