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6篇

電影2.41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6篇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1

領悟心靈點滴,咱們是時刻的路途中的遊者,或是歡笑,或是悲哀,或是欣喜,或是疲憊,有過期望,經歷過慘淡,甚至有過一兩次輕生的念頭,然而在最後究竟會找到屬於自我的歸宿。

在《心靈點滴》中咱們認識了帕奇,一個從以前有自殺的精神病患者透過不斷髮奮成爲了醫生的年輕人。

很難想像一個一向想要自殺的人在經歷了幫忙同寢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後竟能夠放下自我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幫忙人的愉悅,同時治癒了自我的玻

兩年的發奮他成爲一個醫科大一的學生,用了許多怪異的方法來溫暖病人。應對院長的責難他沒有過多的理會,他成爲一個最不靠譜學習成績卻最好的學生。

應對得了絕症的比爾他透過發奮使比爾不再過分的排斥死亡,想到他扮成天使的樣貌我就覺得咱們在死亡的面前其實是渺小的,那有何來恐懼,恐懼也改變步了什麼,徒增煩惱罷了。

對他最愛的女子他用了許多方法來證明自我,帶領他的愛人兄弟姐妹開始創立一個能夠真正救人的小醫所,與愛人最後有了好結果卻又遭受到女友被心理患者殺害的結局,殘酷的現實使得帕奇打算放下一切發奮想要自殺,但當來到懸崖旁邊時他看到飛來的蝴蝶他就想開了,回到學校應對學校院長的再次責難勒令退學,他提起了公訴,最終勝利了,在兩年後順利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他有再次娛樂了大家。之後呢,他最後將他的醫所擴大成醫院了。

我很是佩服他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我,像這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因此我在很用心的在學習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幫忙他人,讓他人愉悅。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心理醫生的職責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因此期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他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來自生活的故事。主人公曾在年少的時候正因患有憂鬱症而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在出院後,他就立志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在經過自我的發奮之後,他考進了醫學院。與當時其他的醫生不一樣,他十分反對傳統醫學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相反,他堅信,歡笑、與病人在一齊就是最好的出方。在應對審官的質問,他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依然持續着自我的處事方法,而在他應對審官的時候說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動的話,他說:咱們就應和偉大的護士們建立友誼,她們能夠教你,她們每一天與人相處,她們來回於血與屎之間,她們有豐富的知識,而那些人性尚存、受你們尊敬的教授們亦如此,分擔她們的同情,用它來感染別人。

在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一名醫生對護士的敬重,對護士這一個羣體的尊重和肯定與支持。在很多醫生,甚至是病人的眼中,護士的工作似乎並不是十分的重要,甚至以爲護士也只是醫生的跟班,要做的工作只是執行醫生的遺囑而已。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護士的工作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嗎?護士只是在執行醫囑而已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爲什麼還要護士?直接只要護工就好了啊!事實上,在一個病人的治療過程之中,如果沒有了護士貼心的服務,細心的關懷,每一個患者都不可能順利的康復,這不是在誇大了護士的作用,而是在闡明一個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實。在一個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醫生的遺囑的確是基礎,而護士的工作就是建立在這麼一個基礎上,但這並不代表護士的工作就那麼簡單。正因,護士是醫生醫囑的執行者。如果沒有了護士,醫生的醫囑也只能是一個空頭的支票,無法實現其治療。我想,這個也許就是護士存在的好處了。一個和醫生一樣相輔相成的存在。醫生爲病人帶給了治療的方案,而護士就去關懷每一個病人,用歡笑、關愛,去貼心的保護他們,讓他們的身體在照顧下慢慢的康復,重獲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依然以爲護士也僅僅是一個跟班而已。對於這個

事實,咱們也只能感嘆生活的無奈。而此同時,我也深深地意識到咱們自我到底就應做什麼,到底就應怎樣去做了。

作爲一名未來的醫護工作人員,咱們此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發奮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其次,咱們要持續一顆充滿愛的心,用愛去關懷身邊的人。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之中,持續自我專長的同時,改正提升自我的不足之處,提高自我的呃綜合技能,把自我培養成一名優秀的護士!如果咱們每一個讀護理,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都能如此嚴格的要求自我,那麼,我想,咱們的付出,咱們的發奮也終會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如片中的主人公一般,堅持自我所思所想,付出自我最大的發奮去拼搏,最後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2

看完了電影,我想到我們進入昆明醫科大學的那一刻,莊重的宣誓:我自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恪守醫德,遵師守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定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着追求,爲祖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身。

影片中主人公帕奇亞當斯作爲一名醫者對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們醫學人道主義的做法。他能夠真正關心病人的內心感受,讓別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真正把醫學的真諦融入了治療之中,真正體現出了醫者的崇高和聖潔。他不僅僅是爲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關注的是人,是爲了治人而治病。

很多人往往認爲帕奇亞當斯這樣的做法僅僅是竹籃打水,無濟於事。但是這部影片讓我想到另外一個滴水殺人的故事。中世紀的歐洲,有個名副其實的暴君,他爲所欲爲,慘無人道。有一次他追究一位大臣的錯誤下了斬首令。當大臣被押上斷頭臺,一切準備完畢只等國王下令時,他突然想到了一個鬼主意。此時,斷頭臺上的大臣已嚇得渾身打顫,眼看就要昏過去了,可國王就是不發指令,只顧與身旁的重臣談笑,趕來看熱鬧的百姓等得不耐煩了,窒息般的寂靜被打破,人羣開始譁然,就在這時,國王突然正過臉來,尖叫一聲“斬!”儈子手沒有砍下大刀,而是拿出一隻小水壺,象往珍貴的花盆上澆水一樣稍稍歪了歪——冰涼的水滴在了犯人的脖子上。就在這一瞬間,那犯人的頭猛地一下垂到了胸前,心臟完全停止了跳動。斬臺上,暴君的臉上浮現出欣然的笑意。“滴水殺人”這件事聽來荒誕不徑,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卻絲毫不奇怪:是國王、儈子手的開斬令、如刀刃般冰涼的水滴,使犯人產生了“死亡感覺”所致。可見,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他的肉體是脆弱的。

另外有這樣的一則笑話,“一個因趕着交工程圖而出車禍成爲植物人的工程師,他的妻子同事爲了能讓他醒來,每天在他的枕邊重複這樣一句話:領導說圖不用改了。終於有一天喚醒了這名工程師,他醒來開口第一句話便說:領導真的說圖不用改了?”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從側面也讓我們看到精神力量的偉大之處。在醫院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之光如果爍爍閃耀,那麼生於病患中的他也更容易恢復健康甚至發生奇蹟。這更體現出愉快的身心對健康的恢復是多麼的重要。而帕奇亞當斯對待病者這樣深入人心的關懷也是所有醫者應該效仿的榜樣。

當今社會,各種違揹人文主義,違背醫德的事情層出不窮:無醫囑執行,草菅人命,不合理收費,見死不救,唯利是圖等等。這些事不僅僅損害了作爲一個醫者崇高的形象,而且給無數病痛中的人們造成了更多無法癒合的心靈創傷。這些事的發生完全違背了醫學倫理,每個醫者都應該熟知醫學日內瓦宣言:

“在我被吸收爲醫學事業中一員時,我嚴肅地保證我的一生奉獻於爲人類服務。 我對我的老師給予他們應該受到的尊敬和感激。

我將用我的良心和尊嚴來行使我的職業

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

我將尊重病人交給我的祕密。

我將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

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許宗教、國籍、政治派別或社會地位來干擾我的職責和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我決不將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我出自內心和以我的榮譽莊嚴地做此保證!”

可是他們的這些做法,與帕奇亞當斯的偉大和無私相比,真的太令所有人失望。

我們做爲一名醫科大學的大學生,肩負着拯救人類疾病的重任,我們更應該學會從內心體會病者的疾苦,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真正明白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沒有人願意每天面對冰冷的醫療器械,我們應該學會相互關愛,多給他們一點溫暖和關懷,也許僅僅是一個善意的微笑,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樣減輕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精神疾苦,我們又何必吝嗇呢。

這部影片,意在使同學們認識到心懷善意是多麼難能可貴和偉大,樹立像帕奇亞當斯一樣甘願爲醫學進步獻身的道德品質,加深同學們對醫德規範的理解,樹立爲發展祖國醫藥事業獻身的信念。另外,心懷善意不論在何種體系中,都是共同的,無論是醫學還是其他。即時我們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心懷善意,哪怕是舉手之勞,或者一句溫暖人心的話語,我相信都能夠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促進作用,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意識到精神力量的偉大,我相信,我們的世界將充滿更多美好的希翼。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3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十分同情患者的,爲什麼此刻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爲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悲哀。而此刻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爲病人哭泣,咱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裏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一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爲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能夠微動,肌力爲1,但是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正因肌力爲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說,剩餘活着的腦細胞可能還能夠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此刻最好發奮活動這些還能夠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之後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一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之後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能夠到達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是有期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十分開心。之後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爲例,鼓勵他們。還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說着說着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以爲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說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我還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說

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能夠透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麼年輕,必須能夠恢復自理潛質的!之後她透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十分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幹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臥牀,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一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正因長期臥牀,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之後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能夠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裏更加清閒適於養病。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期望他同意咱們給病人扎一箇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一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一樣意,說既然還有人能夠紮成功,爲什麼不繼續扎呢,爲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正因真心誠意爲病人着想竟然家屬會這麼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明白的愉悅。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說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正因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正因工作中主要應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爲了多瞭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說,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有上級大夫要看的,此刻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咱們還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着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牀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咱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牀醫生。病人不容許咱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刻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刻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咱們的主任總是說,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持續情緒平靜的,她對咱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說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資的醫生如今也多數對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當年的熱情。聊天的時候發現,咱們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屬傷害過,主要是悲哀,因此對越來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個人將來就會反咬一口。老公說他此刻對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時候要好一點了,正因他越來越發現病人之間的差異,因此對大部分病人都越來越好,真心誠意幫忙他們,只有對那些素質比較低的病人持續必須距離;或許這就是一個醫生開始成熟的表現吧。

反過來看《心靈點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現只是像咱們實習時的那種原始的熱情,那麼當他深愛的人被病人謀殺後,他還能重新建立起對病人的熱情,這簡直就是奇蹟了。咱們都有同情心,咱們也都感受過幫忙病人的愉悅。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4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爲什麼現在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爲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傷心。而現在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爲病人哭泣,我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裏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爲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可以微動,肌力爲1,不過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因爲肌力爲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說,剩餘活着的腦細胞可能還可以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現在最好努力活動這些還可以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後來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後來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達到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非常開心。後來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爲例,鼓勵他們。還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說着說着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以爲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說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己還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說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麼年輕,一定可以恢復自理能力的!後來她通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幹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臥牀,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因爲長期臥牀,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後來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可以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裏更加清閒適於養病。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希望他同意我們給病人扎一箇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同意,說既然還有人可以紮成功,爲什麼不繼續扎呢,爲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因爲真心誠意爲病人着想竟然家屬會這麼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理解的快樂。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說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

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因爲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因爲工作中主要面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爲了多瞭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說,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有上級大夫要看的,現在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我們還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着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牀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牀醫生。病人不容許我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間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間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我們的主任總是說,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靜的,她對我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說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資的醫生如今也多數對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當年的熱情。聊天的時候發現,我們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屬傷害過,主要是傷心,所以對越來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個人將來就會反咬一口。老公說他現在對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時候要好一點了,因爲他越來越發現病人之間的差異,所以對大部分病人都越來越好,真心誠意幫助他們,只有對那些素質比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離;或許這就是一個醫生開始成熟的表現吧。

反過來看《心靈點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現只是像我們實習時的那種原始的熱情,那麼當他深愛的人被病人謀殺後,他還能重新建立起對病人的熱情,這簡直就是奇蹟了。我們都有同情心,我們也都感受過幫助病人的快樂。但怎樣能在被病人傷害過之後還繼續對他們好,這需要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也需要在實踐中找到合適的與病人相處的方式。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5

領悟心靈點滴,咱們是時刻的路途中的遊者,或是歡笑,或是悲哀,或是欣喜,或是疲憊,有過期望,經歷過慘淡,甚至有過一兩次輕生的念頭,然而在最後究竟會找到屬於自我的歸宿。

在《心靈點滴》中咱們認識了帕奇,一個從以前有自殺的精神病患者透過不斷髮奮成爲了醫生的年輕人。

很難想像一個一向想要自殺的人在經歷了幫忙同寢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後竟能夠放下自我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幫忙人的愉悅,同時治癒了自我的玻

兩年的發奮他成爲一個醫科大一的學生,用了許多怪異的方法來溫暖病人。應對院長的責難他沒有過多的理會,他成爲一個最不靠譜學習成績卻最好的學生。

應對得了絕症的比爾他透過發奮使比爾不再過分的排斥死亡,想到他扮成天使的樣貌我就覺得咱們在死亡的面前其實是渺小的,那有何來恐懼,恐懼也改變步了什麼,徒增煩惱罷了。

對他最愛的女子他用了許多方法來證明自我,帶領他的愛人兄弟姐妹開始創立一個能夠真正救人的小醫所,與愛人最後有了好結果卻又遭受到女友被心理患者殺害的結局,殘酷的現實使得帕奇打算放下一切發奮想要自殺,但當來到懸崖旁邊時他看到飛來的蝴蝶他就想開了,回到學校應對學校院長的再次責難勒令退學,他提起了公訴,最終勝利了,在兩年後順利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他有再次娛樂了大家。之後呢,他最後將他的醫所擴大成醫院了。

我很是佩服他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我,像這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因此我在很用心的在學習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幫忙他人,讓他人愉悅。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心理醫生的職責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因此期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他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來自生活的故事。主人公曾在年少的時候正因患有憂鬱症而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在出院後,他就立志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在經過自我的發奮之後,他考進了醫學院。與當時其他的醫生不一樣,他十分反對傳統醫學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相反,他堅信,歡笑、與病人在一齊就是最好的出方。在應對審官的質問,他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依然持續着自我的處事方法,而在他應對審官的時候說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動的話,他說:咱們就應和偉大的護士們建立友誼,她們能夠教你,她們每一天與人相處,她們來回於血與屎之間,她們有豐富的知識,而那些人性尚存、受你們尊敬的教授們亦如此,分擔她們的同情,用它來感染別人。

在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一名醫生對護士的敬重,對護士這一個羣體的尊重和肯定與支持。在很多醫生,甚至是病人的眼中,護士的工作似乎並不是十分的重要,甚至以爲護士也只是醫生的跟班,要做的工作只是執行醫生的遺囑而已。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護士的工作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嗎?護士只是在執行醫囑而已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爲什麼還要護士?直接只要護工就好了啊!事實上,在一個病人的治療過程之中,如果沒有了護士貼心的服務,細心的關懷,每一個患者都不可能順利的康復,這不是在誇大了護士的作用,而是在闡明一個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實。在一個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醫生的遺囑的確是基礎,而護士的工作就是建立在這麼一個基礎上,但這並不代表護士的工作就那麼簡單。正因,護士是醫生醫囑的執行者。如果沒有了護士,醫生的醫囑也只能是一個空頭的支票,無法實現其治療。我想,這個也許就是護士存在的好處了。一個和醫生一樣相輔相成的存在。醫生爲病人帶給了治療的方案,而護士就去關懷每一個病人,用歡笑、關愛,去貼心的保護他們,讓他們的身體在照顧下慢慢的康復,重獲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依然以爲護士也僅僅是一個跟班而已。對於這個

事實,咱們也只能感嘆生活的無奈。而此同時,我也深深地意識到咱們自我到底就應做什麼,到底就應怎樣去做了。

作爲一名未來的醫護工作人員,咱們此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發奮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其次,咱們要持續一顆充滿愛的心,用愛去關懷身邊的人。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之中,持續自我專長的同時,改正提升自我的不足之處,提高自我的呃綜合技能,把自我培養成一名優秀的護士!如果咱們每一個讀護理,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都能如此嚴格的要求自我,那麼,我想,咱們的付出,咱們的發奮也終會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如片中的主人公一般,堅持自我所思所想,付出自我最大的發奮去拼搏,最後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6

心靈點滴圍繞着對待病人的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其中,主人公帕奇代表的是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是以華克院長爲代表的自認爲高高在上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在帕奇與華克院長的一次次爭執中,我看到了一個好醫生身上所擁有的三樣法寶:熱情、微笑、信念。

心靈點滴中,帕奇主動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幫病人們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願,他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裏,我看不到被動的做法與消極的情緒。他主動幫室友如迪驅趕幻想出的松鼠以讓如迪敢出去上廁所;他主動與病人瑪姬打招呼並與之握手;在華克院長的再三勸阻下,他依然去醫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現出的是固執行爲,然而,這是由他內心的熱情以及對病人的愛的驅使所產生的崇高行爲。對帕奇來說,熱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他的熱情之餘,他給病人帶來了快樂,成爲了他們最要好的朋友。這樣一來,他不僅幫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病人的生活品質。然而,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類似於帕奇內心充滿熱情的人已經鳳毛麟角。我們的生活中,熱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以冷漠的心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的熱情溫暖融化別人心中的冰。對一個將來從事醫生行業的人羣來說,熱情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爲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一羣呈現出各種類型病狀的人羣,他們的身後還要關心他們的家屬。我相信,醫生的熱情不僅能驅趕病人的病痛,也能撫平病人家屬心中的焦慮感。 微笑,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字眼,似冬日裏溫暖我們身軀的陽光,也似黑夜裏照亮我們前進路途的燈塔。在電影中,帕奇是個樂天派,在華克院長眼中,他是個小丑;在米契眼中,他是個幼稚園老師;但在病人的眼中,他是他們最要好的朋友。帕奇將微笑詮釋的淋漓盡致。在面對華克院長的爲難,他這樣解釋道:“笑能促進腦下腺素的分泌,因而能促進血的帶氧性緩和血管,促進心跳,降低血壓,對心臟及呼吸系統疾病有正面的效果,同時也能加強免疫系統反應。”的確,笑對病人有這麼多好處,但醫生中有幾人者做到了面對病人時面帶微笑,更不用說逗病人微笑。帕奇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他爲了把病痛纏身的病人逗笑,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他有時扮成天使,逗笑了醫生護士都不敢靠近的身患絕症的比爾;甚至爲了替肯尼迪太太實現夢想,他還在游泳池放滿面條,讓她如願在麪湯裏游泳。他用他詼諧的語言、滑稽的動作,帶給病人歡樂和希望。帕奇用微笑和病人拉近距離,讓病人敞開心扉,而不再專注病痛,甚至不會感受到病痛。他的的確確做到了用歡笑減輕甚至治癒他們的病痛。

在離開費爾法斯醫院後,帕奇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他決定去幫助別人,用心靈的交流給病人帶來幫助。他相信,歡笑對於病人是最好的處方。在面對審官的質問,他人的質疑的時候,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處事方法。而在他面對審官的時候說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動的話,他說:“不論你們如何決定,我還是會成爲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你們有不讓我畢業的權力,你們能不讓我得到頭銜及白外衣,諸位,你們不能控制我的心靈,你們不能阻止我學習,你們不能阻止我進步??我這根刺不會消失的。”這是他對世界的宣言,是他對自己信念的堅定。他認爲治病不一定要按照老的套路走,在給病人解除病痛時,更要解除他們的本,在心靈上讓他們也同時得到安慰。他不避諱感情轉移,以人性的方法與病人進行心靈交流,增進他們的生活品質。他不曾懷疑自己的方法,因爲自己實踐的結果驗證了自己的理論。帕奇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看到了別人因爲恐懼懶惰而不願看到的,他讓他的病人有尊嚴的活着。如果醫生的心靈理念都能如此,世間的病痛會減少一半。帕奇用自己的信念去挑戰制度的勇氣也值得我們學習。

心靈點滴中,醫生在大三之前不能接觸病人。然而,在我看來,學習的過程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我們不能只埋頭學習課本知識,等到想實踐的時候爲時已晚;也不能只想着實踐,等到想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已無多大用處。在我看來,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進行實踐。作爲醫學生,與病人密切接觸纔可能學到更多,懂得更快。

心靈點滴中,我能隱隱約約感受到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這讓我想到泰勒·本-沙哈爾博士講授的哈佛公開課《幸福課》。也許,帕奇的行爲是積極心理的表現。在我看來,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的3H生命價值觀:Healthy(健康)、Happy(快樂)、Harmonious(和諧)是對醫護人員職業價值觀的最好闡述。健康是指僅醫護人員身體要健康,心靈要健康。快樂是指醫護人員自己要快樂,也能給病人帶來快樂。和諧是指醫護人員身體與心靈的和諧,在促使病人身體與環境和諧的同時達到自己心靈與病人心靈的和諧。

看完心靈點滴,感觸頗深。現在的我們必須意識到,將來的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靈。像影片中說,增進生活品質。或許很多病症,現在醫學還無法治癒。 但作爲病人,最想得到的是心靈上的快樂, 如果藥物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請用我們善良、仁慈 、幽默的心靈去溫暖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