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必備】讀書筆記作文集合九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讀書筆記作文集合九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這一文章講述了有四個人都是畫家,可是他們的畫一點也不值錢,這四個人相依爲命。一天,卡爾出了一個主意,讓一個人假死,在他還沒有假死的時候畫很多畫。在他畫畫的時候,其餘的三個人就大量的宣傳他要死的消息把他說的很出名,他假死之後他的畫一下子就真的出名了,這三個人去賣他的畫結果大賺了一筆。

我真是想不通爲什麼他活着的時候畫沒有人買,可是他死了以後他的畫就出名了,難道人死了畫就比活的時候值錢嗎?我百思不得其解。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還記得,第一次看《紅樓夢》是在八年級。當時,從同學那把這本書借回來時的心情已記不得了。只記得,那是一本厚厚的書,封面是紅色的。那個年紀的我,囫圇吞棗般地看完整本書,留在記憶之中的,能夠清晰地回想起來的情節,不是寶黛初見,不是黛玉葬花,也不是黛玉之死,而是寶玉瘋癲後在太虛幻境的神遊。爲什麼偏偏會對這段情節記得這麼清楚?或許那個年紀的我,多多少少是對一些有關神話的故事比較感興趣的,因此也記得特別深刻。

魯迅先生曾對《紅樓夢》有過這樣的評價:“經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每個人看《紅樓夢》都會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國中的我從《紅樓夢》看到了神話色彩,現在的我再一次重讀《紅樓夢》,卻從中看到了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女性悲哀。

《紅樓夢》可以說是一部講女性的人情小說,裏面描寫了衆多個性十分鮮明的女性,都隱喻出了封建舊時代的女性悲哀。在我看來,林黛玉和薛寶釵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刻畫出的代表處在封建時代中身爲女性的個體悲哀。就如林黛玉,在這本書中,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是她和寶玉的木石前盟了。寶玉和黛玉從小一起長大,兩人情投意合,本以爲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然而那個叫做“封建舊社會”的劊子手卻把這一段美好的情緣砍得乾乾淨淨。最爲諷刺的一幕,便是黛玉病死於大觀園之中。黛玉臨死之時,一邊無限風光喜慶,全賈府上下都爲寶玉的婚事感到開開心心。而另一邊卻淒涼無比,只有兩三個丫環陪伴在側。我想,黛玉死時,內心應該是無限的辛酸和悲涼。一方面,平日裏疼愛自己的祖母和姐妹們都沒來看自己,那麼這種疼愛又算什麼呢?另一方面,這辛酸和悲涼中又有對寶玉的怨和愛。就用現今流行的話來說,自己最愛的人娶的並不是我,而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對黛玉而言,這是多麼的悲哀啊。黛玉臨死之前說了一句話“寶玉,寶玉,你好……”還未說完,便已魂斷大觀園。或許,這句話裏面包含了對寶玉的怨恨,但我想更多是對寶玉依舊處在封建舊社會不得解脫的同情和憐惜吧。當寶玉清醒過來的那一日,這該多麼的痛苦。我想,如果時代允許,黛玉會更向往《莊子》中所講的“相濡以沫,倒不如相忘於江湖”的愛情,而不是一個香消玉殞,一個瘋癲娶妻的悲慘結局。

如果說黛玉是一個反抗封建舊社會下的悲哀,那麼寶釵則是維護封建舊社會下的悲哀。寶釵從小就接受封建倫理道德規範如“三從四德”及封建文化意識的影響,她在賈府的一舉一動都是小心翼翼的,從未逾越過規矩一步。然而最能體現寶釵作爲女性的悲哀,就是她與寶玉那段無愛的婚姻。縱觀全書,可以看出寶釵其實對寶玉根本就沒有任何愛慕之情,之所以嫁給寶玉,也是因爲父母之命。而更可悲的是,寶釵婚姻的最初目的,是給寶玉沖喜。我想除了寶釵的母親是希望寶釵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其他人其實最希望的是寶玉能因此而好起來。甚至到最後,她就像李紈一樣爲“婚姻”守寡一生,實在是可悲!而造成寶釵這種悲劇的原因,還是因爲封建舊社會倫理道德的殘害。黛玉以死爲代價脫離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卻只能任由封建舊社會的殘害,一點一點地割掉她生命中的美好。

小說的最後,空空道士將一塊石頭交給了一個姓賈名雨村的人,讓他把故事流傳下去,而《紅樓夢》的開頭又是從賈雨村開始敘說。這就像人們所說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那樣,那些大觀園裏的女子就像是一場夢,一個體現女性悲哀的夢,一場關於紅樓的夢。正如書中末尾所說:“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讀書筆記:也叫摘抄、摘記,文體:應用文的一種。

一、目的:加深理解和加強記憶。

二、 概念:讀書筆記,是指我們在閱時,把讀到的某書、某文的和段落、、、、等記錄到屬於自己的筆記本上。

三、 寫讀書筆記的原則:

1、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2、格式明確,符號統一 要有屬於自己的格式,屬於自己的符號

3、先要理解內容,再寫讀書筆記

4、要求簡明扼要,抓住重點

5、要分類

四、分類

(一)1.(可以)以筆記的內容爲主。必要時再按時間、出處、筆記形式分類。

2.(可以)按筆記學科屬性分類。

3.(可以)按專題研究的問題分類

4.註明時間和出處(這個一般指紙製筆記)

5.寫筆記要便於自己閱讀, 可以用只屬於你自己的火星文記錄。

6.經常複習筆記

(二)讀書筆記的類型及寫法:讀書筆記從載體上可分爲以下四種:直接寫在書上的、寫在筆記本上的、寫在卡上的、 寫在網上的。

(三)從內容及形式上分爲以下6種:評點標畫式讀書筆記、摘抄式讀書筆記、縮寫式讀書筆記、感想式讀書筆記、心得式讀書筆記。

五、方法

(一)評點標畫式讀書筆記:

1、標畫式。書上標記,不同體積、形狀、顏色的屬於你自己的點、線、面、、各種圖形、圖騰。舉例: “……”着重號。點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領會,加深記憶的詞句下面。 “□”方框。畫出文章中的生字,難詞。 “--”直線。畫出文章中的難句。 “~~”波浪線也叫曲線。畫在文章中精闢的和重要的語句下面。 “√”填補號。用在文章語句中表達不完滿,需要作一些填補的地方。

2、評點式

『旁批』:是一種簡便的批註方法,在正文旁邊用簡短的文字作扼要的提示或批註

『行批』:同上,只是批註地方變成行與行之間。

『眉批』:在頁眉頁腳處。 (二)摘抄式讀書筆記摘:就是摘要,即摘出書中的要點。也可以用出文章的基本,理出文章的。抄:就是抄錄。自己喜歡的那些精彩的詞語、句子、段落,都可以抄錄下來。

『摘要式』摘要,就是把書裏面的要點摘錄下來。例子 原文: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初級中學語文第三冊魯迅《故鄉》) 摘要:陰晦 橫着蕭索荒村 悲涼 『索引式』索引式主要是將有關的書名或文章題目的來源、出處、頁碼等填寫在卡片上,藉以達到揭示該書、該文到哪裏查找的目的。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最早看俗世奇人,是在高中時候的閱讀題中。於一片程式化枯燥無味的文章中,看見了一篇清流一般的風趣文章,於是暗暗記下了文章末尾馮驥才先生的大名。後來上了大學,漸漸忘了這件事。直到前段時間羣裏提起,於是又興沖沖找來看。

《俗世奇人》是一本神奇的書,雖然是薄薄一本,卻住下了整個天津衛。每篇文章就介紹了那麼一個人的那麼一件事,卻又好像記下來他長長的一生。每一個人都是歷史長河中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又像帝王一般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想,馮驥才先生有一雙怎樣敏銳的眼睛,又有一支怎樣鋒利筆尖,明明只是千百來字,筆筆精準傳神,這個人的性子模樣躍然紙上。清末民初的年代,山河破敗,戰火紛飛,人人自危,哪有功夫去管別人的事。偏偏有這樣一個人,不去管世事紛擾,專門寫這些小人物的百態。

其實這樣看着,也是有些許感動的。信息獲得這麼方便的今天,接觸到的資訊總是那些赫赫有名的人,喬布斯,雷軍,李笑來,諸如此類。我們有了比那個時代的人更多的機會接觸的這些楷模的信息,他們的光環被無限放大,於是不知不覺,看着別人的成功漸漸滋長出浮躁,好像我們不如這些牛人厲害,我們的人生就一無是處,從而忘記了小人物的一生也應當是精彩的一生。

刷子李不過是個油漆工,但憑刷技好,就成了無可替代的傳奇。蘇七塊不過是個醫生,卻因爲自己的原則和行醫救人的心腸,讓人津津樂道。好嘴楊巴是賣茶湯的,沒什麼讓人佩服的氣節,只是一張伶牙俐齒的嘴,也讓人拍案叫絕。

他們放在工業化社會的今天,不過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一員,離中產階級甚至都尚有一段距離。放在勵志雞湯的宣傳中,這些俗世的奇人們,理應當焦慮起來奮鬥起來,怎麼能活得那麼不疾不徐悠然自在。

也許這就是社會結構改變的一個悲哀,人們越來越像一個集成化生產鏈的一個螺絲釘,在一個分工很具體的崗位上做着程序化的工作。

然而不得不承認,只有這樣高度分工合作,才能以更加高效的方式生產,才能夠讓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才能顯著提高。小農經濟和小手工藝人的生產模式已經不適合今天的社會了,那些俗世的奇人們,已經沒有多少可複製性。

這本書的最後一個故事,《快手劉》,作者寫了一個不同於以往故事的結局。快手劉年輕時可以變出神乎其神的戲法兒,作者後來回到家鄉時,看到垂垂老矣的快手劉,只能變出錯漏百出的戲法兒。他變得消瘦笨拙,曾經引以爲傲的手藝,顯得那麼滑稽和悲哀。這樣的結局,似乎也印證着小手工藝人的衰落。

這一個個手藝人,興盛時如同山壁上俊秀的松樹,傲立於天地間,衰微時如同枯木墜落。我神往於那個時代的傳奇和浪漫,卻也慶幸我活在今天。

雖然他們只是那個動盪年代的小小倖存者,不曾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過什麼厲害角色,但也或多或少精彩地走過自己的一生。

藉着這樣一本有意思的書去往天津衛遊歷一番,合上書,我依然活在我所在的時代裏。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戒驕戒躁,少喝雞湯多吃菜,安安靜靜做好自己的事,努力把一顆螺絲釘的日子過出一顆螺絲釘的精彩。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一對父之間的通信,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得到如此多的認同,這就是《傅雷家書》不同於普通家信之處。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非常向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爲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意涌動,閱者無不爲傅雷教的精神感動。信中有對過去教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爲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諦。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棱有角,滾得非常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非常快非常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非常多。

傅雷教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爲他們父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雷家書》全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非常親切,既飽含了對兒的深情,也有着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

讀《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之間的感情因爲藝術的崇高而得以昇華,成爲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激流 曾經輝煌的高公館也落得分家的下場。

“家” 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覺新,最氣不過的也是覺新。但我對覺新還有一絲敬仰:畢竟,他是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人物。他有自由戀愛青梅竹馬的梅,又有舊社會強加給他的關心體貼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選擇?他處於“長房孫”的位置,被別人稱爲“承重老爺”,在這種身份下,他怎麼反抗?他的家庭裏頭衛道的人太多了。爲了孝道,他拋棄了化學,拋棄了梅,拋棄了珏。覺新的犧牲是巨大的。但是,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帶來再重的負擔,再大的傷害,人還是象蝸牛一樣揹着沉重的殼行走。

對於覺民,我倒沒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於與高老太爺抗婚,我對他還是比較看好的。

至於琴,在“家”她還是一個覺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猶豫不決,連剪個辮子的決心都沒有。她對自己的行爲也說不清楚。所以對她也沒什麼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覺慧:他雖很激進,但終究幼稚,爲了愛人不擇手段,甚至不顧鳴鳳的感受。因爲覺慧,鳴鳳多次被周氏訓斥。而他口口聲聲要救鳴鳳,最後還是他將鳴鳳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麼?鳴鳳死後也沒見他悲傷多久。覺慧給了鳴鳳什麼?幫助,同情,憐憫,他什麼都沒有給,他甚至不聽她的哀訴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的鼓動下竟放棄了鳴鳳。最終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爺的'態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認爲很“開天闢地”。

相比之下,《家》的內容範圍廣,事件多,我認爲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 由於閱讀的深入,我對很多人的態度改觀了。

覺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對象,我對覺新充滿了憤恨:惠死了,枚娶親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極力反對,惠和枚也不一定不會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兒子的死對他的打擊也不小。只希望他能快點覺醒。

我對覺民的進一步認識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貞,幫助淑英逃離高家,並不怕王氏和覺羣的威脅,與陳姨太據理力爭,使她們在自己這裏得不到一點好處。他很大膽,與覺慧不同的是,他留在家裏也能鎮定自若。他並不象一些人說的,他的一切都由別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幫助淑英出走都是他設計的,因此,我並不同意一些人說的覺民是多餘的人物。

琴在“春”成長得太快了,迅速擔當起爲高家女子排憂解難的重擔。淑英和淑貞似乎已經離不開她了。她不再優柔寡斷,對於親人熱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覺民一起爲刊物出謀劃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對琴也改觀了。

淑英一開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動了她,梅,惠這些她所愛的人一一離去,如果她不逃走,她們便是她的“榜樣”。加上淑華的勸說,她終於和劍雲一同去找覺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劍雲,在他的一顆星飄走之後,及時挽救了淑英。劍雲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掙扎,沒計劃,沒志願。但當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時,他會不顧自己去幫助她。也因爲如此,在送完淑後,劍雲帶笑地死去了。

在我看來,“春”的內容單調,敘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對與巴金而言,說不定這是影響他終生的小說─在這本書的影響下,他結識了蕭姍。

“秋” 激流的最後篇章,也是悲哀的結局。

慶幸的是,覺新終於覺醒了。枚和淑貞的死,使他再沒有可犧牲的親人了。商業場的火,使他近乎陪盡了一切給克安,克定;惠託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腳的淑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擊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寧,並要加害覺民,他終於受不住爆發了。想不到啊,一向溫順的覺新竟公然與克安等頂嘴,沒有了欺負的對象,竟轉向孩子覺英。覺明死了,張氏居孀。“家”已敗,覺新也終於覺醒。

覺慧,他的出走是正確的。隨着劇情的發展,我意識到,如果覺慧沒有出走,淑華就不能出逃。他結識的黃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確確幫上了他的忙。覺慧成爲了革命黨,也是必然。

在這裏,我覺得配角覺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當他聽瑞珏說搶菜她搶不過自己的哥哥弟弟們時,年僅十三歲的他將才端上來自己才嚐了一片的燴鮑魚片推給了瑞珏。而在“春”,他經常領着覺羣和覺世在花園胡鬧,欺負淑英,淑華和淑貞。在“秋”,他氣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後,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識到,真正關愛自己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覺英也覺醒了,敢與克安,克定叫板。覺英的轉變,與他整天的玩伴也有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於“春”:它類似於“家”,講得多,細。

“感” 高家族衰落了。和《紅樓夢》不同的是,它並不是大團圓的結尾。一羣人覺醒了,一羣人卻永遠地去了。被封建禮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給人們無限的傷痛。

覺新的上進之心並未死去,希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覺民,貫穿三部曲的激進分子,也定能與琴生活得幸福。

讀書筆記作文 篇7

最近我仔細拜讀了吳放老師的《和孩子一起跳舞》。書中作者將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簡潔樸素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故事,書信的形式娓娓道來,讀起來倍感親切。書中介紹的一些方法,有時能輕而易舉地解決我遇到的一些困惑。看完此書使我感受到了幼兒教育工作的多姿多彩,同時也使我對幼兒教師這份平凡的職業有了新的認識。

曾經,在我的腦海中無數次閃過這樣的想法:幼兒教師是個辛苦而又不被人理解的職業:每天早上七八點到幼兒園開始忙碌,接待家長、組織活動、開會、學習、看午睡……一直忙到了下午四五點鐘,有時還要加班佈置環境,晚上還要做一些文案工作,做得很苦,做得很累,卻有時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和理解。有些家長甚至會經常抱怨老師沒有很好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有時僅僅是爲了孩子的褲子穿反了或者是鞋帶沒有繫好。

但當我仔細閱讀了吳放老師的《和孩子一起跳舞》後,我的想法就徹底變化了。換個角度看待問題,我發現其實我們並不是這麼辛苦、緊張而又忙碌的工作着,我完全可以讓孩子們的所思所想,讓孩子們的點滴進步成爲我快樂工作的動力。原來,快樂的工作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孩子還是孩子,我還是原來的我,原來痛苦和快樂只是一個想法的轉變,只是那麼一點點的改變。

當我驚奇的意識到後,我真的發現,我的工作中處處充滿着歡樂和甜蜜。有時,當我午餐過後,拿着書在孩子旁看時,不知不覺中,我的身後躲着幾個小傢伙笑着給我敲背呢;有時,當和孩子們一起到大型玩具處玩耍時,孩子們不時傳來叫我一起來玩的親熱叫喚聲;有時,當家長們從我手中接過孩子的衣服真誠的對我說謝謝……這些讓我興奮不已,原來快樂地工作可以是這麼簡單!

讀了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我一定會懷着“我孩子一起跳舞”的情懷投入到以後的工作中。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保持一顆童心,學會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讀書筆記作文 篇8

在國小的六年裏,我讀過許多書。但令我最難忘的一本,還是英國作家希爾寫的《天藍色的彼岸》。《天藍色的彼岸》講述了小男孩哈里,因一場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天堂。他在前往天藍色的彼岸的路上,遇見了150多年前因發燒而去世的阿瑟。阿瑟爲了尋找他的母親,所以遲遲沒有去往天藍色的彼岸。哈里也想起了他的家人,非常地想念他們。於是,他在阿瑟的幫助下,來到了人間。他來到爸爸媽媽家裏,向爸爸、媽媽和姐姐,依依不捨地告別。最後,他下定決心,離開了人間,慢慢消失在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教會了我們關心別人,珍惜生命。讓我們感悟了生命與死亡。它也告訴我們: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後悔,因爲一切已經無法改變了。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

而有的同學卻一點也不在乎:他們爬窗戶、晚上放學不回家、自己打自己或是和父母賭氣,去傷害自己……這些同學的做法是多麼愚蠢,他們不在了,難道自己會高興嗎?況且,如果他們不幸去世了,那麼,他們的父母將會是多麼悲痛欲絕啊!哈里生前經常與姐姐雅丹亭吵架,但當他來到天堂後卻格外想念姐姐,很想向姐姐道歉。我們還有生命,我們千萬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也不要“在你怨恨的時候讓太陽下山”。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寬容別人,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滿快樂!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能更加珍惜生命,快樂地過每一天!

讀書筆記作文 篇9

1、海德格爾在“此在的存在論分析”一節中說:“應當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狀態中顯示這個存在者。我們就日常狀態提供出來的東西不應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結構,而應是本質的結構。”

文學理解:現實諸多作家及日趨熾熱的新聞行業,致力於追蹤日常狀態下的非常存在,譬如:吸納存在者——人的眼球的灰色新聞、新奇事件,沒有時間把捉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平均日常狀態。特別是80後的文學創作者,借多元化文學趨勢,意造出諸多憑空的脫離存在者平均日常狀態下諸多存在的存在事件,藉以獵奇,換取人的脫離日常狀態下的思維方式。誠然,倘若臆斷出《蜘蛛俠》似的科幻倫理道德,仍然值得讚賞。《誅仙》有種科幻成分,只可惜平均日常狀態的成人描述化匱乏了一些,只能限於一種特殊人羣閱讀。存在者存在的細節,即自古統一的平均日常狀態的關係,被褥奪了,只留下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假象、病理現相、單純現相。存在者此在的細節結構鍛造,理應是文學創作家們極端關注的平均日常狀態的周圍世界。無論在什麼場境下,平均日常狀態的細節描述,勢必成爲一部文學作品或者說一部小說中至關重要的內涵,也就是海德可爾所說的“本質結構”。

2、海德格爾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這樣解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某些別具一格的存在領域曾映入眼簾並在此後主導着問題的提法(笛卡爾的我思、主體、我、精神、人格);但同時,與始終耽擱了存在問題的情況相適應,人們從沒有就它們的存在及其存在結構發問。”“就笛卡爾來說,事情還不止限於耽擱了此事因而使(思執,無論其爲心智還是精靈)在存在論上陷入全無規定之境。”

哲學理解:“我思故我在”着重強調“我思”的主宰性,將存在的導因,劃入“我思”這個唯質、唯一的循環之中,唯心成爲存在的全部核質。就此在而言,此在物的發現這一事實在哲學上已經一無所獲。而就哲學研究的終極目標而言,更是糟糕透頂,“我思故我在”,“在”的目的論被扼殺,“在”的對象、方式以及場境再現的周圍世界,全然被“思”給遮蔽掉,此在的時間概念、此在的形體將是一無所有的虛幻物,作爲存在者存在的人的本體此在需求不知何蹤,依此存在者內在的本質特性存在,亦被“思”遮蔽,也就是說,“人性”一詞,全被“我思”遮蔽掉。倘若這種理性的命題,一旦沾上統治者駕馭的政治、道德、階級化的鎖鏈,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亦被幻化爲一種工具。我統治、我道德、我善、我惡,皆由“我思”套上一道美麗的誘人光環。一切真實的謊言,也就有了真實的理論的依據。

3、海德格爾在“在周圍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一節中,使用了“上手狀態”一詞,他拿“用具”作爲參照物,“用具的整體性一向先於人別用具就被揭示了”。他說:“上手狀態乃是在世界內首先揭示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甚至證明上手狀態對純粹在手狀態的源始性。”

哲學理解:海德格爾所說的“上手狀態的源始性”,事實上就是哲學家們所說的事物的普遍聯繫性。譬如其“整體性”,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人、房子,人、房子作爲人的首先上手狀態,繼而聯想:人的衣物、頭髮、皮膚,聯想到人體結構內的五臟六腑。房子是首先印入眼簾的,房子裏的傢俱,傢俱內的飾物等等,均會形成一種上手狀態的鏈條存在。我們使用錘子敲打石頭,錘子是首先的上手狀態物,錘把,錘把所需的木頭,依此類推,一些隱藏的上手狀態瞭然一胸。如此說來,海德格爾繼承了這樣一種哲學基礎命題,那就是:世界是相互聯繫、通達、牽絆的,由此及彼,關係是存在的核心。這個命題的存在,從意義上說,人的存在有着其相互牽絆的存在物,有着系列牽絆的存在鏈條,抽掉其中一部分,將成爲斷裂的日常狀態,人的日常生活狀態的每一個過程的存在,都要相互聯繫的上手狀態存在,打亂一個環節,其它的均會可能斷裂。那麼作爲人的存在、活着,爲其“整體性”活着,就是一個積極的命題了。對於文學創作,亦然,創作中產生一種存在的上手狀態,就必須爲其準備系列的隱藏的隨時讓讀者可觀的可思的上手狀態存在着。

標籤:讀書筆記 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