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寒夜》讀後感

觀後感2.2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寒夜》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夜》讀後感

《寒夜》讀後感1

小說集以“我”的家中生活爲關鍵案件線索,遲緩進行,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狀態的敘述,以自說自話的方法描述,表述“我”即“汪文宣”在抗日戰爭將要獲勝的前夜的生活情況。爲此表明那時候大部分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物的運勢:。矛盾的主線任務來自於這一知識分子家,包含媽媽以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類氣氛下的衆多矛盾更看起來難以置信,乃至沒法瞭解。因而“宣”不管怎樣都弄搞不懂“爲何他們老是爭執?爲何那麼簡易的家中,那麼單純性的關聯正中間都不可以擁有和睦的協作呢?爲何這兩個他摯愛而又愛你的女人務必象仇人一樣始終自相殘殺呢?”讓“我”夾在這其中備受熬煎。我的低賤軟弱,我的束手無策>,我的溫良憐憫,我的老好忍耐,我病魔纏身這些,在一字一句主要表現得微小而真實。不由自主閱讀者不對這一人物造成明顯的同感情,乃至會出現一點點的真誠的憎恨。“樹生”的營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品牌形象:。既是一個受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型女士,又是一個戀家愛老先生愛小孩的傳統式女性,殊不知,卻沒法與媽媽友好相處,最後只有是挑選逃出這一帶來她無窮痛楚和摧殘的家中,儘管她萬般的捨不得。媽媽的品牌形象是一個特別是在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年青守活寡,守着棄兒寡孫過日子,僅有的愛所有都給了她們,乃至不能允許他人共享,她的愛主要表現得體貼入微,卻也是獨斷專行,因而也是生產製造這一家中不幸的關鍵人物。這三位主人翁就是這樣在哪個充滿了痛苦的時光裏生活着,沒可以直到一種真實實際意義上的釋放,沒可以獲得他們自己憧憬的一般而平時的幸福快樂生活的`剛開始。小說集借“宣”的嘴脣不斷說過“我做過哪些蠢事呢?我一個安分守己的老實人!爲啥該接納這處罰?”“宣”最後以無音的呼喊“規定公平公正,他可以在哪兒尋找公平公正呢?他不可以喊出來他的悲痛,他務必緘默的去世。“宣”滿懷一個模糊不清的期盼,想找一個使他忘掉一切的地區,或是果斷摧毀自身。痛楚的重擔過重了,他的肩上挑不起。他吃不消零碎的盤剝和沒有停止的難熬。

他寧可來一個瀟瀟灑灑的了斷。在描繪“樹生”的矛盾心理狀態的情況下那樣寫到,樹生想着,“她(媽媽)都吃得消,她好像就甘於這類生活,爲何我不能夠?爲啥一直覺得不符合?我爲什麼就不可以犧牲自己?”“難道說我也應當那樣爭執、痛楚地過了我這一輩子?她們把孤獨交給我一個人,難道說我就是這樣枯萎了麼?”但是當有一條路能夠挑選的情況下,“樹生”即激動又痛楚,並且也有一種惶恐的覺得,她好像立在十字路口,打不確定想法要往哪些地方去。她不斷的說,我不會走,要走大夥兒一起走。”儘管她的決策並沒有給她產生開心。可是媽媽得話始終是那麼吱吱聲“如果你(宣)肯答應我,要是已不見到那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能夠吃,什麼日子我還能湊合了!”“這類生活到底幫我產生了什麼?我獲得哪些考慮麼?”她找不着一個確立的迴應,掙脫了很久,才尋找一條發展方向“沒有!不管精神實質上,化學物質上,我還沒有獲得一點考慮”“性命就是這樣平淡如水一點一滴地耗費。“樹生”的忍受來到極限。這兒不便是使性命蒼老的監牢?她應當飛,務必飛,趁她也有羽翼的情況下。她要先解救自身。”“樹生”最終挑選了離去。儘管她離開家可是她仍然按月寄來“宣”生活花費,叮囑“宣”立即就醫。並且最後回家,當獲知“宣”的離逝,孩子的模糊不清降落時,她感覺這世界確實是太冷了,她必須溫暖。當一切將要完畢的情況下,繚繞於腦海中的三個主人翁清楚的立在眼前。我滿懷一腔的悲痛看見歷史時間中這些小人物的運勢,我因而見到我生長髮育在這個時期是多麼的非常值得幸運。可是依然覺得了很深的嚴寒,乃至是浸骨的冷。直到全身發抖,和文本一起。

《寒夜》讀後感2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爲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爲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爲什麼這麼簡單的家庭,這麼單純的關係中間都不能有着和諧的合作呢?爲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會有一點點的善意的怨恨。“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捨。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裏生活着,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嚮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覆說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爲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宣”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爲什麼我就不可以?爲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爲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麼?”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極限。這裏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

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着一腔的悲憤看着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寒夜》讀後感3

每個時代都凝聚着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裏,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着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羣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裏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爲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着病體在辦公室裏那麼卑微地做着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說,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爲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儘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着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裏,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着。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裏,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麼?”——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麼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爲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黴。”日日夜夜盼望着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衆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羣,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寒夜》讀後感4

《寒夜》的誕生,標誌着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通過數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了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便瀰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後,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着故事的結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於抗戰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爲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爲國家爲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捨。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着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辦“鄉村家庭化的學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實生活毀掉了”。成爲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成爲汪文宣的主導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爭,奉行“爲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驚受怕環境裏,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着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裏發冷,卻不敢迎着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爲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爲“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爲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國統區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願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展開。戰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與逃難的恐懼,成爲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爲中心,適當地將筆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唐柏青、同事老鍾。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寒夜》讀後感5

《寒夜》是巴金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在思想主題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顯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視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繪的不再是大家庭裏轟轟烈烈的的重大變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幾個普通“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說裏從頭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彷徨與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吳科長可恨,卻不能反抗。他看見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裏雖疑惑,但他卻沒有勇氣去詢問妻子。

汪文宣的悲劇命運主要來源於兩方面,第一是社會的黑暗,權力者和資本家們對普通大衆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壓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親不能調和的矛盾以及無止盡的爭吵所帶給他的痛苦。在公司裏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吳科長的白眼與壓迫,遭受同事的嘲笑與冷落。在家裏他要盡力調和妻子與母親的矛盾,當這種矛盾變成不可調的時候,她的內心充滿着恐懼與無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親之間選擇一個,但這兩個女人都是她這一生之中最愛的人,他無法抉擇,內心更加的自責,在重重的壓力下他最終患上肺病,當妻子選擇去蘭州離他而去時,他更加沒有了活下的勇氣,他認爲自己已經被這個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終他在抗戰勝利的那個夜晚悲慘的死去。社會的壓迫和家庭的壓力使他患病,社會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僅有才,也有抱負,其實他的理想很簡單只是想與妻子合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裏,他連這一點小小的願望都不能實現。在壓迫下他變成了一個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現了病態,甚至連他主任隨意的一個咳嗽,他都以爲這是不懷好意的,而充滿着恐懼。他用責備,委屈自己來換取妻子和母親的同情與安慰。正是他的.軟弱可欺,成爲了上司和同事欺負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軟弱到了極點,但在小說中從樹生的信中可以瞭解到汪文宣原來不是這樣怯弱的人,在結婚的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宣是生不逢時,他是在這個黑暗社會下的壓迫,而不自覺變成的可憐的“弱者”。

但文宣對母親與妻子的愛是偉大的,我被這愛深深的感動着。他爲了給妻子買蛋糕,他拖着病也要去上班賺錢,給她過生日。他對母親的孝順和遵從,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尊重的。但偏偏他最愛的兩個人水火不容,在這背後有着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母親和妻子的水火不容實質是新思想與舊思想,新道德與舊道德的水火不容。樹生愛美,愛打扮,這對一個女人而言她沒有錯,她追求自由與獨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她也沒有錯。但文宣的母親卻一直用傳統道德思想來要求樹生,顯然像樹生這樣的新女性,是不符合文宣母親的思想價值觀的,因此她在內心上認爲樹生拋頭露面,傷風敗俗,並從內心上討厭樹生。但我們可以從小說中看到樹生從始至終都沒有背叛過文宣,她和陳主任去蘭州只是把他當做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她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可能文宣一家早就只能去要飯了,這並不誇張。文宣的同學柏青,一個文學碩士。最終不也淪爲乞丐,最終被車子碾死,悲慘的死去嗎?雖然文宣不願相信這個事實,但這是讀書人在那個時代的悲慘宿命,文宣也不能夠逃脫。因此樹生的經濟獨立是之所以可以維持這個家不用討飯的支柱點。但文宣的母親依然不理解她,還誤認爲她傲慢和輕浮。但她們兩個人的矛盾是新舊時代必然要經歷惡陣痛,並沒有誰對誰錯,大家只是持着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罷了,我們從小說看到舊的思想和道德觀是很難一下就被肅清惡,人們的封建思想也是很難再短時間改變的。

樹生是愛文宣纔跟他結婚的,但這種愛到最後變成了同情,可能女人真的不會愛上一個她們認爲懦弱和無經濟能力的男人吧。或者說我們脫離物質去講愛情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巴金《寒夜》讓我感到深沉與刺骨,這種感覺久久迴盪在我的心裏,不能褪去。

標籤:讀後感 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