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熱】《圍城》讀後感14篇

讀後感5.36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圍城》讀後感14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市井百態圖。作者通過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在我們面前。

小說裏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在克爾愷郭爾《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話,恰如其分的反映《圍城》中方鴻漸的婚姻,乃至當今社會人類的婚姻,這話是這樣的:如果你結婚,你就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你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後悔;爲之哭泣,你也會後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後悔。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後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後悔。吊死自己,你會後悔;不弔死自己,你也會後悔。先生們,這就是一切哲學的總和和實質。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爲什麼偉大?因爲,你是跪着看他們的,你跪着,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爲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併入木三分地撕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爲學生,婚姻並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爲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爲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爲親情了。

當然,你可以說,我說的這些少兒不宜,我說了,我也只是一個學生,我只是在說這部書,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的重複並樂此不疲。

圍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嗯,錢鍾書先生不愧爲大師。

《圍城》讀後感 篇2

《圍城》讀後感 篇3

讀罷《圍城》,最愛的自然是唐曉芙,她猶如夏日池塘裏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她潔身自愛,不攀高比富,也不願稍稍俯首,屈低自己的愛情。彷彿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舉世皆濁而其獨清,舉世皆睡而其獨醒。

喜歡唐曉芙,那麼自然會喜歡她在書中的一句話。她在拒絕方鴻漸時說:我愛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己去喜歡一個有過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歡着這個人!不喜歡當下很多人宣揚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會遺憾;也無法理解那些幾個星期換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愛情不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但是這裏所說的愛情,絕不會是那些頻繁換男女朋友的人所認爲的.庸俗的愛情,而是絕無僅有的真愛!

從小到大,未曾接觸過愛情,並不僅僅是因爲父母親的反對,也是因爲從未遇到過一個人,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就這樣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愛戀,信奉唐曉芙的從空白開始,信奉那個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來到,無需刻意尋找,刻意製造任何機會。而那個人,只要一牽手,你就知道,那是幸福!

方鴻漸自詡深愛着唐曉芙,後來跟其妻結婚時,不也是一樣的義無反顧,那算得上什麼愛情,唐曉芙愛錯了人,幸而並沒有屈低自己的愛情!

配得上唐曉芙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一定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權勢,但是他一定必須沒有過去,甚至在被拒絕之後,他也應該爲其終身不娶;他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一起愛她,甚至願意爲了她放棄一切;他必須保證自己的愛不會因爲任何人任何事而動搖;他不只應該讓她相信自己,更應該讓他相信未來!

圍城裏還有一段話,甚是喜歡。

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樂觀,因爲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悲觀,因爲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爲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希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

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希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希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圍城》讀後感 篇4

讀罷掩卷,悵然良久。一來書中斷崖式的結尾,讓我琢磨半天:到底方鴻漸一覺醒來,會走出這座婚姻的城,還是埋頭鑽的更深?要是打算走出,他能真的走出嗎?二來女友也對此書頗感興趣,想聽聽我的一些想法,因爲按照書中的主旨,我兩也是即將走入圍城的一對鴛鴦[捂臉]。越想越亂,我就打算拋開書中的人物分析,情節描述,拿這個圍城爲中心,講講自己的想法。

圍城圍的是什麼?我想單單把婚姻當做圍城,有點淺薄了。萬事萬物,出去其中的,皆是圍城。拿生命來講,你作了人,就做不出狗的事,這一點誰也逃不出,那些羨慕豬有吃飽了睡的幸福生活的人,這是入了人的圍城。再拿自由來講,文明爲開化之前,人有自然自由,卻經受生存的威脅,演化了文明,生存威脅小了,有了道德自由,卻沒了自然自由,所以人長大了,成了社會人,會面對一個又一個社會的圍城,婚姻只是其中的一個,還有工作,倫理,道德,法律等等。也許你會說,思想總可以無拘無束吧,這也錯了,從你出生那一刻,所接受的教育,無不在改造你的思想,它像一個印模,塑造你成爲一個文明的.人,不信你可以批判的反思自己的思想,它能逃脫你眼前的這個世界嗎?能擺脫面前的這些價值觀嗎?所以這又是一座圍城,思想的圍城。說到底,圍城圍的是什麼?把人當做一切事物的尺度,那可以說圍的就是你這個人,以及你周遭的一切。

被圍城圍住了,我們該怎麼辦?說實話,思考到這,我越發覺得這本書就是叔本華哲學的人生敘事篇。滿本書,都洋溢着大寫的“喪”字。躲來躲去,終究是鑽出一個圍城,進去了另一個,最終逃不出死亡的宿命。但想到叔本華,我又想到了尼采。那個向死而生的哲學家,似乎在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分析一下圍城存在的基礎是什麼?我覺得是人的理性,過分考察生活的理性。梳理了一大圈,我們不就是一個被判了死緩的人嗎?既然理性給了我們難逃的宿命,那麼怎麼可能逃的出圍城?所以,面對圍城,我們需要適度的感性,而尼采的哲學也正是從批判理性,遵從感性開始的。試問一下自己,當我們被生活打的遍體鱗傷的時候,讓你復活的,是不是感性層面的東西,比如突如其來的感動,闖入眼簾的美景,體貼入心的安慰?我覺得,步入圍城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要有讓我們面對苦惱的感性的幸福做背墊,而這種幸福只能自己去找,自己去修煉。

最後我還是想問一句:你是想做一頭幸福的豬,還是一個愁眉苦臉的人?

《圍城》讀後感 篇5

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照做,結果卻空手而回。

老師問他爲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爲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爲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又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期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有太多個圍城,仔細算起來,又何止婚姻這麼一座?我們幾番掙扎,兜兜轉轉,自命不凡,逐一看破身邊事,也不過是做了各個層面上的“城中之囚”。

夜深忽夢少年事,我們不再有心力惦念誰清澈透亮的莞爾一笑,也想不起哪一瞬間曾聽見夢破碎的聲音,我們擡眼發現幽暗封閉的內室遮住了窗外的清輝,我們屏住呼吸,卻驚覺入耳再無風打過蒼松的疏朗之聲,只餘下屋內老鍾疲累的輕輕擺動,和身側人令你煩悶的混沌氣息。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衝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大多數人,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起伏伏顛簸無數,終究也止於“大多數人”。

有人說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第二等曰“批判”,更高曰“幽默”,而獨以“荒謬”爲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因爲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爲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

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6

早就聽過了這本書的名氣,卻一直沒有讀,說來也是一種慚愧,恰巧這次上線了纔有機會去認真讀一讀,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實至名歸。圍城,城裏的人想着出去,城外的人想着進來,彼此都向往着各自的生活,但真到了進城或出城的那一天,那些曾經滿懷期待與希望的城外人或城中人看到的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內心的希望不免會破滅成失望。

方鴻漸,與其說他是一個留學生,倒不如說他是一個遊學生,這是一個遊遍國外靠着糊弄與欺騙手段來獲得一紙學歷的男青年,正如文中所說,學歷有時侯是一張遮羞布,它可以遮掉一個人的'才疏學淺與愚笨無知,顯露出來的盡是人性的虛榮,這話用來形容方怕是最貼切不過了。這一紙文憑也奠基了他的圈層,得益於他圈內的資源與人脈,海歸的他人生雖談不上榮光至極,卻也不失體面,至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爲留學生的他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會低,這樣一來他混的不算慘,至於他爲什麼無法達到好友辛楣的人生高度,這一切都源於他性格的劣根性。也許是從小深受傳統家庭封建教育的薰陶,他性格上總表現出一股天生的軟弱,他是一個內心不夠堅定,缺乏勇氣的人,無論是對感情,對生活,還是對事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使得他成爲了一個極其平庸甚至無用的人。對待感情,他拿不出不喜歡就堅決拒絕的態度,也做不到因爲喜歡纔會結婚,而是會因一時的情緒衝動再加上環境的苦悶與寂寞而選擇和孫嘉柔在一起;對待生活,他總是表現出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興趣寬泛而無主見是錢老對他的描述,這使得他逐漸地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對待事業,他表現出了毫無進取心與上進心,從教書到報社,一切都是得益於好友辛楣的幫助,到後來他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則發展的更爲牢固和健全,事業則全然指望着老友和老爹。

方鴻漸的人生儼然就是一座圍城,從上海輾轉到內地後來又折騰回上海最後又想重新回內地,一次次環境的遷徙反映出的正是他對生活的不斷逃離。殊不知,他永遠也只是在城外人和城中人之間進行角色互換,而不管他屬於哪一種,生活都不會因此而變得溫柔。說到他和孫的婚姻,總是讓人覺得過於倉促與脆弱,兩人草率的相戀進而草率的完婚到婚後日常式的拌嘴吵架到最後所有爭吵終於凝聚成了一股爆炸性的力量,最終成爲壓垮他們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顯然,婚姻這座圍城也沒有放過他。

於我而言,我想圍城這部小說所能帶給我的東西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座圍城,不管我們是城中人還是城外人,苦與樂總是相伴相生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逃離這座城,而是如何在這座城裏能夠活的更好。只有學會用心擁抱當下,能夠從生活中苦中作樂,努力尋找到生活的樂趣,人生纔會過的快樂而精彩。

《圍城》讀後感 篇7

《圍城》已經看了好幾遍了,憑藉我十幾年的生活經驗,還不能嚼碎一代大師所寫小說的全部內涵,但仍有些話想說。

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方鴻漸結婚前的故事,大約佔了小說三分之二的部分。從回國船上到上海與蘇文紈的糾纏、與唐曉芙的戀情再到人叫三閭大學,這些部分的文字無處不透露這作者或幽默或諷刺的態度。從鮑小姐的“局部真理”到“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如果把一部小說比作一個孩子的成長,那這些部分應是他俏皮童年了。這似乎透着一種人生的哲學。我們也許沒有能力去改變一些事情的發生或是沒有能力拒絕做某事,但可以改變對事情的態度。小說中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太多的'戲劇性可言,相反,平常無奇,非常現實。現實總是比理想瘦弱,甚至無情,但我們卻能從文字讀出一份淺淡的笑。錢鍾書似乎用筆給流氓般的現實穿上了西服,戴了領帶。他想告訴世人,給裸的現實穿上衣服,也許你會感覺更好。

正如書名一樣,作者想表達的是圍城。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生活在圍城中——事業的圍城,婚姻的圍城等等。“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我們人類這種無毛兩足動物,始終對未知失誤保持着好奇與期待,被生活引誘,然後像溫水青蛙一樣,再也不能逃脫。所謂的圍城不過是每件事物都具有的雙重性,小說裏的方鴻漸在事業,愛情,家庭,友情的圍城之間穿梭,他怨恨這些圍城,卻對逃出無能爲力。唯一逃出的方法是失去那些事務,不願失去,所以只能生活在城中。時間在流逝,滄海變桑田,然圍城依然固若金湯般籠罩在每個生命周圍。父與子之間繼承與贍養成了當下一些人的圍城,民族圍城,宗教圍城仍然在中東蔓延。每個人身上都有圍城,因爲人生來就帶着貪婪與滿足,這是對矛盾,但人類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得以進步。也許只要我們是人,還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擺脫圍城的命運,這就是命吧。既然無法擺脫,那就好好的活着,陷入低谷的人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走,正如小說中的方鴻漸,在經歷一堆失望之後,他“心裏又生希望,像溼柴歲點不着,而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這話,也許正是作者透過小說想要說的話。

我推薦本書是因爲雖然本書寫於20世紀,至今閱讀起來卻依然無落時之感,它的內涵並不侷限於時代,書中以諷刺手法,傳神的比喻給我們描繪了20世紀留學生回國的生活,以主人公方鴻漸的故事傳達了一種令人受用一生的生活原理,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圍城》讀後感 篇8

合上書本的最後一頁,久久不能忘懷,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並沒有意味着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着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讀完《圍城》後,總是感覺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總是感覺有種難受的感覺,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種虛僞,軟弱,優柔寡斷的氣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終日碌碌無爲,消耗家中的錢財,浪費別人的機會,欺騙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們本人卻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恥。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閉的區間中,躲在一邊不問世事,他們只知道爲了自己的飯碗而努力,卻對水深火熱的廣大人民而無動於衷,身爲讀書人,作爲當時中國思想最爲開放?接受最先進的理論學習的一部分人,他們還僅僅如此,那其他思想還處於封建中的更廣大人民還有出頭之日嗎?作爲國家最優秀的人,就應該負擔起自身的責任。既然連出國留學的這些人都麻木成這樣,那整個中國社會就被外國的殖民統治思想所包圍一樣,躲在那堅固圍城下的一羣麻木的人。他們都是那個社會中悲哀的人。一羣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兩次提到過“圍城”。一次是通過蘇小姐說出來的:“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鴻漸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示的圍城現象主要是婚姻和職業,以此表明“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問題。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這似乎多少說明了人總有一種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覆。這也帶給人些許對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圍城,人的經歷也是圍城……這一堵堵城牆將一個人牢牢地圍住,制約他的思想,他的行爲,使他演繹出一幕幕的悲喜劇。也使他終究成爲一個被堵在城牆之中的鱉。一個只有生命卻無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麼?是學校吧,我是城內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過去的記憶,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着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後才放我們出來,不,應該說出去,然後,我們再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圍城》讀後感 篇9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題記

讀完《圍城》之後,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感覺很壓抑,大概是因爲有很多人生活在那種虛僞,軟弱,優柔寡斷的氣氛之下。作者爲方鴻漸設定了一個悲慘的命運,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他走進了社會這座大圍城,在經歷了種種不如意之後,方鴻漸又一頭扎進了婚姻的圍城裏。圍城裏的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與他有感情上的交集,蘇文紈與唐曉芙都因爲方鴻漸的軟弱而錯過,在三閭大學內教職工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爭風吃醋,種種醜象讓趙辛楣、方鴻漸十分反感,先後離開。方鴻漸又陷進了孫柔嘉的溫柔陷阱,進了婚姻這座城。婚後各方面不順利的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一架後,兩人間的婚姻就此破裂。

在經歷了事業的不順利之後,方鴻漸的內心逐漸有着一座城,城裏面住着自卑。不管是婚姻的城還是事業的城,方鴻漸都被困在其中,無法解脫,最初對一切的好奇心都逐漸被消磨乾淨。方鴻漸他自命不凡,在十幾個知識分子的勾心鬥角中,他最軟弱卻也最勇敢,因爲他從那所大學中離開了。

“圍城”多秒的一個詞,文中的方鴻漸的縮影與我們都有些相似之處。最初的我們對外面的世界也同樣充滿好奇心,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出去闖蕩一番。可最終當我們走進社會這座大圍城時,身不由己。最初的勇氣消散,漸漸的連初衷都忘卻了,不停的迷茫與彷徨,燈紅酒綠的城市太繁華卻也是最冷酷無情的,你無法觸及,就好似野獸被困在籠中那樣,想出卻無能爲力。可偏偏有許多的熱血青年依然奮不顧身的投入社會中,曾經稚嫩如畫的他們如無頭蒼蠅般在殘酷的社會中摸爬滾打,他們漸漸變成了“老油條”,抱怨着命運的不公,羨慕着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機會不會垂青那些毫無準備的人,不如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自命不凡,只會走上方鴻漸的老路。

我們是學生對我們而言學校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圍城,我們想逃出去,但是在外面的`人時時刻刻都在羨慕城內的我們。來來回回,兜兜轉轉,多少人走着同樣的道路。

生活就是一座圍城,而我們是城中渺小的存在,無法從城中逃脫,無法避免,那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所有的磨難都是讓我們在這座城中能夠活得更好。負擔都將變成禮物,而所有受的苦都會照亮我的路。既然生活是圍城我們逃不了,那就學會享受,也不要在心上設一座圍城,爲生活添堵。黑夜不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憂愁時就寫一首詩,快樂時就唱一首歌,無論天上掉下來的是什麼,生活總是美麗的。

《圍城》讀後感 篇10

我一直很想讀《圍城》,因爲錢鍾書,也因爲它在文學界的地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直到20xx年xx月xx號,我纔開始涉讀這本嚮往已久的寶書。拿着這本書,心裏異常高興我終於能和大師對話了。這本滿載盛譽的書能帶給我怎樣的體驗呢。帶着滿腔的喜悅,我開始了讀《圍城》之旅。

整本書裏,錢鍾書先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那麼,是什麼使《圍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們爲之傾倒呢?我想這部小說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閱讀過程,而在讀完整本之後才產生。讀完全書,再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經歷簡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斷地渴求衝出“圍城”,然而衝出之後又總是落入另一座“圍城”,就這樣,出城,等於又行城,再出城,又再進城……永無止境。

回國的郵船與世隔絕,百無聊賴,自然如同“圍城”,對方鴻漸來說,到了上海就應該是走出郵船這個“圍城”,可是戰時的上海實際上是另一座“圍城”,方鴻漸到上海之後失業,愛情又碰壁,這境況更如同“圍城”,因此他纔不惜歷盡艱辛到內地,希望走出“圍城”,內地“三間大學”並不如他所設想的那樣好,那裏的勾心鬥角的環境又使他重陷“圍城”,於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擺脫“三間大學”這座“圍城”,重回上海後生活愈是困頓,方鴻漸又打算再次衝出上海這座“圍城”去重慶……

小說結束了,讀者並不知道方鴻漸後來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邏輯可以推見,他又進入另一座“圍城”,而且他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城”之困。

這是爲什麼?爲什麼一個留學生歸國帶來的不是滿腹的知識;不是新思想;不是能報效祖國的本領?而是使自己陷入一個又一個圍城,不能自拔。顯而易見是因爲他軟弱無能,因爲他處處爲他人左右。回國後工作是三閭大學施捨的;自己的愛情是在孫小姐千方百計的設計下,方鴻漸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謂好友趙辛楣一句話促成的。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選擇裏方鴻漸都沒有找到自己。所以他註定會不幸福、會被視爲可有可無。

錢鍾書先生筆下的方鴻漸是悲哀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由自己主宰;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努力,遇到挫折,想辦法解決,再努力,就這樣!不要像方鴻漸一樣在選擇的漩渦中迷失了自己,成爲社會的附庸。

《圍城》讀後感 篇1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着。“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着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衆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圍城》裏最令人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爲,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和去感悟。

《圍城》讀後感 篇12

很早以前就讀過《圍城》,寒假重溫經典,最熟悉的還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着。“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只要這個世界有羣體的存在,只要這個社會對於利益、名譽、愛情等意識和觀念,我們的身邊便有一道無形的圍城,我們就不得不在這樣的一座圍城中好好的生存下去,並且要活得精彩。倘若一心想掙脫、跳出圍城的束縛,到最後就會發現跳出圍牆又給自己建起了一道新的圍牆,在血淋淋的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就在原本的圍城做着最無用的掙扎,並且身邊還有一羣幾乎和自己一樣的人。因而,在我看來,與其在其中煎熬,還不如在靜靜的享受生活。就如佛語“山不動,而是人心在動”一般。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圍城,那我們就知足長樂,好好珍惜眼前的東西吧。

《圍城》讀後感 篇13

我坐在燈下,讀着《圍城》。投射在牆上的影子影影綽綽,竟有了一種苦讀寒士的意趣。那是一種簡單的寂寞,這或許是鍾書隔着文字傳遞給我的厚重。

《圍城》已讀過好幾遍,卻有一種常讀常新的意味。每讀一遍,心中的感觸便愈深一層。那是一種痛,慢慢地,慢慢地啃噬着心臟,鈍鈍地疼着,不劇烈,卻又如此清晰。而你,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傷口擴散,血流了又凝住,無窮無止,無法擺脫。正如書中那一個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恕我膚淺,我對“圍城”最初的認識便是愛情。

我們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我倒覺得,婚姻是愛情的一種救贖。愛情是一座圍城,四面有高高的城垣,或許還有護城河。而城中住着一羣癡男怨女,方鴻漸是,蘇小姐、唐小姐是,我們亦是。圍在城中,懷着對愛情的憧憬,尋尋覓覓,幻想着驀然回首後,佳人燈火闌珊下的笑靨。

佳期如夢,如夢佳期。

有多少夢可以邂逅呢?蘇文紈因着這夢,孤芳自賞了多少年,錯負了年華。不是沒有追求過,可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嫁了個庸俗無聊的曹元朗。或許,方鴻漸比她幸運,他遇到了對的人——乾淨美好的唐小姐。但時間不對,地點不對,終是負了彼此。末了嘆一句,從來情深,奈何緣淺。

或許,我們愛上的,只是愛情本身。

“有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錢鍾書借蘇文紈之口,道出了這洞明的世態人性。

董斜川的附庸風雅,褚慎明的欺世盜名,高鬆年的淺薄賣弄……《圍城》就像一部舞臺劇,唱戲的換了一批又一批,在臺上演繹着一幕幕尷尬而又蒼涼的人生,在城中苦苦掙扎。讓人在臺下哂笑不已的同時,頓覺人性的悲哀。

有人說,每個人都能從《圍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話不假。能夠看穿人性、洞察世態的,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市井之徒,一生爭名奪利,結交三教九流,在俗世的大染缸中如魚得水。另一種則是大智之人,站在精神的高峯,俯視芸芸衆生,但笑不語。前者入而不出,這是一種生存的本領;後者入而能出,這纔是真正的高士!

有時,我總會不自覺的將方鴻漸與魏晉名士們放在一起,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顯然與謝安之流沒有可比性。但我仍固執的這樣做,原因無他,僅因爲兩字:亂世。名士們選擇清談自保,圍城中人選擇的亦是逃避。這是亂世的悲哀,亦是浮城的寂寞。

亂世出英雄,然而更多的卻是懦夫!他們躲在圍城中,揮霍着生命,揮霍着曾經的驕傲與不羈,終是,一無所有。而城,依然是城,浮華到寂寞。

《圍城》被譽爲是一部癡書,而我亦是癡了,因着這望不穿的人間世態,這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夜闌,心不靜。

《圍城》讀後感 篇14

《圍城》中有一句話:“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進城。”其實,每個人心靈內部或多或少地包圍着一座“圍城”,好的“圍城”幫助我們抵抗外界不良誘惑,可是壞的“圍城”卻連人性的真善美也一併阻隔,使心靈變得陰暗嚴寒。

從某種意義而言,心靈的“圍城”是個體憑藉個人認知而樹立地一道屏障。喜愛的事物暢通無阻,排斥的事物被“無情”地攔截。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善意惡僅爲虛假,讓美好污染爲黑暗,讓我們心靈的“圍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臨,從而人心冷漠,溫暖不再。

問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於個人良知的缺失和社會的信任威機。從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誣告,人們漸漸建立起一道冰涼的“圍”——自己在城裏幸福的生活,絲毫不考慮外人。而還未從我們內心小便宜處談去的“小悅悅”事件,將這種形勢化爲了比漠不關心更嚴重的地步,即對生命的漠視。如此下去,社會如何?人心如何?

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凋樹,獨上高樓,望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星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我們的.心靈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純淨,明辨事非。二日接納美好,寬容爲人。三日創造美好,共建和諧。我們內心的“圍城”若能遵從這三點,只怕我們會在城裏幸福生活還不世,外人也想要進來體驗一番吧!

保持純淨是說我們心靈的“圍城”要抵制真正“假惡醜”的東西。只有保持內心的純淨,我們纔有一雙潔淨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獨立於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於她挺立的身姿,還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

接納美好寬容爲人是說我們要保持內心大度,讓心靈的“圍城”樂於接受幫助。《聖位》裏有一句話說:“凡有的,還要還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表面上寫了一種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形式,實際上,它也能解釋爲:擁有美麗的,他的美好會更多,內心更純淨愉悅。而拋棄美好的,則美好而會離開而去。只有接納,才能創造。

創造美好共建和諧則是說我們不能生活在“圍城”中一味接納,還要學會創造,打開城門將美好撒向遠方,作一個無私的奉獻者。這樣,我們的“圍城”纔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空城”,毫無生氣。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自私之城”。阿爾卑斯山脈上有這樣一塊標語,上面說“在路上,欣賞美啊!”我們的心靈的“圍城”也要學會欣賞,學會接納,學會奉獻。這樣,每個人的“圍城”會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聯繫。如此一來,和諧之道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