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

觀後感1.8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

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1

暑假我細細閱讀了由竇桂梅校長著的《回到教育原點》,收穫真的很大,覺得讀一遍不夠,想買下這本書,把它收藏起來,以備今後反覆品讀。

這本書的內容很廣,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有關於老師讀書的,有關於課堂教學的,有關於教學反思的,有關於聽課評課的,還有關於學校領導管理的,太多了!看了以後感悟很多,我深刻認識到自己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有太多方面要提高,現在我就關於讀書和課堂教學兩方面來具體談談心得體會。

一、關於老師讀書

看了竇桂梅校長的書,我更加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在書中她提到:“讀書是教師的本分,也是教師保持智慧鮮活,散發人文氣質的唯一途徑。”她還說:“閱讀,要回到經典。沒有閱讀過名著的心靈是粗糙的,沒有被感動過的情懷是枯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名著洗禮過的人,也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閱讀史成就了他的生命發展史。”她建議我們看各種類型的書,還給推薦了一些書,如:《紅樓夢》、《約翰﹒克利斯朵夫》、《哈姆雷特》等文學類的.,《童年的祕密》、《給教師的建議》、《教育漫談》、《教育人類學》等教育類的,還有小說:《吶喊》、《紅字》、《復活》、《平凡的世界》、《紅與黑》、《簡﹒愛》等等。對於經典,要反覆地讀,來回地品。

紛繁複雜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思維方式的轉型,人際關係的刷新,碰得我們暈頭轉向。要學習的太多了!拒絕學習沒有理由。身爲教師,總要把“教書育人”放在心坎。我們的責任重大,特別是語文老師,是語文的化身,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教參的一畝三分地上,要通過廣泛的文學、歷史、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豐富閱讀,在打開自己閱讀視野的同時,也打開學生的言語智慧的視野。

回想以前的日子,天天從早忙到晚,特別是既做班主任又做語文老師的我,有時忙得連作業都沒有時間改,更不用說抽時間看書了。沒有時間看書呀!!說實在話,這些年看的書太少了,教學能力沒有多大長進,專業素養也沒有明顯的提升。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有時覺得心虛。

沒有時間看書?看了竇校長的書,我覺得這是自己不熱愛看書的藉口。如果你熱愛看書了,一定會想方設法擠時間看書的,越看會越有味。不是真正愛看書的人,一有時間肯定會去幹自己喜歡的事來放鬆自己。竇校長說:“讀書相當於精神美容。”我是一位女老師,要美容,這個沒有任何化學成分的美容,我一定要參與進來。在暑假裏,除了看這本《回到教育原點》,我還看了《班主任能力修煉》、《清歡玄想》和一些雜誌,有的書看起來有些痛苦,但必須要看了;有的書讓我心靈平靜,明白人生哲理,真是精神美容師!我已下定決心,不管再忙都要“美容”——看書!看經典的書,讀兒童經典,讀文學社科經典,讀經典教育書,這些書會像巨人的肩膀,爲我提供登高望遠的平臺,讓閱讀成爲我的一個習慣吧!

二、關於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方面我一直有許多的困惑。一個專家說東,一個專家說西,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平時的課堂還好,自己和學生可以比較投入,上得實在,效果較好。一輪到上公開課,我就沒有什麼底氣了。上完課後,很多老師都對我的課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我自己也覺得公開課上得不夠好,不夠有深度。

這次看了竇校長這本《回到教育原點》,裏面有很多關於課堂教學的內容,我特別關注。怎樣的課纔是好課呢?簡單地說,就是上課前,與上課之後,學生是不是有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也就是衡量你的課是否稱得上“好課”的重要尺度。在課上要在經意和不經意之間,全在潤物無聲的教學環節中,學生獲得了知識的累積,能力的提高,思維的敏捷,獲得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

“好課”上學生和老師都很輕鬆。“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前老師的準備不輕鬆。想一想,爲什麼我們到醫院看病,醫生讓吃什麼藥,打什麼針,我們就乖乖地聽從?爲什麼有些學生和家長對老師沒有達到對醫生那樣的信任程度?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專業水準沒有讓人家覺得放心滿意。所以老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教師的專業發展就跟醫生的專業發展一樣,一個醫生只學別人的,自己從來不在診室裏摸爬滾打,最後要想成爲名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多實踐,多總結,讓自己的課堂輕鬆起來。

“好課”是圓滿的,教師心態平和、教風平實。沒有花圈秀腿,無須標新立異;不刻意求新,不一味求活,而是求真、求實上見功夫。“好課”同時也是不圓滿的。一堂課留有些許“遺憾”,幾多“瑕疵”,不是上課老師追求的結果,卻是事物的必然。課堂教學也和其他事物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遺憾的課纔是真實的課,有遺憾是真實性的重要指標,而唯有真實的課才配得上真正的“好課”。所以自己課後沒有多大必要爲自己的一點點失誤而耿耿如懷。

要語文老師是語文的化身。學生遇上一位專業強的語文老師,耽誤一天,都覺得缺少了一天的薰陶,會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遺憾。追隨這樣的老師幾年下來不說語文課,單是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能受益多少?

回到教育的原點,回到閱讀,閱讀是根,沒有根,何來枝繁葉茂?

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2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那麼要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師者呢?竇桂梅老師在《回到教育原點》一書中告訴我:要成爲一名優秀的師者,要先學會閱讀與反思。

竇老師的閱讀之旅,由小人書叩開閱讀之門,由報紙雜誌開啓視野之窗,而後由閱讀名著走向精神成熟。幾年來,記載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正是由於閱讀的不斷沉澱累積,使竇桂梅老師最終能譜寫下美妙動人的教育華章,成爲青年教師的領路人。

所以教師要多讀書。讀書多的未必能成爲優秀教師,但不愛讀書、不善讀書的肯定成不了優秀教師。竇桂梅老師認爲: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爲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如同海綿吸水一般不斷吸收。不說“給人一杯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角度來說,單是從教師自身的良性發展層面看,讀書也同樣是一種提升自我,充實人生的首要因素。無論是研讀專業的教育教學理論,還是閱讀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通過讀書,我們豐富了自身,也開闊了自身,馳騁古今,神馳天地。

如果說閱讀爲竇老師提供了登高遠望的平臺,登上了巨人的肩膀,那麼反思則一次次地讓老師回到原點,挖掘自己的心靈,並把它彰顯出來。在書中,竇老師提到,我們這些國小老師做到用文字記錄自己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後的清理與整理中,不斷給自己的專業增進精神營養與生命美容,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美麗容顏”。

“教了十年書的教師,不一定成爲一個成功的'教師,寫了一年反思的教師,必定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教師”。可見,在教師生涯中,動筆顯得多麼重要。竇老師用灌注了“細心、恆心、耐心”之墨的筆改變了自己的課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師的智慧。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一個好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愛讀書的教師;一所好學校應該是書香滿園的地方。而現今,閱讀越來越遠離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感受到了捧書卷、聞墨香的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深深感到慚愧。“沒有真正閱讀過那一本本經得起推敲的經典大書的時候,心靈就是粗糙的;沒有真正被經典感動過的情懷,內心就會是枯澀的有被厚重的經典著作洗禮過,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在教學路上,我希望自己能不斷閱讀和反思,立德樹人,體會教育的幸福,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3

作爲基層的教學管理者,評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管理藝術。通過評課不僅可以探討課堂教學規律,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實現課堂教學的管理功能,而且可以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生命化,使課堂真正的動起來,達到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推動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目的。

那麼怎樣才能通過評課,給予教師專業引領,給予教師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滋養,讀了《回到教育原點》,領略竇桂梅的“蘿蔔燉肉般”的評課藝術,醍醐灌頂。

一、 要站在授課教師的角度去想

作爲管理者,要站在教師的角度想問題,想想教師爲什麼這樣設計教學流程,這位教師身上最需要的是什麼,作爲聽課者,你要評課的重點是什麼,這樣想好之後,再有的放矢地從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客觀公正地評價本節課的得與失,做到對事不對人,既有適度的鼓勵,也有方式方法的提示與引領,讓教師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增強上好課的信心與勇氣,切忌以領導者的身份,主觀的信口開河,缺點說透,成績不夠,讓上課者心有餘悸,喪失自信,久而久之,教師不願意讓你聽課、交流,間接地打擊了教師的講課熱情,形成不願意讓領導聽課的局面。

二、要站在行家的角度去評

在評課時,要拿出自己的“絕活”。用先進的理念,正確的導向給予教師引領與帶動。通過你的評課,教師能明確自己缺少的是什麼,如何進行完善;教材處理,教法運用上還有哪些不到之處;學生的活動,教學效果的顯現,還有哪些不足,怎樣改進能更好,同時給予教師前沿的、可行的、合理地建議,做到“缺點不漏,有點說透,方法給夠”,讓教師感覺到你確有水平,既有一雙慧眼發現教學亮點,又能銳利指出存在的缺點,還能準確剖析盲點,並能恰當給予指點,讓教師信服。從而達到專業上的引領與帶動。

三、要站在同伴的角度去說

評課時,管理者要把自己作爲教師的同伴,真誠的'做到“義正辭婉”“理直氣和”,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傳遞真實的心聲、真實的水平,告訴老師怎樣做會更好,讓教師感覺不到你是領導,彷彿就是身邊的兄弟姐妹在和他交流,這樣更易於教師的接受。如果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那麼好教師就是鼓勵出來的。

在評課中,給予教師專業上的引領,實現“蘿蔔燉肉”的評課效果,永遠是教學管理者追求的目標。

讀《回到教育的原點》有感4

一直信奉“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他的成績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他必定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也帶着孩子在閱讀的路上不斷前行,但在今日再讀竇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點》時,忽然發現我的閱讀是如此的淺薄,我所帶給孩子們的閱讀啓蒙,行走在師生共讀路上的舉足是多麼膚淺。

初識竇桂梅是在04年的市金秋大課堂,對於《秋天的懷念》,竇老師以獨具慧眼的解讀,把教學主題由“母愛”昇華爲“好好兒活”。爲了突出這個主題,竇老師精心地抓了“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句話作爲貫穿整個課堂的主線,把指導對這句話的感受和朗讀作爲教學重點。我對她如此深刻地解讀文本充滿了更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課後竇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在反覆研讀教材,研讀史鐵生後確定的。一個“反覆”沉澱了多少時、多少次、多少篇的閱讀、思考,那時我曾激動地以我稚嫩的手筆寫下了對於那堂課的評析——“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的語文課堂”。後來的講座中,我聽到了她的成長史,她的奮鬥史,更是一部閱讀史。

在後來的日子裏,聽到了更多關於她的信息,她的視頻,她的課堂實錄,也開始買她寫的書——《爲生命奠基——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還到她的博客去尋找智慧的源泉。無論是對教師的婉言勸說,還是對學生的諄諄教導,無論是對現狀的把脈診斷,還是對未來的展望憧憬,竇老師一直在重複着一個共同的聲音,那就是——閱讀與反思。“好教師從哪裏來”、“好教師到哪裏去”、“教學管理者該怎麼做”、“我們能做什麼”……聚焦在同一個膠片上,合着光暈而來的是閃亮的“閱讀、反思”兩詞的`大寫、定格。

閱讀,走向教師的智慧——

對於常常被冠以幼稚膚淺的國小語文教師而言,我們該以怎樣的自信面對衆人,該以怎樣的素養立足講臺?竇老師的回答是“閱讀”。讀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必需的生命方式,從這樣的意義和高度上講,教師就必須讀書。讀書就是最長遠的備課、最好的教學準備。千萬不要誤認爲教師只需讀教學參考書夠了,“沒有真正閱讀過那一本本經得起推敲的經典大書的時候,心靈就是粗糙的;沒有真正被經典感動過的情懷,內心就會是枯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著作洗禮過,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作爲影響着孩子,需帶着孩子迴歸母語、回到童真的語文教師來說,有了文化積澱纔有教學的高度、廣度和溫度。因爲閱讀,對《師恩難忘》的“感念”纔有一種“一觸肌膚就能摸到體溫的感覺”;因爲閱讀,才能以“聊”的輕鬆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題,通過環境、情節、人物三大板塊的課文與原著的比較閱讀,實現名著導讀的課堂基本模式;因爲閱讀,《醜小鴨》“苦難中追尋夢想,幸福中懷存謙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鮮明地留在孩子們的記憶裏,繼而影響着他們未來發展之路;因爲閱讀,識字課充滿自信,作文課彰顯大氣;因爲閱讀,才能以一個語文教師獨特的視角欣賞到數學、科學等學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經意與不經意之間、輕鬆與不輕鬆之間、圓滿與不圓滿之間”的抽離。

讀書能讓人靜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當我們潛心閱讀,並感受着閱讀所帶給我們的豐盈的滋潤時,我們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寬闊的胸襟嗎?對於教材的處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構嗎?我們的課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暢和生命的靈動嗎?我們的學生不就有了美的薰陶與善的引領嗎?而這不就是學校的靈魂所在嗎?我們常常指責學生靜不下心來,看書讀書顯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浮躁投射。我們指責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家長素養,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的老師,又有多少人能獨守孤燈,潛心閱讀呢?很多人認爲竇老師只是一個特例,一個無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級教師呢?但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我們唯有做一個有專業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尊嚴的語文教師,才能自信於這三尺講臺,就讓我們從閱讀開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師——

如果說閱讀讓我們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遠眺了無限更深處的美景,擁有了一顆寧靜、寬容、淡泊、細膩的心,那麼反思,則讓我們一次次地回到原點,深刻剖析,在“自我與他我”的對話中不斷審視我們的課堂、我們的專業,清理淤塞——那些遺憾的、痛苦的、失敗的、沮喪的,繼而再次自信地出發。“教了十年書的教師,不一定成爲一個成功的教師,寫了一年反思的教師,必定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教師”,可見,在教師生涯中,動筆顯得多麼重要。竇老師用灌注了“細心、恆心、耐心”之墨的筆改變了自己的課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師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課堂壓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餘的發現、否定之餘的思索。正因爲寫,你的筆就要和你的課堂通過心靈的橋樑發生聯繫,你會忠於你的課堂,兼納別人的“聲音”,也許始終不會迷失自己。日常的隻言片語、點滴滴滴,最終匯成的是涓涓細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動的聲浪裏聽到屬於自己心靈花開的聲音。從《珍珠鳥》的教學軌跡,從伴隨着備課、上課所記錄下的《深入決定深度》、《將“信賴”進行到底》、《當我們罵人“禽獸不如”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竇老師對於課堂的反覆追問,對文本的深刻解讀。因爲一次次的反思,讓她跳出課堂本身,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審慎看待自己的課堂。

反思,是面對課堂憂患與艱辛的澄明,是攜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長的載體。竇老師“優點說透、缺點不漏,方法給夠”的聽課評課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師的喜愛、信服。而她深入課堂所記錄下的“捉蟲”、“揀金”也編成了《梳理課堂》,成爲教育類暢銷書。《三打白骨精》一課,引發的是她長達幾萬字的反思,有對教材的解讀,主題的確定,備課的思考,還有對教師其人的評價,她把此作爲送給老師的特別禮物。這禮物怎能不令老師欣喜,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發展,是因爲我們缺少了一個強有力的前行者給我們重錘敲擊,給我們棒頭一喝,更給我們躍而上臺階的跨步。“敲打”之後是“收穫”——這是執教者在讀到竇老師的反思後寫下的反思,是帶着感悟因愛而生的喜悅。

這是我第二次讀《回到教育的原點》,幾天來我沉迷其間。在一個個教學案例中,我不斷建立與自己課堂對照的參物,在記憶裏去搜尋我膚淺的課堂足跡,繼而生騰起的是對竇老師,對她引領下的團隊的仰慕和崇敬。因爲我“窄”而“淺”的閱讀,以致無法用更爲深刻而哲理的語言來表述我的感受,只覺得“熱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竇老師帶給我的是她對教育的無限熱愛、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博覽羣書、躬行課堂、在寫作中沉澱生命——這便是我眼中的竇桂梅,心中的智者,永遠的偶像。

標籤:有感 原點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