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彙編15篇

觀後感2.4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彙編15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

魯迅先生真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他在這區區一篇散文中,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在魯迅描寫他捕鳥的時候,運用了準確的動詞,如“掃”、“支”、“撒”、“系”、“牽”、“拉”。在曾學過的《風箏》疑問中,魯迅在描寫“我”毀壞小兄弟風箏時,也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這些動詞不僅能夠形象生動描繪出情節中人物的動作,更能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文章豐富多彩。

在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稱絕佳啊:“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但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這段文字,用一組連詞寫出了百草園中十多種景物,既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抓住形態和色彩寫景物;通過聲音、動作和形態寫動物,栩栩如生,給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覺。後來作者又用“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兩大部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即符合條理而又不顯生硬,這樣的過渡無人能比啊!

在魯迅到三味書屋後,往日的快樂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則是學習的枯燥,而魯迅卻竭力從中尋找樂趣,如尋蟬蛻、蒼蠅喂螞蟻。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麼羨慕魯迅啊,現在的學生哪裏還有這份玩的心?繞口的英語,深奧的數學,難懂的文言,複雜的歷史。雖然這麼多的任務都要做,但還是應該像作者那樣,偷點閒,適當放鬆一下,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時代的回憶中“上點色”。好好體會一下這篇文章吧!青年人會引起共鳴,中年人會勾起回憶。這大概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妙處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2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讓我體會到了百草園的景色宜人,還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在百草園中的快樂和在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

魯迅在百草園生活久了,便與百草園有了感情,得知父母要送他去讀書時,魯迅還以爲自己犯了什麼錯,他並不想去讀書。來到了三味書屋,拜見了先生。他也許愛上了這裏吧!雖然說在這裏學習枯燥無味,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並且教書的先生很嚴厲,不許問課外的知識,以致魯迅想問先生“怪哉”都不可以。但學的多了,便可以學習新的知識,這也是讓魯迅覺得唯一有樂趣的.地方吧!後來,在早讀的時候,剛開始學生還大聲讀着,過了一會兒竟然沒聲了,只剩下先生自己在讀。魯迅說,他經常這時畫畫,最後學的不怎麼樣,畫技倒是長進了不少。

這告訴了我們:玩很重要,但學習又何嘗不是最重要的呢?無論怎麼玩,學,還是要學好的。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書是作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曾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這本散文集是魯迅在生活處於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寫成的。當時作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除眼前的苦悶,“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本文就寫於1926年,當時魯迅先生45歲,他在“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於廈門大學寫成這篇回憶性散文,借這樣一朵兒時記憶的“小花”,來排遣當時的.寂寞。

文章從兩部分回憶了兒時的快樂和情趣,首先是百草園詩意般的美麗。

文章從樂園入手,從四個方面寫了樂:意識童年的樂園;景色美麗的樂景;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美,樂聞;最後是冬日雪後捕鳥的樂事。作者在寫百草園美景樂園時,爲了將無限樂趣自由天地盡善盡美的呈現,作者首先抓住事物的特點,有符合兒童的心理。說黃蜂是肥胖,既寫出它體態肥大的特點,有體現小作者曾經摸過它的特別感覺;叫天子忽然“直竄到雲霄裏去了”,不單寫出了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內心的羨慕。

第二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描景,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備。作者將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是作者用一個關聯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將景色條理分明,層次井然。使整個寫景活潑多姿。

文章在回憶百草園樂園之後,寫了三味書屋,有人認爲,本文是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對比,表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三味書屋的批判。我則以爲不必要這樣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在三味書屋中又何嘗少了情趣呢?並不是了無生趣的地方。

第一老師並不是想象中的嚴師,是一個和藹,方正,質樸的博學的人,雖然後戒尺卻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而不常用,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也吸引了孩子們,在老師這裏作者感受到了情趣。第二是在這個書塾中,仍然可以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做遊戲,描畫畫,也展示了不同於百草園的另一種生活,同樣也妙趣橫生。

總之,無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都在作者點點滴滴的回憶中,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這朵“小花”並不小,在花濃香的回味中排遣當時的寂寞,也足以讓乏味鬱悶的生活增添些許的快樂和情趣。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4

對兒時的熱愛,對自然的追求,以及天真的心理,都停不下腳步的節奏。細細地去品味裏面的精華,都會認爲這只是個傳說罷了。

我讀完了這篇文章之後,覺得作者的童年真的是好有趣,在作者那個年代,竟然會有“美女蛇”的傳說。不僅僅作者很恐懼,我也有點同病相憐的感覺。記得文章還寫過這樣一句話: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你萬萬不可答應他。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還是有點深信不疑。

我很喜歡作者那時候的三味書屋,不僅名字取得很特別,而且那兒還是一個聖賢之地,什麼“上就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油”,都是一些難懂的句子。雖然魯迅那個年代可能不是特別好,但是我好羨慕他們啊,能擁有充滿趣味的童年真的.是很難很難。

我也喜歡百草園,雖然這是荒蕪的園子,但是對於作者而言,還是有很多重大的意義的。那兒有很多雜草,顧名思義,百草園肯定是有很多草地天地。只要我們去選擇一些好看的書籍,總是會有不少的感受的。

在此,我像大家推薦作者的《阿Q正傳》,《故鄉》,和《父親的病》,一定有不少的感觸的。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5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生活而寫的。魯迅先生小時候很喜歡到家後面的百草園玩,百草園就像是他的樂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他被家人送去三味書屋學習時,也還是很喜歡玩。文章中寫到,魯迅先生的老師讀書讀得正入神時,魯迅先生就照着書本畫繡像,畫了一本又一本。小時候的魯迅雖然調皮,但他擁有一個多麼快樂的童年啊!

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是多麼的有趣,多麼的充滿生機!我外公也去過那裏遊覽,聽外公說,百草園只是一個雜草叢生的小園子,不是很漂亮。可是爲什麼魯迅先生說那裏是他的樂園呢?我想,是因爲魯迅先生在裏面拔何首烏,拔木蓮,捕鳥......每天過着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儘管小園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給魯迅先生帶來許多樂趣的緣故吧!

比起我們現在的童年生活,我覺得魯迅先生的童年更爲快樂。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國小畢業生了,我和我的同學都忙着爲小升中作準備。像我,大半個暑假都在上補習班,還要天天做題。童年時的魯迅先生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爲學業而煩惱。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對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滿了嚮往。我真羨慕小時候的魯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滿了趣味。我也想像魯迅先生那樣有自己的小樂園,拔何首烏、木蓮,捕鳥。可以無憂無慮地過我的童年,那該多好呀!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6

仔細品味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哪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不必說碧綠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藍,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清潔的叫天子忽然從草簡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魯迅先生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年情懷。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爲伴,與夥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害怕百草園中的“赤練蛇”。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與百草園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將三味書屋的陳腐味描寫了出來。但魯迅先生並未將三味書屋寫的死氣沉沉,而是通過兒童在課餘時間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趁機偷樂的兩個小故事的描寫,表現了兒童喜歡玩耍這種不可改變的'天性。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將自己的身體印在上面,從來都沒有感覺到過冷,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樂趣;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建造一個自認爲很了不起的工程。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時我在讀了文章後有了那麼多感動。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的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鎖的記憶,倒不如仔細品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一下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7

我的幼兒時期是在浙師大幼兒園度過的。在那裏,有歡樂,也有淚水,有幻想,更有友情。這與魯迅先生的童年所在的百草園又是多麼的相似啊!

“長的草裏是不去的,因爲相傳這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我的'幼兒園老師也說,長着長草的地方有蛇哦,雖然不是赤練蛇,但卻是像蝮蛇般恐懼的頭大尾粗的大毒蛇。現在想想,我們老師也該是個魯迅迷吧,要不,怎麼會想出這樣的絕招來嚇唬我們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的呢?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見到蜈蚣”。我在幼兒園裏也常把一些石頭翻開,那時我和夥伴們普遍認爲蜈蚣是害蟲,所以,一旦發現,便蜂擁而至,馬上將蜈蚣判了死刑。直到上了國小,我才知道,蜈蚣原來是一種益蟲,它可是專吃害蟲的呢。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個園,雖然小,但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我們幼兒園的園子可大了,裏面的花可多了!菊花、梅花、茶花、喇叭花等等,還有許多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夏天,蟬鳴簡直震耳欲聾,這時,男生們就開始行動啦!以減少噪音爲藉口而展開的捉知了大戰,那可是我們夏天的一大趣事;秋天來臨,我們在桂花樹下搖起桂花雨,還用美麗的樹葉做起了樹葉畫來,秋天的樹葉可真是五彩繽紛啊;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有着無窮的快樂,冰冷的雪打在頭上,雪水流進脖子裏,可嘴卻總是笑哈哈的;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幾個搗蛋鬼開始了新的“工作”,在草地上把草扒開,挖個大洞,再用樹枝、長草蓋上做成“陷阱”,專等女生上鉤呢。這招可靈,一星期內總有一二個在“陷阱”裏一腳踩空而摔倒的人,後來,我們還想再進一步—在“陷阱”裏灌上水。但怕接下去踩上“陷阱”的人是園長,那可就要闖下大禍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無限的童年的回憶,從蜈蚣到青蛙,從老師慈祥的臉到同學稚氣的眼,從調皮到懂事 ……從一個無知的幼兒到一個認真學習的少年,這中間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困難,還有多少離別啊 ……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8

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到“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我看來,那裏也是我心馳神往的樂土。單單是他“不必說”,“也不必說”的景色,就已經讓我眼花繚亂了。在細緻描寫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更是使我目不暇接,似乎身在其中。

我彷彿聽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看到了蜈蚣、何首烏;嚐到了又酸又甜的桑葚。而後,我又和小魯迅一起聽長媽媽講了美女蛇的傳說,儘管以我現在的年齡已經知道這是大人教小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而編出的故事,但仍然爲書生捏了一把汗,也慨嘆飛蜈蚣的魔力。“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但正是捕鳥的好時候。這段描寫給我的啓發很大,作者連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罩等準確的動詞把捕鳥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豐富多彩的百草園讓童年魯迅流連忘返,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便被送到了全城中被稱爲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當中。老師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裏的顏色灰暗、陳設簡單,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比起百草園來,這裏的生活顯得單調枯燥,但是我想,正是在這裏魯迅先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啓航。儘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在八十多年前,但少年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和我們有着很多的相同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美麗的風景,快樂的遊戲會使我們感到愉快和輕鬆。但克服困難、持之以恆同樣會讓我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9

魯迅先生在他的大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讀過這篇美文後,“百草園”便成了我一直嚮往的“極樂世界”。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能像魯迅小時候那樣有一個漂亮的園子多好啊!國慶假期,我終於如願以償,走進了“百草園”。

魯迅先生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彎的,好多屋子。我們繞過正廳,導遊阿姨說後面有一個園子,便是“百草園”。我瞪大了眼睛,這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嗎?噢,是的,正中的大石頭上赫然刻着三個大紅的字——百草園。光滑的大石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眼前的百草園與我腦海中的大相徑庭,園子很大,卻沒有百草繁花,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和高大的樹木,一片近似於荒涼的田地。

我思索着,也許正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草園”變成“樂園”,大概是好奇心的'驅使,這些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萌發起幼小的魯迅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吧!

我靜下心來,走到了一塊大石碑處,上面刻着幾行雋秀的文字:“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着,一字一句細細地品味着。

我一邊低吟着這些精美的文字,一邊尋找着魯迅筆下“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回味着魯迅先生的快樂童年。我似乎聽到了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此時的我置身園中,感覺這是一個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可以無拘無束地盡情歡笑的兒童樂園!

我的老家七圩也有一大片園子,可以說,比魯迅的“百草園”美上好幾倍,鮮花綻放,芳香濃郁,風景別緻。各種形狀的花壇裏種植着千姿百態的富貴海棠、石榴樹;清香四溢的桂花樹;還有成林的銀杏樹。可是,爲什麼這麼美的園子在我的眼中不是那麼神奇美好呢?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菜園”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他在玩耍時無拘無束,在玩中馳騁想象,賦予“百草園”以活力,使“百草園”更具魅力!而我,在園中玩耍時只顧着瘋玩,不注意細緻觀察,更不注重細細品味,玩過後自然就忘了。

在魯迅屋子前的庭院裏,有幾尊銅像,和藹的繼祖母搖着扇子,給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傅”的故事,幼小的魯迅雙手託着下巴,正聚精會神地聽着。媽媽說:“魯迅小時候聽講時總是那麼凝神、專注,善於思考。”我領悟媽媽話中的隱意,希望我像小魯迅一樣,刻苦學習。我看到魯迅和繼祖母之間有張小凳子,就坐上去,偎依在繼祖母身旁,像魯迅一樣凝神聽她講故事。媽媽似乎明白我的意思,趕緊“咔嚓”一聲給我拍了照。

如今,這張照片就在我的書桌前,它時刻提醒我,要像魯迅一樣細細品味生活,認真做好每件事。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0

蝸牛,背上有殼,心中無殼。人,背上無殼,心中有殼。

最近閒來無事,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中頗有感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的是魯迅兒時在百草園的趣事,從而反映了魯迅童年的快樂,無憂無慮。

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魯迅那時候,非常活潑、天真,而現在的孩子,一個個迷失在題目中,就像一個人駕着一隻小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他只能說:Ade,我的.歡樂,Ade,我的童年。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幾天前的一件事。

那時,我正去S學校參觀。走進教室,我驚奇地發現,黑板上的作業多得超乎我的想像,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蝸牛,背上有殼,心中無殼。人,背上無殼,心中有殼。

是啊,如今的孩子,身上揹負着學習的殼,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已沒有了往日的快樂的童年。

人們啊,讓孩子們忙趁東風放紙鳶”吧,卸去孩子們背上的殼,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1

無意間翻開七年級語文教材,第一篇竟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一段時間,好像聽說好多有名的沒有名的人都認爲魯迅的作品該從教材中刪掉的,即使道聽途說也沒有真憑實據,心裏也覺得好大的不舒服,我是很喜歡魯迅的作品的——便仔細的讀了起來,魯迅從中國的歷史的字裏行間看出了兩個字“吃人”,我仔細的讀着魯迅的作品,試圖從字裏行間替他們發現其中的應該刪去的理論或者替我自己發現不應該刪掉的理由……終於發現,中國的教育離不開魯迅,高效課堂的一步步深入,更需要從魯迅作品的字裏行間吸取養料。

都說傳統課堂死氣沉沉的一片,都在怪學生沒有活力、一潭死水。魯迅在《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裏給我們盡情的抒寫了孩子們的活力,告訴我們孩子們原本是有活力的:“我於是常常拔它(何首烏根)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孩子們有的是活力,不缺的是激情,滿懷的是夢想、渴望、好奇心——“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爲了“摘到覆盆子”,“不怕刺”,敢於冒險的孩子多了去了,因爲“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玩性十足,童心無暇;“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這是自由自覺的實踐操作了,不是居多的麻雀和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白頰的“張飛鳥”吸引着孩子,是什麼?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的成就感激發着孩子們的慾望,注入了孩子們行動得活力。滿懷着夢想、充盈着渴望、童心無暇而玩性十足,好奇無限且眼巴巴着成功,這就是孩子,曾經滿懷活力的孩子!我們應該相信,曾經,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的充滿着活力。

是誰讓孩子喪失了曾經的活力?是誰讓教室變作死水一潭?讀着魯迅的“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我悟到了孩子們的無奈,我思索着我們死水一般的課堂的根源。“大人們”也許只看到“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而因噎廢食一般的給孩子這樣的條條那樣的框框,卻不知正是這條條框框讓活蹦亂跳的孩子滿滿的成了一潭死水!在百草園裏,“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的實踐中,孩子們一定是出了彩的,一定是閃爍着亮點的。可惜的是,“這是荒園,人跡罕至”,當然就沒有人給予必要的關注了,“所以不相宜”,不然,也許會誕生幾個藝術家的。在課堂上,孩子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好奇:“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高效課堂裏,是否這也算生成?但是,這樣的好奇只會得到棒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學生不該做的東西太多了!只剩下死死地讀書了。教室不成爲一潭死水纔怪了。

孩子們的無奈中是多麼渴望無人值守的教室呀。“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正如高效課堂所提出的的“不懂得英語的教師也能帶好英語”。也許本來正是如此,學生的活力正是我們“堅守着課堂”“愛崗敬業”的園丁們憑着自己固有的思維把扼殺了。我有時感到高效課堂提出“10+30+2”的模式莫不是受了魯迅先生的啓發吧?“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在“先生入神的時候”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自然的張揚。當然,“不懂英語的”要“帶好英語”應該是有條件的。“不懂得英語”應該懂得“高效課堂”理論,應該懂得“導學案”,應該懂得學生學習的“路線圖”,要是不僅不懂得英語什麼都不懂得話,學生也許真會變成沒有了籠頭的野馬——收和放也是值得研究的,高效課堂的導學方案是應該能夠收得攏放得開的。

最後的結論是:中國的教育離不開魯迅,高效課堂的一步步深入,更需要從魯迅作品的字裏行間吸取養料。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美散文傑作。散文記述了令魯迅難以忘懷的百草園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和三味書屋中貌似枯燥其實卻意義深遠的讀書生活。

文章回憶的是魯迅自己的童年生活,通篇描寫的都是兒童的生活,表現的是兒童的內心世界。前半部分寫了作者在百草園中的快樂時光,後半部分則寫了在書塾中的'上學生活。百草園之所以是“我的樂園”,是因爲它是一個極好的遊戲場所。而長媽媽講的神奇的故事,更是個百草園增添了神祕色彩。如果說百草園是個樂園,讓人留戀,三味書屋則是個樂屋,讓魯迅的好奇心進入一個新的天地。總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魯迅從玩耍到學習的成長過程,貫穿始終的是歡樂和自由。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令一這是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是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但是誰能夠珍惜這美好的童年呢?我有翻開了這本書,陷入了深思……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3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裏去了!’”

再次品讀魯迅這篇充滿回憶性的散文,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先生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眼前便浮現了一幅幅有趣的畫面:

“油蛉在這裏低唱, 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在魯迅小時可以翻磚找蜈蚣、按蝥、拔何首烏與摘覆盆子,由於聽了長媽媽故事而懼怕美女蛇,因太心急而捕鳥失敗,在三味書屋裏,雖然先生很嚴厲但卻知識淵博,在他讀書入神時,同窗們有的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而魯迅卻在一邊畫畫。

曾幾何時,我們漸漸從兒童步入少年時,開始忙忙碌碌地學習,在空閒時想想自己小時候做的傻事,讓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記得那是我家旁邊也是一片菜園子,就與百草園差不多。春天,百花競相開放,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也在怒放,我曾一整天泡在那兒,採花,採花,還要採花。一整天下來,全身都是黃色,成了一個“黃臉女孩”。還有到別家去採的,採了卻怕主人發現,就把花藏在草垛裏,第二天卻全都枯萎了,白忙活一場。夏天,我就與朋友們一起抓青蛙、釣龍蝦,晚飯後就跑到小夥伴家瘋玩到天黑。秋天,我與小夥伴們去樹林裏撿各種各樣好看的落葉,做書籤。冬天,我與他們去找冰塊,讓手都凍得紫紅了,也不覺疼;如果河水都結冰了,就在湖下擲下一粒粒石子,擲下一串石子般四處迸濺的清脆笑聲。我就如魯迅小時一般,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願受到太多的束縛,願呼喚着狗在田野裏漫步,看着那滿眼的綠,讓人心曠神怡。

現在,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再也聽不見童年的那一聲聲清脆的笑聲,再也看不見那滿眼的綠了。不如多看看《朝花夕拾》,感受那童年的樂趣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4

拿到語文書,第一篇課文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剛讀到這篇課文,我就被吸引住了。我不禁輕聲朗讀了起來:“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讀着讀着,在我的腦海裏展現出了一幅百草園的景象:藍藍的天空下,一隻只蝴蝶圍繞着野花跳舞,一隻只小蜜蜂在陽光的撫摩下采着蜜。旁邊那高大的樹木下,星星點點的陽光灑落在地上,像滿地的星星。樹上一隻只蟬兒在叫着:“知了……知了……”小魯迅拿着一隻風箏,快活着牽扯着線,不時地笑着。偶爾一隻只小鳥從他頭頂飛過,“唧唧喳喳”唱着美麗的歌謠。啊!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的!他有美麗的風景做伴,可以在藍天下自由的奔跑,他可以整天在百草園裏玩耍,聽長媽媽給他講“美女蛇”的.故事……

這時候,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國小時候,我的生活是快樂的。上課時,老師幽默的話語逗的我們笑出了聲;在課間,老師帶着我們一起去捉蝸牛,觀察它的習性;放學後,老師會帶我們一起去放風箏,在高高的山坡上吶喊着;帶我們去田野,去親吻大自然的臉膀;帶我們去公園,在山水中暢遊;帶我們去野炊,在歡樂中成長……想到這裏,我也禁不住笑了。耳邊傳來小孩的歡笑,我又一次沉浸在童年的夢之中。

我繼續讀了下去。我知道了魯迅的童年並不是我想的那麼快樂。他天真的以爲家人送他去全城最嚴厲的書塾讀書的原因歸於他的淘氣:“也許是因爲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爲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樑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爲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讀到後面一句時,我更爲魯迅惋惜了,因爲他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園去玩耍了,再也不能在冬天掃開雪捕鳥了,也就是說,他再也沒有這樣快樂的童年了,而是必須去面對那些繁重的功課!

哎,我也是一樣。當我升入國中後,我更多的是想着自己的分數,自己的名次,那些玩啊跳啊,都被拋到了腦後。我需要這些時間來做作業。不僅要完成老師的作業,每天還必須要做參考書之類的複習題。對於這一切我們能做的只有默認了。

我看到過很多很多的文章,有些是〈我想要自由〉有些是〈分不是學生的命根〉。剛開始我也這麼覺得。但是,漸漸的我也默認了,爲了自己的將來,我們還是得努力學習!

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來,魯迅對自己的學校也不喜歡。他和自己的同學一樣,討厭這些功課,上課常常偷偷在下面畫畫,和同學一起溜到院子裏去玩。老師也不喜歡他的好奇,拒絕回答他問的“怪哉”之事。封建古板的教學方法,抑制住了他們的童心!

雖然我們知道我們根本就不願意去學啊學,但是爲了自己的,還是咬咬牙吧。暑假我們不能瘋完,除了成堆的作業,還必須去參加補習班。要是開學同學們都提前學過後,你還怎麼辦!這一切一切都在腐蝕着我們的童年。我也快要13歲了,下學期,也將讀八年級了。正如老師所說的:‘八年級是人生的分水嶺,必須要抓緊學習。’‘一定要把假期當做加油站’‘暑假要去補習’……我們必須要挺。用一個很不恰當的比喻,與其說”千年的媳婦熬成婆”還不如說大學畢業就是“千年的學生熬到頭”,不對,還有博士生……

魯迅對自己的童年沒有一句簡單的總結。但是讀者自己也明白,那是因爲他知道讀者自己也體味到了。童年,你只有一半的時間可以自由,那就是沒上學的時候。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也許,童年是不應該用無憂無慮來形容的。對嗎?而且,即使在小時候,我們也再也不能體味到魯迅的快樂,因爲,哪裏找蟬蛻?哪裏有那些叫天子?童年,也顯得無味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想到了很多。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童年不應該在作業中漸漸消失。天下所有的少年兒童們,讓我們拉起手,到山頂上去高呼吧,哦,快樂!哦,請讓童年的百草園充滿綠色,讓它充滿快樂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5

讀了魯迅先生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彷彿就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小魯迅從紙上躍到了我面前。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這些都是百草園的'真實寫照。它們就像一股清涼的泉水流進每個人的心裏。這些新鮮的事物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它們孩子來說就像天邊的雲朵一樣,難以觸及。讀着讀着,我才發現小魯迅在百草園裏是很孤獨的。他不像我們有那麼多的小夥伴,他只有看似只長滿了野草的百草園。所以我又有幾分同情小時候的魯迅了。

我也曾憧憬過能有個機會可以做次神仙,原來何首烏的根有像人形的,我邊笑邊想着。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仙啊?

我最喜歡就是在雪後空地上捕鳥。須在下一兩天雪後掃開一塊空地,撒上秕穀,用一根小棍支起一面竹筐,繫上一根小繩,遠遠的牽着。啊,鳥雀終於來了。不可以急。小魯迅屏息凝神,腦海裏卻憧憬着鳥雀們在口袋裏嘰嘰喳喳又擠又叫的樣子。不自覺的握着繩子的手往後拉了拉。呀,鳥雀都嚇跑啦!鳥兒都驚得直衝雲霄。我好像看到了躲在石頭後面小魯迅沮喪的樣子。

小魯迅的生活真是令我羨慕,但我也不會忽視伏在桌上執筆的大魯迅。朝花夕拾。這多麼形象的比喻。魯迅先生用精湛的文筆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深入人心的故事。魯迅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童年令我羨慕。這雖然是一篇魯迅先生在中年寫下的回憶,卻是他童年的回憶。或許正是因爲有過一段美好的童年,嚴而不厲的先生造就了未來的民族魂。

我覺着,如果靜靜的思索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你會覺着你是在看畫,不是在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