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對聯

關於我與對聯的故事

對聯2.84W

那時我上七年級。國中時代的我,語文成績還算可圈可點吧。業餘時間喜歡收集一些好玩的文字:像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詩詞佳句,都會蒐羅一些。

關於我與對聯的故事

適逢03年春節前後,我心血來潮、突發奇想:找同學作伴,挨家挨戶抄對聯去吧?要不閒着幹嘛?

於是,拿着期末考試年級第二名獎的大筆記本,叫上山哥(一個關係不錯的發小),走家串戶去抄別人家門口貼的對聯了(而且還能揀到一些沒有燃燒的炮,用來收集火藥)。因爲手拿着本子,寫字不方便,所以

每到一家,他就彎腰,讓我在他背上寫,引得過路人非常好奇地駐足觀望。三四天的時間裏,就抄了300多副對聯,收穫頗豐。

12年過去了,時間把記憶這杯茶都沖淡了,那個本子早就不知所蹤,對聯也早就隨着茶水被潑得乾乾淨淨,但是,跟山哥一塊串門抄對聯的樂趣以及對對聯的興趣沒有遺忘和減少。現在,仍然記得一些對聯以及和對聯有關的的故事。

比如,明朝大學士解縉小時候與父親到長江邊游泳,父親把衣服掛在江邊的一顆老樹上,然後對解縉說道:縉兒,爲父給你出一上聯,你來對下聯。聽好:千年老樹當衣架!聰穎的解縉遠望開闊的江面和與父親沐浴長江的情景,很快作答:萬里長江作浴盆!引得老父擊節讚賞。

又如,清朝乾隆皇帝曾到過在一座名叫八方橋的小橋上,隨口賦聯: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瞧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他讓隨行的大臣對。反應敏捷的和?於是見機逢迎地對道:萬歲爺,爺萬歲,跪在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引得乾隆皇帝哈哈大笑,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媚態十足的和?。

後來又受電視劇《九歲縣太爺》(曹駿主演)影響,對對聯興趣愈加濃厚。興趣歸興趣,只可惜不會作對聯,有時候明明有感覺,但是因爲沒有合適的詞彙而不能成言,很堵心。

慢慢地,隨着詞彙量的積累,對對偶手法有了一點感覺。同學好友有知道我瞭解點文學常識,有的會給我出對子考我。

比如,上個月,中學同學、當電力工程師的通哥給我出了個問題:我給你出上聯: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你來對下聯。

左思右想,感覺理屈詞窮,索性就問度娘吧。結果,度娘沒有現成的答案。雖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發現有何以笙簫默這個百科詞條,說是一部小說,已經拍成了電視劇,仍然叫《何以笙簫默》。

我回復通哥:你給我出的,是一部電視劇的名字呀?他說:你才發現啊,out了考考你,看你能對出下聯來嗎?

於是開始仔細觀察這10個字:既然,是連詞,下聯的這個位置也得是連詞;何以,是疑問詞,下聯的這個位置也得是疑問詞;琴、瑟、笙、簫,分別是古代的四種樂器,下聯的對應位置也得是樂器吧?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這到底什麼意思呢?

思來想去,湊合着對道:倘若絲竹去,但願鐘磬來。告訴通哥後,他問道:怎麼對的?於是我就具體地告訴他,詞性怎麼對應,樂器怎麼對應,道理怎麼對應,主要是道理的對應。

我還專門看了看熱播劇《何以笙簫默》的`劇情簡介。關於故事情節,網上多的是,沒必要在這裏贅述了,需要贅述的是劇情所說明的道理:幸福來了(琴瑟起),爲什麼還要沉默(笙簫默)?要奮起直追,勇敢抓住幸福。(不知道我感悟得對不對?)這是我感悟出來的上聯要表達的道理。

我的下聯倘若絲竹去,但願鐘磬來,則表達了一個很通俗的道理:如果舊愛離去了(絲竹去),希望新愛到來(鐘磬來)。上聯中,琴、瑟、笙、簫都是樂器;下聯中,絲、竹、鍾、磬,仍然是樂器。

通哥回覆了一個字:善!

曾把自己對的對聯發到博客裏,受到了博友的好評。不過,再怎麼受好評,畢竟是業餘水平。雖然如此,倒也滿心歡喜,希望能接受點兒更實際的測驗或挑戰,以求在鍛鍊中提高。

標籤: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