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懂課堂》讀後感

觀後感6.88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懂課堂》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懂課堂》讀後感

《讀懂課堂》讀後感1

鍾教授說:“真正的教育不是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發展。教育要教學生學會關心——愛,關切,關聯。要發展學生的智慧,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養要重視。”

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發展趨向是要實現由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爲“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隨着新課程的實施,語文教學課堂更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後,也許還隱藏着一份浮躁,幾許熱鬧。那麼,如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實效呢?我以爲,提倡實質性學習勢在必行。

如何引導學生較快地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信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生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七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六年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後,一下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難免唱出幾個不和諧的音符。例如:課堂活動中,總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達、默默無聞的學生存在。長期以往,這些人會成爲被遺忘的一羣。課外作業中,當有問題設計爲:“此類事情,你是否經歷?列舉一二。”“沒有”一句否定語,結束了原來該有的思維活動。面對這類學生,如何培養他們“主人翁”意識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爲“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必須在平時多化功夫去引導。例如:鼓勵學生自己去查工具書去解決生字新詞,查閱作家作品,知識和讀本涉及的其他學課、文化常識,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名著,從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創建學習型班級,利用板報、牆報傳播語文學習信息及有關學習資料,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對提供資料的學生加以大力表揚,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另外,在設計作業時,盡多地採用有針對性、具啓發力的語言。例如:“此類事情,也許你也曾經歷,請列舉一二”等等。讓學生先由“被動接受型”變爲“主動接受型”,再一步一個臺階,腳踏實地地實現向自主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讀懂課堂》讀後感2

這個學期裏拜讀了鍾啓泉老師的《讀懂課堂》,感想頗多,收穫頗豐。書中提到要傾聽兒童的聲音,要承認每一個兒童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理解兒童的心情;要相信兒童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誠地接納兒童的種種情緒表達;要保守兒童的個人隱私;兒童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這爲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學會傾聽。如此看來,教育的藝術就應該是傾聽的藝術,理想的教育課堂實際就是巧妙的.傾聽的課堂。

可從我所處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所面對的是國小生,兒童有時懵懵懂懂,而國小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時候我們教者的行爲偏於簡單粗暴,一味地要求學生對我們服從,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極大的抹殺,經常聽見老師講:“我讓你幹什麼,你必須做什麼。”書中所倡導的學會傾聽在實際教學中未得到真實體現。而這一點,鍾啓泉老師的《讀懂課堂》給我們提供了答案。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傾聽三種聲音:來自孩子的聲音、來自教育內容的聲音和來自制度的聲音。當然傾聽不是最終目的,傾聽而是爲了給學生提供幫助。我總結了下,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持有下面的基本態度:

1.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理解學生的心情。

3.相信學生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4.真誠地接納學生的種種情緒表達。

5.對學生透露的有關生活隱私或祕密予以尊重。

6.學生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

傾聽兒童的聲音,能夠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到學生的內心需求及慾望,對於老師實施教育、增進彼此感情和促進孩子全面學習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所以說在兒童教育中,傾聽既是老師和學生增進感情、獲得心靈溝通的橋樑,也是老師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需要愛心和耐心。擁有愛心使教師不會拒絕學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擁有耐心使教師不會因一時難以聽到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沮喪放棄,持之以恆的忠誠必將換來學生真心的回報。傾聽的實質使放下教師的架子,用溫暖的笑臉去面對學生,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對教師與學生這兩個特殊的羣體而言,心與心的對話必然由真誠的傾聽開始。這纔是教育的真諦!

《讀懂課堂》讀後感3

暑期裏,我校教師們如期舉行了讀書活動。繼上學期鍾啓泉教授的《課堂研究》之後,本次我們拜讀的是鍾教授對於“課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讀懂課堂》。本書圍繞“課堂”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討論,讓一線教師在有關於課堂教學的多方面內容上領略了很多智慧。

一、遏止狂躁,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鍾啓泉教授在本書中提到了現代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狂躁症”,何爲“狂躁症”?書中舉例當今教育界存在的“亂象”——豪言壯語、花言巧語、胡言亂語。之所以會有這些情況出現,本質就是教育失去其本性。基礎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的教育。所有適齡兒童都應該在學校進行無差別對待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適應。在倡導素質教育的時代卻依然有許多學校打着“素質教育”的'幌子依舊進行着可惡的“應試教育”。甚至大放厥詞。前幾天看到一篇拒絕“幼兒園國小化”的報道,就讓我感觸很深。這一現象就是教育違背本性的體現。忽視了兒童的成長規律、打破了教育循序漸進的原則,家長們盲目的帶着孩子去參加各種培訓,使得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教育朝着錯誤的方向怎麼能前進呢?所以說教育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遏止狂躁!當然,爲了遏制狂躁症,教師們更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的原則。要完善自我,從教爲中心到學爲中心的轉變。傳統課堂注重教師的“教”,過於重視知識的單方面傳授。學生死記硬背、接受學習。這種以教爲中心的教育無疑是封閉的、不科學的。所以針對這一弊端,現如今的新課程注重學生的主導性地位。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那麼要完成這一轉變,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讓自己從“教的專家”變爲“學的專家”。本書中提到教師向“學的專家”轉變,案例研究是一項有效的實踐性活動。還具體講到“教學觀摩”、“教學切磋”和“教學合作”。這三項內容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校內教研課的開展就很好地幫助我們教師之間進行觀摩、切磋和合作。作爲新教師,可以觀摩前輩的課堂,從而學會如何去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爲同組教師,我們能通過開展“同題異構”對一節課進行深入的剖析;當然,我們還可以各抒已見,發揮各自的長處進行教學合作,比如說集體備課也是一項高效的教學合作方式。教師之間彼此開放自己的課堂,分享各自的經驗,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讀懂課堂》讀後感4

鍾啓泉先生撰寫的《讀懂課堂》這本書,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她告訴我們,教師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斷傾聽教育呼喚的生涯。“呼喚”,是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聲音。教師傾聽三種聲音的呼喚,承受來自三方的訴求:來自學生的呼喚、來自教育內容的呼喚和來自制度的呼喚。

那麼教師的工作也應作出三種迴應:迴應學生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愛;迴應教育內容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真理;迴應制度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正義。”

我們教師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並不是“教學技術”,而是如何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與成長。課堂是課程的“實踐版”,也是教師的“培養基”。一個好的教師應當是雙料的專家——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學生的“發展專家”。不僅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而且要讀懂課堂。讀懂課堂,是每一個教師成長的標識。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祕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學生以成熟魅力、讓學生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工作追求。

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30多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緒高漲。

國際教育界一直重視微觀改革,即課堂層面的`變革。“課堂不變,教師不會變;教師不變,學校不會變”——這就是學校改革的定律。

所謂課堂革命,說穿了,就是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從灌輸式教學轉型爲建構式教學。灌輸式教學基於客觀主義理論,以爲只要學生經由聽、看、讀的練習,就能習得教師傳輸的微言大義,於是衍生出一套以教師講授爲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灌輸式教學認爲,知識是客觀存在的,如課本中的知識,是萬古不變的,教學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熟記這些真理。建構主義並不認爲知識是獨立於學習者之外的客觀的東西,而是認爲,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起來的。要使得課本中的文字符號本身具有意義,就必須藉助教師的講解或者經由學習者憑藉個人的經驗去領悟。所以,建構式教學認爲,學習者必須有假設、預測、操作、提出問題、追尋答案、想象、發現和發明等經驗,藉以產生新的知識建構。這意味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造:從被動接受現成知識的方式轉型爲主動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教師“一言堂”的時代過去了。

《讀懂課堂》讀後感5

著名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導入如同橋樑,聯繫着舊課與新課;如同路標,引導着學生的思維方向。課堂教學中的導課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意義不可忽視。作爲一堂優秀的數學課,就必須結合數學課的特點精心準備好導課的材料。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教案,重視導課環節。

例如:在講解座標系(平面)這一內容時,我先講解數學家歐拉發明座標系的過程,躺在牀上靜靜的思考如何確定事物的位置,這時發現一隻蒼蠅粘在了蜘蛛網上,蜘蛛迅速的爬過去把它捉住。歐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樣用網格來確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題,怎樣用網格來表示位置。這時學生的興致已經調動起來了,啓發性的導入設計應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想像餘地,讓學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裏、由個別想到一般,受到啓發思維的教學效果。

在講圓的概念時,我播放了一段動畫視頻,看得學生哈哈大笑。衆所周知,車輪是圓形的,可是爲什麼做成圓形的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方說,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因爲它們無法滾動!”教師再問:“那就做成這樣的形狀,(教師隨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橢圓)行嗎?”同學們始覺茫然,繼而大笑起來:“不行!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忽高忽低。”教師再進一步發問:“爲什麼做成圓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學們一時議論開了,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因爲圓形車輪邊緣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相等。”由此引出圓的.定義。這種導入可以說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一下子就吸引到課堂上來了,並且在很輕鬆的環境中讓學生知道了圓的特有性質。

課堂教學的導入要精心設計,但是不宜過長,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的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例如在教學直角三角形時就能問:“能否不上樹就測出樹高,不過河就測出河寬?不接近敵人陣地就能測出敵我之間的距離?……”要想能,就得認真學習今天所要講的課——解直角三角形。這樣的導入很簡潔,但能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了。

總之,數學新課的導入,其關鍵就是“要注意從學習中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創設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因素,激發求知慾,使學生處於精神振奮狀態,千方百計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儘可能使學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而又巧妙地滲透了新的教學內容,且能較快地啓迪學生的思維,爲學生順利接受新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讀懂課堂》讀後感6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祕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

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工作追求。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

20多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第一要點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負擔。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變成了愉快的事情,就會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可通過實物(模型)或圖片展示、故事演講、猜謎語、表演、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創設情景,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地理知識趣味化,靜態知識動態化,生動活潑地呈現教學內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學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即變“苦學”爲“樂學”,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爲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做法是:

(l)重視運用教具、學具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啓發性的問題,通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通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不僅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樣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積極激發學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