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變形記》讀後感2篇

觀後感1.24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變形記》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變形記》讀後感2篇

《變形記》讀後感1

說到讀後感,其實我的觀點都是各位老師的觀點,或者說,我和卡夫卡的原文隔了三層,也是“影子的影子”,因爲我是聽了衆多老師的講解以後,纔去看書的,只能是把老師講過的一些看法帶入書裏看。所以望老師海涵:

格里格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但是他的思維還是人的思維,在家人沒有發現他以前,他還在想着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上司,他對自己的工作不是熱愛,他對自己的上司只有吐槽。同時,他認爲同事之間沒有感情,只有互相攀告,上司對員工沒有體恤,只有壓榨,甚至連醫生都會想着幫助上司對抗生病不上班的員工。不過,第一次看到這裏的時候,會覺得這些都是格里格爾的內心戲,整個工作環境在他的意識裏是這個樣子的,但說不定是他曲解了呢?

爸爸、媽媽、妹妹發現格里格爾沒有去上班,於是輪流喊他起牀,他的家人態度是很好的,噓寒問暖,溫聲細語。爲了不讓家人擔心,於是他很艱難地用他的甲蟲身體穿衣服。(難道是格里格爾工作壓力大,纔會覺得工作環境不好?)在這時,公司竟然派了法律代表來調查他沒去公司的原因,被逼無奈,格里格爾讓人們看到了他的樣子。一個法律代表來調查遲到原因,多麼鄭重,鄭重的背後是血淋淋的壓迫和剝削。

法律代表說格里格爾沒有盡心工作,而格里格爾說他給公司創造了很多訂單。以客觀的角度去看文本,格里格爾都變成甲蟲了,但是還在爲自己的工作辯駁,希望保住自己的工作,可見工作在他心中的重要性。但是代表先生完全不理會他長篇的解釋,甚至落荒而逃,格里格爾爲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不得不追他,於是出現了鬧劇的一幕——媽媽昏倒在地,爸爸拿手杖驅逐格里格爾。

在之前,爸爸媽媽以爲他只是生病了,要找來匠和醫生,格里格爾感覺“人類又重新接納了自己,讓自己再度成爲他們之中的一份子。”人是羣居的動物,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本書中寫:一個人只能表現出自己所擁有的感情。所以人對自己的肯定,也要有他人肯定的支撐。

但是他的家人之後是怎麼做的?媽媽看到他就昏倒,再看到他就逃跑,還打開窗戶透氣,這樣的做法,無異於“莊公寤生,驚姜氏”。自己生的孩子,養了那麼大,再怎麼樣都不會想着孩子生病了,不問原因,而是立馬厭惡吧,父親更甚,直接拿着手杖驅逐他,人情冷漠可見一斑!

在格里格爾工作的時候,格里格爾是全家的重心,但是他變成甲蟲,爸爸開始工作,妹妹剛開始對他有耐心,後來將他的`房間他的生活完全掌控在自己手裏,牢牢當好監獄長,不許爸爸媽媽看格里格爾。爸爸開始賺錢,有了經濟地位,開始用蘋果砸格里格爾,不開心就朝格里格爾發火,而格里格爾還在愧疚自己不能工作,不能給他們好的生活,不能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鮮明的對比,恰好體現出家人的自私和格里格爾的情義。

最高潮的地方是格里格爾想重回人羣,於是在三個租客和家人聚會的情況下出現,結果驚嚇了租客,父親惱怒,妹妹嚷嚷着要送他走,母親於心不忍但是一言不發,而這些都是當着格里格爾的面發作的。最後又把格里格爾關進了那個放破爛東西的房間。而格里格爾沒有怨恨,“他懷着溫柔和愛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當家人知道格里格爾死了,卻是鬆了一口氣,然後高高興興地出遊。

像格里格爾這樣突然變甲蟲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有多少人是家裏的經濟支柱,其中又有多少人會因爲病痛而出現臥牀不起的現象?小說中雖然多次出現甲蟲的腹部和腿,但是那些動詞,全都可以用在生病或者年老的人身上。不得不說,大師的魅力就在這裏,他不着痕跡地用甲蟲象徵爲一個家庭做出過貢獻的勞動突然倒下,以至於被人嫌棄的形象。

可能我聽過的故事比較多,有奶奶一直虐待自己親孫子親孫女的事情,也有一出生就被抱到鄉下吃百家飯長大的故事,所以覺得別人對自己好,是情分;對自己不好,是本分。我們不能強制要求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所以要對自己要好一些,要更快樂一些。這部小說裏的主人公格里格一開始對工作和上司、同事各種抱怨,但是他還是堅持要工作,因爲他工作可以體現他的價值,可以帶給家人溫暖。

而家庭的溫暖是他短暫的一生唯一追求的東西,在成爲父親的出氣筒、妹妹的獄中之物、傭人的談資和取樂之物後,他還是堅信自己是被愛的,一直渴望自己變回原來的樣子,再次給家庭帶來收入。但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他很可憐很有義的表現。

他在家庭生活中完全失去了自我,父母要他工作他就工作,而家裏的經濟情況一無所知。他和妹妹聊人生聊理想,以爲和妹妹關係很好,但最後妹妹傷害最深。我不是要他不聽父母的話,不兄友弟恭,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他爲了這個家犧牲了太多。可能是人生觀不一樣吧,我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雖然不免要聽聽別人的意見,但是決定權在自己,如果自己不願意,別人說得天花亂墜都沒用。

不喜歡的工作,即便做到極致地棒,也覺得不快樂,既然不快樂,爲什麼還要堅持?既然給爸爸媽媽自己的工資再也得不到當初的那份溫情,爲什麼還要做着不喜歡的工作,然後領着工資回家繼續做不開心的事情?再者,當別人把你對他的好當成理所當然的時候,就要開始警惕了,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給得起這種理所當然。若是不熟的人,還要考慮一下他是否拿得起這份理所當然。

而且,就我瞭解的婚姻生活而言,經濟地位是很重要的一項,傳統的說男人賺錢,女人花錢,現在已經不適用了,或者說,在這個物質世界,經濟地位決定一切。既然不能保證自己一直都能有勞動力,爲什麼不儲備一點點呢?

再者,格里格爾湊熱鬧到租客和家人的面前,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老人。我身邊有很多老人,最不喜歡的就是邋里邋遢的、吃飯掉一地的老人,我是從小被外婆養大的,自認爲對老人態度很好,不過可能因爲外婆比較愛乾淨。那些邋里邋遢的老人伺候他們的子女們會喜歡嗎?看看《都挺好》就知道了。但是因爲人是羣居的人,自己的父母不喜歡只能躲着不見,或者少見;自己的子女不來看自己,就只能自己去找人多熱鬧的地方,於是不可避免出現上述格里格爾湊熱鬧而被斥責、驅逐的情況。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斥責子女,也不該斥責老人。因爲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的,羣居性是天性,排斥不好的東西也是天性。但是在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忍着,想想老人有多孤獨,想想他爲家庭做了多少貢獻,多陪陪他,幫他搞搞衛生。如果整個社會都養成驅逐老人、驅逐失去勞動力的風氣,那麼請想想當自己老了,自己失去了勞動力資本的時候,別人會怎樣對你?

格里格爾無疑是可憐的,因爲他對家人對工作的忍讓和希望讓人心疼,但是如果一個社會連這樣的人都鳳毛麟角,那這樣的社會是多麼冷漠?在我看來格里格爾是整個社會的希望,但是那些冷漠的人的冷漠態度最後絞殺了最後一絲希望,小說的結局算是比較歡樂的——一家人開開心心地郊遊,而這種歡樂背後是作者對整個社會無情地嘲諷,無比地失望。

除了上面我說到的這些個人價值觀想法以外,我們從文學理論的角度切入談一下這部書。

陌生化和人的異化其實是一個問題,把人變成甲蟲,其實就是運用陌生化的手法描寫異化的人。這裏的甲蟲除了可以理解爲象徵以外,還可以理解爲比喻。用甲蟲象徵老人或者突然生病的勞動力,既表現出他們沒有太多賺錢能力的價值,也體現出人們對這兩類人的反感、厭惡。而甲蟲也可以直接解釋爲病痛:格里格爾變成甲蟲,但是人的思想還在,只是肉體被甲蟲佔據了,或者說肉體換成了甲蟲,這和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不是一樣的嗎?能感受到痛,但是身體不由自己。

只有在這個陌生化的環境下,人才可以看出人的異化,當西西里的那朵鮮花璀璨奪目的時候,西西里的男人才會流連忘返,西西里的女人才會羣起而攻之。這裏也是這樣,當格里格爾沒有異化的時候,他是這個社會大環境下的一個宛如螞蟻的小小個體,如果一顆小小的螺絲在一件大機器上運作,誰也不會注意到他。當這枚螺絲不在,導致機器出現了問題,那麼關於他的思考就開始了。

關於邊緣人,格里格爾是文學理論上也有名的邊緣人之一,而他所代表的老人或者突然生病的勞動力中的一部分也是現實社會中的邊緣人。尤其其中生病臥牀不起的人,家屬在一開始伺候,不會很不高興,畢竟是義務,但是時間長了,總是治不好,家屬難免心生怨懟。就連沒有生病的、有三個子女老人都有大年七年級餓死街頭的事情,生病的老人就更不用提了。對於他們來說,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愛護子女,希望生命可以長一些,再長一些,再重溫重溫那些年的幸福。對於子女,一開始覺得是義務,但三年五年,住院沒錢了,也不能工作,沒有收入,還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庭,難免會生出類似於格里格爾妹妹一樣的想法。

對於這樣的情形,我現在就是子女,我會告訴爸媽養好自己的身體,萬一真的到了那一步,那麼我也會盡義務,想辦法幫他們完成心願,實在堅持不下去,就告訴他們。雖然這樣很扎心,但告訴實際情況的時候一定是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爸媽養育我們多麼操心,養一下動植物就能見一二。常常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爲我沒有被虐待,沒有被拋棄,身上沒有疤,也沒有動過大手術。如果我是父母,我會像《最美的時光》裏的蘇父一樣,聽到孩子會好好生活下去,就可以撒手人寰了。

小時候通過閱讀和看動畫片,我知道了人性的美好;長大以後通過閱讀、看劇、看電影以及閱歷的增長,我知道了人性不是那麼無私,人本自私,只是自私的程度不一樣而已。願我們都能在考慮到別人感受的基礎上再自私,願這個社會不是小說中結尾時描寫的那個冰冷的社會。

《變形記》讀後感2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噩夢?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蟲,但作爲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爲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爲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爲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爲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爲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爲,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要致他於死地。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說: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說: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讀後感)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人爲什麼我們自私、狡黠、冷酷?因爲懼怕我們的無能爲力。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爲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變形記》並不是只關係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着他同時又超越着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長着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首先關心的並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闆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闆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牀。格里高爾彷彿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後,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格里高爾希望的是這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後繼續讓他工作,並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僱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願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並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於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後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夥計成爲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家的機器。他之後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闆和代理,夥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可見格里高爾完全喪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後,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爲“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繫,人就無異於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後,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爲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着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出“噓噓”聲來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從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親就認爲只有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傷。父親朝着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後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爲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準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裏的傢俱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傢俱好像藉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生的一切。”她們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爾能夠好起來,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後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爲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裏,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淒涼的死去後,他的家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着椅背談論着對未來的展望”,計劃着今後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後,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爲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揹負着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生產中,存在着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於工作,成爲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爲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爲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於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藉着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彷彿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牀上變成一隻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着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卡夫卡只是講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句子,質樸自然,語調超然、平淡,並不設置懸念和衝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鬱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謬的,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境。

標籤:讀後感 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