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感受中華文字的精華

讀後感5.91K

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思維,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機地滲透德育。古人說“夫綴之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見“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觀文入情,強調了讀文章要體味情感。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郭沫若同志曾指出“語感的培養,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感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感受中華文字的精華

  一、朗讀吟誦重點句段

培養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反覆朗讀吟誦,不同的語調、節奏朗讀中思考,吟誦中品味,會其義自現,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看到三個小戰士不喝魚湯時,說:“怎麼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爲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樑,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發問,第二句愛憐地說理,第三句果斷地命令,第四句嚴厲地暗示。結合上下文,瞭解當時說話的語境,讓學生反覆誦讀,抑揚的語調,變化的速度,語音的輕重,使學生體會到了句子的深刻含義,老班長關心同志,忠於革命的精神也輸入學生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關鍵詞語

培養語感,有的應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採用比較,換字等方法,讓學生明辨字詞的準確性,以求“語語悟其神”。《金色的魚鉤》一課,“老班長捧着搪瓷碗,嚼着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教學時,我讓學生把“捧”和“嚼”換成別的詞進行比較。學生將“捧”與“拿”“端”比較,“嚼”與“吃”比較,經過品味,辨析出“捧”更能顯示老班長對碗裏東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魚骨在嘴裏難以下嚥。儘管難吃,還當寶貝似的用雙手捧,深刻地反映當時條件極端艱苦。老班長斷糧多天,在飢餓威脅下一直想着三個病號,自己吃魚骨頭草根,這種捨己爲人的品質是多麼崇高啊!學生就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蘊的作者的觀念和認識。

 三、推敲揣摩標點符號

培養語感,還要引導學生在標點符號上多思多想。郭沫若在《沸羹集》說“標點符號之於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還在其上。”標點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時,切不可把標點忽略。《憶鐵人》中,當鐵人知道自己錯批了阿姨時,睜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學時,可設疑引思:1、鐵人簡短的話語是什麼語氣?2、“哦”後面爲什麼用問號?省略號在這裏起什麼作用?3、這時,鐵人心裏會想些什麼?4、從這句話,你體會到鐵人是怎樣的人?經過思索推敲,學生認識到這個問號是說鐵人突然明白自己將阿姨批評錯了,活現出鐵人如夢初醒,瞠目結舌的神態。省略號在這裏說明鐵人百感交集,矛盾複雜,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內心在責怪自己,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亂批評,從心裏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咳!”這個自責的感嘆。要去承認錯誤的念頭產生後,“調頭,回去!”的命令就脫口而出。在揣摩中學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標點的匠心所在,體味出鐵人是個性格直爽,勇於改錯的好黨員,受到了強烈的思想感染。

 四、引入情境,聯想體驗

葉聖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國小生的情感是伴隨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培養語感要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感情。

有些課文,可以憑藉範讀或錄音,把學生帶進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喚起學生情感與作者的共鳴。在《月光曲》教學中,聽着配有“月光曲”的朗讀,使學生產生聯想,彷彿和窮兄妹一起在靜靜地聽着,想象着月光、大海……在喚起的情感經驗中理解感受文之情,明白了“陶醉”的意思,再通過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對窮兄妹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動??茅屋裏產生的激情,瞭解到貝多芬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使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

五、調動感官,多種形式

培養語感,特別要重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眼看腦想耳聽嘴說手動。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的語感在理解中加強,在使用中提高。

1.繪圖。《詹天佑》中“開鑿隧道”一節,讓學生自己閱讀,畫出隧道示意圖。學生在動腦動手中區分了中部鑿井法和兩端同時鑿進法,瞭解到詹天佑針對居庸關和八達嶺的不同地理情況,在實踐中創造了新的開鑿隧道的方法,真是一個傑出的工程師。

2.填表。《高爾基的童年》一文中寫出了阿遼沙在店主人百般阻撓下刻苦讀書的事,可以製成表格,讓學生邊讀邊填,“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阿遼沙怎樣讀書,店主人怎樣反對,阿遼沙怎樣對待,說明什麼問題”這六個方面的內容,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性感知。

3.複述討論。語感的培養除了以上這些隱形交流外,還需要學生經常處於語言之中進行語言交流。課堂中的複述,討論爭辯,回答問題都是訓練語感的手段。通過語言參與,讓學生處於多形態交往中,感知語言、熟悉語言、正確使用語言,才能提高語感的敏銳

標籤: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