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2017論語讀書筆記範文

  2017論語讀書筆記範文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裏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裏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2017論語讀書筆記範文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爲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說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僞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說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爲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爲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2017論語讀書筆記範文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爲華夏文明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最核心的精神內核,也成爲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爲承載着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成爲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啓蒙書之一。《論語》文字並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着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纔覺得並不是那麼簡單,在字裏行間無疑都透露着聖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悟儒學全部的內涵,畢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淨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聖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瞭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構。《論語》全書共分爲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後一篇堯曰篇爲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後,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範疇“爲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二篇爲政篇則在涉及前面一些內容如“爲學”、“孝悌”基礎上,突出了爲政以德的重要性,在這裏,孔子以“衆星共北辰”爲喻,強調爲政者只有廣泛推行德政,才能團結羣衆,爲人民所愛戴。在當今的社會下,又有多少爲政者腐化墮落,最終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臣季氏在庭院裏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於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爲他既然懂禮爲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纔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度上,孔子則認爲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在虔誠的表現,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爲孔子很虛僞,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裏,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係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後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裏,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爲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迴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注重現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裏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儘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孔子認爲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如“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義,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後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慾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係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爲什麼別人總是不瞭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係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係?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著於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爲別人不瞭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於你的作爲。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