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後感的寫法

讀後感2.72W

篇一:讀後感的寫法

讀後感的寫法

一、讀後感寫法指導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纔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二、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勾聯。因此,讀後感的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 。“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爲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三、讀後感的寫作步驟

這種結構模式,與一般議論文“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的一脈相承的。

所以,讀後感的寫作可以分爲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後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假如要寫一篇關於《紅樓夢》的讀後感,開頭就用三五萬字來敘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那麼又應該用多少的篇幅來論證感點呢?所以,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寫作的一個規則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纔能有感點的成立。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後,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並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後感”。

第三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篇二:讀後感的寫法

所謂“引”,就是要從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來源。“讀是感”的基礎,寫“感”不能離開原文的內容,更不能從頭至尾沒有對原文的簡要介紹。如果不這樣做,“讀”和“感”就脫節了,“感”便成了無源之水。是不正確的。把原文中你覺得很好、很受感動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來。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點語句,然後寫感想;也可以間接敘述原文內容,點出感想是從何處產生的。總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來。但要記住:“感”是文章主體,因此行文過程中內容安排上要注意“讀”和“感”的比例。課文內容引用不要太長、太細,否則會喧賓奪主。很多同學只有“讀”而無“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寫法成了對書的內容介紹,從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所謂“議”,就是要針對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寫讀後感重點應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出來,還要寫得具體,這樣才能讓人信服。要抓住體會最深的一兩點,任何一篇文章,讀完後受到的觸動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選擇,面面俱到,泛泛的談,那就根本什麼也說不清楚,所以要選擇自己體會最深刻、有獨到見解的感受來寫。千萬不能“感”到哪裏就寫到哪裏。那麼如何選擇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兩點:

1、選擇你能發掘出深度的角度來寫,不可勉爲其難。

2、感受點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寫作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實質,緊扣原文中心同時從不同角度去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啓發。例如:《孫權勸學》一課,我們可以從呂蒙接受別人的意見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孫權善於勸說引導來談,也可從學習的內因外因、魯肅重學識等角度來寫。

5、讀後感應力求入情入理、新鮮、活潑。有些同學寫讀後感或是板着面孔議論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責一番,前者往往流於枯燥,後者則不大自然。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動於中而發於辭”,只有深受啓發,確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所謂“聯”就是聯繫,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原文進行材料分析、評論;二是要針對自己的感受聯繫實際生活,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對原文進行材料分析評論要略寫但卻不要不寫,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聯繫實際才能使文章有可讀性、有價值。由原文推而廣之,使原文的內容得到充分發揮,同時自己對原文的體會也會更深刻。可以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社會實際、現實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實際,這一點是讀後感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主要界限。當然,聯繫實際並不是漫無邊際地去聯繫,而也必須如寫議論文那樣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就是說要有的放矢,決不能泛泛而談,牽強附會,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聯繫實際要注意以下幾點:

(1)、聯繫自己個人生活,不要寫成自己某項成績的彙報,也不要寫成檢討書。

(2)、聯繫社會生活實際,一定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說假話、大話、空話、。這樣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聯繫實際時還要力爭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人;理切纔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編亂造。

(4)聯繫實際時,聯想要豐富。多關心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各個領域的突出表現的人和事,多選擇新近發生的新人新事,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

所謂“結”就是結尾,總結全文,重申自己的觀點,要求簡潔有力。

總之,寫好一篇讀後感無論怎樣都不能只有引述沒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複別人的觀點,應從文中提煉出新觀點,結合現實生活,從新的角度寫出內容較爲深刻、又頗具新意的讀後感。


標籤:讀後感 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