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關於《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24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優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1

我一向對有關教育話題的書敬而遠之,理論太高深,與教學相隔過遠,沒什麼實際操作性是其一,另外寫的枯燥讓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後來接連讀了幾本國外一線教師的經驗之作,方有所改觀,他們的書每個章節短小,好閱讀,更重要的是寫的一個個小方法都是可以運用到教學中並行之有效的。不過我仍然覺得中國本土的教育類著作缺乏地氣不好閱讀,直到我讀到李希貴的《面向個體的教育》。這本書裏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實施後的經驗和反思,每一章節都不長,但都基本上都能讓讀者深思。

深受中國傳統教育觀念教育的我,本來心裏是很牴觸“教育是服務業”這一觀點的。韓愈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如是服務業的從業者,那麼就如食客上餐廳,付出金錢購買食物和就餐環境,旅客上賓館,付出金錢購買安睡地點和安寢環境,顧客上髮型店付出金錢購買整潔適宜的髮型,上商場購買適宜的衣飾。而今只是學生上學校,付出金錢或者秉承的受教育的權利購買知識而已。

可是侍者只需記住顧客的需求,給予他們即可,不用負擔他們的心理疏導,不用承擔他們的成長困惑,不用憂慮他們的人生前途,不用在意他們的情感糾結。可是,同爲服務業從業者,社會、輿論、媒體、家長,甚至學生都覺得教師應該教書之外,更要育人,把學生成長的重任壓到教師身上,可這那是服務業的事哪!

同爲教師,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師更符合服務業從業者的身份,一方付出金錢,一方教授學識,錢貨兩訖,多好。而如今,要求教師一人多責,既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又要在課內課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甚至人生觀,還要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與家長與同學與其他人的交際情感問題,還要負責他們在學校內外的人身安全。而這些,根本不是服務業的範圍了。

談及教育是服務業,教師要轉變的是自己的觀念,教師應是學生的輔導者角色,要有平等的意識,畢竟每個人在生命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對待學生不能是以前那種居高臨下,打着爲學生好的旗號硬壓蠻橫,以方便自己,而應該更多的研究學生的需求,平等對話、溝通、合作,以共同成長,古語說教學相長如是也。

而社會、輿論、家長也應該有教育是服務業的意識,要減輕教師的壓力,弄清教師應該負責的範疇,不要在教師身上套上不該有的苛刻的道德等枷鎖,形成道德綁架。最後感觸最深的是李校長說:“當教育成爲服務業,我們就需要調整心態。教育不是萬能的鑰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要學會等待。”我覺得說的實在太好了,不僅是教師,全社會都需要調整心態,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求教育成果立竿見影的,都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提出這樣要求的,都是絲毫不懂教育的人,愚昧以及急功近利。

如今明智的人開始崇尚“慢”,教育同樣要慢,小火慢煮,精雕細琢,不見流水線下來的都是前篇一律的製造品,只有針對個體的雕琢才能創造出精品。想必,在舒緩的校園裏,在平等的氛圍裏,學生接受知識及其他,心裏也會愉悅的多。而不是在越來越大的校園,越來越多的班級,越來越滿的班級裏,在教師步履匆匆奔赴各個教室中學習。真不想有一天,學校越來越像企業,領導越來越像高管,教師越來越像員工,學生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製成品。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2

李希貴老師的這本書相當於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錦,許多教育觀念都給人啓迪與深思,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邊讀邊用筆作着批註,嘴裏還唸唸有詞:“嗯,有道理,有道理。”作爲一名資歷尚淺的小教師,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歎服。談教育思想、教育見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貴老師皮毛,因此只能談談裏面有一點點共鳴的地方。

在這本書《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一篇中,李希貴老師講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曾做過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我,在不當班主任之後,他與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因爲這位同學不以老師說的爲然。這位老師告訴我,這在過去他做班主任時是不可能發生的,那個時候的談話一般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我相信這種體驗每個當過班主任又當過普通科任教師的老師都有體會,在我們學校,每個班都設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這個班的一切事務,甚至當其他科任老師上課時出現學生狀況都會讓班主任來解決,所以班主任都會有所埋怨:科任老師是幹什麼的,爲什麼不解決自己課堂上的問題?而科任老師呢,也很無奈:不是我們不想管,而是學生根本就不聽,好一點的學生還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給點面子聽着,不好的學生則當場頂撞,給老師甩臉,都能把科任老師當場氣得暈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師就對很多不好的問題視而不見或者將問題丟給班主任。於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員。

這裏面有很多問題,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爲什麼學生聽班主任的話,而不聽科任老師的`話?我想這無非就是“班主任”三個字的威力,學生雖然不懂得班主任三個字的準確含義,但他們非常明確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們的“領導”。有時候我們老師常常開玩笑說學生都非常精,學校裏哪些人是領導,要有禮貌;什麼場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現,學生無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個樣,在科任老師面前又一個樣?到底哪一個纔是學生真實的自己,有時候我們只是用某種“頭銜”或權利壓制住一個問題,但並沒有去關注學生真實的自己。所以纔會出現不同的學生自我表現,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更危險的,它只會培養出一羣屈服於權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貴老師說:在以往的校園裏,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裏進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個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於是,學生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麼,卻很少有人追問。學校就這樣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規規矩矩的學生送出了校門,任由他們在社會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園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機會。

所以我想說,當一個孩學生只聽班主任的話,不聽科任老師的話時,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擔憂意識,去了解真實的他,你對他施加的教育影響他是否接受,還只是盲目屈從於“班主任”這一行政頭銜;當學生在重要場合、領導面前有禮貌、表現佳的時候,我們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場合下的他們,對待學校的食堂阿姨、清潔阿姨及任何一種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

我們的教育是培養獨立的、真實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時候都能遵紀守法,尊重每個人,而不只是盲目屈從於某些東西。作文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3

在我看來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教育責任。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存在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對所有學生所有學習內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適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並且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好他們的方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什麼是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呢,在我看來讓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就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動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視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我們大家的共識。

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樣要作爲老師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缺點。

不僅是這樣,如李希貴校長說的那樣“不同的學習內容應當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英語教學的課堂裏,可以試着以趣味性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同一個問題,如果我所提供、創造的問題情境不同,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情境。從而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樣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英語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地主動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面向個體的教育》所帶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有這三點,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長時間的事,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應該多看到身邊的榜樣,多拜讀經典,多向身邊的老教師進行學習,從那裏得到更多的智慧,從而使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4

有幸研讀了李貴希先生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又通過《開講啦》節目的深入瞭解,我想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會被這樣一位在課堂中表現的比學生還積極,學生眼中神一樣的“貴爺”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驚,更會被他的非常規校園所吸引。

古往今來,學校到底是什麼?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學校應該是學習的場所,但是在學生眼中他們希望是這樣的嗎?在北京十一中學,學校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施展才能,體驗生活的樂園。學校開設了34門選修課、37門活動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開辦那些銀行、書店、食堂、參加戲劇、攝影等不同的社團,因此4000多名學生有着4000多張課表,他們做的好像都是與大學聯考沒關係的事,但是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接觸了社會,認識了世界,豐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學從原來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錄取率,不爲大學聯考,卻贏得了大學聯考,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與優秀升學成績的統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績來源於平等的師生關係,來源於助人自助的學校氛圍,更來源於學生的真實內心的需求,這樣的學校有哪個學生會不喜歡呢?

我想我們無緣進入到這樣的學校學習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將他的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來。李希貴先生認爲教育不僅應該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幫助每一位學生。這不禁讓我想到每個班級中所謂的“差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呢?他們可能成績差但是卻有着其他才藝、他們可能行爲差但是思維敏捷,我們要幫助他們全面發現和認識自己;並且利用他們的長處激發“差生”的學習熱情和慾望,比如讓成績差但是畫畫好、體育好的學生擔任班幹部,讓衛生習慣差或者紀律差的學生擔任衛生委員或者紀律委員,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不僅可以管理好班級,而且可以幫助“差生”進步和發展。

當他們犯錯誤時,我們可以可以少一點粗暴的批評,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學生的感受,然後對症下藥,採取溫和的措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認識到錯誤並且心服口服,對老師產生信任和尊敬,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學生學習是爲了今後的人生做準備,而不是三年後的會考或者大學聯考,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喚醒潛能、激發潛能,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有所成長和進步,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成才!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5

暑假裏,拜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一個孩子從6歲進校園,到12歲離開國小,他在學校能獲得什麼培養什麼,知識和思維,習慣和能力,而這一切是通過什麼樣的路子呢?課堂學習、生活實踐、死記硬背、試題累加、社團浸染,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講授和練習的角色。很多教師知道學習是有規律的,成長有特點,個體是有差異的,知道學習的有效規律,且在教育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個體問題呢?所以我們要學習有關兒童成長的心理生理知識。

一直以來,我們喜歡站在教的角度設計課堂,按照教學進度確定學習任務。其實,我們應該首先理清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教”先退避在一邊,把“教”先剝離出來,設身處地弄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起承轉合,何處山重水複,何時柳暗花明,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教師應該是鼓舞着,讓學生始終有不竭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是欣賞着,讓學生在欣賞的目光下,變得自信陽光;教師應該把學生捧在手心,讓學生像是躺在媽媽的懷裏;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攀上屬於自己的峯頂,讓學生一次又一次體驗成功。

當然,應該親近的遠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學應該更加開放。打開教師的窗子,扯一塊西山的蒼翠;推開學校的大門,與學生一同跨入時代的高鐵;鏈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園。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舞臺,只有我們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加廣大、多元的學習舞臺時,他們的未來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如果我們能夠把更多聽課的時間用到老師們關於課堂設計的討論之中,也許發生在課堂裏的教學會有着老師們更多的智慧。

一個老師愛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細小的美和生動的情節,那他或她的學生也學會了在傳遞中去愛生活。

一個老師愛教育,那他便會帶着對職業的崇敬和神聖來對待職業中的每一個孩子,孩子既是我們工作的對象,更是和我們同走幸福職業路的夥伴,一個問題學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們有提升功力的機會了,教師應該是領着薪水做慈善事業的人。

一個老師愛學科,在他眼裏,他是爲學科而存在的學習者,那麼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學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個老師愛學生,他知道,學生是一朵朵來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開晚開不開都是個體的存在,他們在這個土壤上,不是來遭受歧視和統一的修剪,他們需要的是適合自己呼吸系統的氧氣和水分,承認個體差別,纔會有個體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爲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管理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爲創建讓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