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馬說》讀後感

觀後感1.2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馬說》讀後感

《馬說》讀後感1

馬,中華民族珍視了上千年的一種動物。從古至今,就有“寶馬配英雄”之說,更有數不勝數的名馬,楚騅、赤兔、的盧、絕影。如此種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被奴役了的生物,都喪失了應有的自由。在韓愈的《馬說》中也反映了這一點:

“世有伯樂,然後又千里馬。”果真如此嗎?千里馬始終存在,“千里”是他的內在屬性,伯樂只是可以發現這一點。如果世上後又千里馬,那麼,伯樂之前的存在都是毫無意義的。

“故雖有名馬,衹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只稱也。”千里馬和駢死於槽裏之間的馬都是馬,它們有着同等的靈魂,是同一種生物,爲何千里馬就不該如此,而普通的馬就應當如此?即使千里馬被伯樂識出,不再“辱於奴隸人之手”,又會怎樣?馳騁沙場,拼個你死我活?戴上束縛着自由靈魂的繮繩,還是金絡腦?百戰過後,被尊爲“寶馬”?僅僅如此,千里馬們仍然是被人駕馭着,奴役着,這與“辱於奴隸人之手”的馬有何區別?它們希望的是迴歸自然,而不是當一匹五花馬。即使對人來說,馬或者千里馬,完成了它們的任務。但對於馬或者千里馬,這個靈魂與肉體的真正主人,它們存在和誕生的意義是自由!無奴役!

對於人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個有才之士就非要做一介朝廷命官麼?你有真正隨從於你的心願,你的意志了麼?你又是真正自由的麼?只要你快樂,自由,在小小的.世界的任何一處,發揮着你的才能,又何必等那個伯樂來把你帶入那個不自由的世界?

自由,我們曾經擁有的寶石,它什麼時候消失了?在你渴求功名利祿之時,在你唯唯諾諾,瞻前顧後之時,在你被眼前利益驅使之時,它,自由,就像一個膽小鬼一般逃走了。

趕快去抓住它,那些屬於你的真正的有益自由!

《馬說》讀後感2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馬說》作者韓愈的觀點。

“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

我認爲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爲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於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並相遇相識。於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鑑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並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爲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爲何馬說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爲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爲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鬱鬱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於現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願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嘆息:爲千里馬悲哀,爲自己悲哀。因爲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於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於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

《馬說》讀後感3

爲什麼馬雲一直孜孜不倦地堅持“專心做一件事”呢?我從馬雲的以前的語錄中找到了答案。

一個公司在兩種情況下最容易犯錯誤,第一是有太多錢的時候,第二是面對太多機會的時候。一個CEO看到的不應該是機會,因爲機會無處不在,一個CEO更應該看到災難,並把災難扼殺在搖籃裏。

我想告訴大家,創業、做企業,其實很簡單,一個強烈的慾望就是說,我想做什麼事情,我想改變什麼事情,你想清楚之後,你永遠堅持這一點。馬雲認爲創業者既然選擇了創業,就必須一直堅持下去。暫時的失敗並不能代表永遠的失利;一時的成功並不能代表將來的成功,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在理想的道路上堅持下去,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難的時候還沒有到來,但有一天一定會到來。困難不能躲避,不能讓別人替你去扛。9年創業的經驗告訴我,任何困難都必須你自己去面對。創業者就是要面對困難。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個人(都)不要放棄今天。我認爲所有模仿的東西都不會超出自己的期望,讀到這裏,我已經明白,原來馬雲的成功並非運氣,而是實力,努力以及毅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我們正在大學階段,大學的發展對我們以後的道路有着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力將自己的專業課學好,雖然以後從事的職業或許並不一定與我們的專業相關,但至少將來會有一門技能,不管創業與否,首先必須得能獨立的生活。而且,要是大學裏連專業都學不好的話,以後怎麼能把工作做好?怎麼能創業?創業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的,首先的必須創業的品質。

所以我們從現在就開始行動,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改掉自己懶惰,拖沓等壞毛病,努力學習,爲將來的創業打下鑑定的基礎!

《馬說》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於貞元年至貞元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爲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爲“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後,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於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爲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麼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現你。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後感5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現,我與作者韓愈有着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而我的觀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讀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爲什麼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爲什麼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爲什麼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統治者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麼事而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生,《馬說》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可是他這樣光抱怨又有什麼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不放棄,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後,再次奮發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麼?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爲“伯樂”與“千里馬”並沒有先後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現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現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後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統治者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現,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爲就會被人民所廣爲傳頌,那樣,你的名氣不就大了麼?名氣大了就自然會傳到統治者的耳裏,那到時,統治者就會自己來找你的,到那時候,你還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伯樂與千里馬都常有。“千里馬”太多,而怎樣才能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現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馬說》讀後感6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從古時伯樂尋得千里馬的故事寫出了著名的《馬說》,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點。我認爲並不是這樣的。我曾讀過一篇作文,大概是這樣講的。

曾經有一批千里馬,他一直期待着伯樂來尋找到它,但卻一直不去尋找伯樂,在他等待伯樂的期間,分別有農民,工人,商人想讓他爲他們工作,跟着他們,但千里馬心高氣傲,不願意跟隨,他等了一年又一年。

終於伯樂受命尋找千里馬,來到了這匹等他許多年的千里馬面前,千里馬十分興奮,但伯樂卻頭也不回的.走了,千里馬攔住他,伯樂停下來問千里馬,你瞭解我國的地域嗎?你上過戰場嗎?千里馬都搖了搖頭說,雖然我不會這些,但是我能夠日行千里。伯樂讓他試一次,但沒跑出多少步,千里馬便已經累得跑不動了,他已經老了。

很遺憾,我替這些千里馬感到不值,她只知道一味的等待別人去發現他的才能,卻不給自己創造機會,使得他自己的才能被衆人所知。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也是無比合理的,許多人埋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令人喪失自己的時候,卻從未想過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優秀,機會總是有的,但要看你抓不抓得住,而且機會不一定會向你走來,因此,你也不一定能等來他那,但你可以走向機會,去擁抱機會。

另外我認爲等待他人發現自己的才能從而獲得機會走向成功,是一種無比無能的表現,這樣的成功是別人給的,不是屬於自己的,更何況如果沒人發現你的才能那麼難養,也是碌碌無爲,你的才華也將被埋沒,

我認爲成功需要五種條件:有才華,對自己有信心,不懂得主動展示自己優秀的品質,有一定的運氣。其中可能可能有一定的運氣,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有才華對自己有信心,不懂得主動展示自己優秀的品質,我們確實可以自己掌控的。

《馬說》讀後感7

最近幾天,我背了《馬說》一文。

《馬說》是韓愈寫的。大家肯定知道韓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時,韓愈懷才不遇,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採納。

韓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跡,並與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我覺得,最能體現韓愈懷才不遇,也最帶有諷刺意義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特長也就顯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內含意義是:我韓愈,雖然有許多才華,許多智慧,但不給我一個機會,不給我一個展現才華的舞臺,我有再多的智慧也展現不出來。想要和平常的人一樣還辦不到,怎麼可以要求我能夠爲你解除憂愁呢!

我突然由韓愈想到了一位同樣是懷才不遇的另類奇才——東方朔。他是漢武帝身邊的一位弄臣,十分搞笑,他曾說過“我爲什麼不哭呢?躺着的是屍體,立着的是墳墓,我來到一片墓地裏,怎麼能不不哭呢?”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方朔是一位“相聲演員”。但真實的東方朔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東方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寫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他在文章裏也曾寫道“我懷才不遇,我那樣做是爲了親近漢武帝。”

由韓愈的這個文章,我突然覺得引申到現在正合適。現在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根據他人的特長來使用。就像《馬說》中所說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樣。

哎,伯樂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麼一點點,很難碰上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馬說》讀後感8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於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此文是寫“千里馬”因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千里馬”,從而導致“千里馬”被埋沒。在從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後,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從中人們不難看出《馬說》這篇文章不僅對封建社會這種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抨擊,同時對現代社會也也做出相應的影響。現代人們對人才的判定並非從能力上去評價或認可,而是從身高,外貌及身家背景去衡量一個人的地位。證明了現代有了以貌取人等醜陋的心態,才致使有些有才能的人因身體有些缺陷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工作和平等的對待,才使得有才能的人流失,從而被那些無能而身家富厚的公子替代了,才使得社會上有那麼多不良的現象出現。

但是,一個人真正有出人的才能,並非一定得靠“伯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更加出色,到時候,是是沙子也會發光的。

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後感9

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裏人們所說的“千里馬”通常是指那種德才兼備、有才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於世間的伯樂不常有,就這樣,即使是千里馬,最終也只能被埋沒。

在《馬說》裏可得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便是導致“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比如一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和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同時受聘於一家公司,不善交際的研究生只懂埋頭在事業工作中,而不懂與上司套近乎,善於觀顏察色的大學生卻很會對上司溜鬚拍馬,阿諛奉承。就這樣,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學生,而忽略了那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沒能提供更好的舞臺來讓研究生髮揮他的聰明才智,由此而埋沒了很好的人才。同樣的條件,不同的.個性和人生觀決定了各人不同的命運。

都說“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問題是出在千里馬總是不能出現於伯樂的視線範圍內,而導致“懷才不遇”的情況很無奈地重複出現,並由此衍生很多人間悲劇,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很多事的健康發展。歷數古今中外,多少賢人志士,由於無幸遇到伯樂,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過原本可能輝煌的一生。

因爲統治者的不識人才,纔會引發人們的疑問:“其真無馬耶?”其實,這不過是他們不知道罷了。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來表述千里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讀了課文後,我希望天下的統治者能夠學會善於識別人才,不要讓千里馬懷才不遇伯樂的慘劇屢屢重現。我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也一樣常有!

《馬說》讀後感10

韓愈不愧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數百字寫出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但,這對於馬兒,是否有些公平?

人類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便是征服了這豪邁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着疆場的辛苦,同享戰鬥的光榮;它和主人一樣,有無畏的精神;它的馴良不亞於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剋制自己的動作;它爲滿足主人無保留地貢獻自己,儘自己的一切力量爲人類服務。

上面所說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馬,是天然品質被人工改進後的馬,是從小就被人養育,後來又經過訓練,專爲供人驅使而培養出來的馬。然而這樣的好馬,它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種動物被馴養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羈絆,它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活潑些了。

天然的'卻比人工的美麗得多。看看那些生活在南美各地的馬匹吧,它們行走奔馳着,它們跳躍着,不受拘束,沒有節制,不因受到羈勒而自豪。它們不屑於受人類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沒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沒有任何庇廕。它們呼吸新鮮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爲壓空間而禁閉它們所提供的空氣,要新鮮得多。所以那些野馬比家馬來得強壯和輕捷。因爲,它們有大自然給予的美質,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人類擁有的家馬,僅是技巧和妍媚。

其實,從一匹馬的角度來看,自由纔是最寶貴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樂,也不管它在幹什麼工作。一匹具有高貴品質的馬,恰恰是馬性喪失得徹底的馬。馬的悲劇,不是因爲他們沒遇到識馬的人,而是因爲它們本不該遇到人。它們一切的變化開始扭曲,而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爲自己,是因爲人。

韓愈一生在政治上的無所作爲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馬說》告訴我們,韓愈的本性是自由、豪邁的,他受不得約束,他本該屬於一片自由的天空。

《馬說》讀後感11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們廣爲傳贊,而韓愈卻借千里馬不被發現的悲慘遭遇鳴不平之音。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飽,力氣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來,千里馬,之所以叫做千里馬,因爲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雖說食不飽,力不足,但若竭盡所能,必定能顯示其與常馬的不同之處。

古語云:“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千里馬與常馬必然會有巨大的差別。在僅有的資源和基礎上,跑出與常馬相同或比常馬更遠的行程。才能顯示出其步驟不凡,日行千里的與衆不同。若是如此,還會有人感嘆道:“天下無馬嗎”?

在當今的社會裏,人才濟濟,才人輩出,不由生疑,爲何唯獨千里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爲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毛遂自薦的推薦過自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他們爲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時不時的無病呻吟,鬱鬱寡歡,安於現狀,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會在自己的馬棚中說幾句“誰主沉浮”之類的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怨“食馬者不識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現在的僅有的資源去展現自己的才能,卻是早早的放棄,只知一味的等待伯樂去找自己,這談何容易呀!我想當伯樂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馬了吧!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

在這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抓住機遇,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對我們有利的資源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振奮起來,發掘自身潛能,讓自己這匹千里馬不會埋沒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

標籤:讀後感 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