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心靈點滴觀後感4篇

觀後感4.99K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靈點滴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靈點滴觀後感4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1

上週我科醫護人員陸續利用休息時間觀看了《心靈點滴》這部電影,觀看後大家感觸極深。

故事情節圍繞着對待病人的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一開始就以獨特的敘述開始用一個精神病人自己的體驗來增強電影的說服力,只有體會過“病人”,才能真正做好“醫生”,電影中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只有人類纔會互相殘殺!

主人公亨特·帕奇·亞當斯,代表的是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是以華克院長爲代表的自認爲高高在上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在帕奇與華克院長的一次次爭執中,我看到了一個好醫生身上所擁有的三樣法寶:熱情、微笑、信念。《心靈點滴》中,帕奇主動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幫病人們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願,他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裏,我看不到被動的做法與消極的情緒。他主動幫室友如迪驅趕幻想出的松鼠以讓如迪敢出去上廁所;他主動與病人瑪姬打招呼並與之握手;在華克院長的再三勸阻下,他依然去醫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現出的是固執行爲,然而,這是由他內心的熱情以及對病人的愛的驅使所產生的崇高行爲。對帕奇來說,熱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他的熱情之餘,他給病人帶來了快樂,成爲了他們最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他不僅幫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然而,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類似於帕奇內心充滿熱情的人已經鳳毛麟角。我們的生活中,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以冷漠的心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的熱情溫暖融化別人心中的冰。對一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人羣來說,熱情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們醫務人員應該很用心的學習怎麼與病人相處,怎麼幫助病人,讓病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心理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病人。主人公帕奇先生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作爲一名醫者像帕奇先生那樣對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們醫學人道主義的做法。他能夠真正關心病人的內心感受,讓別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真正把醫學的真諦融入了治療之中,真正體現出了醫者的崇高和聖潔。他不僅僅是爲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關注的是人,是爲了治人而治病。

朋友們,同事們,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否應該深刻地意識到,將來的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靈呢?像影片中說,增進生活品質,或許很多病症,現在醫學還無法治癒,但作爲病人,最想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快樂,如果藥物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請用我們善良、仁慈、幽默的心靈去溫暖他們,真正地做一名幫助病人心靈的衛士吧!

心靈點滴觀後感2

正如美國特魯多醫師的墓誌銘一樣,“偶爾會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纔是一名醫生的職責所在。去治療那些我們能夠治癒的,去幫助那些我們無法治癒的人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去安慰那些備受疾病折磨痛苦的患者,這纔是我們從醫真正的目的所在。正如現代醫院的前身是起源於古代修道院、救濟院或寺廟,現代醫生起源於基督教的神職人員一樣,現代醫學自誕生伊始,其目的就是傳教式的慈善與施予。那時的醫學遠不及現在發達,所謂的醫院通常僅僅是提供清潔的環境、良好的空氣、冷熱浴、充足的食物和取自聖泉未受污染的水。醫生肩負着神祇,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所能、用自己的真誠,無私地幫助他人。

醫學不是萬能的.,儘管醫學一直的不斷的進步,仍然還是有很多疾病至今是醫學無法治癒甚至無法解釋的。一名醫學生從入學起就被灌輸和浸染着征服疾病的信念,彷彿一名醫生的使命就是去挑戰醫學難題,妙手回春,讓病患起死回生。可死亡是人類的必然歸宿,這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醫學是無法戰勝死亡的。正如韓啓德院士在中國科協第16屆年會的特邀報告中所講的那樣,“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爲它的衰落,而是因爲它的昌盛,不是因爲它沒有作爲,而是因爲它不知何時爲止。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爲醫學;而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作魔法。”

醫療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新藥、新技術、新設備在臨牀的嘗試與應用,而同時帶來的則是更多的不良反應率、更嚴重的副作用和充滿未知的風險。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實並不是無休止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醫學手段,而是一種陪伴他走到終點的人文關懷。在讓病患身上插滿搶救的管路時,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是在幫助患者,還是在加重患者的痛苦;我們到底是讓他逃離死亡,還是延長他死亡的過程;還是單單爲了履行我們心中單純的治病救人的信念。患者不僅需要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同時還要承受我們的診療所帶來的痛苦。現在的醫學模式已經發展成爲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而醫生所面臨的最大的敵人不是疾病,不是病人,更不是病人家屬,而是我們對於病患心理、社會屬性的冷漠和忽視。正如吳階平曾說過的那樣,“醫生要看生病的人,而不是單單看人生的病”。

因此,我們從醫最重要的本領不是手術刀,不是藥品,而是我們的人文關懷,是我們通過對病人的言談舉止傳遞給他們的鼓勵和信念。再好的手術刀和藥品都無法最終戰勝死亡,而唯有我們的關懷能夠幫助病患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疾病的痛苦。

同樣想以韓啓德院士在中國科協第16屆年會的大學生見面會上的講話作爲結尾。“我想人心都是肉長的,醫患關係中爲什麼醫生被稱爲天使?因爲仁愛。只是我們現在的醫生有時候就忘了這很根本的一條,認爲醫生就是掌握技術來給你看病,成了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其實,醫生能夠真正通過技術來解決病痛的是少數,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醫療技術還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這種時候靠你對病人的誠實,靠你對病人的關心和同情心,盡你所能的幫助,來取得病人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又覺得你高高在上,我認爲這會給醫患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是我們現在很多醫護工作者做得很不夠的地方。

現在,我們的醫學缺乏人文關懷,離人文精神越來越遠,離開這個,那醫學的宗旨自然也漸行漸遠,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

與君共勉。

心靈點滴觀後感3

我相信一個醫學生和其他人的觀影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可否認的是,我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覺得patch是個對醫學充滿熱情,十分幽默有趣,想法很多的人,也常常爲他扮小丑,扮天使捧腹大笑。這部影片具備通常一部成功的片子有的賣點,笑點還算多,有浪漫的愛情,是主角從受人歧視反轉成十分受人尊敬的存在這種大爽文類型。然而,我並不完全認同這部片子的觀點。

第一,按照劇中衆人的表現,patch是下課絕不復習,整天表現得不務正業然後考試考了近滿分全班第一的成績。這種情況有可能嗎?醫學絕對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去記憶背誦才能掌握的學科,除非是過目不忘的人,但是在劇中這方面並沒有提及,所以我想patch的設定應該是一個普通天資的人。也許編劇想表現出因爲patch對醫患關係之間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所以具備了做一個成功的醫生的素質,所以就可以在考場上也一帆風順了,我們要注意到醫患平等屬於一種觀念,是醫德的範疇,而考試考的是基礎知識,是醫術的範疇。並不會因爲你認爲醫患平等就可以無師自通的知道四型超敏反應的機制。編劇的目的也許是爲了凸顯出這種觀念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誇張地表現了這種觀念帶來的成績上的不同,然而,這種做法簡單粗暴地鼓吹了觀念的重要,忽視了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學習的努力。

第二,片子將近結尾,我也沒有看到patch在治療病人上展現除了插科打諢,扮醜逗樂以外的能力。醫生之所以爲醫生,最重要還是因爲他有醫術吧。而patch在片中沒有任何和醫術有關的行爲。反而將醫療器械作爲取樂的工具,他的行爲是肯定會對器械造成損害和污染的。病人要將自己的生命放心地交給醫生是要付出多麼重的信任,如果我們是病人,看到醫生像patch這樣的行爲,會認爲他是一個謹慎,醫術高超的醫生嗎?看電影時patch的表現確實可樂,但是如果一個醫院裏每一個醫生都是像這樣的,那該有多吵鬧,多混亂呢。記得曾經一個臨牀心理方向的老師和我們說,爲什麼現在醫患關係這麼差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醫生的權威被打破了。主任醫師現在只要給紅包就會和你勾肩搭背,喝酒吃飯了。以前的主任醫師都是病人不怎麼見得到的。就是因爲有這種距離感,所以病人覺得醫生很權威,很信任他,不像現在的病人不相信醫生的醫術,覺得是他們的無能才造成親人的死亡。我認爲,在這位老師看來,patch的行爲就大大破壞了醫生的權威。醫患平等,並不該通過醫生扮丑角逗笑病人來做到。

第三,在片中,我認爲把過多本不應該由醫生負責的責任劃分在醫生身上,加重了醫生的工作負擔。現代社會的標誌之一就是職業的細化。比如說當病人不願意吃飯時,這個問題該不該醫生負責呢?我覺得應該由看護或者醫院裏的心理科承擔起來。醫生應該記住病人的名字,在和病人對話時要與病人對視,要用平等的態度和病人交往,這些我認爲確實有道理。但是這不代表醫生就該對病人的一切瞭若指掌,對他的生活事無鉅細。The future shock裏面提到,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侷限於某一個方面,而不是每一個方面,這是由人員流動加大等現代社會的不可避免的特點決定的。醫患關係在課本中也有提到,具有時限性,這種特殊的關係只局域於醫生治療病人的這一段時間。

總的來說,我認同這部影片希望醫患關係更加平等的主題,但是我並不認同誇張的表達方式,和片中展現出的希望醫患關係改進的方面。

心靈點滴觀後感4

心理科醫生Dr. Chambers來到北京跟Fellows進行了爲期一週的以患者爲中心的交流。臨走時他向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心靈點滴》,所以我纔有幸看到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並感觸頗深。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描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帕奇。亞當斯由於父親去世後孤苦伶仃心情憂鬱最終因抑鬱被送入精神病醫院,然而精神分裂的室友卻使在那裏“相對正常”的他抓狂,在精神病院,通過在那裏的觀察和與人交流,他卻逐漸發現傾聽別人和在乎對方是多麼的重要,他靜下心來認真地傾聽室友,並通過以“莫須有”的方式解除了室友的恐懼,並從中體驗到了幫助別人是何等的快樂,於是他立志做名醫生以幫助更多的人。

在醫學院校中,出於真心爲患者着想和解開患者的心結,帕奇進行着一個個在校長看來“瘋狂”的舉措,害的自己差點失去學位,但堅定的他最終贏得了人們的認可並自己成功創立免費醫療組織爲病患排憂解難。

在精神病院,當帕奇面對一名被大家認爲瘋癲的老頭子的手指被問及:到底有幾根手指的時候,他才明白打破思維定勢認真傾聽對方看到的居然和自己原先認爲的完全不同,同時,幫助別人卻又是打開自己和別人溝通的一條捷徑。聯想我們每日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反問自己是否在全身心地傾聽病人和了解病人真正需要的東西,答案並不全是肯定的,每一個病患,都帶着各種各樣的不舒服和想法來到醫院裏,而作爲家庭醫生的我們,恐怕僅僅給病人開具處方緩解症狀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足夠的觀察力,通過“察言觀色”真正地瞭解病人的`顧慮和擔心,不要讓自己被“思維定勢”所困,同時能夠找到和患者有效溝通的途徑。

“醫生就是一個幫助另外一個人的人,一個可探訪及治療病患的可信且博學的朋友。”“死亡不是我們醫生的敵人,如果我們要挑戰疾病,應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冷漠。”“一個醫生的使命不僅是避免病人的死亡,而更是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質,這就是爲什麼當你治療疾病本身的時候,你有輸有贏,而當你治療“病人”的時候(把病患當做一個人而非疾病),我敢說你總是贏的。”當帕奇在醫學委員會審判時說着這些慷慨激昂的話語時讓人心潮澎湃,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那個信念:所謂“治病救人”的說法着實有道理,儘管我們開的藥方治療的是疾病本身,但最終我們需要救助的卻是人而非病,是一個個有想法有感情的人,機械地計算治療劑量研究疾病機理遠遠不能完成救助人的目的。

以上的陳述,使得我感到作爲醫生而幫助病患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需要傾其真心想患者之所想,念其所念,真正心繫患者,踐行“常常總是安慰”,必定會使醫患溝通更加順暢。

誠然,當今社會的患者不都是那麼“天真無辜”,有些時候有些患者也讓醫生寒心,醫患關係尤其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緊張,作爲醫生的我們,可能很多因素都不能掌控,但通過電影還原的“原始醫患關係”,讓我們在遭遇患者不理解和麪對艱難的醫患溝通的時候,可以反問一下自己:自己所做是否已經做到心繫患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無論何時何處,我們可以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