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1942觀後感

在觀賞了後,心中感慨萬千,不禁爲作品所深深折服,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1942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942觀後感

1942觀後感1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它之所以強大,少不了抗爭時期每個人的汗水與鮮血。“如果一個人是完整的,那麼這個國家就是完整的”。

或許隨着時代的變化,人們也隨之改變,可人們究竟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呢?我們抗爭時期的小英雄王二小或許早已被周杰倫等人所代替了,但他們的事蹟是永垂不朽的,中國民族的發展也少不了他們的存在。

什麼是幸福?對於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卻困惑萬千。對於抗爭時期的人民來說,消滅日本人是他們的最大幸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是他們的夢想。夢想支持着他們,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們團結一心,努力奮進。可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的表現又是什麼呢?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時光嗎?

以前的學生雖然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但他們卻站在陽光下努力學習,爲的是什麼?爲的就是中國將來更強大,受世界矚目。可現在的學生有着良好的學習環境卻不利用,看着課本只是發愁,家長逼着學生讀書,也只不過如行屍走肉而已。當老師講着王二小、趙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蹟時,學生也只是笑他傻。因爲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不明白抗戰時期的艱辛與苦難。他們知道的只是在母親懷裏撒嬌、親暱,去卡拉OK唱歌,他們認爲這纔是幸福。

在當時世界列強的眼裏,中國是一個野蠻落後的國家,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落後的民族。中國人就這樣被欺凌,被侮辱!祖國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樣,祖國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段屈辱的歷史!

不屈的中華兒女始終沒有放棄爭取民族解放,無數的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用自己的生命報效祖國!終於使新中國以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

苦難…榮辱…血淚…我們也只能在書上看到,卻不能體會。百年血淚、百年抗戰,使我們擺脫了恥辱,過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身爲中華民族的兒女,珍惜現在美好的時光吧!努力奮進,共創民族的輝煌!

1942觀後感2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xx年賀歲檔帶着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裏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爲《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啓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爲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爲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爲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爲。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觀後感3

那是一個爲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個一條人命值兩塊餅乾的年代。

那是一個人屍只能爲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個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題記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爲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着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這是電影中的獨白,現在讀來覺得頗爲諷刺。在那個時代,與那些“國際時事”相比,死三百萬人算什麼?更何況,這三百萬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敗的政府官員都儘可能遠離災區,將兵力撤出河南,蔣忙於戰爭的前線,決定甩開河南這個“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災民中混有隊伍士兵,便駕駛轟炸機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黑煙滾滾,沙石四濺。在這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災民們無處可逃。他們只能在心裏懷着一點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還是死的無盡道路上不斷前行。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誰去關心呢?當活着已經成了一種奢望,當食物已經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計量單位,在日軍轟炸機的陰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難保。人屍爲狼狗所食的慘烈可怖的情景,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滅。

然而,我們慶幸,在那個時代,總還有那麼幾個閃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動我們。花枝,一個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個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藉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爲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白修德,一個美國的記者,作爲“局外人”,他大可不必捲入這場災難之中,然而他有作爲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爲記者的責任感。他隨着災民們歷經了種種苦難,突破重重阻礙,將河南大旱的現實和真像告訴全世界,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救濟。在大災大難之中,終究還是有那些溫暖我們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講述那個年代災難的電影,它既體現了當時人們深深的苦難,又體現了災難之中那些感動我們的一次次閃光。它講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帶給了我們最強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1942觀後感4

這天懷着沉重的情緒觀看了馮導的《1942》,電影情節觸目驚心,催人淚下。個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將我深深的帶入電影情節中去……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雖然如今離《1942》那個年代已經很久遠,但那個年代的苦難聽老一輩們講過,苦難、戰爭、饑荒是那個年代的主題詞。《1942》中的場景讓我更深刻的領悟到了老一輩們當年深情的講述。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氾濫成災,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之戰爭逼近,千百萬民衆離鄉背井,外出逃荒,餓殍遍野,路途中還有日軍的轟炸,這是怎樣的一幕悲涼?百姓們帶着飢餓和寒冷、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走在逃難的'慢慢長路上,在這段艱難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絕望,但同時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親情的溫暖,更有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範老東家帶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爲了讓人活,爲什麼到了陝西,人全沒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樣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個死。”老東家:“沒想活着,就想死得離家近些。”飢餓、寒冷、戰爭,老東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幾百公里活着回到故鄉-延津,然而他依舊堅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葉歸根,狐死首丘,家鄉的黃土和一草一木永遠是離鄉人不變的眷戀。範老東家在回鄉途中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妮兒,別哭了,身子都涼了。”小姑娘說,她並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茫茫的白雪、泥濘的泥巴路、錯亂疊嶂的黃土坡,這是何等的淒涼,何等的讓人百感交集。親人一個個離去,小姑娘幼小的心靈除了悲傷只有絕望,此時她更需要的是親人的依靠。“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範老東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歷史災難在影片中的重現,不僅僅僅是讓當今的咱們深刻的浮想到那個時代,同時也是對咱們心靈的一次洗禮。不管是災難、戰爭、飢餓、寒冷……人性的光芒、故鄉的深情都將是不可磨滅的!

1942觀後感5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咱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xx年賀歲檔帶着咱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裏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明白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讓這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啓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咱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咱們在《一九四二》中能夠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爲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爲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就應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爲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爲。看的時候務必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標籤: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