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精品)《人生》讀後感

讀後感1.7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人生》讀後感

《人生》讀後感1

《人生》是我高二唯一一口氣讀完的小說,它是路遙的一部小說,像路遙的很多悲劇小說一樣看完總會讓人難受很久,但是悲劇的結局比美好的結局更讓人記憶深刻,讀完以後深深反思。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巧珍這個人物。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她敢愛,熱情,大方,爲了她喜歡的加林,她不在乎村裏人的目光,爲了讓加林不再苦惱,她願意放手讓加林高飛,即使高加林拋棄了她,她也沒有怨恨他,“她曾想過死。但當她一看見生活和勞動過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看見土地上她用汗水澆綠的禾苗,這種念頭就頓時消散得一乾二淨。她留戀這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愛清郎朗的大馬河,愛大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應該活下去!她要勞動!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瞧,這是一個多麼熱愛生活的姑娘,她的生命充滿的活力,她愛這個世界,“她覺得大地的胸懷是無比寬闊的,它能容納了人世間的所有痛苦。”與大地相比,自己的痛快何其微小。她還是一個善於反思的姑娘,“經過這樣一次感情生活的大動盪,她才似乎明白了,悲劇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她和親愛的加林哥差別太大了,她現在只能接受現實對她的這個宣判,老老實實按自己的條件來生活。”於是,她嫁給了馬栓!在結婚那天,妹妹巧玲曾對巧珍說了一段話“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爲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這一段話點醒了巧珍,也點醒了看這本書的每一個人。是啊,“現實不是伊甸樂園,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對於書中的巧珍如此,對於加林、亞萍、克南等所有人都是如此,當生活沒有給予我們想要的東西,反而給予我們磨難,生活的道路也出現的岔口,我們該怎麼走,怎樣選擇?

《人生》讀後感2

《凝眸人生》第一集共376個篇章,語言樸實生動,感人至深。他以個人經歷爲引子、以人生感悟爲主線、以爲人處世爲典故,生動闡述了人生的哲理,猶如一劑醒世良藥,啓迪着讀者。雖是現代文學作品,但不經意間會被文中引經據典的警句所吸引,每讀一篇,都有更上層樓、窮千里目之感。心境不覺開闊,胸襟更是豁達了。

我以“苦”“樂”“悟”“淡”四個字,淺談我的讀後感,可能不夠深刻,難達郭老之意。

苦,指人從降生以來,便要受人間的各種挫折與磨難。其實唯有苦方能體會人生之味。在每個人的意識中,享樂纔是人之生活根本,苦是意外,是上帝對一個人的'不公或是懲罰。沒有幾人遇到坎坷人生之路不抱怨的。

樂,樂和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人享樂成了習慣,那麼對苦會極度敏感,如溫室裏的花朵,從不受冷雨暴風侵襲,是很難承受哪怕一丁點的挫折與打擊的。享樂是人之嚮往,過於享樂並非好事。

悟,不是每個人都能受用這個字,其含義不像“苦”“樂”能讓人直觀體現感受,對於每個人,如性情不夠敏銳、思維不夠細膩、情感不夠豐富,是很難體會悟的真諦。悟非語言所能描述,而是一種心之感受和思之會悟。

淡,一個人在經歷了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死離別、爾虞我詐的豐富磨練後,對於有悟性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通過悟會看淡一些事。淡,並非不在乎,而是淡然處之,在經歷滄海桑田後,遇到什麼事都會理性對待。

尾語:當我讀完這本書,不僅是我完成對此書作者(郭老先生)“希望讀者於茶餘飯後瀏覽之中,鉤沉對人生的幽思,抑或鍥取片言隻語,則足堪欣慰”的使命,更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洗禮。思想會隨之迴歸於最初的純真,並找回原有的樸實。對待人或事,甚至一草一木,既要懷着敬畏之心,也要保持憐惜之情。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看淡每一件事情的發生。

郭老先生帶着一種使命,思之,悟之,編著《凝眸人生》,讓更多的人從中受到啓發,是其性情溫潤如玉,胸懷博愛如海之使然。我讀《凝眸人生》所受到的恩澤,想必此刻您讀來也同感身受。

《人生》讀後感6

《人生》讀後感3

小說的開篇就是男主角高加林從學校回到家中,情緒非常的不佳,他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鄉村做了3年的民辦教師,學生們都很喜歡這個長相英俊且多才多藝的老師,高加林更是想着能夠通過轉正成爲一位正式的老師,但就在這時,他的老師職位被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了。

也就是說,一心一意想要成爲正式教師的高加林失業了,他面對的唯一出路就是跟隨父母下地勞動。只是這十幾年來,他努力學習,唯一的想法就是不再像父母一般與土地爲伍,現如今面對突然的變故,前途一片茫然。

剛開始的一個月他睡的很早,起的很遲,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愣怔半天,在農村你做不講理的事情大家可能習以爲常,但是如果你不幹活就特別讓人反感。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高加林開始跟隨父母下地。

做農活,高加林還做不習慣,手上磨得都是血泡,父母心疼他,不想讓他在地裏勞動,就讓他把家裏蒸好的饅頭拿到城裏賣掉,清高而稍顯自卑的高加林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根本就開不了口。

在落日餘暉中沮喪的高加林拿着一筐一個都沒有賣掉的饅頭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巧珍,這個想要讀書卻沒有讀成的姑娘,喜歡有文化的高加林。

巧珍早就猜到高加林不可能把饅頭賣掉的,於是在半路上等着他,然後幫他把饅頭都賣掉了,其實是送給了住在城裏的姨姨家。

也就是這次,巧珍鼓起了勇氣表白了高加林,巧珍從很早就開始喜歡高加林了,只是那個時候高加林開始讀高中,又開始教書,不認字的巧珍只能遠遠的關心着,而這一次,高加林又回到了村子,巧珍再也不願意錯過這次機會了。

面對巧珍真誠的表白,高加林明顯是慌亂的,但也被真誠所打動,他接受了巧珍的表白,但卻在冷靜之後懊悔自己的衝動。 鄉村生活的無聊和單調,還好有巧珍無微不至的關懷,撫慰了高加林因爲丟掉教師職位而沮喪的心情,他開始期待每天與巧珍的`見面,甚至開始適應每天的勞作,對黃土地也慢慢產生了感情。

當愛情在一個青年人身上第一次甦醒以後,它會轉變爲一種巨大的力量,甚至對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熱烈的愛情也可能會使他的精神重新閃閃發光。

如果生活能夠繼續這般平靜下去那也應該是幸福且美好的吧,只是人的心總是不甘於眼前所看到的世界,嚮往着出走到更加廣闊的世界裏。

《人生》讀後感4

《極限人生》是爸爸在暑假中推薦給我的一本自傳體小說。這本書曾讓我幾次熱淚盈眶,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人類忍耐的能力、求生的能力、求知的慾望竟然可以達到如此極限!小說主人公“石癡”的原型就是作者朱彥夫本人。他1933年出生於沂蒙山區的沂源縣山村,因家貧如洗,一天學都沒有上過。1947年,“石癡”參軍,先後參加過100多次戰鬥,身上負了10多處傷,立過3次功,先是在淮海戰役中傷了腿,既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軲轆”、“冬瓜段”的朱彥夫仍然覺得自己是戰士,不能讓國家和人民就這樣養着。他開始拼命地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在無數次失敗之後,終於學會了吃飯、學會了穿衣、學會了裝卸假肢等,還學會了認字寫字。在羣衆的推舉下當上了村支書,一干就是25年,帶領村民很好地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

我的'第一點感受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像朱彥夫一樣,想着爲社會奉獻些什麼,而不是索取些什麼。主人公“石癡”是在保家衛國的戰鬥中致殘的,是國家的功臣,完全可以理所應當地讓國家養着。但他覺得如果那樣,還不如死了的好。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像朱彥夫一樣,自強不息,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石癡”作戰勇敢,在戰鬥中失去了雙手、雙腿,從部隊復員後一度生活不能自理,後來,通過刻苦訓練學會了自理。寫這本小說時,作者先用嘴咬着筆寫字,口水順着筆桿往下流,因爲沒有手擦,稿紙全被口水弄溼了,字都看不清了……經過無數字的反覆練習,掌握了用兩隻斷胳膊夾着筆合力寫字的本領,並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被稱爲“中國的保爾”。

“石癡”是人不是神,他的身上既有人性的優點,也有人性的弱點,他也曾在痛苦中徘徊過,也在失意中彷徨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自己,挑戰了人體的極限,挑戰了人生的極限。

《人生》讀後感5

輕輕打開書本,我又充滿激情地誦讀起了耕雲導師的《愛的人生》。

自從我讀了《愛的人生》之後,我每天都精神百倍,上課從不打哈欠了。這本書使我知道什麼是感恩,怎樣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本書使我知道人與動物之間也是有感情。如:巴西的一位老人救下了一隻瀕死的企鵝,然後將它放歸海里。沒想到,此後的每一年裏,企鵝都會遊行5000英里回來看他,與他親密相處8個月再離開。這個企鵝報恩故事說明了動物也是有感情,只要你不傷害它,一心一意對待它,慢慢地,它將會和你有感情。 動物尚如此,何況被冠以“高等動物”的人?愛與感恩,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愛是開啓心靈的金鑰匙。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如果沒有愛就不會有這個世界。正如耕雲導師所說:“唯有‘愛’,才能架起天、人之間的橋樑。唯有‘愛’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一個缺乏“愛”的社會,必然是一個頹廢、墮落、道德淪亡而趨向於毀滅的社會。沒有愛,必然沒有感恩之心。愛是宇宙萬有之源,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創造之“能”。所以,我們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人間的愛才更加炫麗多彩,光芒萬丈,才能使我們的宇宙變得更加美麗、和諧。

以前,在沒轉來這個學校的時候,我每天都是除了玩還是玩,從來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對我們的良苦用心。轉到這個學校後,讀了耕雲導師的《愛的人生》後,我才知道學習有多麼多麼的'重要,才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的良苦用心,才知道父母整年在外打工,就是爲了撐起我們這個家,爲了供我們讀書。我現在多麼想大聲喊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人若不藉父母之緣,就無法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若沒有感恩的心,就沒有親和力;沒有同情心,社會就變成一個冷冰冰、爾虞我詐、了無溫暖的社會。

親愛的同學們,感恩吧!感恩餵養你長大的父母,感恩辛勤培育你成長的老師,感恩曾給你幫助的同學,感恩給你帶來快樂的小狗、小鳥、小蝴蝶……

《人生》讀後感6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陝北的農村地區,故事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國小教師,就在他以爲才能和抱負得到實現的時侯,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係,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他教師的位置,他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普通的農民,對於高加林來說,他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已經受很大打擊,虧得這三年教書,他既不要參加繁重的勞動,又有時間鑽研他喜愛的文科,他雖然不鄙視農民,但也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但他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家裏連買油鹽的錢都沒了,他不得不承認,他只能開始這樣的生活,漂亮單純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和他熱戀,使他心灰意冷的心,重新激發對生活的熱情。

然兒命運又一次垂青了他,因轉業回鄉叔叔的關係,高加林很快地回到城市,並且成了一名縣通迅幹事,他感慨後門,可真比前門的'威力大呀,此時,高加林重遇高中同學黃亞萍,爲了得到大城市發展,他捨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

正當高加林和黃亞萍浪漫的熱戀時,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有人檢舉他是靠關係在縣城工作,高加林被撤銷工作和城市戶口,送回所在大隊,他叔叔被撤銷領導職務,等侯人事部門重新分配。

當高加林再次從喧譁如水的大城市回到這僻靜的山區小村莊時,巧珍已嫁他人,他絕望地叫道:晚了!我這個混蛋。 當他再想到黃亞萍時,他心裏沒有難過,只是嘴裏喃喃地說了一句:生活啊!真是開了一個玩笑。可是,社會也不能迴避這個責任,高加林的悲劇含諸多方面的因素,就讓明斷的公衆去評說吧,而嚴峻的現實生活最能教育人,它讓人減少狂熱,增加自我反省,人生啊!你擁有了瞬間的精彩,而失去了一顆平凡的心,人往往浮得高,跌得重。

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故事詮釋了人生中的進與退,得與失,而現實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用故事裏的一句精典評論做結尾:誰要是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離開地球。

而生活並沒有結尾,人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就再已不爬起來。

《人生》讀後感7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與苦難,而人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卻有所不同。有的人從此自暴自棄,對人生絕望;有的人卻豁達開朗,憑着堅強的意志,走出了黑暗陰霾。如果你將面臨這樣的.情況,是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 《耐磨的人生》中作者的朋友就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詮釋。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起初又哭又鬧,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寫字,刮鬍子時將臉颳得鮮血淋漓,認爲自己活不下去了。可是他一直勸自己,鼓舞自己堅持活下去。後來,他慢慢平靜下來,坦然地面對人們異樣的目光,明白自己有一條韌性十足而又耐磨的命,不應該懦弱地向命運低頭。

讀了這個故事,我收穫滿滿: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的器官失去了直覺,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着。人不論處在怎樣艱苦的困境中,都不應該自暴自棄,爲天空中的曙光,我們理應活着,爲了美好的生活,我們更理應活着。我們應該明白:生活中每天都充滿着希望,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也充滿着希望,我們當然要自強不息,不屈不撓!

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像張海迪阿姨五歲時患了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但是,她不拋棄不放棄,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先後自學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在那裏她給村裏國小的孩子們教書,熱心地爲鄉親們鍼灸治病,累計無償爲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她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 邰麗華阿姨幼年因高燒失去聽了,幼年因高燒失去聽力,15歲接受正規的舞蹈訓練,因爲失去聽力的緣故,經常找不準節拍,動作不對,一次又一次地摔倒,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請黑的傷疤。但是她憑着對藝術的執著,和與生俱來的天賦,終於成爲爲一名傑出的舞蹈家。

人生是一條彎曲不平的小路,耐磨且韌性十足,走到轉角處時也不必低頭。王勃有句名言:“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只要充滿希望,自強不息,就一定能走出黑暗,迎來曙光!

《人生》讀後感8

時隔多年,當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厚重的著作,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夢想的痕跡。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人生》,儘管沒有了高加林,現實生活中的90後大學生們又何嘗不是新時代的楊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爲你考上了大學,學習了經濟、檢驗、護理似乎就真的可以爲祖國的衛生事業及金融行業貢獻你當初的宏偉大志,你以爲這個社會就應該是尊重知識、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實則既不是知識欺騙了你,也不是時代辜負了你,其實我們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對黃土地一樣,對待自己現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將自己的根在黃土地中扎穩紮牢,你才能在自己澆灌的樹頂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小說通過高加林的幾起幾落,及其與黃亞平、劉巧珍的愛情糾葛來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它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對當時陝北農村現狀及變化的情景再現,是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沉痛思考,是對國家未來的隱隱擔憂。 “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死狗了”(德順給高加林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小說中類似的論述不勝枚舉,無論是通過人物對話還是穿插於篇章之中的對理想、對青年、對人性的闡述無不字字珠璣,讀來如夢初醒、當頭一棒。無論你身處何地、心在何方,更無論你年長年青、事從何業,一本《人生》都能讓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艱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廢流逝的時光。

從現在起改變不容撼動的習慣,停止刷動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雞的衝動,不要再讓手機擠佔你本不寬裕的時間。時間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當下,人應該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對得起曾經的十年寒窗,對得起自己曾經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給了我新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9

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寫下坦誠的文字。許是應該像作者一樣,從平靜得如往常般的一天開始,平鋪直敘。 前半本就像往常毫無波瀾的日子,冗長、乏味,卻又帶點苦澀和若隱若現的甜。博格並不是一個世外桃源,它只是被遺棄的經濟殘骸,只是這樣混亂、蕭瑟的環境下,平庸到碌碌無爲甚至毫無生氣的生活卻莫名令人嚮往。

自閉地將一個個文字鎖起來,關進心裏,將書行清空。活着,總是孤寂而被誤解的。因爲經常,它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可是,哪怕帶來些許慰藉的環境一成不變,我們也終將被人心蠱惑。幸好那是一羣無知而無畏的孩子們。他們大大咧咧地闖入布里特?瑪麗的.生活,強行而真誠地填滿一點一點空白,驅散陰霾。如果我們可以種下光明,那大概,可以收穫孩子。

即使借了孩子們的勇氣,生活依然只是生活,該有的選擇、糾結和煩亂,依然會到來。麻煩總會如期而至,除非時間停滯。愛情、感動、妥協和麪包,該怎麼選擇。後半本是高潮,情節波瀾壯闊,我們期待着作者的選擇,一如等待着生活的結局。 命運,大概是在自己做出無數次選擇之後,生活的面目。我們總在期待命運,卻也總被生活束縛。當選擇與生活妥協,我們每個人都是預言家,能看到自己平鋪直敘的結局。可是,作者筆鋒迴轉,布里特?瑪麗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不,這不是她一個人的決定,是被孩子們赤忱之心推動着,作出的最勇敢無畏的決定:做最渴望的自己。

假如只剩下三天生命,該如何活着。我們大概不會再努力妥協,大概不會再肆意揮霍。也許會懊悔從前,也許會感嘆再來不及成爲一個更好的人。那麼爲什麼有些事情趁着大把的光陰不去做呢?所有的妥協,最後都會變成命運。

世間皆有因果,今天的自己,是昨日自己的果,是未來自己的因。看透了古往今來生命的軌跡,是不是可以嘗試着做一點點改變,期待一下未曾料到的驚喜,讓生活豐滿一點。畢竟,奇蹟之所以是奇蹟,是因爲努力的結果在思考之外。

《人生》讀後感10

看過之後!深深的被上邊的安利歷史故事所吸引!在這裏我把對這本書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現在看了三分之二還沒有看完!

這是一本關於安利歷史的書籍!講的是安利兩位創辦人家族之間的深刻友誼和在一起創業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個有故事的人和企業是做麼好的一件事!安利公司經過我50年的發展真的太不容易了!特別是兩位家族一起做同一件事!真的是非常罕見的!並且做到了對人的尊重和給人以希望!真的是太難得了!我記得有一段歷史非常清楚的!就是安利兩位創辦人不是做安利最早的!在創辦人上面還有他們的介紹人!他們的介紹人還因爲安利的獎金制度得到保障!在現實的傳統生意中那有這樣的!你創辦了一個公司那還會讓你的介紹人在你上面!更別說讓他得到錢了!還有一件事就是加拿大保衛戰這一章裏講的!加拿大政府故意刁難安利公司!安利公司爲此陪上了好多的錢!安利公司在加拿大是負債運營的!安利公司完全可以放棄加拿大市場!可是安利公司並沒有這樣做!因爲安利公司還想着在加拿大還有成千山萬的經銷商的!多好啊!要是別的跨國企業在經歷這樣的磨難就撤離了!而安利公司卻不放棄每一位經銷商!這種尊重是哪家公司可以給我們的!安利公司和經銷商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合作的關係!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公司經過了50年的風風雨雨!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還一心想着經銷商們真的沒有幾家公司能做的到的!和這樣的有故事有歷史的公司一起合作!兩個字"放心"!

不管一家企業說的多好多好!實力有多大多大!並不重要!關鍵是在面前所表現的態度!是用什麼方式來解決這樣的挫折!是否能考驗的住歷史對他的打擊!這纔是最主要的!安利做到了!做一個有故事的人!做一個有故事的企業!

《人生》讀後感11

“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我們,怎麼了?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爲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麼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進,又時常困惑:我要去哪兒?”正如於丹在書中所說的這樣,在我們如今的生活裏,平靜正漸漸地成了奢侈品,我們爲了謀求幸福,爲了達到目的一路狂奔,無暇顧及兩邊的風景,路邊的風景被忽略了,過程中的閒情雅緻也丟失了,於是乎,到達終點後卻發現自己早已迷失了幸福的方向。

作爲教師的我們,每天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作業中亂七八糟的答案,再加上工作、生活中的雜事……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的學生怎麼可能不浮躁呢?在這種浮躁的氛圍中,我們無暇去聆聽心靈的聲音。生活的快節奏,讓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聲繞樑,邀山水入境的閒適成了虛影。

于丹教授在她的《趣品人生》中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個閒人,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也許現在的我們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悠然隱居南山,也不能像李白那樣親山臨水聽鳥鳴,吟詩作賦。在這個繁華而紛擾的世界裏,我們能做的,只是靜下心來,聽一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而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也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在書中,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意義。我想,《趣品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

是啊,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喬葉的《近視之心》:讓心近視些,再近視些,讓心沿着最本真的道路前行。這條路就是:走在熙熙攘攘的凡俗之路上,卻和虛榮不打招呼,和名利不打招呼,和世故的一切紛擾都不打招呼。只是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向着自己喜歡的境界飛翔,讓雙臂化翅,讓塵心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