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學記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記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記讀書筆記

學記讀書筆記1

《學記》上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啓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啓發而不包辦,學生纔會自己鑽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並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於啓發誘導了。

其中倡導的“導而弗牽”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師放下手中的“綱”,徹底放棄“師導生演”牽引教學模型,真正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揚教學民主。教師如同導遊,我們只須把他們帶到那兒,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們自己去體味。教學中,鼓勵質疑,呵護求異。在課堂上,學生都開動腦筋,大膽發言,激情四射時,那隱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的種子,就一定會萌芽、生根,隨之會茁壯成長起來。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課堂實施的核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爲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內容。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書本的奴隸、不是老師的“應聲蟲”,而是一羣有個性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理解,鼓勵學生對教材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去反問,就會獲得更多深層次的理解。應提倡勇於質疑、主動探究、樂於合作、敢於創新的精神,使數學課充滿民主、寬容和諧的氣氛。作爲數學教師,要正確認識教學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數學課的人文性,充分發揮教學的創造性。教師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而應該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智力。

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質疑是開啓創新的鑰匙。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那麼創新教育的第一任務就是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產生疑問和好奇,具有質疑和批判的精神,進而終生具有“問題意識”。學貴生疑,產生疑問才能促進認識的深化、思維的發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體,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肯定學生的大膽質疑,擁有獨特的見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學記》中“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素質高,就可能快速準確的把握教學內容的要旨,找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突破口,進行有效的創新意識訓練。

總之,教學中應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創造和諧的氣氛,激發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爲學生將來進行發明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記讀書筆記2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它總結了我國二千年前的教育經驗,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雖然由於歷史的限制,覓不了有一些糟粕,但從它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則與教育方法看來,今天還可作爲我們重要的借鏡。它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份極爲珍貴的遺產。

《學記》作爲戰國時代的教育論著,總結了夏、商、周官學和春秋戰國時代私學的教育經驗,從儒家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觀點。感悟其精闢、敦厚,濃濃的書香在心間四溢,真是一種精神享受。

《學記》當中有這麼的一句話:“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句話形象地闡明瞭有效教學的關鍵,即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它包含了這樣三種思想:

一:要注重引導,但又不牽着學生鼻子走,師生關係纔會融洽;

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比較容易;

三:要打開學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現成的答案,這樣學生才能獨立思考,發展智能。“和易以思”,從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明確了作爲一個教師真正的角色,教師是啓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說的“善喻”。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培養個性健全、素質全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只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啓發性原則,以啓發式教學方法思想爲指導,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和調動學生,教育教學就能朝着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接近。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種活動組合而成的,只強調教師的教,就會使教師處於絕對領導的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造成師生關係的極度緊張。新課程要求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這包括了學生的爲人處事能力和個性的健全發展。因此,教育教學中要強調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做到“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教學相長和心理相容”,《學記》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建立這種和諧關係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說的“善喻”。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培養個性健全、素質全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只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啓發性原則,以啓發式教學方法思想爲指導,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和調動學生,教育教學就能朝着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接近。

學記讀書筆記3

第一個預防法:禁於未發之謂“豫”。這一條最重要,它是根本。這是說要在孩子的情慾未生髮之前,就要禁止他,讓他不發,這個方法叫做“豫”。爲什麼“大學之法”第一是這個?青少年男的十五歲前,女的'十二歲半前,“情慾未發”能夠用意專一,學業易入。教學之道,應當逆着孩子生髮情慾的趨勢,預防使之不發,在未發前教之聖賢的學問。祖先太有智慧了,我們胎生的人類,情慾這個慾望最強,這慾望一生,很難教他了。“百善孝爲先”下一句“萬惡淫爲首”,古人傳下來的做人道理最重要之事,一定要認真對待。現在我們學校教育對這一條沒有擺放位置,所以孩子不出問題纔怪。所以古人智慧,從前都是男女分校。如今我們還在催發,到處都是裸露廣告,從小就看那些愛情電視劇,吃激素食物……這一條擺在“大學之法”第一條啊,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根本。

第二個及時法:當其可之謂“時”。這是說到適當時,及時教應該教的,時機很重要。

第三個順才法: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這是說他是怎樣的根器我們就教他什麼。教人的方法應當隨他的年才,若年長而聰明要教以大事,多教;若年幼又頑鈍,就教他做小事,教得少。這就是順其年才,因材施教。

第四個觀摩法:相觀而善之謂“摩”。這是指大家互相學習,同學間互相切磋觀摩後瞭解所學內容。

學記讀書筆記4

老師們,我已經讀完了《學記》,字數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內容卻十分廣泛而深刻。我試着閱讀並背誦,發現這裏的內容這是發人深思。

我覺得從教學基本方法的角度,可有七種,

1、“道而弗牽”法——導引學習法。注重引導學生,而不是強迫學生學習。

2、“強而弗抑”法——強化優點法。注重發現和增強學生的優點,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學生。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進步和優勢,促進學生的改變發展和完善。

3、“開而弗達”法——啓發思考法。注重啓發誘導學生自己動腦筋,而不是直接給學生正確答案。着重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着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絕不直接給出答案。

4、“良冶之子,必學爲裘”——由淺入深法。在組織學生學習有相應難度地內容,教師要給學會生以知識、能力的鋪墊,使學生由易到難,輕鬆過渡。

5、“始駕馬者,車在前”——耳濡目染法,潛移默化。教師要注重創設氛圍,提供正確的示範和模仿的條件,讓學生能寓教於樂。

6、“不陵節而施之”——循序善誘法。教學要遵循教學規律。

7、“長善而救其失”——因材施教法。一個善於教學的老師,在不斷地培養和發揮學生的特長,糾正學生的失誤,彌補學生的不足。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爲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上學時,對於爲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取站在三尺講臺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爲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爲人師也”,作爲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裏還闡述了作爲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裏面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理解潛力和狀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爲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爲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爲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爲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啓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說、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衆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閱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爲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能夠爲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爲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還帶給了另一個教學原則,即“繼志”。它認爲、善於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其音調,善於教人的人讓人繼續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說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學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務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爲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徵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要求教師具有必須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潛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時候學生的獨到理解爲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啓發着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於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學記讀書筆記5

《學記》的作者提出了許多有關教與學問題的積極意見,認爲很好地瞭解學生是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孫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引用到教育領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厭,百學不殆。運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要了解學生心理上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傾向。

教師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正確處理好學生爲主體和教師爲主導的辯證關係,才能爲學生創新能力的持續發展做好鋪墊。

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的研究指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獨立性、能動性、創新性、發展性、基礎性等基本特徵,其中的首要特徵是獨立性。因此,學生只有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學習,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達到樂學境界,方可真正實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學習本身無所謂樂和苦學,只有當學習與學生的需要發生關係時,才因滿足學生的需要而變得樂學或因不滿足學生的需要而變得苦學。因此,學生是否在愉快地學習,即樂學,也正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以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其需要的和諧統一,從而使學生主體的獨立性得到充分體現。

無數教改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教學過程從一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教師運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因素、情意因素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全過程。因此,分析學生,熟悉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弄清楚這種認知和思維方式對學生理解新的知識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障礙,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活動,使教學更好地切合學生的實際,這的確是一個極爲有效的教學策略。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準確選擇知識·能力·品德最佳發展的高度。

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將瞭解到的'這些信息同學生爲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諧地統一起來,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進而構建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這既是一個教學態度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觀念轉變問題,更是推進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

總之,只有教師在知其心方面,學生在知己心方面多進行一些研究,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談到知己心,自然地就會引出元認知的問題,而《學記》中已蘊涵了這個問題。誘思探究教學理論也提出了啓動教學的反饋調控機制的反饋——內化(同化、順應)要素。

學記讀書筆記6

作爲一名教師,不但與學生和女兒一起背誦蒙學經典,在課外還經常讀同事們推薦的教育經典書籍。後來,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寒假期間,我讀了《學記》,我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儘管初讀《學記》時,感覺苦澀難懂,連有些字音也讀不對。於是,邊讀古文邊讀譯文,越讀越覺得有味、實用。下面我與大家一起分享讀後的感想

在研讀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爲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爲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更多的是研究教學並揭示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指導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例如:“禁於未發”,重視預見性。爲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擾教學正常進行的不良現象發生,所以教師要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而不是牽着走;是督促鼓勵,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啓發獨立思考而不代替學生得出結論。如果教師能掌握好這個分寸,學生就真正懂得了學習,知道了如何去學。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講的精,像杜郎口中學要求教師在一堂課中講課不超過十分鐘。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爲課堂的主人。就像我們現在的課堂,培養孩子自學能力,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學記讀書筆記7

一直以來,我對三毛並沒有很深的瞭解。可是當我通過書中的文字走入了三毛的世界後,我無時無刻不爲這位女性作家,不,我覺得我更該稱她爲一位藝術家,一位生活藝術家而影響着。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爲流傳。我很久以前就喜歡她,喜歡她的性格,很開朗活潑,深深影響着我。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三毛經歷了許多事情,最後決定回國去.我個人是非常喜歡三毛在美國學習的這段日子的,在那個課堂裏,他們用獨特的方式上課,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說包餃子,講故事,改編故事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三毛的個性。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沒時間原諒。”一直好喜歡這句話。很真實的反應了我們在學生時期的性格特點。那時年少,還記得在課間使,我們爲一道數學題而爭論得面紅耳赤嗎?還記得我們因爲彼此的.誤會而傷心落淚嗎?還記得在課堂上,因爲老師的語言而笑的沒心沒肺嗎?還記得······多麼幼稚卻又美好的日子,現在時常會回想起那段日子,雖然有時過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純的一段日子。時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九年級那年一樣美好就好了,但是時間過了就過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振作起來,向前邁進吧,加油。

書中還寫了在三毛的婚姻經歷,個人生活細節,這些種種無一不在吸引着我去閱讀她的書籍,在她筆下,所有的人物變得活靈活現,我還會閱讀更多有關於她的書籍的.

標籤:讀書筆記 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