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觀後感1.84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1

靈氣的馴鹿奔跑在山巒溪流間,自然饋贈的森林在廣袤的土地上恣意生長,大氣磅礴的日出夕陽亦或寧靜的繁星點點共同勾勒出一派清新自然,與現實的浮躁截然不同。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看似蒼涼的開篇,實則透着力量和平靜的娓娓道來,鄂溫克族最後一位女酋長骨子裏的堅毅和內心的充盈充分展現。這應該是感受過大災大愛,看透生死的人才能獨有的淡然。書中對萬物有靈的尊重、捨己爲人的精神、面對生死的坦然無不讓人爲之動容。

全書對大興安嶺未開採前景色的描述,讓讀者心曠神怡。鄂溫克族崇敬自然,相信萬物有靈,所以馴鹿是他們的親人,火塘裏的火種都擁有了生命。隨着社會化進程的加快,讓大興安嶺的上空變得日益空曠,被砍伐的樹木變成了房子,用作了生產,卻唯獨不再爲族人遮擋風雨,不再阻斷與外界的聯繫。聯想到今年的極端天氣,自我有認知以來感受到的最熱夏天,下鄉途中看到因爲乾旱空落落的大豆,癟粒的玉米,世界各地不是這裏乾旱就是那裏汛澇,冰川的融化,每天都有生物逐漸退出歷史進化的舞臺……這些算不算自然的報復?於自然而言,我們都是如恐龍一般的過客,我們試圖改造它的時候,已然遭到它的反噬,如果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渺小如我們,又會消失在自然發展的哪一個階段呢?如果認識到個人的渺小,我們能不能多一份謙卑?社會進而多一份和諧?

尼都薩滿和妮浩,鄂溫克族最後兩個薩滿,因爲天賦使命,用不完滿的一生書寫出什麼是大愛。我一直在想,尼都薩滿和林克用射箭的輸贏,決定誰迎娶達瑪拉的那一刻,是真的失誤還是不想看到弟弟失望的樣子,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他是天選成爲薩滿的人,這樣的人,不都有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品質嗎?所以他用自己孤苦的一生成全了弟弟幸福的一生。妮浩無論是敵是友亦或陌生人,她都選擇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換取了他人生命,連自己最後的犧牲都是爲了滅山火。她每一次的跳神都讓人心疼,身爲母親,選擇用麝香避孕,用不要孩子的方法,去避免再次經受喪子之痛,獨自承受失去和痛苦,只因爲那句“我是薩滿”。而族人感念他們的付出,所以在瑪克辛姆有成爲薩滿徵兆前,人爲隔絕了那股神祕而蒼涼的氣息,這是一個民族的溫柔。

書中另一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他們與生死相處的態度,因爲有出生就有死亡,有憂愁就有喜悅,所以不忌諱婚禮和葬禮同時舉行,書中的人如走馬燈,陸續出現又逐一逝去,留下孤獨長壽的酋長,這樣的宿命早已被看透,所以她能釋然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讓孤獨的人單獨待着,至少還能有美好的回憶相伴,強行讓孤獨的人和歡樂的人在一起,他們反而更加孤獨。

很多人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像是中國版的《百年孤獨》,但我不這樣認爲。雖然兩書都籠罩了孤獨和死亡氣息,但《百年孤獨》中死亡是終結,孤獨是主線,貫穿了一生;《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死亡是生命自然的更迭,孤獨只是生命中小小的一部分。爲了方便對比,下期就選材《百年孤獨》。

彷彿冥冥之中的安排,20xx年8月20日,差不多是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的時間,故事的原型,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瑪麗亞索逝世,在她鍾愛的馴鹿身邊,享年101歲。感謝她教會我又一種生活態度。人生是什麼樣子,從來都是自己過出來的,日子怎麼過下去,靠的都是自己的探索和堅守,且做一個內心豐饒堅韌的人,去過好這不長卻也不短的一生!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2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

單是這開頭,已經深深的吸引了我。捧起書本的那一刻,便再也放不下了。我讀書很慢,有時搞不清人物關係還要再翻回來。每天抽點時間與這裏的山林對話,享受那片刻的安寧,是件極美的事情。

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第七屆獲獎作品。前些天無意間看到董宇輝的直播,聽到他對這本書的介紹,便心生嚮往,迫不及待買了一本。很喜歡遲子建老師的文筆,那親切的山川河流,那善良勇敢的鄂溫克人,那神祕又悲哀的薩滿……總能撥動我的心絃,不知不覺沉浸其中,彷彿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跟隨他們一起狩獵,一起跳舞,一起歡笑,一起悲傷。

這是一個以狩獵爲主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房子,住在用鬆杆和帆布做成的希楞柱裏,與山林爲伍,與馴鹿爲伴。馴鹿是一種高貴的動物,只吃新鮮的苔蘚,使得他們要跟着馴鹿不停的搬遷。習慣了城市的繁華和便利,定會覺得這日子無聊又寂寞,可他們過的開心快樂!

最神祕的莫過於他們的薩滿。我們或許以爲跳神只是一種迷信,可他們的薩滿卻擁有一股神力,真的可以救人。

尼都薩滿穿上他神聖的衣服,跳上一陣就可以讓生病的人恢復健康,可以讓日本人腿上的傷痕消失,妮浩薩滿可以讓將死的孩子恢復生機……使得書本前的我不得不對這神祕的力量心生敬畏。

治病救人的薩滿受人愛戴,卻也有自己的悲傷。薩滿每救一個人,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日本人腿上的傷口好了,他的戰馬卻倒下了,將死的少年活了,妮浩薩滿的孩子卻死了。只因萬物皆生而平等,一個人重新獲得了健康,就有一個人替他受過。儘管如此,妮浩薩滿依然沒有拒絕過任何一個向他求助的人,這是怎樣的善良啊!

在這裏生存的是一羣善良勇敢的人。妮浩爲了救別人,失去了四個自己的孩子;安道爾被瓦霞欺騙,怕她再去騙別人,堅決不同意解除婚約;達西看到歪嘴女孩結婚當天死了老公,覺得可憐執意娶她;傑夫林娜爲了不讓老公爲難,從山坡上摔下來流產了那個婆婆不想要的孩子;拉吉米聽到馬廄裏有嬰兒的哭聲,毅然抱回了家裏……喜歡這本書,因爲這裏的人總能讓人覺得溫暖。喜歡這樣的日子,大家共同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安靜祥和,健康快樂。

人的出生大抵相同,人的死亡各有不同。這本書時間跨度很長,像《百年孤獨》一樣敘述了一個民族的興旺與衰落,不可避免的描寫了很多人的死亡。列娜在搬遷途中趴在馴鹿上睡着了,掉在雪地中凍死了,達西和老鷹與狼搏鬥戰死了,林克在換取馴鹿途中遭遇暴風雨被雷擊中,瓦羅加爲救自己的同伴被熊打死……這一個個生命的意外逝去彷彿預示着這個民族的命運。這也許是他們的後代不願再待在這裏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生活在叢林裏,就不會有這些意外的發生,那些自己愛的人就不會在本不該逝去的年齡凋零。

如今,額爾古納河依然靜靜的躺在那裏,安靜而又神祕,屬於他的故事仍在繼續,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卻已寥寥無幾。一代代的年輕人因爲城市的繁華和便利,離開了這裏,如今的鄂溫克人不足三百人。一個民族就這樣悄然離去,僅剩的幾百人又將何去何從呢。

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又多了一個心心念唸的地方,希望有一天,也能來到這片神聖的土地,親眼目睹這裏的一切,看看日月星辰,聆聽泉水叮咚,聽聽是否還有那串串鹿鈴聲……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3

合上書,眼前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額爾古納河畔,述說着一支鄂溫克氏族百年來的歷史。這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馴鹿爲舟,以打獵爲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處,在於他們引起了我對生與死,神與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彷彿一個輪迴。“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是有了這輪迴,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溫克人生於自然,長於自然,他們的命運似乎也參與到了這自然的輪迴當中。

作者寫了一支氏族近百年來的歷史,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來與去。主人公經歷了父母、親人、愛人、兒女的離去,對生死也許看得淡了些。就連我這樣的閱讀者,剛開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親,或那個與狼搏鬥的老達西死的慘烈,心中還有些痛惜,後來漸漸看到主人公的兒女也離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瀾。鄂溫克人喜歡風葬,好像這樣死後也能融於自然,繼續過鄂溫克人的生活。

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書中主要出現了兩位薩滿,他們有同樣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預知能力,每當氏族中有人去世,薩滿總是第一個知道的。還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當氏族中或別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會請薩滿去跳神。薩滿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會離那個人而去。但是神總要帶走一條生命,一條生命留下了,另一條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薩滿爲列娜跳神時,代她走的是一隻馴鹿仔。妮浩就沒這麼幸運了,每當她跳神救回一條命時,就要失去自己的一個孩子。用自己的親骨肉換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多麼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選擇去跳神。薩滿就像是人與神之間的使者,也許在他們眼中,衆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溫克人崇敬火神,無論去哪裏都帶着火種。他們不能往火中吐痰,灑水,不能往裏面扔不乾淨的東西。當鄂溫克人打到熊或堪達罕的時候,薩滿就要祭瑪魯神。還有“白那查”山神,獵人行獵時看見刻有山神的樹,就要給他敬奉煙和酒,還要摘槍卸彈,下跪磕頭祈求山神保佑。從山神旁邊經過,不能大吵大嚷。鄂溫克人崇敬各種各樣的神,但這些神歸根結底是來源於自然,這是對生命的敬畏。正是這信仰才讓鄂溫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風俗文化。

命運,在書中是讓人捉摸不透的。比如達西死後,瑪利亞就懷孕了,或者妮浩給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結果他們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樣脆弱,而且死亡也與相同的植物有關,又或是主人公的愛情,始於熊,終於熊……讀着讀着,會覺得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該走的路,就離開了。一個人的故事結束時,總會想如果他的命運不是這樣,故事又該如何發展。但命運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該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償一命,這些情節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總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還有許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們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發現,也不被打擾,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這世世代代生活在額爾古納河畔的鄂溫克人,奔騰的河水帶走了時間,沖刷了歷史的印記,帶不走的,是堅守。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4

大興安嶺那片廣袤的原始森林裏的鄂溫克族人,纔是最懂這個地方的。作爲一個從小生活在大興安嶺的女作家,她是多麼的熱愛這片白山黑水和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飽含深情的描述在書寫着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祕的古老民族中發生的事。

一如既往的遲子建式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簡單的文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神奇的效果,這就是大道至簡,大巧若拙吧。對細節細緻的描寫,讀着讀着彷彿置身於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寫的就是我身邊的事,跟着他們一起打獵,一起馴鹿,一起遷移,一起看着薩滿跳神,一起聽那風聲,那雷聲,那雨雪閃電,那潺潺的流水聲,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有時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讀出聲來,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廣袤的天地間,與自然融爲一體。

河流,山川,馴鹿,堪達罕,烏力楞,希楞柱,靠老寶,日月,星光,一個個意象結合起來是那麼的美妙,如一個個跳躍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諧的樂章。風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陽的山坡,

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薩滿同時喜歡上了達瑪拉,爲了爭奪她,相約射箭比賽,最後林克娶了達瑪拉,也許是哥哥射箭的最後一刻讓着弟弟,也許是宿命讓他射偏了,可他的內心依舊深愛着她,在弟弟死後他爲她用藍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歡,由於部族的禁忌,最終沒有在一起,令人唏噓。

清晨和正午雖然也描寫了一些人的死亡,但節奏是明快的,輕鬆的,從黃昏開始漸漸令人壓抑,死亡的氣息愈發濃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個人性命時,必將帶走一個自己的孩子。一命換一命的宿命,籠罩着這個堅韌的氏族。

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一天時間裏,這個民族最後一個酋長的老婆用它九十歲的蒼老聲音講述了這個民族的百年命運從開始到被現代文明歸化,對應這她從小時候到結婚生子到老年的這一輩子,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們生活着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比喻爲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的話,那麼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縱橫交織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衆多的山巒構成的。那些山屬於大興安嶺山脈。”

讀完最後一行文字,心中充滿了蒼涼的無力感,從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獵遷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間跳躍奔跑的鹿被圈起來,最終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個菸頭毀滅,這個古老的鄂溫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寧靜安逸變得吵吵鬧鬧。

原住居民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該何去何從,在保護和發展間如何平衡,如何保護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這是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的思考和問題。有時間多去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說不定哪一天,他們就會永遠的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裏了!就像遲子建說的那樣,“我願意用我的手去觸摸生活,用我的腳,腳踏實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儘量走到,像寫《額爾古納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實地看一下。這時你再駕馭題材的時候,這種不適感會消失,會越來越跟它水乳交融。”

總之,這是一段美好的閱讀體驗,乾淨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緩緩流入心中。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篇5

聽說遲子建這本書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沒有找來看。一直覺得與書相遇是一件與機緣有關的事情。

有些時候,可能會特地跑到書店尋找,或在圖書館的書架前逡巡,充滿期待的目光掠過或新或舊的書本,像貪戀溫度的手指輕輕的撫觸。但倘使是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心緒被無休無止淅淅瀝瀝的雨攪得紛亂,鬱積了一股莫名的煩悶,回頭的時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着一本《額爾古納河右岸》。眉眼間頓添了欣喜,抑制着涌上來的小興奮對她說:“看完借我。”這,豈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書是緣,傾聽一個好作家講一個故事是幸運。和這本書的相遇,便是這樣的一份欣喜,它輕易地驅散了陰雨帶來的不快,使我的心情變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展示了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的滄桑歷史和沿革變遷。爲我打開了一幅以一個民族的歷史爲背景的斑斕畫卷。畫風並不粗獷,充滿溫情和悲憫的情懷。

故事久遠但輪廓清晰,緩緩地流淌出來,從一個年屆九旬、這個弱小民族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嘴中。她將她的故事講給雨和火,講給兒孫搬遷時遺漏在營地的東西,講給自己鹿皮口袋裏那些喜歡的物件和一束剛採摘的紫菊花……並不執意念給讀者。斷斷續續的低沉而不沙啞的聲音有節奏地敲擊着空氣,灑落下點點帶着塵埃的星光。讓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們的故事裏。

這是一個與馴鹿相依爲命的民族。他們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着一個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慣,馴鹿帶領着他們遷徙或者停留。

他們居住在尖頂有孔可以看見星星的“希楞柱”裏,那是一個遊牧民族拆遷便利的臨時之“家”。不同於我們傳統的紅瓦白牆的磚架建築。它本身由木頭製成,在森林中與樹木和諧的輝映,不顯得突兀。尖頂處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煙的通道,又用於與自然溝通。一個可以看着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種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純是我們這些被機器和工業文明“餵養”的現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們保持着一種原始的情感:熱烈的愛和瘋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沒有面具,也從不僞裝。因不能迎娶自己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結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燒的正旺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用盡自己一切的愛和力量去拯救別人的妮浩,流乾了自己的眼淚;悲哀不幸繼而轉向怨懟仇恨的伊芙琳聲聲咒怨。不管是愛,還是恨。它們都注入鄂溫克人的血液裏,再通過毛孔和呼吸釋放出來。真實,乾淨,讓人動容。或愛,或憐,或怨,或恨。都毫無做作和掩飾。

他們保持着一種原始的勇氣,在大自然給予的傷害面前從不坐以待斃。他們絕對會奮起反擊,即使死亡也不會認輸。白災(雪災)對他們以之爲“親人”的馴鹿有巨大的威脅。男人們從集訓營回來,顧不得洗去滿身的疲憊就去找尋在大雪中走失的馴鹿。嚴寒奪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壯的拉吉達。

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黑夜來臨,薩滿披掛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輕盈的舞蹈,舞姿裏飽含着噴薄欲出的激情。他們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們和馴鹿。彷彿遵循着某種交換的定律,薩滿救起一個生命,便要失去另一個生命。這生命有時候是某隻有靈性而善良的馴鹿,但通常卻是和薩滿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