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莎士比亞》讀書筆記

導語: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爲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莎士比亞》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參考!

《莎士比亞》讀書筆記

《莎士比亞》讀書筆記

威廉·莎士比亞(willam`shakespeare1564~,1616),堪稱英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的作品數量可觀,但現今傳世的僅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長詩和2首長詩。

接着寒假這短暫的時光,我細細的瀏覽了莎士比亞的21部戲劇。通讀下來領會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大致可以分爲兩類——杯具,戲劇(似乎沒有第三種了……)《仲夏夜之夢》是我記得十分清楚的一篇。

也許是被當中的“露水愛情”所吸引吧,“露水愛情”斌不是“閃婚”,“裸婚”“速食麪愛情”之類的東西,這是一種花的名字,將這種花的汁液滴在正在熟睡人的眼皮上,那麼當這人醒來時,看到的第一樣生物就會無可救藥的愛上他。

這篇戲劇一波三折,從人界關聯到妖界,波及面之廣難以想象。

莎翁的成就斌不單純在於其作品的角色刻畫生動,內容豐富,還在於其對現代英語的傑出貢獻以及對整個文學界,世界文學是的非常大的影響。

儘管我讀的是中文版,但總覺得字裏行間流露出英文表達出的真摯。這種真摯是在其他任何書籍中領會不到的!,他的作品是許多後世作家的語言模本,於《聖經》,《希臘神話》等一同成爲成爲西方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源泉。子曾經曰過:不讀莎士比亞,就不能瞭解西方文化。

《莎士比亞》讀書筆記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爲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爲什麼要爲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爲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爲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爲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爲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爲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爲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爲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爲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爲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爲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莎士比亞》讀書筆記

讀莎翁的作品,心中有着說不出的沉重和衝擊,歌德說這是“說不完的莎士比亞”,沒錯,莎翁的作品就是這個世界的現身說法。莎翁通過他的智慧,他的慧眼看破了命運無常的法則,通過看莎翁的作品,讓我感覺人的境界在逐漸博大,而我的胸懷也變得更加廣闊。他的作品,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着很高的參照性,彷如一盞人性的燈塔,照亮着我們前行的道路。他劇中的人物不正就影射出當今社會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兒嗎?

我喜歡那個優柔寡斷的復仇王子哈姆雷特,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什麼纔是命運?它是如何存在於世的?命運,就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可又似陽光一樣可以溫暖人心,但更多的時候,它就像夢魘一樣那麼可怕。就像哈姆雷特一樣,一生也沒有逃離這個命運的悲劇。哈姆雷特是一個可憐的王子,當理想的`光輝熄滅,那個沒有人間真情的天地在他眼裏頓時變了色,他開始思考,開始反問,什麼纔是人生,什麼纔是命運。當哈姆雷特沉浸在喪父之痛中,曾一度發問:“生存或毀滅,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奮起,還是墮落。因爲悲痛和鬱悶,在他眼裏,一切優雅美麗的花朵全都枯死了,而雜草卻在那裏瘋狂生長。露臺那一夜之後,仇恨的火焰燃燒在哈姆雷特的心中。他選擇了復仇,也許在他深愛的和深愛他的奧菲利亞死去之時,在波羅涅斯死去之時,他有着一絲的不安,但爲了他的復仇大業,他摒棄了生存選擇毀滅,視宮廷皇室爲無物,這就是他選擇的路,是偉大卻令後人嘆息的王子的決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的,沒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變化過程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嗎?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當我們在幼年,童年,沒有踏入這個社會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快樂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在我們的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而當我們慢慢成長,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開始變得憂鬱,會遇到不順的事情,敏感脆弱的心靈會受到打擊,但對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然而當事情的結局不如自己的夢想之中,或理想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是自暴自棄,那時周圍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的醜陋與討厭,讓我覺得社會與世界特別的黑暗。當我們經歷一些殘酷的事情之後,又會顧慮太多,到頭來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錯過機會之後還會給我們自己找藉口來擺脫我們大家內心的失望與空虛。其實任何一個因爲自己或別人的不幸而變得疑心重重,多愁善感的人就是哈姆雷特;任何一個愁眉緊鎖,因爲生命之光被疑雲籠罩而感覺眼前的世界是枯燥的人就是哈姆雷特;任何一個感到意志消沉,悲傷得像疾病一樣難以擺脫的人就是哈姆雷特;任何一個希望破滅,青春被折翼,無法自在生活的人就是哈姆雷特。劇中的哈姆雷特,常常將自己的痛苦轉化爲對人類普遍狀況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彷彿他就是一個說教者一樣,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現身說法。

我也喜歡這個可憐又可悲的老國王李爾,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一個犯不了多大罪,卻受盡了罪孽的人。”他喪失了王位,喪失了權勢,經歷了子女的拋棄,經歷了狂風暴雨的洗禮,但最終他恢復了人性。這是一出親情的悲劇,李爾王因爲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僞的小女兒,在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高納里爾和里根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考狄利婭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只是實話實說,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考狄利婭趕出了自己的國家。於是這個悲劇便開始了,這也是李爾王他自找的,他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他的昏庸愚昧,高納里爾和里根的虛僞殘忍,考狄利婭的老實讓這個悲劇發生了。李爾王的不察善惡,他的不分真假,使他遭受了各種酷刑,讓他無處安身,讓他浪跡荒野,讓他與乞丐爲伍,使他生活在悔恨的刺痛中,使他生活在精神與肉體的相互折磨中,使他生活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我不得不佩服莎翁的智慧,他刻畫出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爲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在全文結束之時發出的感嘆:“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讓我們警醒,讓我們醒悟。

哈姆雷特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莎翁想稱讚愛,頌揚愛,可他卻用了一種毀滅愛的方式來讚頌愛,用這樣一種在我看來很極端的方式來頌揚人需要真愛,需要真情。

我也喜歡羅密歐和朱麗葉爲了愛情,衝破世俗的不顧一切,也喜歡《仲夏夜之夢》中那三段看似荒誕但又美妙的愛情,就像生命中的童話般那麼美好溫馨,我也喜歡《暴風雨》中腓迪南和米蘭達那段最純真的愛情。我看到了莎翁對愛情這一感情最真的讚美,愛情不是從另外的世界垂下的鏈條的一個環節,它會在適當的時候,合適的時機悄悄來臨,它的出現就像一天中的另外一個清晨,那麼美妙,可也卻在其中充滿了悲傷,這纔是最真實的愛情。

我喜歡讀莎翁的作品,因爲通過他筆下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讓我看到了當今這個世界中最真實的人性。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小人,《麥克白》中說“光明的天使也許會墮落,可天使總是光明的;雖然小人全都是貌似忠良,可是忠良的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是的,這些小人,這些惡人,他們總會爲自己掘墳墓,葛羅斯公爵以爲自己會僥倖逃過一劫,可是始終是惡有惡報,惡人會自我消磨,更何況還有好人來收拾他!小人們追隨的不是主子的人格,不是主子的理想,而僅僅是在權力光環照耀下的利益,因此,他們無論怎麼樣精打細算都逃不過主子的眼睛,也因如此,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會被哈姆雷特處死。這些小人中有的也是來自於最親密的背叛,俗話說“堡壘總是容易從內部攻破”,正是高納里爾和里根對父親的背叛,使李爾王最後落到如此下場。人性中這些卑劣在莎翁的筆下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讓我禁不住幹安世情如紙,人心險惡啊! 所以我們得提防這些小人,提防這些小動作,說不定哪一天自己就這樣被陷害了都還被矇在鼓裏。

我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和善,在這些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有着明確的是非界限,有着善與惡的分界,有着道德條款對他們的束縛,也因爲這樣,哈姆雷特沒有在國王克勞狄斯禱告的時候殺掉他,因爲哈姆雷特天性中的仁慈和善良使他猶豫了,他的宗教觀和他的道德觀讓他思前想後了,而歸根到底是因爲哈姆雷特他心存善念,所以他行事會有所顧忌,有所不爲,這樣殺死國王不是他想要的結果。莎翁通過他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良心,良知,向我們提供了道德的指南。

我還看到了做人不能太老實。李爾王悲劇的造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爲考狄利婭的太老實和太直白,這使她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她不懂得以變應變。考狄利婭太天真,她明明知道自己兩個姐姐都是那麼虛僞做作,也知道自己的父親老糊塗了,可她卻還是實話實說。這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中國一位古人——鄭板橋,他曾說:“聰明難,糊塗更難,由聰明入糊塗更難。”是的,考狄利婭正是因爲缺乏這樣的“難得糊塗”,這樣的大智若愚,才使自己和李爾王落到如此田地。通過這樣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僅僅就只有黑和白,善與惡的二元對立,沒有這麼簡單,我們有時候還是需要多想想,多轉個彎,看清這個現實。

我也看到了命運的無常和有常,莎翁筆下有着與現實抗爭,奮鬥的成功者,因此有着《威尼斯商人》中鮑西婭女扮男裝充當律師,運用自己的機智和聰慧戰勝了猶太人。我們從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看到了人們對自由正義善良的渴望。

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彷彿給自己生了一堂人生的課程,讓自己在面對這個百態衆生的社會,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學會更加淡定從容,更加心平氣和,學會高貴,正直,優雅的生活,學會對人性的洞察和對生活的感悟。

《莎士比亞》讀書筆記

最近我又看完了一本名《莎士比亞喜劇集》的這本書,本書的作者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他一生大約創作了近四十部戲劇,大大豐富了喜劇的發展,在戲劇生涯中開了一個好頭。

這本書收錄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四部喜劇。莎士比亞以樂觀主義爲戲劇基調,臺詞詼諧幽默。故事誇張離奇,誤會和巧合是他強化喜劇效果和推進情節發展的主要手段。讚美現實的生活,追求個性解放,歌頌純潔的愛情,是他在喜劇中的重要主題。

我讀了《莎士比亞喜劇集》後,最喜歡小羅米奧,因爲他快樂做人,給這本書帶來了搞笑。但他最後的結局並不好,他因爲陷害了巫師而最終被變成了小丑,但我覺得變成小丑並不是件壞事,因爲他是個快樂的人,而小丑也是把快樂帶給更多的人!他陷害巫師也是爲了救自己的哥哥,所以我很喜歡他。

我還喜歡小安帝福斯,他十分頑皮,有一次把媽媽最珍貴的花瓶打碎了,媽媽十分生氣但小安帝福斯直接跑出了家門,在外面多了一個月,害他媽媽和哥哥找的焦急萬分。在外面的一個月裏,小安帝福斯被一位老爺爺帶回了家。老爺爺把他當做了孫子看待。在老爺爺家的一個月, 老爺爺跟他說了很多道理讓他回家,就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他自己回到了家中。到家後媽媽並沒有責怪他,當媽媽看到他時一行行眼淚流了下來,這是我很感動的一段。

這本書令我深有感觸,雖然是喜劇但是它裏面包含了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