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1

常說向死而生,更好的瞭解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不考慮生命的結束,如何考慮生命豐富多彩的過程。不同的文化對於死亡的態度不同,平常的生活中較少的考慮死亡,對於人生必然要面對的課題卻如此缺乏深入思考,只是被動的等待命運的審判。這本書讓讀者思考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相約星期二》是一位智慧老人的臨死箴言,他對生活始終積極樂觀,即使生命只剩最後一天,他度過這一天的方式與平常一樣。“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圈和茶的早晨。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有情。然後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的睡上一個好覺。”,以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中的每一天,這樣的生活是會少很多遺憾吧。

書中討論的話題涉及的範圍很廣,印象最爲深刻的則是莫里教授度過生命的最後一天仍然和平時一樣,他所過的生活就是他所向往的生活,多美好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2

當餘秋雨闡述本書由來的時候,我一下想到了中國的《論語》,同樣是學生記錄老師的言語的書,同樣是闡述人生哲理,我一度將它定義爲西方的論語。

但當我讀到小說的正文,我才發現,《論語》寫滿了名言警句和人生格言,而《相約星期二》這本小說,更像是記事錄或回憶錄,它有一定的故事性。兩本書是完全不同題材的著作,卻傳遞出來相同的人生思考。

而就作品本身,它所釋放出的能量,以及所體現出精神力量,更像是另一本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同樣是與命運的抗爭,同樣是飽受疾病的摧殘,他們都是《老人與海》中的堅韌無堅不摧的精神硬漢。

這樣一部飽含能量的書,如果將它拍成電影,會不會又是一部獲獎影片呢?這是我看完《相約星期二》的突發奇想。

“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與生活講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

“相愛,或者死亡。”

“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爲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這是因爲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讀過這些,你是否覺得人生從此豁然開朗?

我慶幸,慶幸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雖然現在路途艱難,也頗多曲折,但前方的道路必將光明開闊。一份有溫度,有情感,傳遞大愛的事業,值得我去奮鬥終身。

莫里一點點被死亡吞噬,而又倔強地跟病魔抗爭到最後一刻,完成了一本叫做人生的畢業論文,一部充滿力量、啓迪與生命力的著作,這一切都讓我想起了另一個名字:保爾·柯察金。

與保爾·柯察金不同的是,莫里除了展現出一種生命的力量之外,他的言行也同樣述說着了諸多做人與人生的道理,而這些道理足以影響和指引我們整個人生。

例如“愛情和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

例如“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爲你終究是要變老的。”

例如“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3

你遇到過這樣一位好的老師嗎?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閱歷和思考,來給這個迷惘的世界教授關於人生的一點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漸凍症的社會學教授,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在他的牀榻邊,給他的學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後一課。課堂不需要書本,但討論的題目很多,涉及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婚姻、原諒以及死亡。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當莫里謝世後,米奇將聽課筆記整理後交付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全美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在《相約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種平和睿智的口氣來講述生命這樣龐大的命題,他從不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卻叫我常常被書中字句觸動,不得不停下來,反思曾經那個愚蠢、自負又彆扭的自己。

書中有一段講述原諒的話題。莫里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當他妻子生病住院後,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這件事後卻沒有來看望他,於是莫里傷心地中斷了這段友誼。而當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時,他因爲自負拒絕了。最後他的朋友死於癌症,而他爲自己沒有去原諒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沒有機會這樣做了。可是,他最終決定原諒自己“我們不僅要原諒別人,也應該原諒自己,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你不應該陷在遺憾的情緒裏無法自拔”。年輕時,我們常常因爲一時的意氣,輕率地做出決定,等時間過去,卻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後漸行漸遠。可是,如果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我們還會把這些不甘、自負和失落看的這樣重要嗎?當這些遺憾成爲自己的心結,爲什麼不學會原諒?無論如何,我們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們曾經歷的歡樂也不是假的,爲此,它也值得我們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運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當它成爲你的負擔時,不妨學會與生活講和。

書中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關於完美的一天。米奇問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麼做?”莫里回答道:“讓我想想……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共進午餐,然後去公園散步。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或是鴨子。剩下的時間用來跳舞,然後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覺。”噢,就是這些嗎?不是和總統共進午餐,或是去享受什麼奇異奢侈的生活,最普通平靜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們常常在追尋社會賦予我們的價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爲此我們汲汲營營一生,心裏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麼了。可是我們爲什麼要活的這麼匆忙呢?當你年老時,回過頭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發現既沒有好好陪伴親人,也沒有和朋友歡度一個假期,甚至沒有安靜下來聽過一場夜雨,難道不會遺憾嗎?去踏實過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去樂於享受生命的每一個階段,而不必急於追尋結果,也許這纔是生命的意義。

當你知道自己要怎麼死時,也許你才能明白自己應該怎麼活。跳出社會強加給你的框架,也許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4

《相約星期二》講的是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同時也是一位執掌教壇一輩子的大學教授,在自己爲數不多的歲月中,不是在感慨命運不幸,不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生,而是思考人生,將自己的感悟以每星期二相約的形式,講給一位曾經教授過的學生,那裏沒有繁瑣的公式,有的只是對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對人性的解剖……

老人的情況一天天變遭,但他仍然關注外界,他會爲遠在他國的難民的困難而憂慮,而傷心落淚,那時他不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而是一位有憐憫之心的老者;他從不自怨自艾,他會因爲由於他的開導使他人舒展眉頭而快樂,從而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他愛他的家人,愛他的朋友,愛他身邊的所有人,當大家都陰沉着臉給他舉行葬禮時,他會說:到時不要燒過頭了哦。他就是這麼一位樂觀,豁達,超脫的老人。我認爲的超脫是遊離於生活之外,超然脫俗的感覺,其實呢,不然,是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後看淡所謂的挫折,困難,有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怡然心境。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它已經從身邊悄然而逝。有時老是感慨:時間都去哪了?時間從指間溜走,從髮絲間飛過,增加了我們的年輪,親吻了我們的臉頰,觸碰了我們的額頭,豐富了我們的思想……有時總是回憶那美好的青蔥歲月,不想讓時間在臉上留下痕跡,可是在回憶的過程中時間已飛馳而過,要做的是珍惜當下,關愛親人。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未來還未出現,唯有今天掌握在手中,是上天的恩賜……

在未來的道路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保持花開靜好的心境,追求樂觀、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學習愛和對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5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爲本書的資料概括。應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生怎樣的興趣?但是,看一看這本書的目錄吧:世界、自憐、遺憾、死亡、恐懼、永恆…看到這些,你還能說它是“簡單”的嗎?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於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採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纔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症(ais),一種不治之症,莫名的衝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於是,在此後的每週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後,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爲什麼呢?正因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爲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說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爲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決定潛質。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潛質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鬆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應對它們,我們該怎樣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後一堂課,他期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能夠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能夠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齊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愛吃鴨子——剩下的時刻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鬥,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此刻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爲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應對死亡能夠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的“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僅能夠把杯具變成喜劇,甚至能夠將這一切昇華爲課程。14堂課的旅程,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主題嗎?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6

乍一看這標題像是一部愛情小說吧!其實不是!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臨終老人和他的學生的故事。老人是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症,他的學生是一名記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給這個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時間是星期二。這便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這門課上了十四個星期,每個星期學生都如約而至。他們談論的話題有: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涼。最後一堂課是老人的葬禮。每上一次課老人的病情就會加重,說話就會更困難。到最後,要靠學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說出話來。他是一名終生的教師。他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考!也許談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確很玄!誰也不知道下一妙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那麼還在等待什麼、猶豫什麼、好好把握今天!每一個今天都是精彩的!

人總是傾向於爲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爲了以後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過去的兩年裏,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於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於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並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於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於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纔是真正的可怕。

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7

在美國小女兒家忙裏偷閒看了幾本閒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本《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是講人生的,或者說是一位老教授對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他已患了絕症,受一家電視臺的《夜線》節目採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然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宣佈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樣的課程沒有那位學生會拒絕,於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牀前去上課。

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堂是葬禮。老師謝世後,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一下交付出版,書名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該書已譯成中文。

這門課的內容有:世界、遺憾、死亡、對衰老的恐懼、家庭、金錢、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對待病痛、衰老、年齡、死亡的'心態及有關的論述對我們年長者可能更有現實意義,關注更多一些,他樂觀平和的心態和富有哲理性的論述,我感到很受啓迪。

莫里老人得的絕症,他是逼視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他不能動,活着全靠別人幫助,他是怎樣對待的呢?對別人的照顧開始覺得不便,但很快又釋然了,他說:“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爲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劇。他還說:“你應該懂得一個哲理,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爲你終究會要變老的”。是啊!因爲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爲此擔驚受怕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

莫里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他說:“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意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學生問他你從來沒有害怕變老?莫里說:我樂於接受老,這很簡單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是衰敗,它是成熟。學生問:如果變老那麼有價值的話,爲什麼人總說我願意變得年輕?莫里說: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麼?生活得不滿足,生活得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爲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想回到從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樣看待死亡呢?莫里說: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是覺得自己高於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做好準備,這樣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他還說:“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與生活講和”。他還設想幾天後死亡火化時突然一句笑話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這簡直是一個充滿哲理的結論。

我所以摘錄以上莫里老人的話,是讀後我感到頗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脫,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臨的現實,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樂觀平和的心態,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劇。

日過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齡過五就進入下一個整數,再過幾天就是我七十五週歲生日了,過了生日就向八十邁進了。當我五六十歲時,還覺得七老八十離我還遠,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員了,一下子感到餘年不多了,自問怎麼會這樣?倒不是我心態年輕,而是感到時光過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過去了。有人說要忘記年齡,其實不可能,每年家人爲你過生日自然記起年齡,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時光的流逝。莫里老人還說:“人意識到會死,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一樣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講和,活的豁達些,少操閒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爲子孫留下什麼,最近看電視劇蝸居,李老太太爲給孫子留下房子,最後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沒什麼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後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後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樂,少找煩惱,一切順其自然,過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陽升起,高高興興的迎來新的一天,我就想這樣平平淡淡快快樂樂的度過餘年。

相約星期二讀書筆記8

《相約星期二》是一位不認爲生活中有“來不及”的、最後走向死亡的智者說給他的學生的對生活的感悟。文中的莫里,是一位社會學博士,以前發誓永遠天真活潑的活下去,以前是一位舞迷。

他得了幾萎縮性側索硬化,病魔一點點侵犯他,從腳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獨的時候,他的學生米奇撿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諾,重新走進他的生活。米奇每個星期二都如約而至,手中持有老師愛吃的食品,即使老師不能吞嚥下它們,但可愛的學生仍然持續原來的習慣。於是,這位喪失了駕駛潛質,喪失了行走潛質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躺在病榻上開始了每週一次的人生課。愛憐之感常咬米奇的心,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腦中跑馬。再次品讀,讀完這本書的時候,這匹馬跑得不停蹄------

認識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應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理解愛。感恩話語

認識自憐——人有悲哀,需要時就大哭一場。但悲哀過後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東西,想要來看自己的人和想聽得好聽的故事。

認識遺憾——要習慣於退後一步,經常審視自己的生活。要問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點什麼?”

認識死亡——認識到自己會死亡,並時刻做好準備,但要死而無悔,死而無憾!

認識家庭——如果沒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夠支撐的根基。如果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我們擁有的東西就少得可憐。心有餘悸

認識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對人的愛戀,對親人的悲傷,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懼和痛苦。

認識對衰老恐懼——衰老並不是衰敗!它是成熟,要理解現狀並自得其樂,理解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權力。

認識金錢——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無法替代溫情。因此要給與他人你要給與的東西。

認識愛的永恆——生活中就應有許多擁抱、親吻、歡笑、交談和道別。

認識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對方,如果不懂得怎樣妥協,如果彼此不能開誠佈公的交流,關聯都將有麻煩。共同的價值觀很重要!

認識文化——當我們受到威脅時,我們就只會爲自己的利益思考,就會視金錢爲上帝。要投入到人類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個由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組成的小社會。

認識原諒——我們不僅僅需要原諒別人,也需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就應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我的一生沒有遇到這麼好的老師,不惑之年的門檻旁,莫里老人補充了這個空缺。他用智慧把我打磨得有點發亮。是啊!該是思考就應追求什麼,避免什麼樣的錯誤的時候了。

凡事宜早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