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然筆記》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

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了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科學知識。如“爲什麼要多吃魚?”,原因是魚的蛋白質量高,質量好,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脂肪含量也不高,對於是高兒童的智力十分有益。“爲什麼人會出汗?”因爲出汗可以幫助身體降溫。“爲什麼螃蟹內的蛋白質發生特殊的化學反應,形成不能溶解的硬塊,造成危險?”、“爲什麼大象長着一個長鼻子?”、“爲什麼"銀河"不是河?”……這本書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科學家,爲我解答了一個個疑惑。

《十萬個爲什麼》使我認識到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它讓我明白科學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一個個趣味盎然的知識故事讓我沉醉不已,一個個深奧的科學之謎讓我大開眼界,我喜歡《十萬個爲什麼》。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2

今天我讀了《自然之道》這篇文章,首先我明白了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太陽東昇西落;人的生老病死。這些都是最普遍的自然之道。其次,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的植物和動物,它們在大自然中承擔着不同的角色,它們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一旦破壞,就會違背自然之道,帶來嚴重的後果。

《自然之道》這篇文章講了遊客強烈要求嚮導把一隻打探的幼龜抱進大海,其他的海龜獲得了錯誤信息被食肉鳥吞吃的事。表面看人們有同情心,實際人們違背了自然之道,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人們違背自然之道的事例很多很多,還比如: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木,污染水資源,捕殺動物,導致綠色植被越來越少,土地鬆散,沙塵暴肆虐,這樣人類也跟着受罪。土地鬆散,江河邊沒有樹木,沙土流進江河,河牀漫漫擡高,就會發生洪澇災害。人們把污水,垃圾投入了江河湖海,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乾淨的水資源,大海里的生物可糟了殃。人們捕殺飛禽,蟲子沒有了“眼中釘肉中刺”的天敵,更加猖狂,陸地上本來就少的綠洲沙漠化。地震、海嘯、沙塵暴、龍捲風,這一個一個的自然災害都逼向了人們,不得不引起人們深深的思考。

人們切記,不能破壞自然之道,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3

牛頓邁出了第一步,布封邁出了第二步。

——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1796年)

-01-

不知道多少80後的朋友,在童年時期說過這麼一句話:“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作爲一個孩子,並一定知道科學是什麼,等長大之後,大概知道了,但夢也醒了。

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全世界用各種各種方式進行悼念,愛因斯坦的生日是3月14日,有人說,他是給愛因斯坦過生日去了。也有人說,霍金先生本就不屬於地球,他只是回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地方。

於是,大家紛紛又拿起了《時間簡史》,重讀這本只有一個公式的經典,用這種方式緬懷霍金先生。

寫作和讀書真是件神奇的事情,讓人可以跨越時空和地理界限同他人交流,霍金先生通過寫作,將他那遨遊在宇宙太空的思想,普及給了全世界,哪怕他已經離開。

-02-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其實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人是真的在看世界,有的人是在看朋友圈。

現在大家都崇尚旅行,找機會多看看這個世界,這樣是美好的,但畢竟有太多地方到不了,肉眼也看不到。

20xx年,腦中帶着一幅幅美麗的圖景,我滿懷期望的踏上了西藏的土地,的確,西藏太美,然而由於高原反應,身體的沉重負擔,讓我無法盡情的欣賞美景,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世界上有太多地方達到不了。

所以,我們要讀書,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是幸運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要儘可能的多瞭解這個世界。

讀書可以跨越地理,穿越古今,讓思想不受任何羈絆的遨遊馳騁。

-03-

在簡書給了我簽約標籤之後,很多朋友給予我更多的關注和肯定,但是我心裏清楚,簽約前後,我的寫作水平並沒有質的提升,我依然寫不出華麗的辭藻,也寫不出撼人心扉的篇章。

唯一的改變,是讓我在寫文章時不敢過於隨性,怕被人說:“簽約作者寫的也就這樣嘛。”雖然我真的寫的也不好。

書太多,而人的時間有限,所以應該讀經典。但太多的經典都是大部頭,閱讀起來耗時費力,無數的人望而卻步,進而失去了很多瞭解這個世界的機會。

我想做一件事情,通過解讀經典,斗膽把自己當做一個導遊,帶着我的讀者,用最短最高效的時間去多看看這個世界。

我不是科學家,生產不了知識,但此時此刻,我想做知識的搬運工。

-04-

《自然史》是個大部頭,共計42萬字,是18世紀法國最著名的博物學家布封,一生歷盡55年創作,全書包含了地球史、動物史、植物史、礦物史和人類史幾個部分,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和科學的描述和解釋。

這本書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其中關於動物形態的描述極具藝術性,書中含有豐富的素材,爲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依據,優美動人的文筆也將公衆的興趣引向了生物學領域。

布封,1707年出生於法國,由於父親是法院的推事,以繼承關係獲得封地,成爲一個貴族,從小受教會學校的教育,但他愛好自然科學,在他整個求學生涯中,他還學習過數學、法律和醫學。

他一聲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榮譽,26歲就進入了法蘭西科學院,曾被任命爲“法王御花園與御書房總管”,46歲當選爲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並後續兩度支持學院事務。

晚年的他獲得了極大的榮譽,各國的國王和學者都希望一睹他的風采,也常常受到法國國王的接見,成爲了凡爾賽宮的常客。

布封宣傳唯物宇宙觀,又重文藝思想,受牛頓和萊布尼茨影響極大,但也由於他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世界的起源,曾經被巴黎神學院斥責“離經叛道”,險遭宗教制裁。

他的著作有大量的關於進化論問題的論述,這些問題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人提到過,他也是生物地理學的創始人,對後續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有着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05-

未來一個多月,我將用28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對《自然史》進行解讀,爲了節省大家的時間,我會將每篇文章的閱讀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挑取書中最精彩的核心部分,並對關鍵內容做好總結後進行呈現,讀者讀完這本書42萬字的大部頭,只需要1個小時左右。

這個系列不僅會介紹大家熟悉家禽、野獸、飛禽,也會介紹各種常見與不常見的植物,也會帶大家探索自然界各種神奇的礦物質,最後深入瞭解人類史及地球史。

我很希望,也很榮幸能陪伴大家一起領略這部偉大的《自然史》,也請大家關注這個系列。

end.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4

自然科學含括了許多領域的研究,自然科學通常試著解釋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運作,而非經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學一詞也是用來定位“科學”,是遵守科學方法的一個學科。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爲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闢各種可能的途徑。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爲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爲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爲至此爲止被認爲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沒有真正完全理解什麼是科學,儘管小時候每當家人問我長大後想當什麼的時候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說科學家。而且上了這課我才知道科學是西方文明的一個產物。在

我眼裏,科學包括了牛頓力學,能量守恆定律,萬有引力,蓋斯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進化論等等,在我混淆地看來,只要不是迷信透頂的,只要是物理化學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學(或許有誤解)。同時我也非常理解“進步是科學的特徵”這句話。想那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還鑽木取火,徒手打獵到現在的機器生產;從以前飛鴿傳書,快馬加急到現在的電話、e-mail、QQ、飛信聯繫;從以前的衣不蔽體到現在的五彩繽紛……這一切,都是我們藉助科學的進步,科學的產物,在享受優越的生活。科學的進步,爲我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益處,然而應該也有壞處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經反思的使用,不經反思的相信科學總會給我們帶來進步,並且你還認爲這種進步式的生活總是值得欲求的,那就可能會帶來極危險的後果”所說的那樣。

近代科學是在古希臘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其過程可大致描述爲:古希臘(理性)----> 中世紀(基督教)----> 文藝復興以後(經驗主義)

古希臘人通過理性追求智慧。而其中又以泰勒斯和梭倫爲甚。

“他是一位聖賢,又是一位天文學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國裏,他頂天立地、萬古流芳。”——泰勒斯墓碑銘。泰勒斯成功預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全食而成功制止一場戰爭。他曾經到埃及旅行,用心愛你公司三角形定理準確地推測出胡夫

金字塔的高度而解決了困擾埃及人一千多年的難題。他通過觀察洪水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這被認爲是哲學思維的開始。那句有名的“您只顧仰望天空,卻不知道腳下有什麼”就是泰勒斯的女僕對他說的。他提出的“本原”是宇宙論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是第一個哲學概念。

梭倫生於雅典,出身於沒落的貴族。他年輕時一面經商,一面遊歷,到過許多地方,漫遊名勝古蹟,考察社會風情。梭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是古希臘七賢之 一。梭倫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制定法律,進行改革,廢除農民債務,禁止債務奴役 ;廢除德拉古制定的殘酷法律,只保留關於謀殺的部分;按財產的擁有量將公民分爲4個等級,其政治權力按照財產來決定 ;恢復公民大會作爲國家最高權利機關,前三等級公民才享有被選舉權;在貴族會議之外設立四百人會議管理國家,議員無財產資格限制;建立公民陪審法庭,有無財產的公民都可參加。 史稱“梭倫改革”。他在詩歌方面也有成就,詩作主要是讚頌雅典城邦及法律的。他是古希臘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

古希臘還有幾個有趣的現象,比如抽籤決定誰來擔任公職,以言辭勝人的辯論傳統等。我不敢想象如果抽籤抽到一個無能的或者是自私的人來管理那會是什麼樣子。關於辯論,我倒是有興趣談談。我不喜歡辯論,首先,即使

你言辭再有理,你把別人辯駁得面紅耳赤,但是,即使他表面上被你辨服了,其實他心裏也不會服氣的,只是給你自己增加一點可憐的自信亦或自尊而已。其次,幾個人一堆人在一起吵吵吵,辨得昏天黑地面紅耳赤形象也不好,多說不如多做。當然,古希臘提倡的這種直接民主制度, 是與其狹小的城邦密切相關的, 人口有限, 地域狹小. 在觀念上他們也不認爲一個城邦是越大越好的, 而是認爲存在着一個最佳規模, 或存在着一個上限。

雅典被稱爲“希臘的希臘”,最能體現古希臘的氣質。雅典的經濟是依賴於橄欖種植和海上貿易的,雅典人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西徐亞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製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採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奴隸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雅典的命脈在於確保海上交通線和保障海上貿易的秩序,這些要求雅典必須發展海上霸權。梭倫改革根據收入將公民重新劃分等級;克里斯提尼改革提出“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時期改革給擔任公職者發放薪金,推行大衆教育,看戲劇也給補助。

策力爾說:直到古代終結,哲學都沒有離開蘇格拉底指引的道路。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長得奇醜無比,採用問答方式,運用比喻、啓發等手段,使對方具體、普遍、深入地得到正確認識。蘇格拉底認爲,哲學不能單獨地研究自然,還要研究正義、明智適宜、勇敢、虔誠等德性的定義,治國的道理,統治者的品質等問題。有趣的是蘇格拉底的妻子心胸狹隘、冥頑不化、叨叨不休。但是蘇卻能在嘮叨聲中淨化自己的精神。對於他的死,我感覺可惜又可笑。本可以逃難卻甘願赴死,或許真如所說的生命是一種病態,需要用死亡來醫治。蘇格拉底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的哲學。

蘇格拉底還有很多學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亞西比德、色諾芬、柏拉圖。其中柏拉圖是蘇最重要的學生。懷特海說過,全部西方哲學不過是爲柏拉圖的思想做註腳。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立學園。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除了哲學,學園的科目還包括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學科,學園立即成爲了希臘的學術研究中心。柏拉圖柏拉圖中年寫作了《理想國》,勾勒了一個所謂真與善相統一的理想國家方案。他認爲人除了有理性、意志和慾望,相對應的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理想國”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烏托邦。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自己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之喻”。“洞穴比喻”是講假想一羣人被關在山洞裏, 他們只許面對山洞盡頭的牆壁, 不許回頭, 不許往兩邊看, 在他們身後的高處有火堆. 這裏火堆對應的是“太陽比喻”中的太陽, 藉助火光他們可看到投射到牆壁上的影子,他們認爲影子就是真實的, 並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爲最高明的,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5

一本厚重的大書癱倒到在我的桌子上,翻開來細細品讀,畫上一些記號,再回過頭看兩眼,望着摺痕越來越多的大書,有沒有讓我留下什麼然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自然史是作者布封歷經55年的調查總結所獲得的成果,裏面講述了大自然的一切,植物,動物,礦物……讓人看不過來,而那充滿詼諧的語言更是吸引着讀者繼續讀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還記得在動物篇裏“狗”的那一段,講述了關於看家狗和獵犬的習性。家狗活潑可愛好動,討人喜歡,主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它都一清二楚,同時還能通過氣味嗅出敵人的氣味,這也就是爲什麼當陌生人經過時,家狗會朝他吼叫的原因;而獵狗則不一樣,它們充滿野性,經常表現出戰鬥慾望,且聰明伶俐,訓練有素,能聽懂主人的命令他們擁有敏銳的嗅覺,是獵人們的好幫手。同時,家狗和獵犬都有的共同點就是對主人十分忠誠。

說到“狗”,這讓我想起了我家的家狗,與書中描寫的一樣,她有着香檳色的毛髮,有着水靈而又渾圓的大眼睛,有着勻稱的身姿,一次跳躍,一次翻滾都充滿了靈氣,且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孩子般得粘人。她時常擺出一副細考的樣子,歪着腦袋,禁止不動,這舉動真是惹人疼愛。

還記得我曾經聽到過一句話:“人類的一生,狗只是一小部分,而在狗的一生中,主人就是他的全部。”

這句話說得沒錯,家狗的一生默默追隨着主人,乖巧聰明,就是受主人欺負也毫不吭聲,也是默默的承受,從不會露出厭惡主人的眼神。想到這裏,我不禁想到那被主人們遺棄的流浪狗,它們的心裏是多麼痛苦,多麼難過。當看到一隻被主人愛撫的狗時,它們的眼神裏會不會流露出渴望和羨慕?

爲了某個人默默承受,這一種高貴品質,也就只有狗了,多麼可愛乖巧的小生物啊。但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裏卻都有“狗”字,而成語裏一些帶“狗”字的也都一些貶義詞,例如豬狗不如,打雞罵狗之類的成語,毫不吝嗇對狗的貶低。

這是爲什麼呢?這個問題十分值得我們去思考。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狗是忠誠的,但又爲什麼會有這些詞語或成語呢?真是令人費解。

也許因爲家狗只對主人忠誠,對陌生人兇狠,讓一些從未養過狗的人家對家狗產生厭惡之感。一些句子中,形容某人吵鬧會說成“狗吠”,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

其實,狗對主人忠誠的程度遠遠令我們無法想象,在電影“忠犬八公”裏,一隻狗的主人因突發心臟病死去,這隻狗卻從未間斷它的習慣——在下午時,到火車站等待主人下班回來,就算主人再也不會回來。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也間接的證明了狗對主人的忠誠。

無論別人怎麼說怎麼想,在我心目中狗是我生活中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無法分開的一部分,因爲他們的忠誠深深地打動了我,它們是人類最重要最忠誠最不容易失去的朋友。作文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6

國慶節期間看完的一本書——《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約翰·繆爾,世界環保運動的先驅,國家公園之父,最令我仰慕和喜歡的博物學家之一。在現代社會,優秀的博物學家可能也是極其稀有的了。現代社會的發展,科技是飛速進步了,可是我們確離原生的自然環境越來越遠,越遠便越不能理解自然,越不理解自然就越畏懼真正的自然,“荒野求生”已經成爲很時髦的字眼,這真是令人悲哀的惡性循環。大概誰都知道,只有自然能治癒我們的“心病”,讓我們認清自己在物理時空中的定位。

書中,提到了一段這樣的歷史:繆爾和很多植物學家一起研究美國各地的森林,然後向政府寫報告,然而國會議員們並沒有理會他們的建議。繆爾便轉而直接面向光大民衆,通過寫作的方式向美國民衆展示了美國所擁有的偉大的森林,描述了人們對森林的破壞行爲,希望民衆能通過他的書獲得感召,伸出援助之手。

我想,即便是美國,國家公園的產生和存在也不是靠官員們自上而下高瞻遠矚的規劃與佈局,也沒有主動進行先見之明的立法保護,甚至在學者提出建議後也置之不理。

其產生的路徑,是通過真心熱愛自然的學者著書立說,向民衆遊說獲得大面積支持而迫使政府進行立法。如今的美國通過國家公園的形式爲地球保留了大面積的原始原生自然地貌,一要感謝約翰·繆爾這個人,二要感謝善良且關心自然的美國民衆。

我想,在歷史重大事件的推進上,時常顯現的是個人的力量和光輝。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7

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寫洪堡的文章,它誘發了我繼續讀《自然史》。

布封從一個名字轉變爲一個印象,源於一篇寫狗的文章,出自他的《動物肖像》。

坦率地說,科普文能把人看哭,估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獸類的完善程度,要看它的情感的完美程度“。我想,獸類在這裏可以換做“生命”。

讓我們暫且放下“完美“的情感,縱觀整部自然史。

這是涉及面極廣的歷史,囊括着宇宙向我們展示的所有事物。

四足獸、鳥類、魚類、昆蟲、植物、礦物,爲好奇的人類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畫面。這幅畫巨大無比,好像而且確實是豐富至極。

自然人出外探索自然,越是無人越有驚喜,越是需要開發越是充滿發現。

當世間萬物的一些樣品聚在同一個生長環境的時候,當人們第一次向這個裝滿了各種不同的、新穎的和陌生的事物的“倉庫”看上一眼的時候,第一個感覺一定是夾雜着讚歎的驚詫。

也許你會從形狀上識別一些,也許有的還知道生物性,人文學者可能會了解它們在歷史和文學中的價值。

這些相互關聯,將人們的感知從平面變爲立體,從眼前伸向從前和以後,那麼恭喜你已進入小而幸福的初級階段。

最初每個人都充滿好奇心,又容易對已知的東西心生厭倦。

除非保留着更珍稀的敬畏心,知道“自以爲是”的知識需要不斷進步更新,每一天才不是重複的片段。

對一切都喜歡同時又罕見的興趣,並不是靠訓導產生的。

根本動力是得到啓蒙的智慧。

人類不是自然之主。大自然通過自己的方法在運行一切。

當人們不停留在膚淺的認識上,就會對它的多樣性和繁複性感到無比震驚。

自然的傑作數不勝數,但那也只是人們發現的驚訝中的一部分。它的規律以及混亂,常態還有變態,似乎可能存在的都存在,不可能存在的也存在。

除了去追尋,去學習,保持對一切都喜歡同時又罕見的興趣,還能怎麼做呢?

《自然史》一書收錄了布封在法蘭西學院入院式上的演說,題目《論風格》。

自然科學人如何論述文學藝術的問題,本身就讓人好奇。

通過思考賦予想法更多的內涵和力量,然後使用表達實現它們。——這是風格的基礎。

當精神創作的成熟點到來,就會迫切地渴望實現創作,並在寫作中感受到快樂。

想法輕鬆地流淌出來,下筆變得自由;快樂促生了熱情,這種熱情蔓延開來,賦予每一個詞句以生命;情感與智慧交融,內容與文采並茂,貫穿思維和行文的始終,風格從此誕生。

從這個意義講,自然的發現是源源不斷的,思維和靈感是汩汩流動的,風格也從未僵化不前。

逐漸把“寫“當做另一番自然。這個發現我極喜歡。

人與自然是發現和創作中永恆的主題。

只要談論起自然法則,生物體,空間,物質,發展,時間,靈魂,思想,感情,激情,都會變得鮮活無限。

你知道自然史最好的一點是什麼?

在不可見的、永恆的力量驅使下,大自然以不變的規則表現着。

人們看着眼前的景象就不免想到往古,又能聯繫現在通往明天。

當下的我們,亦包括在這廣闊的詩篇。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8

其實,筆者真正的在對哲學有概念上正確的認知,已經是很晚的時候了。並且相信我身邊的很多同齡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哲學就和宗教一般“虛無縹緲”和“不知所云”,雖然事實並非如此。在初次意識到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於當今自然科學的發展有着深遠意義的時候,我決定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做進一步瞭解,所以我找到了恩格斯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所攥寫的《自然辯證法》,打開這本書後,我閱讀了其中的第一篇論文,也是整本《自然辯證法》的導言。這篇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涵蓋衆多學科,其資料涉及領域浩繁廣闊。同時,也令我從新認識了這位對當今世界影響深遠的德國大思想家——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

總體而言,《自然辯證法》是想要揭示自然界的內在規律和聯繫,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畢竟,這本書中的資料是建立在百年間無數自然科學家對自然界的觀察,探索,研究和實驗過後所得出的一系列結論之上的。正如恩格斯在書中寫到,“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經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聯,不可分割的”,這在“導言”裏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博學的恩格斯給讀者展示了衆多學科領域的巨大發現,涉及了天文學、生物學、地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一些宗教文化領域;星雲假說,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也有被稱之爲“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的細胞理論、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就是在這樣繁雜的學科發現成果裏,恩格斯用聯繫與發展的'眼光將之整合爲一個整體,建立了一套自然哲學理論體系。經過自然辯證法理論中的對立與統一,一般與特殊,聯繫與發展等關係,指導科學工作者們地橫向思考問題,將自然哲學當作從“自然科學”通向“大自然”之間的燈塔航標。

從星雲假說到能量守恆,再到生物進化論,恩格斯看到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有力佐證。文中反覆提到的太陽系和所謂的“宇宙島”——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恆星系,其產生與消亡的始終,也讓恩格斯更進一步理解了什麼是永恆的運動。

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瞭解人類與猿的區別,即直立行走、有準確音節的語言、手的特定分化和工具使用與製造等等,闡明瞭人對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即道出了生產的終極意義;並且指出了僅有人類能夠利用自我的大腦與雙手在自然界打下自我的印記。這一切其實都揭露了一個問題,事物的普遍聯繫,自然科學的發展雖然是在不斷的往精細化的方向進發,可是其相互間的固有聯繫是永遠也抹殺不了的。這一辯證的思維正是指導一切自然科學研究的法寶。正如恩格斯在“導言”中說到的,“用思想的徹底性去補救有缺陷的知識”。

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後,自然科學領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得益於人類所製造的工具在不斷地革新改善,而結果就是,人類所獲得的知識也是呈現爆炸式增長。而一個個驚人的發現與理論成果正不斷地檢驗着自然辯證法,證明着後者的科學性。

也許我們現今的普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量都遠超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們,可是因爲我們所欠缺的是擁有站在哲學高度的辯證統一的思維,所以科學發現的靈光總與我們失之交臂。而一些諸如諾貝爾獎得主一樣的科學家,他們往往也是優秀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擁有着卓越的思辨本事,以及運用自然辯證法理論來審視整個自然界的普遍聯繫,能夠把握永恆運動的真諦所在。

人類社會因分工得以提高繁榮,自然科學也因不斷分支細化的深入研究而高速發展,然而當一切走向瓶頸的時候,我們應當在此時停下埋頭摸索的腳步,直起腰桿,擡起頭展望一下整個大自然,領略感悟她的偉大與非凡,跳出自我熟悉的小領域,撥雲見日,一覽衆山小!也許就會閃現出柳暗花明的感悟。這就是自然哲學的價值所在,就是哲學的魅力!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9

《習慣成自然》等一些文章雖然寫於20世紀40年代,但至今讀來倍感親切,文中所闡述的主要思想對當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仍不乏啓示意義。

他認爲,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爲我們的習慣,成爲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什麼是“成自然”呢?葉聖陶先生認爲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說,“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爲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他進而指出,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葉聖陶認爲,“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個學生如果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0

學了《敬畏自然》這篇課文,我覺得我們確實應該敬畏自然,要想人類生活的更美好,就得合理的利用自然,讓自然爲人類服務,人類做的只些都是爲了謀求生存和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想到愛護自然,讓人類和自然能夠和諧的發展。

人類不應該與大自然對立,不要想着去征服自然,自然不是人類征服的對象,人要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的狂想,破壞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那些沙塵暴,霧霾……恐怕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啊!讓我們都來愛護自然吧!讓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敬畏自然!

人類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人類理應敬畏大自然。要想讓自然爲人類造福,人類就必須愛護好大自然,這樣人類才能求得最大的發展,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發展。但要想人與大自然和諧發展,人類就要正視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更美好,從而使人類生活的更加美好,那就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生命體;敬畏自然,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爲了更加美好的未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宇宙,敬畏宇宙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1

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導言中,經過對其認真仔細的閱讀,不免讓我有種醍醐灌頂,受益匪淺的感覺。雖然我的理解僅限於一些很淺層的認識,但已足以讓我學到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方面。在導言部分,恩格斯經過分階段的方法,帶領我們回顧人類社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艱辛歷程,讓我們認識到現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輝煌的研究不一樣,因爲它唯一地到達了科學的、系統的和全面的發展。從中我一知半解的瞭解到了許多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發展歷程,以及自然辯證法在科學技術與哲學中的作用。經過這次閱讀導言,使我深刻的體會到我的閱讀與理解都這麼吃力,那麼恩格斯的研究工作將是多麼的艱難,但他仍舊孜孜不倦的爲人類事業奮鬥終生。我相信這對我以後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忙,他的精神將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對於自然的研究,從哲學思想的淵源上說,它是依據自然科學發展的成果,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是一種科學的、系統的、全面的發展。恩格斯的觀點和思想都是值得我們這些年輕人學習的。他在這本導言裏,很好的解釋了自然科學從產生到當時的發展過程,並預言了未來科學發展的方向。恩格斯認爲,事情不在於把辯證法的規律從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於從自然界中找出這些規律並從自然界里加以闡發。當前我們要推動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就必須深入研究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就必須將科學技術置於整個社會大系統中。我們在學習中也要有這種孜孜不倦,循環加以運用的學習態度。

古代東方和西方的自然科學,同自然科學的萌芽狀態相適應,其中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具有樸素的、直觀的性質。恩格斯經過很多的事實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對自然的認識歷程並非一帆風順。這正順應了我們人類的生活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經過研究自然科學的發展歷史,恩格斯總結出了自然界是運動的、變化的、能量不滅等科學的觀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經過對自然科學的歷史考察,闡述了自然科學發展的規律;同時,恩格斯還以很多的科學史實爲依據,說明由於自然科學本身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代替形而上學自然觀已成爲歷史的必然。由此恩格斯帶領我們回顧人類社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讓我們認識到現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輝煌的研究不一樣,它唯一到達了科學的、系統的和全面的發展。

自然辯證法能夠爲科學技術的發展供給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幫忙和促進我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實踐,進而改造自然,造福人類。文中提到:“一切產生出來的東西,都必須要滅亡”。而此刻面臨的生態危機恰恰加速了這個發展過程。我們人類對自然無限的索取,征服,人類妄自尊大,最終卻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種種事實說明,人類應當改變以自我爲中心,要從戰勝大自然,轉變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一場綠色革命。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將其看作是人類存在的根基,看作人類自我的身體一樣去愛護。爲了我們的地球,爲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來指導實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最終造福人類,造福子孫。

正如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所揭示的,自然辯證法所研究和揭示的資料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規律,即自然界的辯證法;人類經過科學技術實踐活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規律,即科學技術研究的辯證法;作爲一種認識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科學技術發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科學技術發展的辯證法。總之,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辯證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自然辯證法能夠使我們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提高整體素質,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助於我們創新意識的樹立和本事的培養,並指導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另外,我們要發展經濟推動社會提高,深入研究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也必須以科學的辯證法來指導。學習辯證法,也是我們探索自然界奧祕,以指導我們更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需要。所以我們應當博覽羣書,不斷充實自我的頭腦,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同樣要意識到自然辯證法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知識所供給的科學的方法訓練、本事培養以及視野的開闊,因爲所有的學科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學習中除了專業課的學習,哲學,歷史,文學都有我們能夠汲取的營養。關鍵是我們要從這些專門知識中提取出對我們認識自然,

進行科學研究有益的觀點。沒有學術上的縱貫和橫通,沒有廣泛的積累,人就不能充分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使我明白自然辯證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要促進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和發展,就必須要正確、科學、全面的去學習認識大自然。

經過學習自然辨證法這門課程,更是讓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考和發現精神豎然起敬,他們爲人類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我們遠遠所不及,作爲年輕的一代,我們有理由繼續沿着這條路勇敢的走下去,雖然我們是工科的學生,可是萬物都是相通的,在教師的講解下,我也徹底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其實一個人不可能孤立的學習,我們需要廣泛的涉及與學習,文科專業中同樣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並靈活加以運用的地方,僅有我們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我們纔有可能在自我的學術生涯中越走越遠,在自我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寬。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2

翻開普里什文的散文《大自然的日曆》,一幅幅俄羅斯大自然風情畫,如一縷新鮮的清風撲面而來:“夜在一輪皎潔的月下逝去了,黎明時分,降下了初霜。萬物白茫茫的,但是水塵沒有上凍。朝陽冉冉升起,樹木和草便綴滿了露珠。蒼鬱的森林中的雲杉中樹枝看上去便似一片亮晶晶的花紋。倘若我們整個地球上的金剛石都去做了這般裝點,也是不夠的。”在這一小段優美的文字中,充滿着樸素、準確、詩意的描寫,正如高爾基讚賞普里什文說:他“有一枝生花妙筆,將普普通通的詞彙靈活地搭配起來進行描寫,使一切幾乎都具有觸摸得到的可感性。”

“夜在一輪皎潔的月下逝去了”這個句子中,十分清楚地傳達出了沉睡原大地之上莊嚴的夜的流逝。“蒼鬱的森林中的雲杉樹枝看上去便似一片亮晶晶的花紋”,只有在原始大森林中生活過長時間、且有着敏銳的觀察能力的文學家,纔會寫得出這樣的句子。最後用金剛石來形容裝飾在雲杉樹枝上瑩碧的霜晶,更是絕了,很容易使人想像出朝陽照耀下的霜晶閃閃爍爍,像鑽石一樣璀璨的景色來。

我以前讀過普里什文的小說《貝林捷雅的水泉》,熟悉他關於描寫自然景色和俄羅斯人民勞動的場景以及青少年的心理。普里什文不愧是農藝師出身,長期生活在湖光山色、花草茂盛的林區,熟悉林區的一草一木,對各種植物有着洞察秋毫的觀察能力,對生活在俄羅斯奧爾格洛夫洲東部以及葉列茨周圍的大自然有着無比的熱愛。他將自己的生命融進了這一片生他養他的黑土地之中。因而在他的《大自然的日曆》中,他用一種親切、樸素,如數家珍似的筆調來讚美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春夏秋冬的各種景象,同時也詳盡地記錄了生活在這裏的純樸、善良的俄羅斯人民的喜怒哀樂。每一個篇什猶如康斯泰勃爾的油畫般的濃墨重彩、又纖毫畢現、凝重而輕靈,是他散文的妙處。普里什文的書,按他本人的話來說:是“經常有着發現的無窮的快樂”、“這是真正的魔法”。

普里什文的散文的難以言傳而又十分明顯的魅力祕訣何在呢?我想,他的魅力和魔法,正在於他有一雙慧眼。正是他的這雙慧眼,善於在每一個隱微中洞悉有趣的東西,善於在周圍現象令人生厭的外表下,窺見其中深刻的內涵。在他的筆下,一切都閃着詩性的光芒,猶如芳草擎着露珠,晶瑩生輝。最不起眼的一片小山楊樹葉,也有着它自己獨特的生命和生活。

離莫斯科不遠,有一條杜布納河。數千年來,人們在它的兩岸繁衍生息,可以說是一條莫斯科人民熟悉得淡忘了它的母親河流。它靜靜地流淌在莫斯科郊外長滿啤酒花的叢林之間,流淌在青翠的小丘和田野之間,默默無聞。多少年來,沒有人把它寫進文學作品。而普里什文在一個清秋的傍晚,沿着杜布納河岸走來了。他將這條小河寫進了他的《大自然的日曆》裏,這條河便在煙霧空濛、斜暉脈脈中閃出了光彩,成了地理上的一個發現,成了一件新事物,成了俄羅斯土地上最有意思的河流之一。它有着自己的特殊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它獨具的沿岸居民的風習,有它源遠流長的歷史。

在《大自然的日曆》中,使人強烈地感覺到的,是作者對生命充滿了無比的熱愛。普里什文在春天這一章節中,寫冰雪在春陽下消融成爲第一滴水,黑油油的土地在厚厚的雪衣下裸露出來的景色。寫大雷鳥、仙鵝、紅隼在晚霞中飛翔着歡樂地鳴叫。寫老狗魚的憨厚可愛,寫青蛙的甦醒……筆觸細膩,行文乾淨利落,將動植物的生態寫活了,它們也像人一樣有着春天的喜悅。他將大自然所有的生物都人化了,在他的筆下的大自然,是人性化的生命。他愛它們,不去無故傷害它們,視它們爲知己,與它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字裏行間無一不傾注了他對它們的無比深情。這種純良的人類天性,也就是普里什文散文的永久地閃耀着人性的光輝和詩意的優美的真正原因。

普里什文之所以富有魔力,是因爲他掌握了廣博的知識,他在民族學、物候學、植物學、動物學、農藝學、氣象學、歷史學、民俗學、鳥類學、地理學、方誌學以及其他學科方面,都有着廣博精深的涉獵。他並沒有泥古不化,沒有把這些知識,作爲死的負擔或經常“掉書袋”,而是將這些豐富的各類科學有機地融進了他的創作之中。這些知識在他的腦中,憑着他的經驗和觀察力,去發現生活中的詩意盎然的科學現象,信手拈來,使他的散文充滿了睿智和生氣。

《大自然的日曆》中的語言,有充分的根據可被稱爲俄羅斯語言的百草。普里什文的語言如花似錦,光彩奪目。時而有如風吹動着芳草,簌簌作聲;時而有如清泉鋪石潺潺流淌,時而有如百鳥啾啾爭鳴,時而如薄冰悄悄地脆響,時而有如藍色的小夜曲縈繞在我們的腦際。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3

《大自然的日曆》是俄國作家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的隨筆散文,“是在春天的口授下完成的筆記”,作者嚴格按照大自然四季轉換的時間順序來寫,從春天的第一滴水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個春天的萌動。讀完這本書,正值早春時節。書中對春天景物的描寫比比皆是。從植物到動物,從森林到溪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作者的筆下生花。他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恰當的描述讓我欽佩。他獨特的創作風格更讓他贏得了“偉大的牧神”稱號。

書中對創作的獨特見解和寫作方法有多處着墨,每一處都使我受益匪淺。比如:“對生命力的強烈渴望,常常使我們忘記我們正在冒險,而這,就是創造的力量。”“出色的獵手尋找的不是鳥兒,而且鳥兒生活的典型環境。”“對待一切東西,我總是先訴諸於聽覺,然後纔是內涵,悟性在曲折中上升。”等等等等,這樣的話語,幾乎貫穿在整本書中,在讀作品的同時瞭解作者的創作方法,是整本書給我的最深印象。

關於創作的問題,作者講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公羊的奶》,他說,塔拉索芙娜,這個羊媽媽,還在用她的葉列茨語言,用她豐富的民間智慧,講着這個故事,這就是關於她的羊奶的故事。但是,若不是我的話,這個故事就不會發表:講故事是一回事,而寫下來又是另一回事。他說,請問:這種智慧是怎麼獲得的?用既定的形式,可以把人們吸引到必然充滿冒險的創作道路上來,但是,在揭示自己的創作技巧的同時,想要教會這一點則是不可能的。在我看來,詢問一個作家的創作祕訣,就等於要從公山羊身上擠出奶來。公山羊的本職是愛上母山羊,而母山羊的本職就是貢獻羊奶。因此,關於創作的問題應該問問生活,必須自己去感受生活,而不是問熱愛生活的藝術家:“我怎樣也能愛上生活呢?”由此可見,寫作,就是把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故事用心寫下來。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去聆聽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因爲,“如果能有一雙慧眼觀察生活,並且對於任何生物都抱同情態度的話,那麼這兒就等於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只要人有意,便可以和他身在所存在的一切互相呼應。”“天賦即便不很高,也能成爲藝術大師的。爲此須得善於在創作中尋覓不朽的東西。須得根據那些得手的不朽的東西來創造新的作品,在新的作品中尋覓那得手的東西。如此日積月累,讓自己的作品能飽含‘不朽的’東西,而且孜孜不倦地精益求精。”“爲了描寫樹木,山崖,河流,花上的小蝴蝶,或在樹根下生活的動物,需要有人的生活。倒不是爲了比較樹木、岩石或者動物,並賦予人性,才需要有人的生活,而因爲人的生活是運動的內在力量,是汽車的發動機。一個作者,應該在自己的才能上達到使這一切極爲遙遠的東西變得親近起來,爲人所能理解。”他是“鳥兒、大地和星星的歌唱者。”他享受着文學帶給他真正的幸福,在生活和寫作過程中感受愉悅和滿足。

全書內容給我的感覺如沐春風,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領略俄羅斯北部的自然風情,他的創作與大自然之間有着超乎尋常的緊密相連。書中的內容,我有很多還不是很懂,這源於我自身知識的匱乏,書中涉及到的動物、植物,很多我都毫無所知,做個生活的有心人,不是一句話就可以詮釋的,它需要真正的去涉足大自然,用眼去觀看,用心去體會,用靈去感悟。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4

讀《自然筆記》是一次關於對自然的熱愛,關於對生命的敬畏的神奇之旅。在這裏,作者用與衆不同的文字和圖畫生動而又有趣地爲我們講述了大自然的故事。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許多我們想不到也不知道的知識。但是,只要你去挖掘,大自然就會把這些寶藏無私地奉獻給我們。

在這本書中,有一篇名叫“家有阿蟲”。講的就是三隻菜青蟲的故事。想想我們天天吃着打了好多殺蟲劑的菜,是不是很少見到這種蟲子啊。作者對這三隻菜青蟲的成長曆程記錄的十分詳細,圖文並茂。這三隻阿蟲在成長中死去了兩隻,因爲它們被真菌寄生了。剩下的最後那隻艱難而又成功地完成了蛻變的過程,終於化爲了一隻菜粉蝶。如果沒有耐心而認真地觀察怎麼可能這樣完整地給我們講完這個故事。

只有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纔會有這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真實的圖畫。但是,大自然現在正不斷地被我們人類破壞着。在這本書的最後,告訴了我們大自然的現狀是多麼的危險。我們曾經富饒的自然,正在經受着苦難。試想如果我們再不加節制地開發下去,再過幾年,大自然的平衡是不是就會被徹底地破壞!

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它能教給我們很多知識,讓我們享受到更多的歡樂和美好。可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多的保護與照顧!讓我們一起來用心善待自然,熱愛生命。

慰問遼闊的草原,

去祝福美麗的海洋,

去撫摸高大的山脈。

去體會野草吹又生的力量!

去感受波瀾壯闊的大海!

去摸索神祕而奇妙的山脊!

這就是生活!去體味生活

不要讓它變得枯燥無味!

要讓自己的生命裏充滿快樂!

可以去聆聽,摸索,傳播!

改變自己的世界,讓它變得與衆不同!

這纔是真正的生活!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15

某一天傍晚,表妹看見了天空變成了火紅色,便來問我:“爲什麼傍晚時,天空會變成紅色的呢?”我想起了《十萬個爲什麼之自然之謎》裏說的原因,便流利地說:“這是因爲紅色的射程遠呀!”我頓了頓,又說:“其實,大氣層裏有紅、橙、黃、綠……這些許許多多的顏色。而在日出、日落時,太陽接近地平線,日光在大氣中要經過一段很長的距離,而且此時天空中塵埃比較多,藍光就被折射掉了,而紅光因爲射程遠,可以透過灰塵散射在空氣中。所以日落時天空就是紅色的了。”“哦,我曉得了。”菲菲恍然大悟,“對了,姐姐,你怎麼知道的呀?”“我看了《十萬個爲什麼》的。”我自豪地說,“借你看個幾天吧!”“好!”菲菲高興地說。

我推薦大家也好好地看看,因爲這本書裏的知識各種各樣,值得你去看。

標籤:讀書筆記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