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局外人》讀後感13篇

觀後感6.81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局外人》讀後感13篇

《局外人》讀後感 篇1

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來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冷淡,孤僻。到頭來面對生死的時候,自己竟也成了局外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諷刺。

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想輕鬆點兒,想痛苦少一點兒,煩惱少一點兒,所以就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有錯嗎?不信仰上帝有錯嗎?我的生活方式你們覺得不符合社會道德和規範,這,有錯嗎?是我錯了嗎?不,我沒錯。

我只不過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開心就是開心,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愛就是愛,不想哭就是不想哭,怎麼了?就因爲我沒有表現出應該有的情緒和態度,所以你們覺得我是個不合常理的存在,要審判我,要斬殺我?

這種感覺特別像朋友去世了,但是我沒有發微博,朋友圈表示我悲傷的心情,所以認定我是一個無情的人。關鍵時刻沒有轉發愛國的微博,也會有鍵盤俠來質問“我”是不是不愛國!什麼時候我們的內心需要這種外在的東西來判定了,一切情緒你都要表現出來,沒有表現出來,證明這件事情在你面前無足輕重,你要接受輿論的指責,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這是個問題。

最後,不管你們怎麼說,怎麼做,要怎麼對待我,無所謂了,生可以,死也可以,回顧我這一生我依然覺得我是幸福的,踏實實的工作着,過着自己的小日子,雖然有時會感到疲憊,但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人終難逃一死,早死晚死都是死,就是死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就比較慘烈了,但是,無所謂了,死亡何嘗不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再見了,各位!

我望着窗外的夜空,繁星閃爍,思緒穿過黑夜,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穿越時光而來的自己。

《局外人》讀後感 篇2

正值青春的我,在瞭解《局外人》中默爾索的故事後,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稱是局外人的人,實則並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對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來都和他想的一樣,可有亦可無,但在我眼中,這其實均是他能擁有的了。

“今天,媽媽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默爾索的這句話影射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母親的死,他並非無感,可直至母親下葬那會,他也未哭喪,守喪。在這個孝道的社會,默爾索無疑是被譴責的,可也有人會陪她做這些不合時宜的玩樂。與女友同居卻不談愛情,婚姻。插入鄰里的糾紛併爲之開槍殺人卻無所謂朋友。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爲之困惑。

“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這種想法與當今的“佛系少年”如此類似,可又不同。對於默爾索來說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爲他認爲既然這種命運選擇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同他一樣自稱我的`兄弟,那麼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擇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他是如此獨特,上帝的一切皆爲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來把握。這是令我傾佩的,一個人能將自己對生活、理想的態度賦予行動中是很難堅持的。

當默爾索走上刑場時,他心想:“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的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原先的因證據不足,被判處罰及罰款,後在對方的“我控告這個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裏埋葬了一位母親。”結局的鋃鐺入獄,死前的言語都多令人心生憐憫阿!

一個用局外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處理自己的事物,可現實是殘忍的。一顆孤立、封閉的心是很難在社會中很好的生存的,人們會用慣性思考,認爲的,來處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一切,使所謂的特殊人或事消失。

簡簡單單的一本書,卻在敘述着一個不簡單的事。

《局外人》讀後感 篇3

加繆的小說《局外人》講了一個看似荒誕卻又無比真實的故事。小職員默爾索莫名其妙的犯下命案,法庭在審判他時不是訴諸於客觀的事實真相,反而從道德、靈魂及宗教上判決他有罪,並處以死刑。這個故事體現的荒誕或者說默爾索的悲劇在於,人們普遍追求或渴望的實質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真實存在,但現實裏發生的一切又看似符合人們內心渴求的意義,無論是情感上還是道德上都被充斥得形形色色,以至於這種渴求變得無比的正義,有如神明,甚至強於客觀現實。

那麼反觀小說中的默爾索則是一個無意義的堅守者。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他並不期望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也不期望從任何人那裏得到什麼,他不刻意迎合大衆,也不渲染自己的情感,所謂意義上的道德和情感在他身上都變得毫無意義。你可以說他不通人情世故,但他活得隨心隨性,一點也不苟且。縱觀小說,你會對默爾索的所作所爲極爲不理解,因爲他的行爲完全不是按照符合自己切身利益而來的,如他不接受上司派他去巴黎上班的提議,不認同律師讓他在法庭上作出悲痛母親死去的有利證詞,不願意向預審法官低頭痛苦懺悔等等。但他的所作所爲都是遵從他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意願,只不過不被大衆所接受罷了。每一個人怎麼活都是自己的事。從這一點上看,他是真實的。

《局外人》是本好小說,加繆是位優秀的作家。好的.小說就是好的材料,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就能燃燒出思想的火花,不貪求這火花能點燃多麼偉大的意義與功利,至少在火光的照耀下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覺得那麼的陌生。

《局外人》讀後感 篇4

加繆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點像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

那種對事情滿不在乎的態度,那種一直在尋求事物背後的意義的態度。

當事情突如其來的砸到了他們頭上時,他們一開始都是沒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質,放佛在事情所賦予的意義沒有發現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親死時,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個角色扮演當中,似乎只要一偏離這個角色所設定的範圍,就會被衆人指責。他是仔細的觀察,思考,把握這件事情的意義。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似乎有一個很強大的心靈外殼,外部的難以進入到內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中間,有一道關卡,只有經過了層層審覈,外部世界的'東西才能慢慢的滲透進去。

而他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從他對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來。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審判的去接受因襲繼承而來的觀念。

可是,當他心中既沒有這些被灌輸進去的觀念,又沒有自己獨創的觀念時,他面對問題時,無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隨便”來對付。

而在這點上,卻被無數人所不理解。

在這裏,我不談論法庭上的荒謬,這是如今司空見慣之物,也無需在這裏引述跟累述了。

最後,他在監獄中,思考了很久,終於,他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從一種抽象的感覺,轉變成了一種實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羣衆,這樣他不會孤獨。

至於他爲什麼希望別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達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獨。

他希望哪怕是別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個局外人,他通過別人恨他來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印記。

他不再是一個局外人了,他通過別人的恨,與他發生了聯繫。

《局外人》讀後感 篇5

加繆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個與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爾索”,他因殺人被法庭指控,卻由於“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等一系列異於常人的冷漠行爲,被評審團認定是蓄意殺人的魔鬼,整件事情異常荒誕。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會被社會的大多數排斥,這樣的現象已經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現在都說要融入社會,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生活。可當你因爲要融入環境中時,誠然會改變很多自己的個性,是不是這樣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實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擇取決於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會在默爾索身上看到自己面臨過的絕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們證明:即使格格不入,我們也要更真實地活着。這樣的人,其實會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實性,往往有的時候會讓人無法理解。但真實的活着對於有一些人來說,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從主人公母親的葬禮開篇的,說實話,對於我來說,很難理解主人公在母親葬禮上那樣的漠然,竟然連最後看一眼母親的遺體都好像懶得看,這要是怎麼一個冷漠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表現啊。也許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難以理解的細節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現,把世間的漠然、粗糙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直面這些荒誕的事情,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類的真實。

對於常人來說(就比如我自己),這樣的荒誕是很難可以接受的,可這樣的小人物其實時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邊,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就算髮現了,也許你也會選擇視而不見。通過《局外人》讓人感受到了這小人物的真實,所見非所得,只有用心去體會那份真實感。

《局外人》讀後感 篇6

本次旅途有一天的自由時間,所以帶上了kindle,新買了一本加繆的書,看了書評是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早期的最重要作品之一,篇幅不長,在博卡拉的fewa湖邊看完了,有種意猶未盡但又不知所措的感覺,因爲在我看來根本就不是事兒的事情,經過所謂的現代司法進行解釋和闡述之後竟然變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在制度上無法將默爾索意志徹底摧殘之後,便使用了精神上的軟暴力,讓神甫在其生存絕望之際逼迫其對自己莫須有的罪名向上帝懺悔,對於一個意志自由的人來講,荒誕的意識形態和世俗觀念是其精神世界葬送的根源。默爾索不耍花招,拒絕說謊,他坦誠,喜愛光明正大……他就成了他所生活的社會的局外人。關於默爾索的罪名審判,不是他意外殺了人,而是他在爲母親守靈的時候沒有哭且抽了一隻煙喝了一杯加了牛奶的咖啡……整個審判根本無視事件本身,而是用道德,用意識形態,用世俗觀念去審判一個在他鄉生活和工作中充滿了異己感,陌生號和虛無絕望的年輕人。默爾索是他周遭社會的.局外人,他同樣是他殺人事件的局外人,爲什麼那些理直氣壯的代表默爾索說出不是默爾索想要表達的話語的律師,預審官,神甫,最後還要求對他們的所謂辛苦工作大加讚賞,投以最誠摯的感謝?或許默爾索就是一個比較內向,對事情比較木訥或者淡然的人,用作者的話說是安靜的絕望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是看透了人生,對一切釋然了而已,但他的這種默然卻把他送上了斷頭臺?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司法虛僞性和邪惡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局外人》讀後感 篇7

小三,這個名詞,我不太懂,只是被他們作爲口頭禪,時不時從口中吐出,漫天飛舞的小三二字,讓我耳熟能詳了!當朋友們在說說事事非非時,會談到有關於這兩個字的,特別姑子,每次說到都挺興奮的說個不停…而我總是莫不關心的,我覺得這些都是發生在有錢人的世界,那麼的不現實,都市燈紅酒綠,人的感情也都多元素化了,前一秒愛上的人,下一秒也可能忘記了Ta的模樣,讀後感--局外人,涉世未深。而我這個卑微的人,怎麼也不會跟我扯上什麼關係!今天,看到肖豔琴的遺書,才發現小三的'力量那麼龐大,大得可以讓一個人了絕生命!人類真的無法遏制小三的出現了!她的老公那麼不堪,誓言旦旦,花言巧語把她迷得神魂顛倒。她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他,他的眼淚,他的承諾,都是他一段小小的劇幕,他演出的完美無缺,在劇中的她已經無法抽身而退,讀後感《讀後感--局外人,涉世未深》。《回家的誘惑》是這個時代的反映,姜宏的出色表演比男主角更使人唾罵,原來屏幕外的人比屏幕裏的人演得更淋漓盡致。我同情她,她相信着這個人,卻被他背叛得狼狽不堪,她說,她再不相信這個世界了,她用生命去停止這個噩夢…心理老師說得好,極力的反對這句世人都迷戀的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生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愛,還能怎樣去愛!你可以不去愛,可以不相信愛,但你一定要活着…一個男人,就可以令你捨棄了最愛你的家人,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痛,每每想起都痛不欲生,何其殘忍!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有柴燒,天下何處無芳草,大不了,一個人孤單到老,世界如此可愛,總會有你的所愛!世人啊,你不要做第二個姜宏,更不要做第二個肖豔琴……愛你所愛,由始至終……倘若Ta不愛,那笑着離開,活得更好……

《局外人》讀後感 篇8

《局外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作者在後記裏用一句話概括了它,“在我們的社會裏,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看似荒誕的一句話,背後隱藏是主人公默爾索不肯遵循人類社會的既定規則,繼而被人類社會所摒棄的真相。作者說默爾索是一個真實的人,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說謊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說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是的,默爾索是真實的,他與母親的感情淡薄,他母親的死,他沒有感受到哀傷,所以他沒有裝哭泣,但這被標上了冷漠無情的標籤。他對人類的.許多追求都感覺索然無味,“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這看上去挺消極的,但他感受得到當下真實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實存在的當下的每一刻。

一個人真的可以的遊離於這個社會嗎?如果一個人可以,那兩個人,三個人,成千上萬的人呢?人類,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這個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規則嗎?從種族角度而言,摒棄不遵守規則的人,並沒有什麼問題,對於種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樣,因爲種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樣。

但對於個體呢?前世是什麼?未來是什麼?種族是什麼?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虛無,不如當下真實的每一刻。所以,對於個體,你當然可以不一樣,你的感受,只屬於你。

如果個體和種族互不干擾,那麼也可以相安無事。但如果個人和種族產生衝突,比如默爾索,當他因殺人被押上法庭,當報道開始 鋪天蓋地而來,那麼他的個人的自由對於整個種族而言不值一提,毫無疑問,是要被犧牲的一個。

“加繆說過,誕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說過,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於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很多時候,你可以不一樣,但有些時候,你不可以不一樣!

《局外人》讀後感 篇9

局外人是由法國小說家阿爾貝.加繆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說,加繆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他在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會這個局裏面,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對生活而言,我們每個人又都是自己局裏面的主角,可也有類人特立獨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爾索一般。對默爾索而言,生活是索然無味的,什麼事情都激不起他的興趣,讓他喜怒哀樂,即使是他的母親去世,他的臉上也沒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樣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親,他的生活還是老樣子,一點都沒變。

直到他在海邊開槍殺死了那個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後,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爲自己的行爲感到罪惡和內疚,也從不爲自己辯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爾索的人生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過。現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們也在走着默爾索的路,對自己和身邊的事情毫不感興趣,把自己當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

最後被砍頭的那一刻,默爾索似乎有點醒來了,他說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心扉,不想那麼孤獨,是的,這一輩,他就沒有認真活過。

人是社會型的,需要融入這個社會,纔不會感覺孤單,人的成長軌跡就是不斷的在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繫,不斷的適應社會的規則,懂規則才能運用規則,才能更加過的自由。年少時,我們都曾輕狂過,試圖反抗社會上的規則,被撞的遍體鱗傷,現在回想起來,也只剩下滿屏的幼稚。

人這一輩子的敵人只有自己,與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與明天都是不一樣的24小時。

《局外人》讀後感 篇10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爲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說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蘊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爲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爲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繫,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爲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裏,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爲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爲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係聯繫在一起。

《局外人》讀後感 篇11

我記起我參加過三次葬禮。

第一次是小時候,跟着大人瞻仰了那位遠房姑姑的遺容,青灰色的面龐讓我有點兒害怕。可是,之後我和姐姐在這家的院牆外一起閒談瓊瑤的一部小說,談得不亦樂乎。是的,沒有悲傷。

第二次已是我婚後,我正處於焦頭爛額的婚姻中,奶奶過世了。讀大學之前,奶奶都陪我良多,我總以爲我以後會有機會回報她,可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候她去世了。我現在都在迷惑,到底我在奶奶葬禮上的痛哭,全部是因爲奶奶的過世還是有一部分是爲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清楚地記得,在靈堂,在火葬場,在墳地,我都有神遊天外的時刻,恍覺世界一片荒謬,甚至有冷淡之情涌上心頭,我不愛奶奶嗎?直到今天,她的死仍令我難過。可在她的葬禮上我覺得自己變成了半個演員。葬禮,似乎是哭給全世界看的一場表演。

第三次參加的是老公大娘的葬禮。因爲我與那個堂嫂子關係不錯,回到老家我就跑到她家去忙前忙後地打下手,還戴了重孝。葬禮上我又走神了,在去埋葬的路上,我擡頭遠眺四野,田野蒼茫,我們都有歸途似乎又都沒有……

我覺得我理解加繆筆下的這位主人公,他在葬禮上無論怎麼表現都不能說明他不愛媽媽。可惜,世俗的目光殺死人。

我甚至覺得,他後來殺人與他母親的死亡有很大關係。他本身過得並不好,又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雖然失去母親後他試圖通過尋歡作樂來解救自己,但對他來說,生活已失去了全部的意義。他已經徹底成了這熱鬧人間的.局外人。

他被粗暴地論罪也沒有什麼可惜的,因爲他已活成了世界的局外人。紅塵萬丈,可他的天地一片空茫,活不活似乎沒那麼重要了。

可是,他最後所有的念想都表明,他並沒有那樣滿不在乎,他也是期待活着的吧,期待希望能夠出現。

不信救世主的人,其實最期待救世主能救他不再麻木。

當一個人放棄自己,他就是局外人。反之,他永遠存在。

而我們大多數,都是在存在與虛無之間。不是嗎?

《局外人》讀後感 篇12

昨天看完了一本小書,加繆的《局外人》,內容不想贅述,畢竟還有沒看的,我不想劇透。但是,這本書,也讓我將其他幾本書中看到的一個相同的觀點理解的更加清晰,其實也是一個哲學xing問題,哲學就是在思考生命本身。然後,我漸漸的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生命本身,應該算是個悲劇。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註定會死,會離開這個世界。這是一個誰也無法逃脫的結局,就註定了生命本身悲劇的基調,人類從來都避諱着這個字,中國人尤甚。但是,如果不知死,怎能更加珍惜生呢?清清楚楚的明白,清清楚楚的認識到,我們所有人,都會離開這個鮮活的世界,百年之後,終歸塵土,纔會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啊。前一段時間,我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偶爾鑽到了牛角尖裏,甚至覺得毫無寄託,意義何在。後來又突然想通了,生命的意義,就是活着。就是在下大雨的時候窩在牀上開空調蓋被子玩手機;就是在回憶裏,浪蕩在珠江的.夜晚,江風,夜景;就是在與88鬧啊、笑啊,每一個開懷的時刻;就是在這一個個細小而愜意的日常裏說,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就是享受活着的每一刻。

我寫下這些話時,並不覺得悲,終將離開,這就是生命本身。88今天說我四大皆空了快,其實也是我越來越明白了這一點,放在生命這個大悲的基調之下,生活中的瑣碎,不過爾爾。那些瑣碎就是蛛網上的一個一個的節,將人纏在那裏,困在那裏,唯一能解決這些瑣碎的方法,就是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以生命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日常瑣碎,因爲再沒什麼事情能比活着這件事更加重要了,那還有什麼理由,因爲一些事,因爲一些人,而影響自己如此寶貴一天呢?

看透這些,以一個局外之人的存在,看着周遭的人,在世俗的邏輯之下,在人類重複了千百代的輪迴中,細細的感受着生活,萬事皆可放。

《局外人》讀後感 篇13

“面對這充滿預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我感到我與這份冷漠如此相似,親如手足。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也是幸福的,將來也將如是……”

這是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結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將走向刑場的人,我們一般都會認爲生命的終結便意味着一切都結束了,而在這篇小說裏,對默爾索來說卻是最好的結局。因爲,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終都是。

在這篇小說裏,我最感興趣的是庭審現場,作爲被告的他在庭審現場卻好像是個外人,而檢察官竟然以他“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淚”作爲重要依據而判處他死刑,卻對槍殺阿拉伯人的緣由不去追究。荒謬至極。

加繆被視作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認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存活過程中的孤獨、黑暗、絕望和被拋棄。便是整個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條條框框的規則都是無意義不重要的。

默爾索對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度,命運會怎麼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彷彿這個世界和他毫無聯繫……他是別人眼中的冷血動物,但他卻只爲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後,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許多觀衆,用充滿厭惡和憎恨的喊叫聲送我一程”。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確一無所有,而且很快連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從未違心做過一件事,他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存在過,這纔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幾個人是默爾索那樣的?我們隨波逐流,被身邊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爲,渴望在每個人心目中樹立一個“完美形象”,好像纔不枉度過此生,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局外人》這部小說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誕,但這卻給我們每個人提了個醒:不管我們今後的人生之路還有多長,都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沒有背離過內心。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做個隱形的局外人。

標籤:讀後感 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