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觀《入殮師》有感

觀後感2.59W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觀《入殮師》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入殮師》有感

觀《入殮師》有感1

最早我其實不太喜歡日本電影,《午夜兇鈴》讓我很長一段時間感到恐懼,就如觀看南京大屠殺面對鮮活的生命,日本人的殘忍血腥,對於這樣的民族,確實不敢恭維它的人性和善良之處,但是在最近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全劇以大提琴師小林生活工作貫穿,先是所在的大提琴團隊解散,他迫於生計和妻子回到老家,誤打誤撞誤入了一家“旅行的家務助理”,一個大提琴師一個入殮師,一個是高尚,一個是低賤的生活,但是薪水不錯,就勉爲其難的工作了。當他面對第一具屍體時,那是個腐蝕,他噁心的差點把腸子吐出來,他恐懼,在澡堂一遍遍搓洗着身體,似乎要和剛纔面對死亡訣別似地,當他回家後看到妻子炒雞塊,還是忍不住吐了出來。而這一切他只能獨自默默忍受,他甚至認爲現在入殮師的職業就是對自己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的懲罰。

小林每天所做的事很簡單,就是用酒精擦洗死者的身體,給死者化妝,甚者抹上口紅,讓死者恢復到生前的美麗,就像睡着了一樣,每一位死者都給人一種平靜的美和不平靜的餘味。同時,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入殮師細膩的情懷和真實的感情,而對於逝者的親人來說留下的也是永遠定格的美麗,所有的恩恩怨怨,點點滴滴隨着生命的消失落入塵埃,重要的是那份思念,重要的是那曾經永恆的愛,永遠的定格在了這一刻。

而故事的轉折就是小林在幫澡堂老闆娘入殮時,那時他已經習慣了這份工作,他的妻子、朋友看着它虔誠的擦洗澡堂老闆娘的身體,爲她化妝,讓他美麗的離開,那一刻小林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和尊重,澡堂老闆的兒子對他的擁抱和感謝,當老闆娘火化時,同來的還有在澡堂洗了50多年澡的顧客,小林得知了他是火葬場的員工,他親自將老闆娘的屍體推入火爐說:死可能是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帶給人無盡的思索,這也許就是生與死的簡單意義。

我們現在有吃有喝出門有車,生活的雖算不上富裕,但也不錯,也許這樣的話題很沉重,但是死亡總是會來臨的,對於我們來說,活着的意義,活出意義決定了生活的品味。臧克家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說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想不朽,有的人給人民當牛馬,把名字刻在石頭的名字比屍體腐爛的更快,給人民當牛馬的,羣衆把他舉得很高。只有明白了,學會敬畏生命,感恩生命才能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永不凋零美麗之處。

觀《入殮師》有感2

今天小許推薦的電影名叫《入殮師》。想推薦給大家是因爲電影的角度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有所避諱和顧忌,但也讓人不斷重新的思考着我們在死亡教育之中存在的問題。

故事是說,一箇中年男子從無意入行入殮師開始的不安到釋懷到熱愛的過程,期間還有友人與妻子的不理解和爭吵,當然,在最後,男主的妻子和友人都在經歷生離死別後,對入殮師的工作產生了敬意和對男主繼續工作的支持。

其實近年來,也有不少人提到過中國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缺失。好像我嗎大部分中國孩子都沒有接觸過正經的死亡教育。在影視作品中,大人往往都會跟小朋友說“他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很遠很遠的地方……好抽象,以至於沒有一個正確的死亡觀念讓孩子從小就認識不到死亡的真正意義。在《阿甘正傳》裏,阿甘的媽媽就對阿甘說過“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的確,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正是因爲死亡教育的缺失,讓人對接受死亡或親友的逝去變成一件遠遠超出能力範圍的一件事。

“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恆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緻,最重要的是要充滿愛,目睹每一次的生離死別,舒緩,完美,深深地打動着我。”——《入殮師》

在我們中國文化中,出於對逝者的尊重與敬意,我們往往避而不談,連這一系列的流程,工作都不願提起。甚至在生活中,還不願與醫生朋友見面,認爲連與醫生見面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在《入殮師》中,讓我看到的,正是入殮師對逝者真正的敬重以及身邊的人對死亡的敬畏進而接受入殮師這一行業,纔是對逝者和死亡最大的敬重。

不僅僅是入殮師,在我們生活中很少接觸到,一直在角落默默工作的,還有我們的法醫。在這次疫情之中,法醫也站在抗疫的最前線,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他們所接觸患者的屍體亦存在着被感染的風險,且風險極大。那些默默爲我們付出着的人卻仍被另眼相看,亦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讓大家突然的接受與我們平日裏所接受的`文化理念相悖的新概念。連我們這輩時代弄潮兒都未必能接受的事情更不提前輩們是否能接受。

但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不對的。我們沒有受到過死亡教育,我們現在不能接受,但我們還可以向後代,向新的年輕人推廣這種理念,讓正確的死亡教育在未來普及。

觀《入殮師》有感3

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一部難得的作品,很有哲理。我看後有幾點心得:

1、有人說亞洲的困境在於歷史。是,日本侵略過我們,我們要銘記。但也要吸收日本好的東西,不要看到日本的東西就拒絕。日本的電影有些就不錯,如《羅生門》。這部《入殮師》相信大家看後會有收穫。

2、人生最好是做自己喜歡的職業,而且還能賺錢。但大多數人難以實現他們的夢想,於是爲了生存,他們幹一些別人不願乾的工作。人是如此,企業也是如此,都在夾縫中生存。

3、一種生物靠另外一種生物生存,要吃就吃最好的。生活要節儉,但不迴避好吃的東西。

4、不迴避死亡,把它想通想透,理解死亡對理解人性有幫助。死是另一種生,死是一扇門,通過它我們可以瞭解很多東西。很多人從人的死亡中領悟了。

5、生活不易,我們要專注於我們做的工作,尊敬每一個人。

6、我以前覺得父親是個混球,一生沒幹什麼事。現在看來我錯了,父親把我們撫養大,他就了不起。無論他做過什麼,無論他擁有什麼,他對我們的愛是不變的。

觀《入殮師》有感4

閒來無事,打開ppS,進去電影的天堂。不知道看什麼影片,迷茫中,打開了《入殮師》的播放窗口,本以爲這是不驚秫類型的片子,結果,越看越着迷,越看越深入,勾動我心底的傷心和痛楚,哭意一陣陣涌上心頭,才發現,這是一部日本日對於死亡看法的片子。

片中男主角小林大悟是一名東京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因爲樂團的解散,他揹負了1400萬的債務,出來演奏大提琴,他什麼都不會。生計所迫,他與妻子回到母親留給他的鄉下舊居因爲住哪不用交房租。大悟爲生活所迫受高薪誘惑,誤打誤撞瞞着妻子介入了入殮師這一行。第一次接觸就是高度腐敗的屍體,令他極度恐懼和厭惡,不停的清洗自己的身體消除屍臭味。消息還是傳出去了,他只有兩個選擇:妻子的離去,或者放棄入殮師這個職業。可是他已經真正認識了這個職業,他喜歡上了這個職業,它使他明白的死的意義: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而他,就是這個守門者。

活着的人,既然要活着,就要活得更好。而吃是活得更好的前提。就像電影里社長的話一樣:人活着,就要吃,既然吃就要吃最好的,一個生物吃掉另一個生物,雖然是罪孽,但這就是自然規律。電影裏,他們大口朵頤魚子和雞翅。那種場景像似在表達,吃也是人生的一種態度。

當人們在享受美食的時候,自然有勇氣面對人生中的各種磨難與挫折。當人這種生物想要繼續存活在人世的時候,要先要感覺到快樂和滿足,所以飲食是最先讓人得到滿足的,飲食是生的開始。飲食是一種快樂。電影在給我們傳達這樣一種信息。所以電影裏的男主人公在和社長吃完一頓飯後,忽然決定繼續做自己的工作。他通過飲食,讓自己獲得對於生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日本女性臉上沉美的表情,令人羨慕和喜歡。那本是中國女性的表情,可是在中國女性的臉上,很少看到那種表情了,更多的時候,我們的臉上流露出來的是浮躁和焦慮。沉靜對於我們,已經是渴望而不可及了。

一種文化,代表一種國民的修養。在一個崇尚美與自然和諧的國家裏,他的藝術展現在方方面面,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就連吃這樣的事情,也會變得藝術。一把蔬菜的擺放,一盆花所在的位置,都會變得美與和諧。

一天,在大悟工作回來的那刻,他突然收到電報,30年渺無音訊的父親去世了,那邊通知家屬去接收遺體。從小被父親遺棄的大悟對父親只有恨,他拒絕去。在妻子和同事的勸說下,他見到了幾十年未見的父親,父親的模樣在他的記憶中已經模糊。爲父親整理遺容的時候,從父親手中跌落的是小時候他送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在父親幾十年的孤苦思念中,一塊普通的不規則的鵝卵石已被父親摩挲的圓潤光滑,宛如玉石。他的眼淚告訴他,原來父親一直都在深深愛着他,掛念着他。

觀看這部電影,我數次涔然淚下。故事情節敘述流暢,溫馨自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毫無故意煽情的做作。片中因爲主人公曾是位大提琴手,大提琴的背景音樂自始至終,或迷茫,或深沉,或豁然開朗,優美的旋律貫穿整部電影,渾然一體。這部影片獲得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不愧爲當今日本電影中的精品。片中有很多細節表現都獨具匠心,開車在迷霧中穿行,代表着大悟失業後的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矛盾心情。河中的魚兒拼命逆流而上,一次次被急流衝回,一次次鍥而不捨,只爲到達它最後歸宿即結束生命的地方。澡堂老闆娘拒絕拆遷跟兒子一起過安逸的生活,只爲保住開了幾十年的大衆澡堂,捨不得洗了一輩子澡堂的老顧客,直到最後倒在爲客人燒洗澡水的爐竈前。從父親手裏跌落下的石頭,大悟交到了懷孕妻子的手中,代表了愛的傳承。隨着經濟越來越發達,老光景,老物件在一點點的消失,傳統文化也在漸漸消亡,願意承接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即便是高薪,也難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觀《入殮師》有感5

在沖霄兄所推薦的影片中我首選了這個片名新奇的,沒想到剛一開始便被沉重、寧靜的思索氣氛所吸引。果真是入殮師,他有什麼故事要講述呢?序幕由此拉開……

幾次眼眶不禁溼潤了。好久了,好久不再爲文學作品中的話語而落淚,也好久不曾爲生活中的人與事而哭泣,儘管有過悲傷,有過嘆息,有過心痛。這部日本影片的細膩之處便是感人之處,便是飽含人生真情之處!

影片引出了許多值得思考得話題,比如,正常職業、死亡、親情與愛情。

作爲入殮師,小林大悟經歷了三個階段:先是旁觀,看着各種各樣的死者,也就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家庭;而後是自己試着主動參與,獲得死者家屬對自己工作的認同感;最後是親自送別朋友親人,對死者的尊重,對情感的領悟。由最初送別他人的一種遺憾之情到最終送別自己父親的痛失之情,他獲得的其實是一種幸福,明白了珍貴的親情一直都在那裏等着他。想想我的爺爺與奶奶、外公,想想我的好朋友常林,多麼渴望時光可以倒流,多麼渴望再回到他們身邊!生活中沒有什麼人不可以寬恕,只是我們不理解他們的內心。倔強的人們,不善言表的人們,一時衝動的人們,他們承受着我們所不知的隱痛,而我們往往在失去時才突然明白,此刻似乎一切都又顯得遲矣!

他們稱死者爲往生者,死與生一直都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哲學上講,生死都是一種物質狀態,只不過是在宇宙中轉變形式而已,宇宙中的元素毫無變化。死也許是現實世界的生者的解脫,是對另一世界的生的追求。面對死者,我們是悲傷與恐懼,還是平靜與歡送?鄉村有這樣的店,名爲“紅白喜事”,而其中的“白喜事”就是指喪事,世人早有睿智者看透生死纔有此名吧?尊重死者,好好送他們離去;珍惜生者,好好相親相愛!莊子爲妻鼓盆而歌,陶淵明書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如此,纔算真正的“達人”!

《入殮師》自然離不開入殮師這個職業,世人不理解死,故而不能理解這樣的行業行爲。類似的“行”與“業”有多少被認爲“非正常”呢?有多少算是不體面呢?或許也只能像死者家屬有過喪事才能理解,又或許像小林大悟自己從事過才能體會並渴求受到尊重呢?

愛情如花,看起來美,卻又是那般的脆弱,從小林大悟不得不爲了錢而做入殮師就可以看出,沒有錢如何生活?不能維持生活還談什麼愛情?如果不是美香因懷孕而主動返回,如果不是恰巧經歷老奶奶離世的事情,恐怕她也不能理解(或者及時理解)自己丈夫的固執與偉大,最終彼此都將是痛苦,愛情就成了痛苦的根源。

誰又能理解誰呢?誰又能真正坦蕩無怨無悔地愛着誰呢?

哈,說不清呀!鮭魚的逆流而上,總有一死,何必那麼執着的往上游呢?新生代的鮭魚總能逆流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大自然就是一個迷!

哦,道不明!在大家享受的時候,不如就用老入殮師的那就話來說吧——“啊,罪過”。某些生就是建立在某些死的基礎之上,生生死死就是“道”之所在!

觀《入殮師》有感6

也許,真的會因喜愛一個人而對其喜歡的也產生好感。經好友雨霏力薦,我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老實說,若單純以片名入手,我不會選擇它。

沒想到,一部並非悲劇的電影竟讓我兩度落淚。影片本身並不似想象中那般沉重,而是充滿溫暖與人性美,有的地方還引人會心一笑。

小林大悟原在東京做大提琴手,命運從他失業轉了個彎。無奈中,他帶着妻子美香回到故鄉。爲生存,他去應聘旅行助理,結果誤撞上入殮師這一行。巨大的反差和可想見的原因,他只得向妻子隱瞞真+相。

大悟有些點兒背,第一次就趕上處理一具腐爛了兩週、充滿惡臭的屍體,讓他差點把苦膽都吐出來。回到家中,他緊抱着妻子尋求慰藉,想靠生命的熱度驅散冰冷和恐懼。

對入殮工作,大悟最初是牴觸的。苦悶時,他跑到田野中拉大提琴宣泄,遠景現出晶瑩的雪山,有份別樣的美。這部片子裏,大提琴舒緩深情的旋律多次響起,久石讓的配樂相當經典,爲影片增色不少。

大悟從小在父親的監督下學琴。但這個男人在他六歲時與女招待私奔,給大悟和母親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大悟恨這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三十年沒見,父親的面孔已模糊不清,留下的只有父親當年送他的一塊石頭,而這石頭一直壓在心頭。

賢惠的美香偶然發現丈夫從事的職業,覺得骯髒且低賤,叫他別再碰自己,跑回了孃家。失去了最後一個親人,同時面對着發小玩伴的歧視,大悟也想過放棄,但最終堅持了下來。

讓他選擇留下的不僅是高薪,更是一種徹悟。他目睹社長佐佐木爲逝者整容的儀式,過程中充滿平靜、細緻與溫柔。讓死去的人乾淨優雅且保持尊嚴,彷彿喚回了生命的光彩,賦予永恆的美麗。他悟到,重要的是要充滿愛!

大悟學着做,漸漸入境。他溫柔細膩,看那雙拉琴的手爲往生者整容,觀衆會覺得本身也是種藝術享受。如果我們走時,會有這樣一雙手溫柔對待麼?

當美香發現懷孕歸來,再度懇求大悟爲孩子改行時,與小林家爲世交的浴池老闆娘辭世了。美香第一次觀看入殮儀式,眼看着丈夫將逝者打扮得清爽美麗。那一刻,她理解了丈夫。我與美香一起落淚,因大悟終於得到妻子的理解而倍感欣慰。

不料,爛漫的櫻花雨帶來了大悟父親的死訊。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大悟帶妻子去送父親最後一程。他爲父親整理遺容,溫柔地爲他刮鬍子,美香在旁邊含淚凝望。大悟心底最柔軟處的記憶漸漸復甦。

大悟溫暖着父親僵硬的雙手,意外發現老人臨終前緊緊地攥着的,正是自己幼年送給父親的一顆小石子!讀懂了父親難言的思念和愧疚,大悟的淚無聲滑落。影片中這一大段沒有任何對白,只有大提琴悠揚的曲調,我卻跟着淚眼婆娑。這次,爲大悟獲得了自我救贖而感慨。當他心中不再恨父親而涌起愛時,心結自然解開。有人說過:當你寬恕的時候,等於釋放了一個囚徒,然後你會發現,那個囚徒就是你自己!

死亡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教會人們更好地活着。未知死,焉知生?這部影片在安靜的感動中讓我們對生、死和愛有了更多的感悟。火化工老伯的一段話耐人尋味:死就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意味着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段旅途!路上小心,我們後會有期

這部電影沒有大場景,多個細節卻令人動容。社長爲逝去的主婦精心化妝,問僱主:夫人常用的口紅還有嗎?經他打扮,這個女人竟煥發出平生最美的容顏;大悟爲澡堂阿婆化妝後,繫上她生前喜歡的一條黃絲帕,老人的兒子望看母親滿是傷痕的雙手而哽咽

日本電影多是細膩和安靜的。回想近些年來的所謂國產大片,卻每每失望。動輒宣稱鴻篇鉅製,投入巨資鼓搗出來的是什麼?很多僅爲擁有華美畫面、炫目特技和視聽衝擊的空殼,卻缺少血肉和靈魂!

《入殮師》這部電影並不沉重,倒有幾處讓人禁不住嘴角輕揚。雨霏的觀後感中描述了一位壽終正寢的老爺爺死後,一個家庭中的女眷都塗上鮮豔的脣膏,在逝者的臉上印滿鮮紅的脣印。之後,一起圍着棺木笑得前仰後合。每一個活人對死人的告別方式其實不宣自明地昭示了活人對生死的態度。

劇中的社長佐佐木是個話語不多,但很有內涵的老人(飾演者是位老戲骨)。大悟初來應聘時,社長隨手把他的簡歷丟在桌上,相面後直接說就是你了。老社長閱人無數,憑直覺就認定大悟是個善良、細膩的人。他的開導和本身的敬業,引大悟愛上了這行,最終也找回了自己。影片接近結尾時,美香和大悟的女同事力勸他去送別父親最後一程,大悟氣惱地奪門而出。未幾,他想明白奔回社裏,老社長什麼都不問,直接將車鑰匙拋給大悟,並讓他選副上好的棺木帶去。

這是一部讓人笑中有淚、真抵心靈的好電影。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確實不是偶然的。

觀《入殮師》有感7

《莊子》中曾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開始是死亡的開始,生命的結束卻是重生的輪迴。我們活着一秒,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爲向死亡邁進一秒?生與死,無法逃避,無法拒絕。面對生,人們總是充滿了希望;面對死,恐懼會佔據我們的內心

《入殮師》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場關於生與死的故事。做爲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響樂團解散之後,不得不回到家鄉,成爲一名入殮師。期間事態的變化,小林心態的變化,也讓影片的主旨漸漸清晰。

若要用音樂來詮釋生命,大提琴無疑是最好的樂器。電影要請來著名的NewAge作曲大師久石讓爲此片配樂。

這部電影延續了久石讓以往唯美、簡樸、純淨的音樂風格,可聽性極強,即使沒有看過影片也會深受感動。大提琴深沉,極具感染力,複雜卻帶着質樸,用它詮釋生命這一複雜而又簡單的概念,是最爲貼切的。因此,久石讓在配樂時就以大提琴爲主奏樂器,貫穿全劇。而大提琴手就成爲了主人公原來的職業。

電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種悲傷哀沉的情緒。色調也多是灰,白,黑,棕色,營造了一份失落、傷感的氣氛。鋼琴在低音區不斷重複,則代表了男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在妻子詢問自己事業時,音樂變化的烘托,更將小林內心深處的緊張和怕別人看穿時的惶恐、猶豫刻畫了出來。

久石沒有簡簡單單地只呈現這一首名爲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過轉調的方式連接上了電影主題音樂Okuribito,全曲一氣呵成。單聽這一曲,就好似經歷了整個生命的旅程。

這曲子第一次出現是在小林在參加完第一個入殮儀式後。漫漫長夜,輾轉難眠,白天的經歷在眼前揮之不去,它拉起了兒時的大提琴,同時出現的還有那塊寓意深刻的石頭。深情款款的琴聲,悠長深遠的旋律,打開了沉寂已久的記憶。小林本是恨父親當初拋下他和母親,可卻在親自見證了一次生離死別之後,他拉起了父親最愛的曲子。隨着音樂的深入,畫面中出現了小林兒時練琴的場景,河邊尋石,母親的笑容,父親模糊的臉……這些都爲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

聖誕節的那段音樂,可以說將電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絲如縷地述說,將三個有故事的人都帶入了各自的思緒中。之後,主題音樂又再一次加入,鏡頭不停地切換着小林各種忙碌的工作場景,有笑聲,有哭泣,同時,也暗示隨着小林對自己工作的不斷深入,更理解了入殮師這個職業對於一個失去親人的家庭的重要性。

石頭在電影中包含着父與子的親情隱喻,那是在小林記憶裏唯一可以觸摸到的關於父親真實的存在。父親留給他的大石頭,後來他又送給妻子的小石頭,都說明在內心深處小林一直對父親是有所牽掛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後時刻他對父親的原諒。父親死後,小林來到父親身邊。看到這兒,我本以爲那一箱箱小林父親的遺物全是小林父親在離開這麼多年間想給小林的石頭。然而最終當小林爲父親做入殮儀式時,從父親手中緊握的那顆當年小林給他的小石子滑落,這一個鏡頭,這一顆石子,就足夠體現父親對小林的愛有多深。此處也是導演的匠心獨運之處。

小林心頭一震,音樂再次適時響起,猶如父子二人超越時空無言的對話,將影片帶入了另一個境界。這時,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愛是永恆。之後,記憶中父親模糊的臉的臉漸漸清晰明朗,音樂退去後,一切怨恨已不復存在。

影片結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調也變得明麗輕快,從白雪皚皚的場景轉換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顯現了出來,音色的轉化也帶着情緒的轉變,形成了一個高潮段落。這是象徵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僅通往天國,也延續着生命的意義。像畫面中的草一樣,冬日的枯竭,卻是爲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離別,逝去也不是終結。這時的情緒已不同於之前的哀怨低沉,悲傷凝重,而是有着不斷前進的推動力,影片在此時已不再是簡單地闡述如何面對死亡,而是對未來的暢想。音落,結尾處輕緩。那是將一切看開,迎接未來的暗喻。

觀《入殮師》有感8

看完日本電影《入殮師》後,就不由得對奧斯卡金像獎肅然起敬。經常聽到國人詬病奧斯卡金像獎的評價標準,認爲奧斯卡青睞的影片大多是高票房大製作新怪奇的影片,其實,在我看來,說這些話的人大多是吃不到葡萄的酸者。

事實恰恰相反,反觀一下中國正在流行的電影,我們是不是正在一窩蜂地追求着高票房大製作新怪奇?我甚至想,如果讓張藝謀馮小剛來拍這部《入殮師》的題材,他們會不會把這部影片拍成一場宏大的殯葬場面再加上幡旗飄揚色彩氾濫的文藝片?或者,他們會不會讓小瀋陽或者葛優來擔綱男一號把它排成個純粹的搞笑片?又或者,他們會不會把男主人公拍成一個由下崗青年最後走向成功賺錢之路的勵志片?這真的很難預測。不過,有一點我是有把握預測的,那就是,張藝謀馮小剛絕對拍不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入殮師》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移的。

日本影片已經是第四次舉起奧斯卡小金人了,我們可千萬不要說奧斯卡那些評委是戴着有色眼鏡在評判電影。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地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流行的大量影片,我們是不是會意識到我們的電影太庸俗太浮躁太淺薄?如果我們認認真真地看一看這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有着東方神韻的影片《入殮師》,我們是不是會明白什麼纔是真正的美?

什麼是真正的美?《入殮師》也許爲我們做了一個示範。

《入殮師》這部影片從頭至尾讓我感受到一種沉思之美。

是的,在這一個浮躁的世界,沉思,作爲一種人類的精神品質,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了。我們都在追逐金錢的路上碌碌奔競,我們哪裏還有多餘的時間沉靜下來思考?記得電影《太囧》裏有一個泰國的出租司機說:你們中國人太急了。是啊,我們現在大多數人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的編劇和導演,他們操心的是觀衆現在的胃口是什麼,他們操心的是最後能不能賺到個盆滿鉢滿,所以,我們的編劇和導演,他們尋找的電影題材,大多是古代征戰,宮廷祕史,多角戀情,商海浮沉至於什麼我從哪裏來?我們爲什麼而活?我將要到哪裏去?這些哲學上的尷尬問題,他們才懶得去操心!當然,即使他們想去操這個心,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爲,沉思本是一種能力,而這,正是他們所欠缺的。

而《入殮師》這部影片的創作者卻坐在我們這些忙忙碌碌的電影人旁邊沉思。《入殮師》這部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它只是忠實地講述了一個冷清行業和一名不斷成長的入殮師的故事。換句話說,這部影片表現了一個被衆人疏忽的主題:我們怎樣面對死亡?周國平說: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掉過頭去不去看它雖然我們知道你不去看它它仍然存在着。

也許,我們的編劇和導演並不是不想涉及這樣的題材,只不過,要把這樣一個包含着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攝成電影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真正對生活的本質有深刻的思考。沉思是一種生命的形態,蒙田說:生之本質在於死。他們是不是真的能夠理解?

而《入殮師》這部影片,它在選材的時候就表現出一種沉思之美。《入殮師》直面死亡,它沉靜地表現這一個莊嚴神聖的哲學和人生命題,影片能夠讓觀衆靜下心來投入其中和這部電影一起沉思,從心靈裏褪去污穢,換來純潔。

所以,看完整部電影后,我似乎看到這部電影后面,有一個飽經悲歡的老者正坐在一座山坡上面對夕陽在沉思,這個老者的剪影就像那尊《思想者》一樣,給了我無與倫比的美感

標籤:有感 入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