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10篇

觀後感9.28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後感10篇

《圍城》讀後感1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着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這本書豐富的文學色彩吸引着我。作者用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無論是真是假,對於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的描確實非常到位。作者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中可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出其筆墨的幽默性。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文筆方面,這本書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方鴻漸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爲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爲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爲,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圍城》看完,生活卻還是要繼續的,不要輕易的把自己困在圍城裏,選擇就在自己的手中,這樣纔不會被束縛住,纔可以追求自己的夢。

《圍城》讀後感2

雖早知《圍城》之名,卻一直也未曾讀過,但一直是楊絳先生的書迷,讀過《我們仨》後深深體味到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和美與堅守,看到伉儷情深,血濃親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對這家人的思想產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許這纔是我走進《圍城》的原因。一入《圍城》卻再不想出來。圍城之大,圍住你我衆人;圍城之小,困住隻影孤身。

書以頂着博士之名、留學歸來的方鴻漸,一路的.所歷之事爲主線,將30年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百態圖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方鴻漸志大才疏、性格軟弱又好面子,有着諸多缺點,假裝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點虛僞。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時候竟透着些可愛。這樣的人豐滿真實,招人喜歡。先生說:婚姻是圍城,有想進者,有想出者,相互豔羨。友誼亦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趙辛楣圍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撐、扶持;愛情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蘇文紈、孫柔嘉、唐曉芙圍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愛恨糾葛;社會是圍城,將整個時代圍在了裏面,身在其中受着社會的擺弄。

讀過《圍城》大有欲將之前的小說捨棄的感覺,錢先生的語言活潑幽默、犀利而又細膩,約是先生是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纔將這人世間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樣的天氣,腫了臉一樣的月亮,如在水中靉靆的紅酒般的動心,如飯中沙魚中刺的惡毒,一邊印着過期作廢一邊不注日期的承諾…這層出不窮的比喻生動有貼切,字字珠璣,讓人拍着腿叫好。

先生的話幽默卻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現在仍十分合適。如今人越來越多,城越來越大,而圍城也越來越多,牆越來越高。人們總是處在這城內的困惑裏,回憶着那城外的美好,圍城的樣子大概就像是數學裏的集合,每每都圈着不同的事物,每個人都在無數個集合當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裏,找出各個集合的規律,從容的應對,不正是活着樂趣和意義嗎?

《圍城》讀後感3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談到:“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一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我們都是萬千衆生的一員,或功成名就,或碌碌無爲。一篇《圍城》,讓我看到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和剖析,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

狗爲着追求水裏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錢鍾書《圍城》

初讀《圍城》只覺這是一部反映民國戰爭年代世家貴族紈絝子弟的生活狀態的小說,文筆詼諧有趣,故事情節自然流暢。後再讀《圍城》,我便有了新的感悟和驚歎。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勾勒出了一副人性百態的畫卷,如志大才疏,自作聰明的方鴻漸,深諳處世之道的趙辛楣,虛榮,小心眼的孫柔嘉……

通過作者筆下所描述的他們,我看到那個時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不良反應,作者用極爲簡練的語言諷刺着那個時代迂腐的‘知識分子’。嘲諷着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西方商業文化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關於方鴻漸的人生悲劇,我只能說,這是一種必然結果,時代侷限了他的格局,而他自身的[]性格缺陷,纔是導致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用善良與否來評價方鴻漸這一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矛盾的,他虛僞虛榮,可在他的心底,也有善良真誠的存在。

每次一想到這,我便無比的'佩服錢鍾書先生,他將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寫的栩栩如生,彷彿真的有人站在你面前般,上演一幅幅啼笑皆非的畫面。

與其說說《圍城》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小說,不如說它是一篇關於人性的啓示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上也會有方鴻漸、趙辛楣等人的影子,我們同樣是圍着一座城,固執而堅韌的活着。一如小說最後所寫:“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承擔起我們肩上的責任,不再迷茫,拒絕困惑,尋找目標,並激勵自己前行,那麼我們以及國家的未來便是一片光明。

《圍城》讀後感4

高中的時候,喜歡讀韓寒的作品,主要吸引我的是他的作品語言詼諧幽默、比喻生動形象。當時有很多的評論說,韓寒的這種寫作風格是模仿了知名作家錢鍾書。也因此,我找到了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來讀。

《圍城》的故事背景是抗戰時期,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從出國留學到歸國回來後四處碰壁的人生經歷。他性格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

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光說不練嘴把式的人,靠父母、靠朋友、靠運氣的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又滿腹牢騷,又愛自吹自擂。在歸國之後,因爲環境和自身能力的原因,在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困境。不論是愛情還是工作生活,他彷彿總是從一個困住自己的圍城跳出,又跳入了另一個圍城。他是一個有野心和夢想的人,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值,很害怕失敗,卻又不願意去努力。典型的間隙性躊躇滿志,常規性混吃等死的一個生活狀態。這樣性格的人,往往是煎熬的。

方鴻漸是一個很立體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從小的夢想都是很偉大的。但慢慢的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會發現,通往夢想的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是一種折磨。所以,我們習慣了選擇一種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方鴻漸在留學期間,愛好甚廣,但卻沒正經聽過課,最後,連文憑都是買的。書中有這樣的描寫:“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身下那片樹葉的功能,可以遮羞包恥。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他通過了這樣一種方式,算是對自己滿懷期待的`親人們一個交代。同時也給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感覺文憑就是真的。但是到了考驗能力的實踐生活中,他就因爲能力不足而開始四處碰壁。所幸,他還是比較幸運的,有各種親戚朋友的幫襯,能夠苟活於世。

我常常也在想,如果從現在的生活跳出,到社會去重新找工作,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才能?本領或許才永遠是我們最大的資本,不論什麼時候,有本領纔不會使生活陷入困境。我不想像方鴻漸一樣,在這個更好的時代,重新的去評估自己,認識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提高自己。

《圍城》讀後感5

圍在城裏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人想進來,這便是“圍城”。這是《圍城》中關於人生的論述,《圍城》沒有哲學上生硬的說教,而是將哲理還原爲生活。小說導讀部分有這樣的話:“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點說,是本睿智的書,因爲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歎爲觀止,會驚異於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作者對人世和人性的洞察已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對人心已經窺探得一覽無餘。讀着《圍城》,既能刺着痛處又能撓着癢處,於是我在麻痹中被吸引了。

本書主人公方鴻漸是個留學生,家境中等偏好,於是便有了些公子哥兒脾氣。那時候,出國留學已是中國的`一大特色,留學生太多。物以稀爲貴,留學生這樣多已經不值錢,似乎連質量也大打折扣,遠不如詹天佑們。方鴻漸雖無蠻橫無理的脾性,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他卻是個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也愛自吹自擂。這樣的人經歷了求學的艱難,婚姻的困惑,終於明白了:圍在城裏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想進來。這就是人生的特點。

一本優秀的小說是包羅萬象的,無論是誰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就在方鴻漸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似乎是志大才疏,放假時總是無所事事,愛好太多但都不精深,我就是生活中的方鴻漸。我想生活中的方鴻漸還不止我一人。《圍城》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九個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記憶裏,立碑立墓。”我也要讓現在的自己死掉,讓方鴻漸的靈魂從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來悼念,而用來警示,讓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我會放棄自己的懶惰和自卑,重拾勤奮與自信。

《圍城》中闡述的論點,不得不讓人深思,人們一開始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然而當努力爭取到了以後卻已厭倦,不能適應它。所以除了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外,還要堅持下去,適應下去,包容下去。

《圍城》就像一位智者,我們能從他那兒學到很多很多。

《圍城》讀後感6

寒假期間,也應該藉此機會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所以我讀完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雖然我一直不喜歡讀長篇小說,但當自己翻閱了一部分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不多日就看完了。作爲一個直率的人,我邊讀邊爲書中人物捶胸頓足。一遍讀完,幾乎沉溺於這一場場悲劇之中,替文中人物們懊惱,惋惜。等到第二遍細品之時,我那些魯莽的情感才壓了下來,驚異地發現每句每段都恰到好處,不論是記敘或是描寫,主題感緊緻強烈。

其實回想讀《圍城》,我感到樸實而又現實。書中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萬分接近現實生活:來到又失去的一段段美好,有家庭到社會的一處處悲哀。例如文中的蘇小姐,唐小姐,真真去不再來。決然不像當下粗製濫造的電視劇中緣分不盡,久別巧遇,而又再續“佳話”的老套情節。這也正是《圍城》本質上成功的重要因素——現實,圍城的現實。主人公方鴻漸順應潮流留學,卻只混個回來;夢想進入唐小姐的世界,卻因怯懦滿盤皆輸;最終急忙闖入婚姻之城,卻很快厭倦,繼而一連串失敗到來。都應了文中“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的透露。看完我心裏十分不是滋味,相信每個青年人看罷都不會平靜的。圍城這一意象充斥着我們所在的空間,時間,似乎極難擺脫。在我們眼裏,事物都恰似一個個圍城,得不到的亟不可待地想要,擁有的卻絞盡腦汁想甩去,又有多少人像方鴻漸那樣迷茫,懦弱呢?如果不能調整好心態,我們終將迷失在一座座圍城之中,生命重要多些追求,也要多些堅守;學會努力,也要學會珍惜,一步步果敢地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寒假裏,除此以外,我也閱讀了其他一些書籍著作。收穫不在於數目多少,但求有所感悟,從各個方面不斷充實着自己,便實現了寒假的價值了。

《圍城》讀後感7

一本好書便是一個奇異的新世界,我在去年夏天陷入了《圍城》的世界裏,然而今年夏天我卻還藏匿在這座城中,我始終被困在這座城裏,我知道這座城並不是屬於我的世界,我想要逃出這座城,並而以錢鍾書的心態來面對這座清晰而模糊的圍城。

讀《圍城》時我便莫名的堅信有一天我會與這本書在精神的世界裏再次邂逅,並彼此留下些東西,譬如以文字的方式留下些我微不足道的感想,然而這些對我是極重要的。

讀完一本書後由心而發的感慨是很真實的`,大不同如今的N多讀後感,一副深深的論文腔調往往讓人無言以對的尷尬萬分,這些作者往往做出比寫者更加認真的態度來評估一本作品成敗和與其想要表達的和被表達的,這也往往使寫者忘乎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寫的是個什麼樣東西,所以這也是極其尷尬的。

真待到想要爲它寫點東西時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寫,我說這是一本奇書,近代書列中的一朵奇葩,一本具有現實批判性的諷刺小說,作者獨樹一幟的文學思想理念中成就的經典。然而這些都不是我想要說的,對於一本好書當我看完書序時我覺得我想要爲它寫點東西,而知道如何去套用慣常的話,當我筆下留情久至看完這本書時,便會有一種死一般痛苦的失落感,這個世界彷彿在你的冥思中逐漸淪陷,書中的世界正在一步步吞噬現實,對此你難以自拔,你維有儘量的接觸現實並牢牢的佇立在這片充滿現代氣息的土地上努力的去感受生命的存在與被存在性,至此我已無力下筆更談不上做何感想,當你腦海裏那片空白的領域被受侵佔時,你甚至騰不出一縷思緒去考慮它存在的必要與不必要性。

我在這座城裏四處尋覓些被叫做人性的東西,我不知道錢鍾書老先生當年爲此有無沉重的步伐邁向那陌生的地方。我總是在這座城裏百無聊賴的尋覓着,我甚至看到了韓寒的身影,正如我想象中的這座城般清晰而模糊,我不知道他在這裏停留了多久,我甚至害怕他走的太倉促,如同徐悲鴻的再別康橋,他也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然而或許這座城的上空本沒有一片雲彩。

讀《圍城》的感慨便如同天上的雲彩再絢麗再飄蕩,它終究會輕吻大地,終究會最貼近人生的起點,人生便如一座圍城,正如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女土對《圍城》的感觸之筆:“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罷了。

《圍城》讀後感8

這本滿載盛譽的書能帶給我怎樣的體驗呢。帶着滿腔的喜悅,我開始了讀《圍城》之旅。

整本書裏,錢鍾書先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那麼,是什麼使《圍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們爲之傾倒呢?我想這部小說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閱讀過程,而在讀完整本之後才產生。讀完全書,再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經歷簡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斷地渴求衝出“圍城”,然而衝出之後又總是落入另一座“圍城”,就這樣,出城,等於又行城,再出城,又再進城……永無止境。

回國的郵船與世隔絕,百無聊賴,自然如同“圍城”,對方鴻漸來說,到了上海就應該是走出郵船這個“圍城”,可是戰時的上海實際上是另一座“圍城”,方鴻漸到上海之後失業,愛情又碰壁,這境況更如同“圍城”,因此他纔不惜歷盡艱辛到內地,希望走出“圍城”,內地“三間大學”並不如他所設想的那樣好,那裏的勾心鬥角的環境又使他重陷“圍城”,於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擺脫“三間大學”這座“圍城”,重回上海後生活愈是困頓,方鴻漸又打算再次衝出上海這座“圍城”去重慶,……

小說結束了,讀者並不知道方鴻漸後來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邏輯可以推見,他又進入另一座“圍城”,而且他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城”之困。

這是爲什麼?爲什麼一個留學生歸國帶來的不是滿腹的知識;不是新思想;不是能報效祖國的本領?而是使自己陷入一個又一個圍城,不能自拔。顯而易見是因爲他軟弱無能,因爲他處處爲他人左右。回國後工作是三閭大學施捨的;自己的愛情是在孫小姐千方百計的設計下,方鴻漸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謂好友趙辛楣一句話促成的。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選擇裏方鴻漸都沒有找到自己。所以他註定會不幸福、會被視爲可有可無。

錢鍾書先生筆下的方鴻漸是悲哀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由自己主宰;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努力,遇到挫折,想辦法解決,再努力,就這樣!不要像方鴻漸一樣在選擇的漩渦中迷失了自己,成爲社會的附庸。

《圍城》讀後感9

第一次讀《圍城》,覺得懵懵懂懂的,潛意識中覺得此書不簡單,有深一層的含義,但一遍讀完,卻在雲裏霧裏遊蕩,全然不知在講些什麼。精讀後,稍有感觸,仔細回味,才豁然開朗。錢鍾書展現了生活本身:捧書時,你進入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放學後,你亦生活在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中。嬉笑怒罵,使你分不清是書中還是現實中的情景。

小說的魅力就在於有一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於對生活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在調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與學識一任展開。

“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糾葛,情勢之下的可憐,痛苦,感傷,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尷尬,當然也還有快樂——尷尬餘縫中的快樂,快樂時的尷尬,這一切的'一切彷彿都在向我揭示某種哲理:圍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

書中有這麼一段:斜川把四五張紙,分發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覺得這些人都不懂詩,決不能領略他句法的妙處,就是讚美也不會親切中肯。這時候,他卻在等待他們的恭維——-大家照例稱好,斜川客氣地淡漠,彷彿領袖受民衆歡迎時的表情。簡簡單單幾句,但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虛僞的內心。他覺得他們不懂詩,卻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稱讚,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這樣的人呢?回答是: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有虛榮的心理,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人無完人,物無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時,就是圍城裏外的人流通時。

一直讀不懂小說的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現在明白了,小說的結尾,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五個鐘頭之前的六點鐘,然而對於主人翁方鴻漸來說:已經過去的一切都無法挽回了。或許整部小說,除了嘲諷調侃外。作家錢鍾書也有着某種無限的感傷!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表達的是一種文化困境、一種時代的困境,這座沒有圍牆的“城”,圍住了多少人的心。小說的主人方鴻漸就生活在這個圍城當中。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態度構成了他的“圍城”,似乎影響了他的一生。

讀《圍城》好像是讀上個世紀的故事,體驗這個時代的無奈。他的假學位在小說一開始似乎就埋下了命運的伏筆,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方鴻漸爲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方鴻漸作爲知識分子的一員,參與到了這場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而他本人的被動、無能、意志不堅定、經不住誘惑,註定了他的失敗,他的無奈。縱然時代的力量是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着他的人生,方鴻漸自己的性格特點纔是他真正失敗的原因。

有人說只有兩種人才能真正立足。—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爲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人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把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爲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方鴻漸既不屬於前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或獨特的才能或者模範的舉止,也不具有後者的特質,不能良心盡失地使用旁門左道騙人騙己不擇手段。()於是,方鴻漸成了那個時代不倫不類的人,註定生活在圍城當中。

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接受的真實的處事方式。

標籤:讀後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