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理解媒介讀書筆記範文

  理解媒介讀書筆記

傳播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就是傳媒形態的變化發展是如何影響社會和人的。

理解媒介讀書筆記範文

英尼斯是第一個研究專題的研究者,在1950年,1951年分別出版了兩本著作《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他採用了經濟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反覆證明了一個基本觀點:一種新的媒介(包括廣義語言、文字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

而在英尼斯之後,麥克盧漢因對媒體在思想和社會上的效應的研究而聞名世界。麥克盧漢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推翻了傳播內容高於內容載體的傳統認識,他要把人們“從對媒介影響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他提出“媒介是人體的眼伸”、“媒介即訊息”等觀點,以及“地球村”的概念。他認爲媒介的形態比其傳遞的內容更重要,一種新媒介問世,不管傳遞了什麼內容,媒介本身就會引發社會的某些變化。媒介是一種巨大的社會象徵,不僅傳遞信息,而且告訴人們存在着什麼樣的世界,通過改變我們使用傳感系統的比例來改變我們的性格。鑑於電子媒體的普及,他認爲整個地球的時空已經縮小成一個村莊,“產生一個人人蔘與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儘管那時的傳播科技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

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傳遞的內容。他認爲新店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居然縮短,打破了就得時空概念,整個世界似乎濃縮成了“地球村”。麥克盧漢認爲,通過電視這樣的電子媒介人們重新“部落化”,可以使得人們彼此間的親情重新燃燒起來。麥克盧漢指出:演講是人們互相交流最有力的表現方式。因爲他是多種感覺的融合,如視覺、聽覺、觸覺等。電視演講和人們面對面地交談幾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因此當電視經常播放談話節目時,主持人用不同尋常的眼光盯着攝像機,用充滿感情的言語與觀衆交流因此頗受觀衆歡迎,拉近了人們的心理距離。

在媒介和文明的進程中,麥克盧漢以敏銳的眼光和督導的分析能力,將人類傳播歷史中的環境特徵、正要媒體、文化特徵等結合起來得到一個歷史演變的三大階段,即由於使用的主要媒體不同,人類社會經歷了“部落化——脫部落化——再度部落化”這樣三個階段。而文字的普及特別是文字印刷物——書刊的出現,則是導致個人超越他所處的部落或羣體、環境,發展起獨特個性人格的主要原因。而電子則會“使人們重新體驗部落化社會中村莊式的接觸交流”。

麥克盧漢和英尼斯的理論啓發我們將媒介置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探索其在傳遞的內容意義之外的意義——媒體形式的出現帶給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影響他打破了人們對媒介(自然也包含數字媒體)的認識。此外,它從新認識了媒介的性質,強調了媒介自身的作用,對媒介的內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進行了綜合的考察。這個理論的貢獻主要是使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媒介的性質的特點,媒介對社會的作用和功能,認識到媒介是以怎樣的一種方式來影響人類的生活和促進社會的進步的。

  理解媒介讀書筆記

一、媒介即訊息

首先要明確“媒介”這個概念的範圍,世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媒介,或有成爲媒介的潛質。我們在觀察媒介時,關注點往往侷限於媒介的“內容”,然而媒介的“內容”並不能概括媒介,“內容”本身也是另一種媒介。媒介的本質——“訊息”要高於“內容”,“訊息”應該對社會結構有着強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夠肢解和重構現實。

老麥舉了“電”這個例子來闡述媒介,因爲“電”是沒有“內容”的媒介,它的直接影響就在於對社會的改造作用,而這種作用就是媒介的本質屬性,即“訊息”。而像“電視”這種媒介,它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是由其傳遞出的“內容”,然而“電視”的本質卻並非如此,它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是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深刻影響。

二、熱媒介和冷媒介

在這一章,老麥將媒介的形態分爲“熱媒介”和“冷媒介”。老麥說,收音機是熱媒介,電話是冷媒介,照片是熱媒介,卡通畫是冷媒介。“熱媒介”應該具有高清晰度,留給受衆的參與空間小,而“冷媒介”應該具有低清晰度,留給受衆的參與空間大。“熱媒介”收音機傳達給受衆的信息量足夠豐富,所以受衆參與的空間也就相對較小,電話傳達給受衆的信息量較爲單一(因爲僅僅侷限在兩人之間的討論),因此它就是冷媒介。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劃分,確實對我們觀察媒介的本質及其影響具有很大的助益。

三、過熱媒介的逆轉

要理解“過熱媒介的逆轉”,首先就要了解“斷裂界限的概念。“斷裂界限”可以簡單地理解爲“熱媒介”清晰度的上限。首先當一種熱媒介的清晰度過高,以至於突破了“斷裂界限”之後,人們對它的關注和期望就會轉嫁到與其相對的其他媒介形態上去。比如,電影這種動態的藝術表現手法,隨着電影敘事方法和技術手段的不斷豐富,使其留給受衆的參與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人們在探討藝術時,就會更多地傾向於去關注繪畫一類的靜態藝術作品,也就是“冷媒介”。又如,當城市這一熱媒介無止盡地擴展其邊界,使得城市人的生存空間越發狹小,從而城市人對農村田園這一冷媒介的嚮往不斷滋生,併成羣結隊地向農村遷移。

四、小玩意愛好者:麻木性自戀(難懂)

老麥說“自我截除不容許自我認知”。所謂“自我截除”,即是人將自己的一部分感官和中樞神經截除,代之以媒介來實現。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任何延伸都屬於“自我截除”。“自我截除”的根本目的在於自我保護,人在面臨環境刺激下會主動選擇將自己的一部分壓力釋放出去。此外,人的“自我截除”也表現在動用技術手段來代替人類行爲的身體機能上的延伸。人類已經成了技術的“伺服系統”。因此,人類的選擇只有麻木地信任技術,將自我的命運託付給延伸於體外的媒介。

五、雜交能量:危險的關係

這一章的內容算是理解起來相對比較容易的。媒介雜交在當前媒介生態內是普遍存在的情況,不同種類不同形態的媒介相互融合,以迸發出超越單一媒介形態的更大的能量和更廣泛影響。電力和光的雜交,促使“電光”產生,電光的產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以及整個社會結構;詩人通過收音機朗誦詩歌,詩與收音機這兩種媒介的雜交,促進了詩歌的傳播,幫助人們更好地接觸和理解詩歌。而具體到當下,互聯網技術與媒體的雜交,促使自媒體產生,拉開了Web2.0的序幕,這同樣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媒介雜交帶來的能量,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六、作爲轉換器的媒介

一切技術都是媒介從一種形態過渡到另一種形態的轉換器。而媒介的這種形態上的過渡,往往是向着好的趨勢。因此,技術對媒介發展的促進作用十分顯著。技術毫無疑問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對事物的普遍認識。這種改變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們的精神和意志向着趨同的方向發展。老麥在這一章中樂觀地展望了未來由技術主導的電子世界的圖景,在那裏,自然世界和電子世界的界限將不復存在,科技是萬能的,而人類通過媒介,這一自我的延伸,將更加了解世界和自我的本質。老麥還指出,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其終歸是人類意識的延伸,它在人類手中失控的情況,似乎並不容易實現。就像車輪的轉動一定依賴於我們腿腳的運動一樣,技術也要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技術的發展能夠爲人類社會制定理性的行爲標準、統一的意識規範,並最終幫助人類擺脫對技術麻木的狀態。

七、挑戰與崩潰:創造力的報復(信息量超大……)

上一章對技術發展不吝讚美之詞的老麥在這裏忽然把臉一轉,開始數落起技術發展的種種不是。他認爲,“新技術的形態關閉了判斷和感知的大門”。與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相伴的是人類的麻木狀態,在新技術面前,產生強烈的“自戀式”的幻覺。新技術的產生就像對人類社會進行一次手術,它的影響並不發生於手術的創口處,而在於手術之外,身體的其他器官,也就是“廣播衝擊視覺,照片衝擊聽覺”。老麥還在這裏爲藝術家辯護,他認爲,技術對社會造成的深刻影響並不會爲創造技術和享用技術的人發覺,而藝術家則能站在理性的旁觀者立場,全面地審視技術爲社會帶來的新變化。“專門化的任務總是看不見社會良心的作用”,而藝術家在這裏就是“社會良心”。“任何新技術最明顯的感知‘關閉’或心理影響,正是人對它的需求。”新技術的產生,往往伴之以人們對一種新事物的難以克服的需求。如電視、汽車的誕生,都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但在它們產生之前,人類對其的需求卻自然而然地被其他技術所取代。此外,技術帶來的人類的細化分工,不可避免地使人類成爲技術的奴隸,而缺少專門技術的非奴隸,則被排擠在主流社會場域之外。

“機械化工業的專業分工和市場組織給西方人提出的挑戰,是單一裂面的製造業的挑戰,是每次一丁點地對付一切事物和一切操作過程的挑戰。”“它滲入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使我們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非常成功地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