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荊棘鳥》有感

讀後感7.01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荊棘鳥》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荊棘鳥》有感

讀《荊棘鳥》有感1

荊棘鳥是一種奇特的生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雀巢開始,便不停執着地尋找荊棘樹。當它終於如願以償,就把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和着血和淚放聲歌唱。梅吉就是這樣的女子。

梅吉一家在潦倒失意的時候遠涉山水到德羅海達梅吉姑母家去,教士拉爾夫對這個小女孩十分憐愛,那年梅吉還小。而隨着梅吉年復一年的成長,他們之間的感情也逐漸加深。可惜的是拉爾夫是教士,他們不能在一起。之後梅吉遇見了外貌酷似拉爾夫的盧克,在盧克的追求下終於便答應結婚,而盧克看中的只是梅吉的錢,所以婚後過的並不幸福。直到有一天她一直無法忘記的拉爾夫走進了她的生活,爲她留下一個孩子也就是他們的孩子——戴恩。

我就想像梅吉一樣,全力以赴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想愛的。無論多麼辛苦多麼艱難,如荊棘鳥一般用最深刻的疼痛唱世界上最動聽的'歌。戴恩最後也作了教士,卻在希臘度假時爲救兩個女郎被海水吞沒了。這樣的結局不是梅吉所想要的,但是她尋找到真愛,也付出了真愛,她不後悔。梅吉說: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是不是該像她一樣堅韌,勇敢。在不幸面前坦然地看自己曾經的幸福。

《荊棘鳥》,便是梅吉用生命譜寫的歌。

讀《荊棘鳥》有感2

剛借到書的時候,滿是興奮,除了書名,我一無所知。喜歡這種感覺,一個嶄新的世界,我一無所知,所有的理解都將來源我的閱讀,不受他人影響,只有自己。

開頭一幕便是女主4歲時的生活情形,這設計實在巧妙,估計作者考慮到孩子4歲前的記憶大都是模糊的。但兒童時代總有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就像梅吉一直記得她的洋娃娃。書中梅吉對洋娃娃的執着可以讓人一窺兒童的世界,那些事在旁人眼中也許不可理解,但在孩子的世界自有一套法則,那是舉足輕重的

梅吉雖小,但嚮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比如,她中意一套美麗的茶具,儘管這是與她的身份不符的。其實與其說她喜愛那套茶具,不如說,她嚮往的是那種與茶具相配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也不錯,但生命中總有更好的東西值得追求。孩子的童心需要呵護,她的哥哥弗蘭克就是這樣做的。雖然弗蘭克因矮而自卑,希望獲得那種父親不瞭解的自尊,厭倦終日打鐵的生活,身心痛苦,但渴望做出一番事業。有些鳥兒註定是不會待在籠子裏的,它們的每一根羽毛都閃耀這自由的光芒。這個青年值得佩服,在逃去當兵被抓回後,有過失落絕望,但當機會再次來臨時,義無反顧地衝了出去,真正做到了順從我心。命運就是如此巧合,成就他的,也是毀了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梅吉有這樣的哥哥真是幸運,有人陪伴,有人安慰,這纔是真正的`“慈父”。但是,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父親有時間和耐心去聽四五歲孩子說他自己的想法呢。

小說最出彩的部分就是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這種描寫細膩動人,不落俗套,讓人讀起來身臨其境,欲罷不能。梅吉9歲時遇到28歲的拉爾夫,她從來沒有這樣幸福過,也從來沒有這樣不幸過。梅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沒有抱負,也沒受過教育,她所期望的就是一個丈夫,孩子,自己的家和來自某個人的一點點愛。就連拉爾夫自己也說,哪怕他一生中將自己的感情僅僅表達一次也好。“所有的快樂我與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嚐,有什麼不好”,字字泣血,道不盡的無奈、傷感,不僅是年齡,更是身份讓他們不能在一起。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件幸運的事,但是時間你可真殘酷!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些不願放棄的東西,即使這些東西使我們痛不欲生。但我們終究是我們,就是如此就像古老傳說裏的那胸前帶着荊棘的鳥,泣血而啼,歌盡而死。有些事,有些人,明知行不通,我們還是要做,仍然固執地編織荊棘叢,折磨自己。縱使我們有自知之明,也不願改變或放棄。唯一能做的就是愛我所愛,盡力追求。

讀《荊棘鳥》有感3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的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生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結。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就是這麼講的。

——摘自《荊棘鳥》

《荊棘鳥》的常銷不衰證明了它的卻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說。這魅力首先來自它的主題:愛和命運。有人認爲考琳·麥卡洛“將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都濃縮進了一部傑出的書裏。”她試圖通過克里利家的滄桑和感情經歷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

小說富有個性的敘述結構也增添了作品的豐富性和表現力。

《荊棘鳥》在結構上分爲七部,每部以一個主要人物爲中心進行敘述,而將這七個部分貫穿在一起的,正是梅吉和拉爾夫之間的愛情糾葛;爲全書定下基調的,是作爲題記的那個悽婉的傳說,全書以荊棘鳥那悽婉的歌聲開始,又在那悽婉的`歌聲中結束。這種敘述結構具有複線結構的性質,避免了單線結構敘述的單調;而有了那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和那籠罩全文的基調,又避免了鬆散和凌亂。各部之間相互依存,故事在多個層面上展開,爲作者埋伏筆、多側面揭示人物和主題提供了方便,使得故事的敘述自然、可信。難怪一位美國讀者稱《荊棘鳥》的“愛情事件奇特,且隨着閱讀的展開而改變你。”

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刺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荊棘刺進胸膛。

——摘自《荊棘鳥》

讀《荊棘鳥》有感4

徒手摘不了玫瑰,尖刺穿透皮囊,裹着血與肉散發出濃厚的芬芳,我願讓這株疼痛的美麗長在我的心臟上,它的根枝連通我的血脈與神經,隨着生命強有力的律動,它開得嬌豔,紅得耀眼,攝人心魄,周遭都失了顏色。

那是我一生追隨的信仰,我的愛,我的夢,我的詩經,我的繆斯與維多利亞,儘管我清楚地知道,它將會吞噬我的一切,但我依然,義無反顧,會捧出整顆心臟奉獻給它啊。

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用這樣一曲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向我們詮釋了“愛與命運”的真諦,“飛蛾撲火”讓人感動的不是奮不顧身,而是心甘情願,至死不悔。正如作者在題記中寫到的那樣:“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的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我最美的時刻就是我凋亡的那一刻,大概就是如此吧,也許我可以選擇渾渾噩噩,空虛度日,那麼在遙遠的以後我也只是茫茫塵埃中渺小的一粒,世間再無絕唱,那便不是我,活成了千篇一律的樣子。

故事帶我們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蕭條時期,在廣袤的德羅海達牧場上,那是1921年12月8日,九歲的女主人公梅吉第一次見到了年輕俊朗的教區神父拉爾夫,他把這個惹人愛的小姑娘抱在懷裏,被她眼睛裏閃爍着的純真與美好所吸引,他給她講述《聖經》上各種有趣浪漫的故事;教她吟唱那神祕古老的歌謠,青年男子清澈的`聲音與少女還略帶些稚嫩的童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帶她在午後四時的金黃草坪上騎着那高高的荷蘭馬走走停停。梅吉和拉爾夫,原本是生命中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陽光角度恰巧落在你眉梢的時刻,開始有了連結,從此相互纏繞,割捨不斷。

有時候,他們像是老友,像是師徒,或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女,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可愛的孩童已蛻變成了青澀的少女,有着世界上最純淨的臉龐,最甜美的笑容與最美麗的身體。在少女的心中,拉爾夫彷彿也是一個及其特別的存在,“我愛他,我也愛我的父母和朋友,愛我的主,我的上帝,甚至愛家裏的馬僕和趕羊人,但我愛他,是獨一無二,是不可替代。”儘管這份愛是不可言說,在當時的宗教環境下是不可能實現的,梅吉明白,可是,“很奇怪,我看見你的時候,眼裏是有光的啊。”她不怕等待,也習慣了等待,日子總是不走也要走的,可它摧毀不了信仰與炙熱,因爲,她知道,“來年春天的時候,羊羣從山的那頭趕回小屋來,你就回來了。”

但拉爾夫拒絕了梅吉,是不愛嗎——他會在小鎮酒會上婉言拒絕了鄧肯小姐跳舞的請求,緩步走向梅吉,牽起了她的手;他會在梅吉家族衰變時出現,只爲給她一個可以肆意流淚的肩膀;他會在時隔多年之後,翻看到他們曾一起讀過的句子時,在那一頁夾上一朵新鮮的玫瑰。很久很久以後,“想到,聽到,看到‘梅吉’兩個字的時候,眼睛就酸了。”他們終是在社會大背景的浪潮之下迷失了對方,“他的眼睛裏是燃燒着對我的愛意,可是我直視着他的眼睛,卻看不見他!”是懲罰吧,我的上帝!以至於後來梅吉嫁給的那個盧克,他只是笑起來的時候和你的眉眼有那麼一丁點的相似,就願意相信,他可能是你給我的恩賜,不是我卑微到塵土裏,而是我不想錯過,哪怕只有那麼一丁點的可能,我愛你呀!

因果的因果,所以我願意,將自己的身軀扎進那根最長、最尖的荊刺中,哀豔地歌唱,用盡我全部的生命力,唱不悔的血淚與傳說,每一聲吟唱,都是對過往的珍藏,我們的戴恩——我從你那裏偷來的戴恩,我會用我最後的愛給他一個想要的人生,他會帶着我們的信仰與夢想,驕傲地活下去。

命運與愛,愛與命運,永遠是一個相對立而又相融合的主題。如果命運不允許愛的存在,如果愛就背棄了命運的軌道,我們是否還是當初的少年,無畏勇敢,不仗劍也能走出一個天下來,後來啊,不是我們不勇敢了,而是我們更加懂得了承擔與責任,懂得了犧牲與妥協,愛也是承擔,也是犧牲,只有這樣纔是完整的愛,可能那時我們,的確也是獨一無二,的確也是不可替代,但愛與命運和解之後,纔是刻骨銘心,纔是細水長流。梁祝化蝶之後也是生生世世;楊絳先生終是走進了錢鍾書的“圍城”,變成“我們仨”;焦仲卿與劉蘭芝還能化作孔雀雙雙,銜着合歡花飛向東南方。

我的玫瑰長在我的心臟上,即使它見不到陽光,我的骨血會浸透它的根芽,隨着枝莖緩緩蔓延開來,我的皮肉裏盡是它細小而又密密麻麻的根爪,呼吸相通,成爲一個個體,彼此的載體,等待着那荊棘鳥從東邊飛來,扎進我的尖刺中,留下驚豔與感動,哀豔之泣歌,生命之絕唱。

讀《荊棘鳥》有感5

《荊棘鳥》的主題,也是永恆不變的:愛,與命運。究竟愛在跌宕起伏的命運中有怎樣的糾纏?究竟命運在悲喜交織的愛中有怎樣的痕跡?究竟是愛主宰了命運,或是命運主宰了愛呢?荊棘鳥的傳說,一直在淡淡地講述着。哀傷瀰漫,但也許哀傷並不是傳說想要表達的。從麥吉和拉爾夫的跨越了時空距離的愛情糾葛中我們也許可以領悟些不同以往的東西。有關愛,也有關於命運。

也許看過這部小說的人會說我小題大作,煽情得有點過。但我在看這本書的大部分時間,眼睛的確是溼潤的——這並不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相信和理解。我總是驚訝於作者那種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和對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直在想,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天可憐見,看得途中我總是想起這句話。雖然它的大抵意思我並不很瞭解,但我知道,倘若天可憐見,會喜歡小說裏面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也同樣以寬容的眼光來看待,不會去恨裏面的任何一個人——-當然,我還沒有看完全部的小說,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觸到悲傷的是弗蘭克——-這個私生子,我總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裏夫放在一起想象。儘管他們沒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場也太少,只有幾年的時間他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可知的,它使我悲傷,是因爲他對於母親和妹妹那種不可比擬的愛。我總是細細去品味這一個細節,當在學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蘭克,撲在他懷裏尋求安慰。只有在弗蘭克懷裏梅吉才能毫無顧忌地哭出來。對於梅吉來講,弗蘭克是她幼年時期的唯一一個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港灣吧。

可是弗蘭克一出場就註定要走,不只是因爲他的身世。更因爲他對現有生活的一種厭惡和悲哀,在他心目中,母親永遠像一個女神般美麗,而即使父親對母親足夠的重視和崇拜,也不能彌補他氣質上的差距——-在我看來的確如此,一個美麗的貴婦人,一個憨厚老實的長工,完全不是可以生活的人。弗蘭克總是固執地認爲父親侵犯了母親,她在弗蘭克明白男女之事後的日子裏,每一次懷孕都讓弗蘭克大爲光火——-他怎麼能忍受一個老大粗騎在自己那高貴的母親的身上呢?

弗蘭克因爲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強壯的身體來彌補這一不足,於是他成了全鎮氣力最大的人————這一優勢也讓他成爲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實上,他更樂於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讀《荊棘鳥》有感6

第一次看到《荊棘鳥》的名字,是在另一部小說裏,書中的女主角在向她的同學推薦這本書,說這是她讀過的有關愛情的最好的一本書。當時只覺得,荊棘鳥,多麼美妙又痛心的名字,於是暗暗記住了這本書。

八年級的時候,在書店看到了它,買回家卻因爲書太厚一直沒看,直到會考以後的那個暑假,一下子閒了下來,終於打開書一頁頁得讀過去。

雖然過去了這麼長時間,但是《荊棘鳥》裏的人物卻印刻在了我心裏。忠厚溫雅的帕迪,始終以含蓄的方式深愛着“從天上掉下來”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奧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暴烈而備受苦惱折磨的弗蘭克,在監獄裏埋葬了出人頭地的夢想。

克利裏家其他勤勞的兒子們,將別的男人留給女人的精力和熱忱獻給了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溫良內向而又倔強堅強的梅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拉爾夫神父,驕橫張狂、滿腹尖酸的瑪麗·卡森夫人,還有溫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絲婷。這一個個性格迥異卻又獨一無二的人物,跳躍在泛黃的書頁間,迫不及待地向我講述他們的故事。

克利裏家族傳奇式的家族史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蒂·克利裏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斯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裏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當時的我不懂得愛,現在的我依舊朦朦朧朧。拉爾夫神父深愛着梅吉,卻因爲晉升大主教的機會放棄了梅吉,他的野心打敗了愛情,也打碎了梅吉的愛他徹骨的那顆心。後來梅吉嫁給了酷似拉爾夫卻不愛她的盧克。同樣,彷彿上帝喜歡和梅吉開玩笑,盧克只是爲了梅吉的錢纔跟她在一起,並在婚後爲了掙錢買一個牧場堅決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梅吉。

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如熊熊烈火一般不曾熄滅,這剪不斷的情感時時讓他感到痛苦,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後也去到麥特勞克島,一起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而梅吉懷上了他的孩子之後,他再次因爲工作的原因毅然決然地離開了。

命運總是愛捉弄善良的人。梅吉的兒子戴恩長大以後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天大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彼時拉爾夫並不知道這是他的兒子。“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梅吉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爲救溺水者不幸身亡。拉爾夫在得知戴恩是自己的兒子,在給戴恩做完彌撒後,也在悲傷與悔恨中死去了。

考琳·麥卡洛將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這本傑出的.書裏,她試圖通過克利裏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正因爲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所以我們更需要珍惜已經擁有的。沒有經歷過那麼刻骨銘心的愛心,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說該選擇一份什麼樣的愛情,什麼樣的愛情纔是最完美的。但我知道,大部分人的人生都不會像小說裏的人物那樣,雖然偶有波瀾,但終歸是在平淡中結束。大部分人的愛情,不會那麼地感天動地,但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愛,將這種美妙的情感延續了下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讀《荊棘鳥》有感7

一個有經驗的讀者在閱讀時通常是冷漠的,不會說一句話,不會流一滴淚。他是徹頭徹尾沒有姓名的旁觀者,就算說話了,流淚了,也就像烏雲帶來雨滴,樹脂順着魔鬼桉流下,是無意識的,再自然不過了。這是他們的故事,抱着自己的悲歡離合,也許能打動人心,也許比我們豐富,可沒什麼值得羨慕的。說到底,也只是他們的痛苦,就隨他們戀棧不去吧。

我們不過是旁觀者,主宰不了他們的命運,甚至也無法預測。除了讓這個世界一次又一次在自己面前展開,演繹,什麼都無能爲力。帕迪過早地死了,弗雷德也變得無足輕重,菲是徹底老了,梅吉竟然也是母親了,拉爾夫變得那麼可愛,而盧克是徹底令人厭惡,新西蘭不再是故鄉,德羅海達終於成了一個家族的傳記。

這是從前不可想象的。

菲的愛情發現的太晚,直至她徹底失去;梅吉的愛終於變得熱烈而深沉,可偷來的終於也重新被奪走;唯一幸福的可能是自命不凡的.朱絲婷,她沒有帕裏利家女人順從的特徵,於是只有她她在長久的猶豫後找到了她想要的。三代荊棘鳥各自不同地奔向自己的荊棘,結果是明明白白的,可她們仍願意把荊棘扎進胸膛,歌唱到最後的時刻。

據說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於是我願意時光永遠停留在還沒開始時。塵土飛揚的車站,拉爾夫神父蹲下來,摟住了那個金紅色頭髮的小女孩。沒有懺悔,也用不着寬恕。

很少有書會從頭到尾讓人驚豔,可它做到了。我甚至羨慕澳大利亞,她的故事不會再被忘記了。上帝啊,要是我有一半考琳。麥卡洛的才氣該有多好,我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是我愛的家鄉被人銘記。拉丁美洲有《百年孤獨》,澳大利亞有《荊棘鳥》,法國有《悲慘世界》,英國有莎士比亞,意大利有《神曲》,愛爾蘭有《尤利西斯》,美國南部有《飄》,甚至湄公河都有來自她異國的兩個《情人》……而我們有什麼?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太混亂,人民太複雜。似乎看的清晰的旁觀者寫了《大地》,但那已不再是我們自己的感情。什麼是我們深沉歌頌對她的愛的?什麼能讓我們記住她飽受摧殘但仍然美麗的一生?

讀《荊棘鳥》有感8

細細品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爲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經典,也許是因爲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悲劇。

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爲紅衣主教爲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爲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爲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爲那時可以不必避嫌。

但是隨着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擇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爲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終於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於梅吉的願望,梅吉也如願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的兒子。因爲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於他,那麼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着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

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裏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

在我看來,《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寫。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人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人對愛不同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愛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熟練的寫作技巧,非常傳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寫,和很多不經意間說出的經典的有哲理的話,使我不時的產生共鳴,所以會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同時又說不出它哪裏好看。作文

讀《荊棘鳥》有感9

有一種鳥,一生只唱一次,它的歌聲比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歌聲都要動聽。從它離開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休息。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插入最長、最尖的荊棘中,在荒野中放開了自己的聲音。在垂死的時刻,它脫離了自己的痛苦。這首歌實際上蓋過了雲雀和夜鶯。那是一首無比完美的歌,在歌的最後死去。然而,全世界都靜靜地聽着,上帝在天上微笑。因爲最完美的東西,只能換來深深的痛苦和偉大的創造。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

最完美的東西,只能換來深深的痛苦和巨大的創傷。麥卡洛作品中克利裏家族的滄桑和情感史,正在向我們揭示這樣一個真相。愛情與命運交織在一起,梅吉和母親一樣,無法逃脫命運的'束縛,選擇了同樣的方式去愛。她和拉爾夫神父之間刻骨銘心的感情,讓人覺得是荊棘鳥最美的歌,久久不能忘懷,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我不相信命運,但我堅信愛情可以超越一切,改變一切。我不欣賞主人公對命運的妥協,但我被他們對感情的執着所感動。

忠於溫雅的帕迪,永遠愛着從天而降的妻子,含蓄;長得像MoMo的菲奧娜,早年從未走出背叛愛情的陰影;暴戾的弗蘭克飽受痛苦,他在獄中埋葬了自己的成功夢想;溫柔、內向、倔強、堅強的梅吉;拉爾夫神父,既不能愛也不能阻止;瑪麗夫人,傲慢自大,滿腹辛酸;還有溫柔的戴恩恩和古怪的朱思庭。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人,譜寫了《荊棘鳥》《愛與命運》的交響曲。

很少有作品讓我看了之後覺得那麼深刻。例外的是荊棘鳥的傳說。當荊棘刺穿小鳥的胸膛時,我也感到莫名的心痛。魯迅先生說,個杯具,把完美的東西撕碎了讓人看。但我不明白荊棘鳥的生活是否是一種杯具。

在小說的結尾,寫着33,360只鳥胸前有刺,這遵循着一個不變的規律。她被未知的東西刺穿,被趕走,唱歌然後死去。一直唱啊唱,直到她筋疲力盡。然而,當我們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就明白了。但是,我們還是要這樣做。我們仍然把荊棘

這是《荊棘鳥》的故事。

讀《荊棘鳥》有感10

《荊棘鳥》的暢銷不衰證明了它的確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說。這魅力首先來自它的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利裏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考琳·麥卡洛試圖通過克利裏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

考琳·麥卡洛的開卷語是這麼寫的: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願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去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着。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因爲大家都知道這是用深痛巨創換取的最美好的東西。

荊棘鳥一邊忍受着疼痛一邊唱着,使上帝微笑的歌,其實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假如你不如忍受,那麼你就無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時生活也繼續殘酷了下來。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並且告訴自己,這是非常值得的。最幸福的時候,也是痛苦將至的時候。

梅吉就是這隻荊棘鳥,爲了這段美麗的感情,承受一生的痛苦。雖然從上帝那裏偷來的戴恩帶給她希望,可最終上帝還是將他召了回去。直到這時候,梅吉才殘忍地將祕密向拉爾夫和盤托出。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從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結局。

在中國,《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孔雀東南飛》……許多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經典往往都因爲它是個悲劇,註定的命運讓人刻骨銘心。我想起《銅官窯瓷器題詩》裏這麼說: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在我心裏這就是中國古典對於澳大利亞愛情故事的最好的詮釋。

讀《荊棘鳥》有感11

《荊棘鳥》1983版,我想看,卻不敢看,理由說來有些可笑,我以爲:天下找不出一個真正適合扮演拉爾夫的男子。我不想自我青春期開始就留駐心目中的那個男人被一個我不接受的男子扮演得一塌糊塗。有人看過了,給予的評價很高,可我依然害怕看。直到前幾天看到劇照中理察德;張伯倫那隱忍而痛苦的眼神打動,終於決定要看了。

我預料到我會再次落淚,卻沒有預料到我會從片頭一直哭到片尾。從來,多愁善感的人都是在別人的故事裏落自己的淚,我也毫不例外。在影片的細節裏,回想起了我初讀《荊棘鳥》的點滴感受,原來那些曾經打動我的感覺一直深埋心底,不曾遠離。那些對於愛情的模糊的嚮往也沉渣泛起,以我不曾預料的方式刺痛記憶。再回顧自己的情感經歷,我忽然發現,原來我的愛情,就是從這裏起步的,是《荊棘鳥》給了我愛情的範本和最初的渴望,讓我若干年後,還沉迷於其中不得解脫。渴望一個拉爾夫,渴望一個既充當父親、兄長,又充當朋友、戀人的男子,渴望一個伴隨我成長過程,給予我無盡呵護,寄託我一生愛情的男子。而世間,卻沒有這樣的男子。正是考琳;麥卡洛這個女人以如此纏綿悱惻的故事毒害了我的愛情觀,讓我如此被愛情引誘,又如此被愛情折磨。而最後,我還是不得不再次沉醉於她所描繪的.愛情,領悟她所洞悉的人世苦難和生命真諦。人的一生,如同荒原上的花朵,風一吹,就消失得無蹤無跡。而愛,卻是這短暫生命中唯一的亮麗的顏色,美得如此殘酷。確如桃花所引的那句:“愛比恨更可怕,因爲當你恨一個人,你可以報復他,你愛一個人,卻什麼也不能做。恨有了斷的時候,愛卻會貫穿你的一生一世……”

讀小說的時候也許年紀太輕,那時候除了特別關注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外,對其他人物的印象已都已隨時間的流逝而漸漸忘卻。看影片的時候,他們重新得到我的關注。梅吉的母親菲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這個原本出生名門的女人,爲了年青時候一場違反禁忌的愛情,受到了命運的詛咒,她帶着她的私生子下嫁給一個粗俗的工人,收藏起內心隱祕的愛,遺忘掉往日精緻的生活,開始了終日勞碌的主婦生活。她不停地懷孕,生育,奔波在粗重的生活中,漸漸皺紋滿面,年華老去。她遭遇着生活接連不斷的摧殘,兒子和丈夫的不和,私生子坐牢,丈夫和兒子相繼離世,毀滅性的火災,……甚至,連她故意要遺忘掉的女兒,也最終走上了和她相同的命運,爲一場永無指望的愛情賠進漫長的一生。然而,她只是隱忍,從不哭泣、抱怨,默默忍受着命運的懲罰。那種隱忍的痛苦,讓人揪心地痛。讓她能夠從容面對痛苦和厄運的,正是她內心深處的愛。愛讓人勇敢堅韌,也讓人脆弱不堪,愛讓她忍受了所有的苦難,愛也毀掉了她作爲一個女人精緻而華美的一生。而朱絲婷,這個從小被梅吉忽視的女兒,這個已經以爲自己生來就是不值得被愛的女人,也讓我落淚。母親梅吉把幾乎所有的愛都交給了她與拉爾夫的孩子戴恩,她在被忽視和被責罵中長大,學會了僞裝自己,過着人生如戲的生活,直到戴恩去世,她纔在母親醒悟過來的愛中找到自信。愛情,是女人一生的宗教。從菲到梅吉到朱絲婷,這三個女人的命運讓我慶幸我沒有生女兒,我不用再爲她在愛與命運的抗爭中遭遇的痛苦而揪心。

影片基本忠實原著,人物刻畫很深刻,畫面很精緻,音樂也不錯,一大遺憾就是我在看片過程中很多突如其來的感觸,來不及打撈,盡數湮沒在腦海深處,剩餘的,只是紅腫的眼睛和模糊的心痛。

讀《荊棘鳥》有感12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精靈的歌聲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停歇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尖最長的荊棘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就是這樣講的。

荊棘鳥的傳說很久以前就聽說過,很敬佩那一種一生只唱一次的鳥。直到高中才知道有《荊棘鳥》這本書。我一直以爲是一本立志的書,看了之後才意識到或許比立志的書還能使人感到震撼。

許多人都說《荊棘鳥》是一曲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堪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比肩,我覺得它比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更婉轉悽美。

讀完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最大的感覺就是震撼,我從來沒想過會有那樣的`事,即使是在書中。《荊棘鳥》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它的魅力首先來自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利裏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裏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夫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描述了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考琳·麥卡洛將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一本傑出的書裏。她通過克利裏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它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它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它們是知道的。他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它們卻依然要這樣做。它們依然把荊棘插進胸膛。

《荊棘鳥》的魅力還在於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作爲一部家世小說,《荊棘鳥》裏的人物並不算多,但都極具個性。作品爲我們展示的是各式各樣的奇妙人物:忠厚溫雅的帕迪,始終以含蓄的方式愛着“從天上掉下來”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奧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暴烈而備受苦惱折磨的弗蘭克,在監獄裏埋葬了出人頭地的夢想;克利裏家其他勤勞的兒子們,將別的男人留給女人的精力和熱忱獻給了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溫柔內向而又倔強堅強的梅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拉爾夫神父,驕橫張狂﹑滿腹尖酸的瑪麗·卡森夫人,還有溫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絲婷……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標籤:荊棘鳥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