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大全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大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吟誦起這首詩,便會想起《三國演義》中的亂世豪傑,在羣雄蜂起的年代,逐鹿中原,奏出了一個時代的鏗鏘足音!

那是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形象:有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的關羽,他忠肝義膽,水淹七軍,正氣凜然;然而卻也有反覆無常、唯利是圖、窮兇極惡的呂布;有手持利劍長槍、舞出天地豪情,劍影呼嘯、氣貫長虹的趙子龍;然而卻也有自作聰明貽笑千古的蔣幹……即使將書拋開,他們的形象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恍若隔空凝望……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三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諸葛亮用他的一生鑄就了這曠世功績,流芳千古!他博學多才,無所不知,智慧過人,年僅27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齡,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向劉備精確地分析了天下大勢,繼而提出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然後一統天下之路。壯志凌雲,勢不可擋。他以自己的哲思睿智爲劉備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天下事爲己任卻無悔於心…..

戰火烽飛、民不聊生的年代,他本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淡泊寧靜,不汲汲於名利,但他沒有貪戀舒適無憂的隱居生活,卻毅然決然走進了本不該承受的動盪生活。着眼天下,協助劉備創萬世之舉。最不能忘記的是他舌戰羣儒的傲人風采。“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憑藉經天緯地之才,不畏羣儒的脣槍舌戰,他縱古論今,遊刃有餘,處之泰然,絕倫逸羣,駁倒了那些自命不凡的僞君子。他以超凡的口才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的局面得以形成。

誰又能說他不是一個英雄?即使他沒有徵戰沙場、爲國捐軀,他依然在爾虞我詐的世界裏始終保持着一顆忠君愛國的心,一個聖潔崇高的靈魂,爲了國家統一,甘願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不辭辛勞,真心付出。有人說諸葛亮是智慧、謀略的代名詞,但他又何嘗不是“義”的化身?忠義、道義、俠義….他用智慧、義舉、對劉備矢志不渝的赤誠演繹了一個人生的傳奇,綻放了人生最絢麗的華彩!

除了諸葛亮,一代奸雄曹操也令我敬佩不已。他雖被稱作奸雄,卻胸懷大志,雄才偉略,不畏權勢,執法如山,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那只是封建世俗的偏見罷了。他雖高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野心勃勃間透露出了他沖天般的豪氣。但在困境之中,他從不低頭,“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巨大的失敗換來的卻是他的仰天長笑,他用笑聲將一切困難壓在腳底,然後,捲土重來!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他與唯唯諾諾的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一言石破天驚,使得劉備驚慌失色。他大膽地、狂妄地、張揚地批判當時所謂的天下英雄,卻正是高瞻遠矚地洞察了當時的時局,針針見血,使他後來勢如破竹般一舉殲滅袁術三子。“自負”的背後,隱藏了曹操真正的文韜武略,足智多謀。

他雖有才略,卻不計門第,求賢若渴,一曲《短歌行》質樸、蒼勁、風格沉雄,真情感人,將他求才的心跡表露無遺。他雖是首領,卻不剛愎自用、我行我素,功高志驕之際,對人才的態度卻無比謙恭,重用被孫權劉備不屑一顧的龐統,可謂難能可貴。

難道他不是英雄嗎?不,相對於劉備的慈悲來說,我更喜歡曹操這種不羈,不虛僞,不做作,嫉惡如仇,虛懷若谷,選賢與能,智慧過人的英雄……只是世俗的偏見影響了我們的判斷罷了。

英雄,即使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消磨,卻永遠無法從我們的心中消逝……《三國演義》,是一路英雄演繹的千古絕唱!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爲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爲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啓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啓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爲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爲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纔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爲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爲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爲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

三國演義是一部既極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演義小說。當我初次翻閱這本書時,裏面曲折的情節,血性的人物,豐富的內容,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動亂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點。如果說紅樓夢是柔情似水,那麼三國必是剛柔並濟的。

“兩耳垂肩”,不僅說明劉備的外貌與衆不同,更是暗示他日後必有所作爲。我想兩耳垂肩之人也是個有福之人,說明劉備不會這麼輕易地被人害死。當我讀到他被蔡瑁追殺到檀溪邊時,也不禁爲他捏了一把汗,誰知戲劇性的一面出現了,的盧馬居然縱身一躍,神奇般地不僅保護了劉備,更是讓劉備遇到了貴人。這是天意啊。正如司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大火燒死,老天偏偏下了一場大雨,讓他乘機逃脫掉了。可見他命不該絕。此時暗示着蜀漢終將逃不了滅亡的命運。而此時的曹睿對於司馬徽來說,殺了他等於捏死一隻螞蟻。所以後來曹睿聽了讒言,對司馬徽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更促使了司馬徽篡奪他的皇位。一開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的曹丕逼獻帝退位,也給他做了“榜樣”。每一個有雄心的人,都想日後能有所作爲,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腳下。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就連龐統這樣一個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也如此。如果他不是這樣急切,有怎會疏忽敵人的埋伏,我想作爲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地處險境最易受到襲擊。正如諸葛亮所說,不瞭解天文地理的是庸才。而他絕不是個庸才,他只是一心想向別人證明自己。如果他還活着,蜀漢的結局恐怕要改寫了。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這麼的傳奇,三國中最具有神奇色彩的要屬諸葛亮了。“飄飄然有神仙之貌”的他第一次用兵就令關羽等人十分佩服,這也暗示諸葛亮最擅長用火攻。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等。他能在自己進中原之前布好八陣圖,日後困住陸遜。要不是黃彥昌指點陸遜,恐怕他到死都在琢磨怎麼出去呢。一個八陣圖相當於十萬精兵,諸葛亮估計是神仙轉世了,可是天妒英才啊。依我看龐統沒有他那麼曠然,司馬懿沒有他那麼用兵如神,周瑜就更別說了。每一個想急於成功的人,往往更會有破綻。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怎麼測不出蜀漢的結局呢?他一死,蜀漢必將滅亡,那劉禪就是一個擺設,成天就知吃喝玩樂,被黃皓哄得團團轉,真是爛泥扶不上牆,也難怪劉備最後會叫諸葛亮取代他了。而諸葛亮擔心老是這麼拖下去,不能完成國家大業。他嘔心瀝血,以至於積勞成疾。又因急於統一蜀漢,也促使他病逝。諸葛亮如果真篡奪了皇位,那他先前的功績估計全部被抹得一乾二淨了,因爲人言是可怕的,足以毀了人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來形容他再也不爲過了。

三國裏面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關於用兵的描寫,裏面的出其不意,掌握敵人的一動一態,兵法的虛虛實實,再隨着謎團逐漸被揭開,我就像身臨其境般,享受着裏面的樂趣。那些計策又是如此的巧妙,使敵人不攻自破。這更是一場心理的較量,諸葛亮的空城計着實讓我佩服,臨危不亂,從容不迫,這是我們現代人處事時應當學習的地方。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