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1

一個人要想熱愛生活並且能在其中藝術地活着,就別沾哲學。哲學並非藝術,這門學科太過於理性化。而浮生若夢,沉醉於生活,熱愛並享受它,比一切都重要,像哲學家一樣把人生放於解剖臺之上,費勁心機地分割歸類創造概念,最終得到的只是更深的迷惘。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

所以,同樣是討論生命,比起周國平,我更喜歡史鐵生。

《守望的距離》讀過後,我感到的反而是更深的迷惘,再讀史鐵生,感到的卻是更多的釋然。

史鐵生一定也是研究過哲學的,然而,在經過了“未知死焉知生”的求索後,他能夠自退一步,找回生活,笑看世界,而不是讓人生僵化在一個個永遠也說不明白的定義和概念中。

對於人生,這,纔是最美的答案吧。

我想,對於後現代的精神危機,哲學也許無法解決,也無需解決。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像史鐵生一樣,笑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史鐵生所說,只要你最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過程你無論怎樣都得落入絕境,只要你仍然不從目的轉向過程你就別想走出絕境。事實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過程,一個只想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因爲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因爲壞運也無法阻止你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也可以把死亡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

對啊,就這樣,立足於目的的絕境卻實現着,欣賞着,飽嘗着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夢想使你迷醉,距離就成了快樂,追求使你充實,失敗和成功都是伴奏,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有人說,史鐵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是史鐵生解決了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危機,我想,也許這是對的。

從今以後,像史鐵生一樣的活着,一起笑看。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2

一、關於童年和童心

回首往事,誰不緬懷童年的幸福?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爲那時候我們有最純淨的感官。

童年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爲我們在童年曾經一度擁有永恆。自從失去了童年,我們也就失去了永恆。從那以後我所知道的唯一永恆便是我死後時間的無限綿延,我的永恆的不存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佔據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我甚至說,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爲成熟而不會再失去。

始終攜帶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這永不枯竭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光陰蹉跎,世界喧囂,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分童趣和閒心是不容易的。

所謂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說明智慧是童心的守護神。凡童心不滅的人,必定對人生有着相當的徹悟。所謂徹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

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他始終保持一顆淳樸的童心。

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樣單純的人,目的意識淡薄,沉浸在過程中,過程和目的渾然不分,他們能夠隨遇而安,即事起興,不易感到無聊。

二、關於人與人生

在人生畫面上,夢幻也是真實的一筆。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通過往事。

理想便是靈魂的寄託。

在理想主義普遍遭恥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因爲幼稚,而是因爲精神上的成熟與自覺。

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我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然而,當我檢點思考結果的時,卻發現我弄明白的似乎只有這一個簡單的事實——今天我活着。

萬有皆逝,唯有精神永存。

人生中,只有死是必然,其餘一切均屬偶然。

生活是一場永遠不能成爲正式演出的彩排,一張永遠不能稱爲正式作品的草圖。

人處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上,作爲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卻嚮往永恆和無限。

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

對於一個洋溢着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第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

與天才相比,最富於幻想的女子也是過於實際的。

青春未必全是舔吻和鮮花。有這樣一些敏感的心靈,對於他們,青春意味着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機,意味着某種幻滅和覺醒。

他只是貌似在看、在聽、在生活罷了,實際上早已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

三、關於愛情和婚姻

有一個字,內心嚴肅的人最不容易說出口,有時因爲它太假,有時是因爲它太真。

真正的愛情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

家是一個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把它作爲活的有生命的東西那樣,懷着疼愛之心去珍惜它。

古猶太法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和他的結髮妻子離婚時,甚至聖壇也會爲他們哭泣。

真實的感情往往找不到語言,真正的兩心契合也不需要語言,謂之默契。

人生最美好的時刻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不獨愛情如此。

四、關於藝術

一個藝術家無論在閱歷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靈上卻永遠是孩子,不會失去童年的清新直覺和少年微妙心態。

美如此令人心醉,人類的語言又如此貧乏無力……除了藝術,沒有什麼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沒有什麼能把靈感留住。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3

站在思想的山峯,目睹着秋風掃落葉,一片一片,融入生命的河流。你愛着,感受着,思考着——今天我活着,我只有一個人生。你一直在守望,尋找着生命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究竟在追求什麼?追求一種人格魅力,一種人格上的獨立自主,藐視世俗的輿論和功利。用一顆深刻的心靈感受悲劇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個心靈世界,珍藏着許多往事,有歡樂,也有悲傷,它們雖已逝去,卻永遠活在你心中,與你終身爲伴。儘管它渺小得甚至連一絲微風,一縷輕煙都算不上,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這個小小的心靈世界。然而生命永遠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還有多少事準備做。人的一生,思緒萬千。有時驚心動魄,有時牽腸掛肚。

古往今來,詩哲們關於人生虛無的感嘆不絕於耳。他們的悲觀,執著,超脫,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邁奔放,都奏響了生命的進行曲。

人生是有意義的徒勞嗎?從叔本華到海德格爾,都在尋問,生命——沉重的輕?虛無與偶然?人生難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百種,最是一言難盡。迴歸簡單的生活,就像白開水一樣。如行雲流水般,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文字閒人,平淡有味。自然閒人喜歡躲藏起來,是頑皮還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誕生,就算是孔子也灑脫。

至於愛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遠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一個人只有在臨終前才知道這一生最難忘的是什麼?儘管那些風風雨雨已如煙雨朦朧。一句淡然面對,把一切都輕描淡寫,你的訴說誰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談中。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的餘暉散播人間,人生的盡頭桑田滄海。

依然想問守望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4

什麼是幸福?有人認爲滿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認爲金錢榮譽就是幸福,有人認爲與別人做比較就是幸福,我說:知足便是幸福。

多數人看見別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嫉妒。

在人類心理中,也許沒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幾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種本能。爲了害怕孤獨,人會選擇痛苦,博取別人的垂憐,悲傷理直氣壯地成爲要求被愛,被體諒,被細心治療的籌碼。嫉妒別人的快樂,永遠活在別人的影子下,這樣的人與自己較勁,自己折磨自己,只會使自己更加痛苦。

相反,“能經天磨是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賢妒能的實質是嫉名妒利,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倒黴蛋是不會有人去嫉妒的,“它們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點,以證明他受之並非完全無愧,這樣的弱點總能找到,因爲我們怎會承認別人在一方面都勝於己呢?”

但是,偉大的成功者卻不易嫉妒,因爲他找不到值得他競爭的對手。那我們是不是也該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別人呢?

真正的精神強者必是寬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質,在生活中,如果你學會了知足,你便擁有了幸福。現在你知足了嗎?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5

《守望的距離》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引人入勝,本書寫作期間,作者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

散文裏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着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創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聽別人發言是爲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爲獲得靈感而讀書”。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如果我們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那誰還來拯救這個“宇宙”呢?

我也希望自己成爲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盤棋,走錯了一步就會悔悟終生。但與棋唯一不一樣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盤,可人生不能重來。所以,我們要認真下這盤棋。

我要做一個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擁有的東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這世間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周國平先生的話總讓人似有所悟,我感嘆他笑談人生的超然。他在困難過後並不像人們那般呻吟,而是敢於面對人生的問題,笑談生死。

讀《守望的距離》讓我知道了“人必然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的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一個人如果擁有了精神家園,那他就擁有了整個宇宙!

《守望的距離》讀書筆記6

初讀周國平先生的書,我慶幸我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人彷彿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着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記得當年的我還把這段話抄在了活頁紙上,大學四年裏,本子的扉頁語一直都沒有變過,一直都是這段溫暖又激勵的話語。

它就像路的盡頭的那盞燈,一直指引着我前行,它更像是我深藏於內心的一個溫暖的家園,時刻都對我喃喃細語,“累了就回家。”時光荏苒,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象牙塔裏的人兒,一頭扎進了工作後,生活也複雜了許多,不能說迷茫滿布,困擾也是不少的,很難能靜下心一讀好書。

於周國平先生,我是心懷感激的。正是這麼一個樸實溫暖的哲學家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哲學也不盡是晦澀難啃的理論,也不都是些抽象難懂的哲學問題,原來我們也可以過上一種哲學的生活。哲學與生活,也是理性與感性。一個不感性又不理性的人,生活不一定精彩,但也肯定是純樸的。一個既感性又理性的人,理性的光輝普照生活中的雜緒萬千,若能理得清清楚楚,想個透徹明白,那便是有福氣的生活。倘若總是在感情與理性之間徘徊與掙扎,那便是糾結叢生。

理性而不感性,生活會枯燥些,但應該也是井井有條的。人最怕的就是感性而不理性。缺少了理性對生活的整理,人就容易迷失在感性化的生活裏。莫名的挫敗感,難以驅逐的空虛感,對未來的無力感,鬥志昂揚又情緒低落,自信又自卑,生活陷在情緒化的泥潭中無法解脫。

感性是天生的,你不能控制自己對一花一木傷懷。感性也並非不好,它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但要豐富且多彩,人就必須理性的活着。作爲一個普通人,我們理性不必達到通曉生死的哲人智慧,我們理性的活着,只需要接受現實,接受自我。接受現實,人理性活着的第一步。接受現實,生活的每一步才能紮實的落在土地上。

而接受現實,最重要的莫過接受自我。恰當的自我評價,你纔不會陷入無謂的自信與自卑之中。接受了現實,你就要着手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時間於你才真正產生了價值。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是有得做,二是可做,在一點一滴的小成功中積攢把握生活的信心。

標籤:讀書筆記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