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中華文化讀後感集錦15篇

觀後感2.1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華文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中華文化讀後感集錦15篇

中華文化讀後感1

夜已深,天空中鋪滿了繁星。我還在書桌前不知疲倦地讀着《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幾個小時過去了,不知不覺已經翻到了最後一頁,但我的腦海中卻像電影般放映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悠悠歷史,中華民族創造的無數的輝煌成就。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人物們創作了許多著作流傳至今: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孫子兵法》等。中國古代的一些發明還傳到了西方——那就是“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

《少年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令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講述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樣子,下決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的目標是使中華崛起,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雖然這個目標在他的映襯下顯得十分渺小,但我會努力地實現它。中國書法是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被讚譽爲:“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現在的書、材料都是由打印機打印,不用手抄,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書法的用處越來越少;然而,我卻不這樣認爲,我想把這項傳統文化學好,想把這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現在的我天天練書法,但還是不夠美觀。要是參加比賽的話很難得到高級別的大獎,所以我要堅持不懈地練。我多麼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捧着我的書法作品去領取獎勵呀!上個學期,在學校的硬筆比賽中,我已準備充分,但還是隻得到了二等獎。不過,我不氣餒,心想,別人可以得一等獎是他們刻苦練習才寫得好,這一等獎其實是證明了他們刻苦努力的結果,是一種榮耀,只要我不放棄,堅持練習,一定能不斷進步的。所以我現在要加把勁兒練習,爭取下一次比賽名列前茅。機會終於來了,去年暑假的時候,得到廣西要組織開展西南部賽區的書法比賽的'消息後,我就努力、不停地練,最後雖然只得了三等獎,卻讓我感受到了努力的收穫,也讓明白練習書法不僅僅是爲了參加比賽獲得大獎,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快樂。今後,我要像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一樣,爲了自己的目標努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書雖然已經讀完了,但是思考還在繼續,書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我回味無窮。

中華文化讀後感2

一個靜靜的午後,我坐在教室內閱讀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屋外滴答的雨聲像一首小曲,悅耳動聽,將我的思緒帶到遙遠的北宋時期。

“大人好久不見,小弟範鎮從許州來看望大人,大人別來無恙啊?”一位穿着整齊的來客彬彬有禮,問候主人。“託範兄的福,一切安好啊!快請到寒舍飲茶吧。”一位穿着樸素的官員在屋外迎客。

“範兄請坐,不知遠道而來爲何事啊?”範鎮打量着主人家的設施,又去房間看了看,感慨道:“哎——不爲別的,只爲看望你,你爲官清廉,日子過得如此清苦,何必呢?你那牀被子……太寒酸了,夜裏不耐寒啊!”主人微笑着雙手作:“多謝範兄關心,這牀被子早已習慣,至於清苦倒不覺得,現在的生活對我而言很滿足了”兩人促膝而談,把酒吟詩,直到深夜。次日,範鎮返回許州,他讓夫人做了一牀被子,託人捎給主人。主人非常感動,在被子是用隸書端正地寫到:此物爲好友範鎮所贈。他蓋着這牀被子直到去世。他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光。

司馬光一生都過着及其簡樸的生活,一貫粗茶淡飯,就是招待賓客,也只有三五個菜。我的思緒被拉扯回來,翻看整本書,寫的就是中國歷史精神。滔滔黃河孕育着中國文化,滾滾長江養育着華夏子孫,巍巍長河記錄着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變遷,雄偉的兵馬俑展現了民族力量,悠悠的編鐘奏出了神州樂章。

老祖先留給了我們寶貴的歷史與文化,節儉是一種財富。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復興,必須要學會節儉。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說水少用些,錢少花些,電視少看些。節儉往小說,一張紙,一度電;往大來說,自然資源等等。生活中,很多人請客吃飯,點的是好幾百的酒,吃的是價格不菲的菜;有人洗完手後任水龍頭“嘩嘩”地流水……。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中國,雖然有強大的.實力與富饒的資源,可是鋪張浪費不應該是中國人的“專利”。難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隨便浪費嗎?更讓人痛心的是,許多人好面子,不願打包,請問面子能值幾個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固然很好,但是咱的老根不能忘卻呀!

道德修養就要從節儉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今天你節儉了嗎?中華文化承載了無數人的心血,它源遠流長。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了這本書,我懂了許多。

中華文化讀後感3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度,無數文化和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去學習,而人人都要做的,那便是,傳承。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爲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鬆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橫眉冷對的`魯迅……他們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外不衰執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鬥,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爲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傳承,在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見證。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馬俑則是君王的追求與宏大的志向。在觀賞中,我們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們對文化的保護,八國聯軍侵華洗劫並燒燬了圓明園後,近年來不少愛國人士本着對文化的保護正在追討十二生肖首,歷史讓我們銘記,時刻敦促我們對人生責任與義務的正確認知。

回望歷史,明確自身責任。唐太宗曾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存在,更多的是來時刻警示我們,以古比今,明確時代青年的責任。王昭君嫁至匈奴爲和解漢匈關係,維護和平;張騫通西域爲促進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繁榮;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也都是爲傳播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每個人都承擔着時代的責任,無論爲民族還是國家,都是我們所景仰的。或許我們在這一秒承擔了一定的責任,下一秒就會改變甚至民族或國家的命運。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然而,要承擔遠方的責任,首先還是要明確歷史責任,不斷提升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偉大的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一切,都是我們值得學習並傳頌的。倘若沒有盡到歷史賦予的責任,傳承便會隨時間一起慢慢流逝掉;傳承文化,便是夯實人生大廈必不可缺的基石;傳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義,爲了民族的美好未來奠基。

中華文化讀後感4

“我們,是中國人。”

短短的六個字,卻深深地、深深震撼了我。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小書,我眼前浮現出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曆史,那光耀百代的文化成果令我驚歎,如此燦爛輝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無疑是歷史長河中奪目的智慧結晶。

中國首先以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著稱,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從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如今的隸書、草書、楷書,漢字一直以一種獨特的神韻吸引着我們。

記憶裏,在媽媽親切指引下,我早早地與漢字結下不解之緣,童語中熟稔了“上中下,人口手”,長大後,我開始學習書法,在這奇妙的墨韻世界裏,感受到了漢字之美:古樸長的隸書、行雲流水的行書、揮灑自如的草書、優雅嚴謹的楷書……我沉醉於她母親般的魅力,似乎與我的血脈相連,難以割捨。

你看:一個個漢字構成了多彩的詩詞世界,當中有“兼葭蒼蒼,白露爲霜”的美妙意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還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高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非凡想象……這是漢語獨有表達,而豐富的文學體裁,《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則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學的奼紫嫣紅、瑰麗璀璨。

但在這個物質文化空前發達的時代,人們與美麗漢語的感情似乎漸漸淡化。隨着計算機的普及,更多的中國人選擇使用鍵盤書寫,而流傳了幾千年的漢字在人們的筆尖下變得生疏和躊躇起來,以至有人驚呼:‘漢字危機’來了!的確,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安靜地執筆書寫、吟誦詩文呢?

我喜歡看兩檔節目:《中國漢語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它們都以一種讓現代人較易接受的方式,讓我們深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受益匪淺。著名學者葉嘉瑩如是說:“中國古典詩詞是寶貴的文化瑰寶,若不盡到傳承的責任,上對不起古人,後對不起來者,我一生一世都熱愛古典詩詞,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教師,仍然要教古詩詞”

其實,傳承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專家學者們的責任,更是全體中國人的責任!“全世界都在學講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我們說的話,讓全世界都認真聽話。”是的,只要我們繼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總有一天,孔夫子的語言會成爲國際的流行語,世界都會是我們至美的精神家園!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中華文化讀後感5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熱情澎湃,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自從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後,我更加爲祖國這條龍的精髓而自豪。

我們的眼睛裏看着的是祖國偉大的身軀,我們嘴裏吟唱着的是儒雅的詩詞歌賦,我們的骨子裏流淌着文化先人的血液,這些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更是祖國這條觀聞世界上下五千年的龍的脊骨。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仍氣宇軒昂地挺立着,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然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聲似乎還在長城底下悽婉悲慟,縴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這其中沉澱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貼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於世人。

可是,那些被人遺忘的文化呢?

那呈長菱形的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婦女專用文字,可如今熟知的人卻少之又少。那曾風靡一時,奇特絢麗的皮影戲,如今也無人再知道戲藝人的“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輝煌歷史。

在我的記憶裏的那些輝煌歷史早已暗淡無華,甚至戲院也破舊不堪,彷彿一位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難道我們這些被稱作“炎黃子孫”的人就要看着那寶貴的文化從歲月中逝去?不,我們不認可!丟了這些國粹,我們的祖國這條龍就如沒有血肉般!

慶幸的是在我們的身邊,還存在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衛者。還記得我們這兒的一位已到暮年的老人,他是我們這兒有名的皮影戲戲師。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裏,他總會搬出他珍藏的皮影戲舞臺,重新上演一場叱吒風雲的戲曲,用自身的行動來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並且不遺餘力的把戲曲精華交給那些好學的年輕人。

可守護中華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像這位老先生一樣的守護者,更需要新鮮的,迸發活力的血液!看,白髮蒼蒼的老人亦能如此,我們作爲新一代的莘莘學子,又怎麼能袖手旁觀!但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閱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一書之後就啓發我探索到了很多答案。

我們可以尋訪那些藏在民間偉大的文化傳承人,用心去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並努力成爲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把先人的智慧的結晶孜孜不倦的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可以積極的投入保護文化遺產活動中,組織一些志願者,走街串巷的把文化古物、精神遺產的歷史記錄下來,並和政府商議對這些文化實施怎樣的保護。

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力量,在博客、空間上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文化,讓身邊的人甚至海外華僑重新對文化的傳承有所重視,呼籲更多的人保護文化遺產。

讓我們攜手起來,共同努力,一起貢獻出那點微薄之力保護並傳承那如今少之又少的“龍的脊骨”吧!讓我們中國這條龍更加神武飛翔吧!

中華文化讀後感6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爲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爲基礎,以五十餘年的發展爲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中國之所以成爲文明古國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爲中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勝數,例如:中國陶瓷、四大發明、文房四寶、皮影等。今天,我們就着重說一說文房四寶,所謂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筆:因爲王羲之的緣故,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造紙的狀況,並對四紙做了說明,給予很高的評價;硯:墨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中,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纔會健康地朝多元化發展,才能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可現在在“洋節”風靡,而傳統文化卻逐漸被人們淡忘。清明節還有誰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只是去墳前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誰會安靜地在家包糉子呢?中秋月圓之夜,又有誰和家人一起愜意地坐在院子中,吃着月餅,擡頭賞月呢?

中華的傳統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社會中日益冷清,這些現象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重視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無形的財富,傳統佳節蘊含着中華傳統文化因子,這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文化講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整個民族不斷棄舊圖新,不斷改革創新,文化傳統在不同的時代延續,變化和發展。中華文化在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中綻放出奪目的絢麗光彩。

科技條件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蘊含着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着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

陽光照透每一顆塵埃,耳邊卻傳來了來自千年前的呼喚。是誰在吟誦:牀前明月光的故鄉情;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腸斷白瀕洲的思念之情;蝶戀花的愛慕之情。

破茅草屋前的杜甫含淚辛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汩羅江前的屈原“半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鬱鬱寡歡壯志難酬的心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不乏優秀的:鞭躂黑暗,它刀刀帶血;憧憬光明,它聲聲不倦;刻畫人生,它句句有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薪火相傳。

文化是民族的,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大家庭。讓我們把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到世界上,爲弘揚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代代相傳,保衛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家園!

中華文化讀後感7

週末,我上街購物。突然,烏雲密佈,天氣驟變,我匆匆忙忙地往家裏趕。

騎到一個小區附近的時候,我看見了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上,身後還有一把歪倒的輪椅。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車看着那個老人,只見他手臂支在地上,略帶肥胖的身體艱難地扭動着,還帶着微微的呻吟聲。卻始終爬不起來,我剛想下車去扶他,腦海中卻突然閃過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畫面,再看看眼前這位老人,心想:他會是訛人的老人嗎?扶,還是不扶呢?此時我的內心異常矛盾。天下起了毛毛細雨,有點冷,而我的心,好像也是冷的。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老人還是沒有爬起來。環顧四周,我發現在這條新建成的街上,除了我,就只有店門口的兩個小夥子了,而那兩個小夥子也像我一樣,看着老人。嘴上在說着什麼,卻沒有出手相扶。這時,一箇中年人騎着一輛摩托車開了過來,他偏頭一看,正好看見了那個摔倒的老人,連忙停下了車,就地停放一旁,不假思索地向老人跑去。看到那個中年人去扶老人,我和那兩個小夥子也急忙過去幫忙,幾個人吃力地架起老人肥胖的身軀,再擡起他癱瘓的雙腿,我幫忙按住那輛亂跑的輪椅。齊心協力地將老人扶上了輪椅。中年人將老人推進了小區老人的家裏。而我看見被中年人遺忘的連鑰匙都沒有拔的車子還在那兒,便在一旁守着,直到中年人返回來。

“扶不扶”漸漸成爲了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話題,扶還是不扶?也成爲一個艱難的抉擇。尊老愛幼、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從20xx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後,無不引起國人的反思。扶還是不扶?扶了又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誣陷,值得思考。如果盲目地扶了,會不會和那句經典的臺詞“扶之前是開大奔,扶之後是騎二輪子”一樣呢?南京彭宇案、重慶萬鑫案、天津許雲鵬案……一系列的案例接踵而至,讓扶不扶再一次成爲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次,我和小夥子都猶豫了。因爲“扶不扶”已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想。這次,中年人毫不猶豫的行爲猶如醍醐灌頂,使我恍然大悟。是啊,我怎麼忘了,老師曾經告訴我們:“‘人’字的一撇一捺緊緊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好像是我們大家,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幫扶的。”

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雨水遮擋了我的視線,但我的內心卻逐漸清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腦海浮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伸出援手,播撒愛心”等語句縈繞耳畔。我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我相信,大雨過後,天更藍,水更清;我相信,老人是可以扶的!

中華文化讀後感8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薪火相傳,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更應做一個更好的傳承者、踐行着,實現我們的中華夢復興蒙。

我的家鄉—山東臨沂,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一片紅色熱土,中華文同樣在這裏刻下了深深痕跡,灑落在城市的街頭巷尾,鐫刻在每個人的心裏。

百善孝爲先,中國是極爲重視孝的民族,孝是古今做人的基礎。詩經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有孝的人歷來爲人所銘記和尊崇。在我們臨沂的大客廳—人民廣場就佇立着王祥臥冰求鯉的雕塑。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臨沂。爸爸很小的時候就給我講過,告訴我從小就要尊重老人。我想凡是臨沂本地的同學也無不知道這個故事吧?今天的王祥懷抱冰鯉靜靜的站在那裏,默默注視着路過的每一個人,傳遞着一種力量,感染着每一個在其面前審視的人,使人有所感念和思考。每次去經過,都會遇見年輕的父母在向身邊的'孩子講述着這個感人的故事。除了王詳臥求鯉魚,中華最有名的二十四孝中發生在我們臨沂的還有負米養親(孔子學生子路,魯國人,今平邑人)、單衣順母(孔子學生閔子騫,魯國人,)、齧指心痛(孔子學生曾參,魯國人,今平邑人)、戲綵娛親(春秋末期隱士老菜子,居蒙山之陽)、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郯國人,今郯城人)。、聞雷泣墓(王裒,三國魏東莞人,今沂水縣人)。這些故事個個耳熟能詳膾炙人口。正是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行爲構築了我們中華文明的基礎。

今天孝道依然是我們要身體力行的,時代不需要我們學古人那種驚天動地的孝行,也不要要求我們拋棄獨立思考,凡事爲父母命是從。只要我們實時感念和體會父母爲我們的點點付出和關愛,讓我們能看得到每個冬日裏,當天還是漆黑冰冷,我們躺在溫暖被窩裏而不願早起時,媽媽不知何時早已爲我們準備好了可口早餐;聽得到我們已經早睡下,不知何時爸爸爲家庭打拼而晚歸的敲門聲;看得到爸爸再忙也會送們入學,盯着我們的背影,而那略有滄桑臉上依然面帶的微笑和欣慰;聽得到我們已經走了很遠,但媽媽句句隨風而來的千囑萬嚀。

我們自覺已經羽翼漸豐,我們已經在大步跨入屬於我們的征程,但背後總有一雙註釋着我們的眼睛,相隨相伴。孝對我們現在就是體諒和感恩,我們努力健康快樂,我們努力學業有成,我們努力做力所能及,我們大聲或含蓄表達着我們的愛,迴應着受到的關懷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最好的孝。

父愛是山,母愛是水,山是我們的依靠,水是我們的滋養。中華孝道由我傳承和發揚,光芒永照。

中華文化讀後感9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當我看到《節日習俗多姿多彩》這一章時,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現在我眼前了。

記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剛回到老家的村口,就遠遠地看到了村頭農貿市場的一塊空地上圍滿了人,最愛湊熱鬧的我,馬上跑過去鑽進了人羣中,呵,原來是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堂哥在寫對聯呢。我連忙大叫了一聲:“哥哥,我回來了。” 堂哥聽了,停下手中的筆,微笑着說:“你回來得正是時候,快來幫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紅紙續長一些。”旁邊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哥哥早已在做着這項工作了,我也跟着那位大哥哥一起做。這時堂哥寫好了一副對聯,只聽見堂哥說:“張大嬸,你的寫好了,放到旁邊晾一會兒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趙大媽,你們的已經晾乾了,拿回去吧。”看着他們把對聯拿走了,我着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們還沒給錢呢。”哥哥說:“去,給我拿紅紙來。”我只好去拿了一張續好的紅紙給堂哥,堂哥又開始揮筆書寫了。就這樣,寫好晾在一旁的對聯,陸陸續續地都被領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東西,拿着最後兩副對聯,我們一起回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堂哥:“今天寫的對聯,都是免費的?” 堂哥笑着說:“你不都看見了嗎?快點走,回去還要貼對聯呢。” 我說:“急什麼呢?你爸和我爸他們肯定早已把對聯貼好了,還用得着我們幫忙嗎?” 堂哥笑着說:“你就知道偷懶。”

終於到家門口了,堂哥卻拉着我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家小院前,堂哥大喊了一聲:“李大爺,除夕飯菜弄好了吧,我們來給您貼對聯了。”李大爺笑呵呵地迎了出來,連聲說:“好,好,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我們一邊貼對聯,堂哥一邊對我說:“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爲節日增加了喜慶氣氛。從古至今,春聯都是從右往左唸的,春聯還分爲上聯和下聯,上聯爲右,一般以三四聲結尾,下聯爲左,一般以一二聲結尾,這樣念起來才朗朗上口。上下聯可不能貼反了,要不然會讓人笑掉大牙呢!”

我默默地聽着堂哥的話,想着堂哥今天的所作所爲,原來,中華文化不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還聯結着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當我們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近中華文化時,才能領悟到它的獨特之美。

中華文化讀後感10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而光輝的文明歷程。自古以來傳統文化就是一本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在我剛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就發了一本漂亮而精緻的書——《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寫成的.。開始時,我只是隨隨便便地讀一下,但是,在每日的經典誦讀中,我漸漸發現文中內容雖短小,但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先賢風範,一個個小故事生動演繹着國小生應該恪守的行爲規範,並且我還發現原來身邊就有這樣良好品質的人。

記得一個星期天,我去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我飛快地向奶奶打個招呼,就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邊啃麪包邊看電視,一不小心手上的麪包突然掉到地上,我看了看,撿起麪包,飛快地跑向垃圾桶,正準備往裏扔的時候,奶奶連忙按住我的手,說:“文聞,這並不髒,只要吹一吹,就可以吃了。”說完,奶奶就把麪包遞給了我。我什麼話也沒說,只是嫌棄地看了麪包一眼,再也沒有吃。

開始吃飯了,我像廚房奔去,這時,爸爸叫住了我,說:“吃飯前要洗手,不然會生病的!”儘管我恨不得快些吃到飯,但我還是更怕生病。於是,我連忙跑到水龍頭旁。就在我正要開水龍頭時,奶奶又連忙叫住我,說:“水盆裏有水呢,不要開水龍頭!”我聽了心裏怒氣衝衝地想:這根本就是不讓我用水龍頭裏的水呀,真是個小氣的奶奶!”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這並不是奶奶小氣,而是奶奶很節省。再說那麪包還可以吃呀,水盆裏的水不是和水龍頭裏的水一樣嗎……總之你是誤會奶奶了!”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弟子規》中的話語忽然浮現在我腦海,對飲食不挑剔,知道自己過錯就欣然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不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生活儉樸的堯》這則故事裏,堯用土碗盛着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談天下事,各部落首領再也不講排場了。今天,爸爸、奶奶不正用他們的言行告訴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我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鼓起勇氣,站在奶奶面前,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應該誤會您。”

傳承中華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同學們,讓我們繼承併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在綿延萬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葉文化扁舟。

中華文化讀後感11

我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好奇心驅使着我,翻開書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是它讓我知道了文化成果的燦爛輝煌,也是它讓我懂了文化血脈的源遠流長。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從諸子百家到四大發明;從四大名著到數學醫學;從書法繪畫到建築水利。孔子、老子、李白、曹雪芹……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史冊上寫下了閃光的名字。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顏回煮飯敬師”這一小故事,說的是:孔子和學生周遊列國時在路上被困,一連幾天沒飯吃,孔子用睡覺來忘卻飢餓。大弟子顏回見老師捱餓十分憂傷,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向人乞討,終於要回了一些米,卻在煮飯時碰到了炭灰,但他卻把落了灰的飯自己吃了,留下白白的米飯給孔子吃。孔子知道了此事,很是感動。

這個故事雖然是件很小的`事,但卻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親人、尊師重教。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醫院看病,等待的時候,看到有個年輕人揹着一個老人來看病,看着年輕人額頭豆大的汗珠往下滾,真是替他心急,沒有座位,他就那樣一直揹着老人不肯放下,後來,好心的醫生見他辛苦,就先給他看了,後來才知道,那老人是他的父親,病了很多年,無法下地走路,他就從一樓一直背上三樓,老人還誇他一直照顧他,沒有放棄他,送他去養老院。在場的人都誇他孝順。但他說,這是他應該做的,不值得表揚。

但我認爲年輕人的行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做大事,賺大錢,但也不能忘本。百善之首,以孝爲先,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還談什麼品格,談什麼美德呢!

身爲國小生的我們,雖然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但也沒體驗過挨餓受凍的日子,我們都是生活在父母的保護罩下,卻沒有真正理解過他們的用心良苦。有時候爲了一點芝麻大小的事,就和他們鬧脾氣,真是太不應該了。我們應該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多顧慮一下他們的感受。傳承中華美德,要從孝敬父母開始。要做一個在家孝順父母,在學校尊敬老師的好少年。

傳承中華美德,更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成爲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中國人。

中華民族只要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中華文化讀後感12

今天我又捧着我的"良師益友"——《傳承中華文化》這本書,利用課餘時間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頗有收穫。這本書裏面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記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有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有百讀不厭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豪邁奔放的詩歌,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建築藝術,有衆所周知讓我們引以爲豪的四大發明……每個故事都向我展現出了不一樣的一面,不一樣的道德主義。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強不息,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范仲淹長大後,到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讀書認真刻苦,分秒必爭,5年的時間竟然不曾脫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讀感到昏昏欲睡,把水澆到臉上醒腦提神。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太陽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不但領悟了六經的主旨,還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對當今社會,必須刻苦用心學習。我爲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爲而深感內疚。

於是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過去我是個頑皮的孩子,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到學校就跟一羣同學討論穿着打扮、談論玩手機的樂趣;上課時人在教室心在外,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趁機大驚小怪、亂喊亂叫,有時還會盡出洋相,逗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每次老師佈置作業抄寫生字,多數同學寫完了又讀了十多次,我才寫了不到一半歪歪斜斜不太像字的字;聽寫就更不用說了,每次上交的都是乾乾淨淨的'空本子;再看看自己的作業吧,可惜我的老師說看不懂,甚至還要請我當翻譯;每天放學到家,奶奶都把可口的飯菜做好了,我急忙吃完飯,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遊戲,總之就是厭學。每天都是這樣虛度光陰,我的學習成績,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第一,老師拿我沒辦法,媽媽也爲我感到傷心。學習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讀書的精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我決心改掉缺點,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了。

“要認識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見賢思齊,從小事做起。”書中的這句話說得特別好。對我特起鼓勁。從今天起,我一定要痛改前非,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范仲淹爲榜樣,刻苦學習。上課時,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有不懂的虛心請教,按時完成作業,遵守紀律,放學回家幫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多抽些時間閱讀課外書,學習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要懂得惜福,在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好少年。

中華文化讀後感13

千年的風吹散了千年的往事,千年的水沖走了千年的記憶。但歷史的印記,文化的傳統,卻註定要烙在中華民族的生命裏。

從數千年前江心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湄《詩三百》的婉轉悠揚;從唯美的楚辭規整的漢賦,到唐朝多姿的詩歌,再到江南女子執紅牙響板輕歌曼舞搖曳出的宋詞;從南山下草長鶯飛的桃花源,到西湖濛濛煙雨中的一把油紙傘。

飛雪洪泥映時光,歷史滿滄桑,一曲悲歌訴衷腸,春秋歌未央。

你是否知道,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

當你沉迷於紫薇的那一句“山無棱,天地合,乃敢於君絕。”你是否知道樂府裏那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你口口聲聲喊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於《漢書》中的“修身好古,實事求是;”當你“哈韓”“哈日,”迷戀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你是否知道《山海經》裏的神話故事,知道崑曲的歷史,知道十二木卡姆的聲音……

傳統文化的美,在於它的歷史,它是先人們的精神積澱,是千百年來的傳承。

而在今日,在這個充滿利益、熱鬧繁華的時代,歌聲裏的故鄉卻在漸漸遠去。我們像迷路的孩子,回頭張望,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氤氳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今又何在?

在今日,君不見元宵燈節淡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我們只從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東風破》裏才驀然感受到古典的美。

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爲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歸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說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讓我們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爲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中華文化讀後感14

最近,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課外書,其中的內容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很深。特別是當我讀到《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後時,文中的主人公范仲淹小小年紀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自強不息,人窮志不窮,發奮讀書,終成爲一代宰相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寫到范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只能到寺院的僧房去讀書,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之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但他毫無怨言,每天凌晨雞鳴就起牀攻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睡。讀到這裏,我不禁捫心自問:古人小小年紀尚且如此,作爲新中國的國小生,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要學習范仲淹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如今我們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雞鴨魚肉是家常便飯,而且每天還有零用錢花;學習條件更是不用講,上學讀書由國家統一安排,不用交一分錢,學校的教室寬敞明亮,裝有電燈、電扇……。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學習呢?可如今天的我,偏偏就做不到,真是慚愧呀!有時上課開小差、搞小動作,不認真完成作業,上週語文老師佈置我們背誦的課文,我現在都還沒背下來。回到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平時父母叫我幫忙做些家務,我也總是推三拖四,很不情願,一心就想着玩。現在看來,真是太不應該了,與范仲淹相比,我的生活條件不知比他好多少倍,可我卻不懂得去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想從今往後再不能這樣了,在學校要認真學習,在家也要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我們要學習范仲淹心靜如水,心無雜念的學習態度。文中提到有一次皇帝路過范仲淹的學校,全城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的.去看皇帝,可是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讀到這裏,我不得不對范仲淹產生敬佩之情,而且自愧不如,這種堅定的學習態度真是太難得了,很值得我去學習。想想現在的我,下課鈴一響我就坐不住了,人在教室心卻不知飛到了哪裏。晚上在家寫作業的時候,心卻老想着電視。我想以後再不能這樣了,要像范仲淹一樣,能禁得起誘惑,用平靜的心態去學習。

讀了范仲淹的故事以後,我的生活和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有遠大的志向,不能人窮志氣短。我立志要像范仲淹一樣,發奮學習,長大後能夠成爲一個國家的有用之才。

中華文化讀後感15

今天,我認真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其中,尊師愛親這一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一個故事《顏回煮飯敬師》。

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好幾天都沒吃上飯。大弟子顏回看見老師很餓,於是向人乞討。等他回來做完飯時,孔子也剛好睡覺醒來,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便跨出房門。只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見了又高興又生氣。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大碗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做好了,請老師進食。”這時,孔子說:“我在夢中見到了去世的`父親,我要用它來祭奠他老人家。”顏回把米飯奪去,說道:“不行!這米飯不乾淨,剛纔煮飯時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後來,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飯抓着吃了。”孔子聽了這番話,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尊師愛親”四個字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給我講的遠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親有點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學,母親就會在後面遠遠地跟着,上課時,一直站在校門口扒着鐵柵欄向裏面張望。小表舅從來不出教室玩兒,因爲一到下課,同學們就會對着母親說說笑笑,雖然很遠,可是小表舅總能清晰地聽到大家的小聲議論。

一天,老師把小表舅叫到一邊,問:“爲什麼最近悶悶不樂?”小表舅說出了實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記得嗎?有一次,別人送給你的媽媽一根冰棍,她捨不得吃,跑回家裏遞給你吃。你應該爲有個好媽媽而驕傲。”

老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小表舅的心,從此他幫助母親幹活了,掃院子、餵雞,還給母親紮了一個小辮子,母親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解下辮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學習更加努力了,他不僅要感謝母親,也要感謝老師的理解和開導。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師愛親”是草原上成片的美麗花朵,有同學們向老師敬禮問好的禮儀之花,有兒孫給爺爺奶奶打洗腳水的孝親之花,有父親爲病重孩子捐獻器官的慈愛之花,更有廣大人民爲貧困家庭捐款的博愛之花……想着想着,我的內心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我激動萬分,爲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而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