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歸園田居讀後感

觀後感3.18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歸園田居讀後感

歸園田居讀後感1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

根據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見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開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間,榆樹、柳樹遮掩着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裏沒有世俗鎖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這對於長久地困在籠子裏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這也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經典之作。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爲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着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爲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他可謂是傳奇中的傳奇,經典中的經典。在現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趨炎附勢……但誰知道他背地裏幹了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這樣的人也不勝枚舉,古有屈原、海瑞、張居正、包拯、周敦頤等;今有周恩來、雷鋒、孔繁森、王進喜、沈浩等。社會在於創造,在於我們去建設她,願我們的社會擁有明淨的天空!

歸園田居讀後感2

在紛雜的世界上生活久了,身上難免惹上俗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屬於自然的。我們熱愛自然風物,嚮往並追求自然。“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陶淵明的遺憾追悔吧。在官場中渾渾噩噩地掙扎了數年,改變不了社會的骯髒,只得藉着自己的一身傲骨,返回田園。正所謂“羈鳥”“池魚”,都是失去了自然本性的事物,陶淵明在這裏自喻,表明自己也如同這“鳥”和“魚”一般失去了天性的自由,可“戀舊林”“思故淵”卻告訴讀者,他雖暫時失去了天真本性,但他卻有着迴歸自然、歸隱田園的精神追求,這也爲下文寫到真正的歸隱田園做了鋪墊。

那麼回到田園後的生活如何呢?陶淵明只求開荒於南野,在田園中固守天真本性了。他此刻的心情大概是輕鬆和欣喜吧。回到家中,擁抱自然,守着方宅土地十幾畝,住着茅草房舍八九間,縱使並不富裕,沒有奢侈的生活,但陶淵明的心之所向便如此了。簡單自然在榆柳遮檐、桃李繞院那清雅、質樸、別緻的環境中,生活是對精神的濡養,遠遠房舍錯落有致,裊裊炊煙悠然升起,鄰人家的狗的吠叫聲,公雞在桑樹顛肆意打鳴。這些小小的細節,盡透着歸隱田園的愜意,漫着溫柔情懷,也正是陶淵明之所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在這樣的環境中,再無世俗的紛雜憂煩。陶淵明在歸隱之地伴青山隱隱、流水潺潺,體悟生命真諦,感受自然的神奇治癒能力,這是實現精神追求後的`收穫啊!“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陶淵明從官場的束縛中逃脫,迴歸心之所向的田園,找到自己心靈的寄託,餘生的正確歸宿。

陶淵明從失去本性到收穫自由,能夠脫出世俗的藩籬,是因爲他的高雅的人生追求。現在的我們,之所以感到空虛,好似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甚至時常對世界產生失望,那是因爲我們還未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是我們努力的一種推動力,我們只有找到並實現自己的“田園理想”,未來的生活纔會有所收穫。

歸園田居讀後感3

已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廣,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後都是菊,亦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多聞先生愛菊之情切,甚於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東籬下一簇簇的芳華。大抵都是金黃的明燦的,像那些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們許太嬌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風,也就沒能來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園苑的`風景。愛菊如癡、視菊如命的先生倒在悽風冷雨中落了個灑脫。後人便說“秋叢繞舍似陶家”或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爲五斗米折腰”,又爲何“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污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得了什麼,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嫋嫋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矩羈着,伸展不開拳腳。羈着、壓着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後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閒閒。終於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諡“靖節”,自號“五柳”。

歸園田居讀後感4

《歸園田居》描寫詩人歸隱田園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在詩人的筆下,田園是與濁流縱橫的官場相對立的想洞天,尋常的農家景象無不是現出迷人的詩情書意。詩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繪田園風光的同時,也巧妙地在其間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少無適俗韻》這首詩運用了白廟,情景交融,語言樸素,比喻貼切,表現了作者擺脫黑暗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之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一些平常的農家失誤,在世人筆下構成了一副恬靜優美,清淡樸素的田園圖畫。《種豆南山下》。這首詩直接描寫農事活動,“種豆”,“荷鋤”,“戴月而歸”,詩人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可剛剛開荒的土地是貧瘠的`,即使是種上抗貧瘠抗旱能力強的豆類爲無濟於事,還是“草盛豆苗稀”,但詩人還是安於這種生活,於是,用“但使願無違”道出了全詩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這首詩十分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作品既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的含蘊更爲深遠,又不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這兩首詩同樣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這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歸園田居》一共五首,這五首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整體,它們不僅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等幾個方面描繪了詩人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們所抒發的感情都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其中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和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x0d在藝術特色上,這幾首《歸園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藝術表現而言,大致可以總結爲四個詞:

1、景常:描寫最常見的景物,無綺麗怪誕可言;

2、情真:情感真摯,非常貼近生活,字面上易於理解;

3、字易:無生僻字,字字常見,質樸非常;

4、理至:雖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蘊藏的理趣、意味卻非常深厚,特別值得回味。

歸園田居讀後感5

歸園田居(其三)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爲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爲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着鋤頭,哼着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爲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爲歡快,化睏倦爲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歸園田居讀後感6

已經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廣,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後都是菊,亦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就多聞先生愛菊之情切,甚於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東籬下一簇簇的芳華。大抵都是金黃的明燦的,像那些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們許太嬌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風,也就沒能來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園苑的風景。愛菊如癡、視菊如命的先生倒在悽風冷雨中落了個灑脫。後人便說“秋叢繞舍似陶家”或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是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爲五斗米折腰”,又爲何“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污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得了什麼,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嫋嫋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矩羈着,伸展不開了拳腳。羈着、壓着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後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閒閒。終於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諡“靖節”,自郝“五柳”。

標籤:讀後感 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