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弟子規有感

觀後感6.74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依我推測,該學院的大多數同學回家未必會給父母磕頭,他們的父母大多也不會在意這事。畢竟,磕頭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不過,“親情寒假、感恩父母”這一寒假作業的主題很好———今天,我們該怎樣孝敬父母?這是許多人都應該回答的一道人生題目。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嚴寒酷暑,打個電話回家問問父母的身體狀況;逢年過節,回家給父母報告一下學習、工作、生活的情況,這都是在精神上對父母的孝敬。

當然,孝敬父母,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經濟上的付出的。有的父母可能是老無保障的農民,有的可能是收入微薄的下崗職工,他們需要“養兒防老”。

但實際上,如今,在農村,有的子女成家以後,自己住新樓房,卻讓父母住茅屋,父母衣食住行問題也在幾個子女之間“踢皮球”;在城裏,對待生活並不寬裕的父母,有的子女不是“敬老”,反而是“啃老”。所以,這道“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作業,應該佈置給更多的人。

“老人不圖兒女爲家作多大貢獻”———孝敬父母的另一層涵義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孝敬父母並不在於子女多麼“光宗耀祖”,而首先是兒女要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給父母臉上抹黑,不要讓父母爲自己的兒女臉紅。比如,爲官不受賄,經商不作假,做學問不抄襲———當然,把這也算作孝敬,也許層次低了些,但卻是不可缺少的

讀弟子規有感2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裏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說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爲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說:“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麼?”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後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於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纔回家,到家後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說:“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怎麼做纔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個世界是紛繁錯雜的,在爾虞我詐的名利競爭背面,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泰然處之?又有多少人可以拋開一切物質追求,來尋找真正的精神慰藉?翻開一本《弟子規》,這裏有你要找的答案。《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它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讓我們追逐聖人的步伐,感受傳統文化的磅礴力量。

聖人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入則孝”做爲本書的第一個章節,可見古人對孝道的重視。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爲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但是當今社會追求平等,許多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同齡人來看待,甚至許多孩子對父母的管教不僅充耳不聞,而且還會頂嘴,這是有悖於孝道的。兩千多年前的人都奉行的孝道,竟在時間的推移中被消磨掉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

聖人說:“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爲。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孔子那個年代的人們都懂得,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裏,卻存在着許多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他人的行爲。我們應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爲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

聖人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於大衆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爲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正是應了他“泛愛衆而親仁”的言論。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衆 ,多爲大衆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聖人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對於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 扭曲事實,臉色態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着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塗地。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這個道理。

雖然說《弟子規》不是孔子的原着,但是根據他的言論改編的。可以體現出兩千多年前的他過人的社會感知能力。各位一定要拜讀《弟子規》,並且按照內容實行,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這個世界需要傳統美德,讓傳統美德成爲一盞明燈,照耀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吧。

讀弟子規有感4

中華文化長河連綿不斷,熠熠生輝。在那文化長河中有一顆耀眼的明星,那是曾經的那個時代所傳誦的,它就是《弟子規》。教導着一代代人學孝,向善,治身。

“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爲文明。”這是曾經那個《弟子規》世界推廣者的共同心願。於是乎,每一次與《弟子規》的相遇都是文化的盛典,每一次都是激情的飛揚,每一次都是智慧的激盪,每一次都是心靈的碰撞。

《弟子規》,讓我學會做人。

作爲一個有孝心的人。

“孝心好比大樹下面的根鬚,它決定着樹的成長高度。”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接納,不能尊重,不能理解,不能信任,不能善待,如何與他人相處?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什麼是善惡?什麼是黑白?什麼是對錯?誰告訴你?

你的父母。

對未成年人來講,父母的教誨就是價值標準不容懷疑,學會傾聽,從聽父母的嘮叨開始。

做一個友善的人。

“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與家人和睦相處不搞“窩裏鬥”,許多家庭是“窩裏”鬥給鬥毀的,許多單位是“窩裏鬥”給鬥垮的,許多團隊是“窩裏鬥”給鬥散的。“窩裏鬥”是自己人的相互殘殺。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窩裏鬥”。俗話講:“爭則亂,亂則衰,衰則滅,滅則亡。”

做一個有才能的人。

“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學習主要是一個能力。學習一個人上升的階梯。學習是一個人持久的實力。學習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要學習好,不自信不行。高中的教育涉及到多方面。有位校長曾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人生是波谷相連的。有山峯就有低谷,有高潮就有低潮,有開始就有謝幕,有開始就有謝幕,有月圓就有月缺,有春天就有冬天,有車水馬龍也有門可羅鵲。

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任何時候不管遭遇什麼樣的艱難困苦。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

“子孫雖愚,經不可不讀,費經費論,治安敗壞根由。”《弟子規》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世代傳承。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這本書短小而精悍,它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聽媽媽的話……”每當聽到周杰倫這首歌,我就會想到一句經典的話——百善孝爲先。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了“孝”字當先。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弟子規》。小時候的我能把《弟子規》倒背如流,卻不明白其中的深刻的道理。直到今年學校舉行的《弟子規》千人誦讀活動中,我認真的去讀它,品它,才從中認識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中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它讓我明白了要聽從父母的話、孝敬父母。小時候的我就是家裏的“小皇帝”,整天被爺爺奶奶寵着,一點家務也不幹。慢慢地我長大了,媽媽叫我做家務,爸爸吩咐我每天中午一回到家就煮飯,可我的惰性已成爲習慣,覺得做家務是很無聊很累的事。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中午加班到12點多,我中午11點就回到家了,可我一回家,什麼事也不幹,在一旁看電視,當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看見廚房裏冷清清的,未免有一絲心酸。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長大了,要爲父母分擔家務,多幹活,這樣以後你纔會自強自立。”當時聽了媽媽的話,冥冥之中有點感悟。再加上這個學期舉行的《弟子規》誦讀活動,我自讀自悟,知道了要要孝順父母,聽從他們的話。作爲兒女,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爲父母分擔家務。我覺得父母親上班很辛苦,幫他們做家務是理所應當的。現在,我每天中午回家都自覺地煮飯、晾衣服……媽媽也直誇我是個懂事的乖兒子。

品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使我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弟子規》就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將與它一直相伴,學習這做人的基本準則。

讀弟子規有感6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爲: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麼啦?我們的孩子怎麼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麼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迴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信。二十課講的內容是做人要有誠信,要實事求是。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誠實講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不會行得通!多說話不如少說話,說話就是實實在在的,不要將不符合實際、做不到的花言巧語。刻薄挖苦的話、讓別人不舒服的話、骯髒不雅的詞語以及粗俗的小市民習氣都要切實的戒除掉。

做個守信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讀弟子規有感8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說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弟子規》讀後感300字。其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陳老師給我們講了,讓我知道: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讀後感《《弟子規》讀後感300字》。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幹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誇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後,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9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古老的國家裏,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而其中有一本書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她不僅教育了古人,也教育着現代人。她的名字叫做:《弟子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深深地影響了我:“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記得上三年級的時候,我走路喜歡一搖一晃,雙腿張得很開,搖搖擺擺地走着,活像一隻鴨子。有些高年級的同學用異樣的目光看着我。那滋味真的不好受。當我讀了《弟子規》後,知道了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時姿勢要端正,這樣才能體現出人的禮節。我那搖搖擺擺走路的壞毛病早就改掉了,而現在走路從容不迫,受人稱讚。

而《弟子規》這本書體現的不僅僅是禮節,更是孝道。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古人可是十分講究孝道的。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古代,父母不幸去世,要守喪三年,要戒除喝酒吃肉。而現在時代不同了,這裏暫且不討論這種做法是否對現代社會適合,但是古人的這種感恩、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精華,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一定會被永遠地傳承下去。

讀弟子規有感10

在寒假裏,我重讀了《弟子規》這本經典後,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弟子規》要告訴人們的許多道理。我發現,要做一個人必須做到尊重長輩、誠實守信、尊敬朋友、做事謹慎這幾點,才能成爲受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中,分爲入則孝、出則悌、謹、泛愛衆、親愛仁和餘力學文,分別告訴了人們如何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謹慎小心、誠實守信。

書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這麼幾句:親所好,力爲具,親所惡,謹爲去;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長者立,幼勿座,長者坐,命乃坐。這三句的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他們的藥我們必須先嚐嘗溫度,連夜地服侍父母親,不離開牀邊;長輩站着的時候,我們晚輩決不能坐下,必須長輩同意時,我們才能下坐。看到這裏,我自己羞愧不已。聖人要求我們要孝敬長輩,百善孝爲先,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必須孝敬、尊重長輩。而平時,我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勞累,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

這次讀了《弟子規》,我一定要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尊重父母親。讓我知道了作爲一位兒子所該做的事情,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1

上星期,校長推薦我們讀《弟子規》這個教我們做人的書。就像總敘裏面說的:“弟子規聖人訓”。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入則孝”,它告訴我們: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每節課前5分鐘左右,朗朗的讀書聲:“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在這讀書聲中,我臉紅了,我頓時想到了我在家裏的——不禮貌、不尊重。

我們的確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

我讀到第一句時就想到了:有時父母叫一聲,我們沒有答應他,父母以爲我們沒有聽到,就會多叫幾聲,我們反倒覺得厭煩,去頂嘴……。.

“冬則溫 夏則清”大家不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父母爲我們做的嗎?不要用年紀孝長大再孝順父母爲藉口,其實現在完全能夠爲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應該都聽過在《新三字經》裏面“能溫席 小黃香”這家喻知曉的詩句吧,這小黃香這麼懂事,爲什麼我們就不能懂事一些呢?

讀完這一頁,我感受頗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這使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父母也是“藥先嚐”,也是“晝夜侍不離牀”雖然那時候,已經病的不輕,也看不清父母的樣子,唯一看得最清晰的就是父母爲了我着急的神情。

現在我呼籲大家做到這弟子規上的每一句詩句、呼籲大家給父母一封檢討書,做到以下幾點:

1一定要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2爲什麼自己所犯的事是錯?

3父母對於自己的辛勞表現(事例)及表示感謝

4認清自己爲什麼會做那些事?

5提出合理性建議,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會尊敬父母

6懇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見從而教自己做人的禮儀

7表示態度以及將來的學習禮貌計劃請父母放心

好了這次《讀弟子規有感》就到這裏,大家肯定也有說不完的話,下次再見!

讀弟子規有感12

我今年7歲了,也讀一年級了。在這差不多的一年時間裏,媽媽每天都要我學習《弟子規》。現在,我可喜歡這本書了。可你知道我最初被媽媽押着讀《弟子規》的“慘狀”嗎?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過六歲生日的時候,舅舅送給我的生日禮物。那時他送我這本書的時候,我好像聽到他跟我媽媽說,這本書裏有好多好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學習,還特意交代我媽媽好好教我。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也覺得有些好玩。可是,後來由於功課的原因,我不願意再跟媽媽背誦《弟子規》。可是,媽媽不知是多了一根經,還是少了一根經——她一直沒有忘記要我背誦《弟子規》。

由於媽媽的堅持,我也差不多背來了整本《弟子規》。在學校讀書也差不多一年了觀後感,在老師那裏也學到了一些知識。原來老師經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那麼回事。我現在開始慢慢地讀懂《弟子規》了,我覺得裏面確實有好多好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爲人處世、待人接物

我以後還會繼續翻讀《弟子規》,並且把從書中學到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來,爭取做一個人人誇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13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只說該說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說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爲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個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穫很大。

讀弟子規有感14

讀一本好書,你會融入到美麗、善良、淳樸、真誠和快樂之中,讓人們的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本身的光彩、高雅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骨,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找回心靈的高尚和純真。胸懷坦蕩地送走每一個黃昏,迎接每一個清晨。歲月依舊,情懷依舊,一本好書,墨香醉心頭……

閱讀是一種心境,在經典中聆聽高山流水、花開花謝,暢想海闊天空,沐浴明媚的陽光,沖淡憂傷與惆悵。閱讀爲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使我們的心靈鮮活起來。

流星在夜空無聲的劃過,成了靈魂深處最美的瞬間。生命的夜空定有顆顆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結束,那便是知識,便是文學,便是經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爲友的《弟子規》。《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爲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爲《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起中國就作爲一個世界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的向前滾動着,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而談到對此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我首當推崇《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爲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纔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爲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爲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爲實屬大逆不道,爲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說“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纔會有感恩,纔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爲。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爲後人留下爲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爲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爲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一本本經典讓我們成長,看懂人生中的花開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長的腳步。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說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說它是一盞啓明燈,時時刻刻叮囑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說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後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牀爲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標籤:弟子規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