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棋王》有感

讀後感9.29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棋王》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棋王》有感

讀《棋王》有感1

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着。”這是阿城所著中篇小說《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最後悟出的一句話。

讀過《棋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一生的母親對他的愛,和王一生樸素的.人格操守。

王一生的家庭不富裕但充滿了愛,一家人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上完國中。王一生母親臨死前交給王一生一幅棋,說“媽要走了,一輩子也沒給你留下什麼,只撿人家的牙刷把,給你磨了一副棋。我不識字,怕刻不對。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媽疼你好下棋。”這正是每一位母親對孩子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不帶絲毫保留的母愛。故事到了最後,王一生與九個象棋高手對決,對他最信任的朋友"我"說“書包你拿着,不管怎麼樣,書包不能丟。書包裏有……我媽的無字棋。”這是王一生母親的眷戀,沒有那“三春暉”,哪來的“寸草心”?

王一生雖然渺小,但是他卻永不泯滅,永不放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裏,他作爲一個普通人,卻完成了不平凡的人生追求。"何以解憂,唯有相棋"相棋爲王一生提供了精神的享受,使他能夠擁有一個自由生存的空間。王一生成了與衆不同的人,保持着一種寧靜,使他將人生看得談泊,他無拘無束地沉迷於棋中。他不依賴於任何物質,只爲下棋。

讀《棋王》有感2

看完《棋王》,感觸還是蠻深的。其中之一便是小說中對“吃”的描寫,用入木三分來形容毫不誇張。小說開始,作者對棋王王一生在火車上吃飯的整個過程,描寫得十分細緻。文中這樣寫道:“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裏去摳,終於嚼完,合着一大股口水,‘咕’到底一聲兒嚥了下去,喉結慢慢的移了下來,眼睛裏有了淚花”。看到這,我想只有在那個年代纔會有這樣的動作,只有對“餓”有着深刻的體驗,纔會有對吃這個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動詞有着如此深刻的描繪。

除此之外,在描寫大家一起吃蛇的那段,更是字裏行間都揭露了那個年代人民的苦難生活,作者並不需要過分的渲染鋪墊,只是用一種樸實的白描,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態。可是無論生活多苦,人們都選擇了苦中作樂,正如王一生對象棋的癡迷一般,總能讓他在絕望中尋找自己的靈魂之根。

小說中,除“吃”之外,給印象最深的便是王一生的“呆”。這個沉迷於象棋的王一生,吃飯的過程中不放過一粒米的呆樣;下象棋時,全神貫注的呆,以及最後九子連環車輪戰的癡,並非讓人感覺他是傻或者是笨,反而讓人覺得這是王一生獨有的精神魅力。而王一生“何以解憂,唯有象棋”的口頭禪,更是將其對象棋的呆與癡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王一生對象棋的專注與執着,使其忘了生活的苦,人生的悲。

讀完《棋王》,我覺得生活恰恰就是一種態度,生活靠的就是堅持和認真,而不是抱怨與放棄。人活着,並不是只需盲目的追求物質,而是需要精神、思想。

讀《棋王》有感3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書中最出名的三個故事是:棋王、樹王、孩子王。

書裏有着冷靜剋制的描寫,每一個句子都力求以最少的話語表達出最真實的情境。

於是,你發現,在平淡的描述下有着深刻的力量,作者用最平實的語言,勾畫出了一個身邊真實的存在。

這感覺就像是在朋友聚會時,有人侃侃而談說起某個有故事的人。

這三個王,是真的都有故事。

棋王,沉迷於下象棋,在上山下鄉的環境下,他除了吃就只剩下棋一個愛好,在下棋中得到精神慰藉,被人稱爲“棋呆子”。他同時和九人下棋,贏了八人,還有一人求和,這場棋結束後,他沉沉睡去,似乎也得到了解脫。

樹王,與樹一同死去,他理解不了人們在那個年代爲什麼要伐樹,那顆最高最大的樹就是他守護的對象,整座山頭的樹都被伐光,獨留那一顆,那樹在他心裏似乎是某種精神象徵,樹王阻止不了伐樹,於是他隨着最高大的`樹被砍伐後一同死去,至死都想不明白當時爲什麼要將好端端的森林砍倒燒掉。

孩子王,想要教孩子們一點有用的語文知識,這些孩子馬上就要考高中了,卻連國小的字都沒認全,連本新華字典都沒有,於是他從作文入手,讓大家從每天最普通的生活寫起,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孩子們能完整寫出一些文章了。但是,因爲他不按照課本教書,被懷疑有帶壞孩子們的風險,於是書只教了一半就又回去當知青了。

這三個故事概括起來就是這麼簡單,而我感覺到作者的客觀描寫下也傳遞着他的思想認識。

在上山下鄉時,沒有精神慰藉靠下棋來寄託精神世界的棋王。

當了兵退役後,守護着山林有着自己堅持的樹王。

教學生知識後,卻被懷疑帶壞學生有思想問題的孩子王。

阿城是經歷過上山下鄉的,在他雖然剋制寫實的描寫下,這些故事平淡卻讓人忍不住反思。

爲什麼棋王專注於棋,爲什麼樹王想不通伐樹,爲什麼不教孩子課本上的知識會被辭退?

這些沒有說出的疑問,隱藏在故事的後面,也隱藏在那段歷史中。

讀《棋王》有感4

那是一個到處是紅布標語的年代。“插隊”“知青”“標語”“語錄”等等,幾乎成了那個年代的象徵,是那個年代的典型標誌。

《棋王》講的是一個關於“吃”和“下棋”的故事。主人公王一生,他對吃的要求很實在,從他吃相的幾個細節描寫便可看出。他棋藝高超,小有名氣。在極其艱苦的歲月裏,它都時刻想着下棋,棋已經深深植根於他的心裏,已經昇華爲一種信仰。在倪斌用棋做交易換來他得以參賽的機會時,他拒絕了;在在藝壓羣雄,勝利在望,冠軍老者乞求言和時,他答應了。他在乎的不是輸贏,不是名望,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道,道家的“無爲”;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棋,他用生命保護,像性命一樣存着的母親留給他的無字棋;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信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一種,人要有,才叫活着的信仰。

“吃”和“下棋”始終貫穿其中。中華民族憑藉着極其簡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質和精神的最低層次需求度過了許多動亂的年代,這便是中華民族的韌性。一個有信仰的民族纔可能在漫而長的路上走的更遠,更遠。

讀《棋王》有感5

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除了文字有些古樸,讀來還算順暢之外,如果還想琢磨出些意義的話,似乎是比較難得一件事了。但如果回到成書的那個年代,便覺得這些作品“生的逢時”,原因無他,在那個年代之中這些作品有着覺醒的意識。

在這三篇中短篇小說中,得承認阿城是有私心去反映一些歷史問題的,好在做到了巧妙地拿捏文學藝術性和故事性,在情節推動、人物描寫的細節上大下筆墨,讓時至今日的我讀起來覺得人物形象不生硬,與這些故事距離還算恰當,還算能感受到文字之趣。

我自己很喜歡瞭解那個年代,但那個年代主題內容受限的作品往往與歷史大致面貌有所偏差。在阿城的這幾篇作品中尚且還能看到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聲音,尤爲難得。很慶幸這些作品沒去講知青愛情故事、青春無悔或是傷痕累累,這些主題實在太大,非功力深厚的長篇作品無以承載。“三王”小說在我看來不同的故事描寫和不同聲音表達綜述起來的關鍵詞就是“覺醒”。

《棋王》中的王一生一輩子都是個棋迷,除此而外,就是分辨“饞”與“吃”。他只純粹追求愛好,任由干將們“運動”他,他只爲了有下棋的權力,提前努力學好功課。最後書沒得讀了,卻一步步糅禪道於棋技,成爲“棋王”。《樹王》肖疙瘩有過功勳,因小錯被放大下放,但他全盤接受了,並在新的'環境裏辛勤、平凡付出着。他對生活及一切無所適從又無法反駁。

《孩子王》裏的“我”則是提出了比較“大聲”的關於教育的一些吶喊。相比較而言,《棋王》最出色,《樹王》太含蓄,《孩子王》則最急迫。《孩子王》覺醒的是作品中的“我”,《樹王》談不上完全覺醒,至少內心產生極大的衝突,《棋王》中覺醒來源於最後最精彩的“車輪棋戰”,觀棋的每個人和聽到這個故事的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去覺醒。

每個時代都有奇才,如王一生,每個時代也有有點麻木有點衝突的人,如肖疙瘩,每個時代也都還有些不平,如當時的教育制度等。主人公都是卑微渺小的,但是作品發出的聲音是與彼時的時代聲音不同的,所以即使聲音很低,也是吶喊。

讀《棋王》有感6

合上書,彷彿眼前真出現了一位棋癡子,眉目清楚,眼神單純而專注,肩上挑着比肩膀闊不少的帆布上衣,走起路來空洞洞的褲管一蕩一蕩,彷彿看不見瘦削的小腿在擺動。他就背對着我,沿着滾着黃土的大土路,急而專注地遠去,均勻地帶起一陣那個時代不一樣的黃塵……

因爲阿城,我喜歡上了這個大小孩王一生——他似乎挺小,見到陌生人也能湊上去熱切的問:“下棋嗎?”,兩眼放光;他又似乎挺老,似個隱士一般過着無慾無求的生活,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執着地固守着心裏自己的那一方精神淨土。這個呆子對世間許多事還懵懵懂懂,棋盤擺開來,卻是運籌帷幄,胸有成竹,真像個鄉下打穀場上打彈珠百發百中的孩子那樣地自豪與從容——也許打動我的就是那麼些天真與認真吧。

很喜歡一個情節:馬路邊下棋無敵手的王醫生遇到個撿廢品的老頭兒,與他下了三天盲棋只勝了一盤,平了一盤。看到這裏,似乎看到一個衣衫襤褸,鬚髮板結的老漢蹲在紙堆邊上,胸有成竹的報着棋步,把一旁清瘦的王一生逼得神經緊繃,眼睛瞪得老大,似看極近的腳下,又似看着天邊,半日時光便消磨而過。忍不住感嘆起來,能爲喜歡的事而專注的近乎癡呆,真好;能遇此世外高人,真好。每每想起這個老頭,總覺得他是灑脫自在之人,只是世事殘酷,生活不易,只得爲了生活去撿廢品……但,這很真實。

與其說王一生是個奇人,其實我更願意直接叫他癡子。我喜歡他癡子似的尋找樂趣的生活態度,那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境界;我喜歡他的生活方式,單純,簡潔;我喜歡他的癡,他的愣,他的倔……癡子自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棋盤就是他靈魂所在。他只是一個棋癡,無關天下,只爲殺一盤棋,不須問天下大勢。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王一生的人生只有下棋,在自己的棋盤裏他可以無關外界,縱情享受內心的淡定從容,因爲棋盤裏的世界是他所擁有的`自己的世界。經歷了世間的風浪,也悟得了生命之本色,物質貧瘠,得失在天,在棋盤的世界裏他靜靜的站着,不說話,任憑思緒侵入五臟六腑,看棋盤運轉,心若柳絮,飄然紛飛。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在這趟單程的旅途中,也許有太多的風塵僕僕,太多的灰頭土臉。在如火車開動般動盪的時代裏,王一生的癡棋實在是一種精神上的奢侈。擁有自己精神上的一方淨土,不論在哪個時代都難能可貴。

讀《棋王》有感7

通過閱讀阿城的《棋王》,感受頗深,下面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淺談一下我的觀點和看法。

阿城的文字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舒服”,老老實實痛痛快快地下筆,有一句說一句,從不廢話,從不囉嗦,每個句子都顯得認真、清楚,像曬乾的菸草,不鬆不緊,透着一種厚重、樸實,全篇的力道只使出一兩成,其餘引而不發。同時句子是口語化的,很富有節奏和韻律,沿着節奏讀下去,敘事技巧幾乎看不見,比如《棋王》中的“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幾元工資,我便很嚮往,拿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此外突出的便是其中絕妙的機智和諷刺,“你管天管地,還管我下棋?”搖晃的火車正帶着他們到遠方,故事就是這樣簡單而悠長地講起來。

阿城的《棋王》被譽爲“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一方面正在於他那最純正,最厚重,最樸實的中文,另一方面也在於《棋王》中處處瀰漫的濃密的世俗生活氛圍,這種氛圍令人目瞪口呆。比如《棋王》中的.“發現還有一個精瘦得到學生孤坐着,手攏在袖管兒裏,隔窗望着站臺南邊兒的空車皮。我的座位恰與他在一個格兒裏,是斜對面兒,於是就坐下了。”但是“尋根文學”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點兒,還在於阿城身後那種更深沉更有力的東西,它來自那些被遺忘,被排斥在主流話語之外的傳統文化。

如《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從撿破爛的老頭身上繼承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咱們道家講陰陽,這開篇是借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遊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則折,太弱則瀉。”這裏面句句都蘊含和彰顯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價值和內涵,同時阿城也在用這種傳統打開了塵封的門,用全然不同的視角創造,阿城毫不掩飾他的立場,官方與世俗的對立貫穿全文。腳卵的烏木棋,王一生的無字棋也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被當做禮物送人了,一個則被握在手心裏,當做自己的生命。

阿城的《棋王》寫的是一個飢餓的時代裏年輕知青的生活。“飢餓”是這部小說最突出的背景,因而也成爲了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方面。這“飢餓”裏既有“肉體”上的飢餓,也有“精神”上的飢餓。我認爲王一生本質上就是一個飢餓的形象。他的“吃論”和“吃相”中烙印着肉體上飢餓的體驗,而他的迷於“棋”,精於“棋”則是精神上飢餓的反映。

但阿城的《棋王》中除了這種悲傷的論調之外,全文處處瀰漫着濃烈的生命力量,它是屬於年輕人的故事。在簡潔的敘事中,人們能讀出一種態度。“在家破人亡,平方頭,每日荷鋤”之日,這裏的年輕人仍然選擇了坦然的正視世界,他們仍然年輕的徹底。

這部作品背景和主題互爲映襯,如兩座相互對峙的高峯,人性衰竭,物質和精神匱乏的時代與拼死求生,堅守人性的精神相互支撐論證,使這部作品更有了雙重深刻的含義,既有對時代有力的諷刺,血淚的控訴,也有對難以生存的環境中人的堅韌、頑強的崇高精神的讚揚與書寫。

讀《棋王》有感8

《棋王》是作家阿誠的一篇中篇小說,寫的是60年代的往事,當時人們還很窮,生活很艱難,生活很節約。作者父母雙亡,在回農場生活的火車上,與作者坐同一車廂的人看出作者會下象棋,那個人就是“棋王”——王一生,也家破人亡,他們互相交談了自己的人生,並給對方講故事。於是他們倆就成了朋友,他們在相處中,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作者用幽默的筆調寫出了王一生這個俗人的樂趣,他走過許多地方,遇上了很多事,明白了象棋的道理,往往在看不出誰處於劣勢時輸贏就已成定局。

一位老人對棋王的教誨很深,他對棋王說若對手省,則以柔化之,讓對手如你的'勢,這勢得我們自己造。造勢妙在契機,誰也不走子兒,這棋沒法下。可只要對手一動,勢就可入,就可導。止住別人的勢,鋪排自己的勢,勢式要相機而變。勢勢要有相因之氣,勢套勢,小勢導開,大勢含而化之,跟連根,別人就奈何不得。這段話對我這個象棋初學者有很大的影響。我想,這象棋的道理和我們人生一樣,有很深奧的道理。人生得有我們自己創造、開闢,如果迷茫的選擇人生,自己的“勢”會去,被誘進別人的“勢”。這時,如果我們大勢被破,就會失敗,淪落到社會底層。

雖然父母不支持我們當“俗人”,但我覺得,俗人更容易看破人生,雖家破人亡,但一樣活的自在。一些人錯誤地理解人生,追求華而不實的名利和財富,最後進了別人的“勢”。越陷越深,最後斷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毀了自己。

我們以後人生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要想辦法解開它,正確地把握“勢”,控制別人的勢,下好人生這盤棋,讓自己活得精彩、快樂!

讀《棋王》有感9

通過閱讀阿城的《棋王》,感受頗深,下面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淺談一下我的觀點和看法。

阿城的文字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舒服”,老老實實痛痛快快地下筆,有一句說一句,從不廢話,從不囉嗦,每個句子都顯得認真、清楚,像曬乾的菸草,不鬆不緊,透着一種厚重、樸實,全篇的力道只使出一兩成,其餘引而不發。同時句子是口語化的,很富有節奏和韻律,沿着節奏讀下去,敘事技巧幾乎看不見,比如《棋王》中的“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幾元工資,我便很嚮往,拿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此外突出的便是其中絕妙的機智和諷刺,“你管天管地,還管我下棋?”搖晃的火車正帶着他們到遠方,故事就是這樣簡單而悠長地講起來。

阿城的《棋王》被譽爲“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一方面正在於他那最純正,最厚重,最樸實的中文,另一方面也在於《棋王》中處處瀰漫的濃密的世俗生活氛圍,這種氛圍令人目瞪口呆。比如《棋王》中的“發現還有一個精瘦得到學生孤坐着,手攏在袖管兒裏,隔窗望着站臺南邊兒的空車皮。我的座位恰與他在一個格兒裏,是斜對面兒,於是就坐下了。”但是“尋根文學”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點兒,還在於阿城身後那種更深沉更有力的東西,它來自那些被遺忘,被排斥在主流話語之外的傳統文化。

如《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從撿破爛的老頭身上繼承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咱們道家講陰陽,這開篇是借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遊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則折,太弱則瀉。”這裏面句句都蘊含和彰顯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價值和內涵,同時阿城也在用這種傳統打開了塵封的門,用全然不同的視角創造,阿城毫不掩飾他的立場,官方與世俗的對立貫穿全文。腳卵的烏木棋,王一生的無字棋也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被當做禮物送人了,一個則被握在手心裏,當做自己的生命。

阿城的《棋王》寫的是一個飢餓的時代裏年輕知青的生活。“飢餓”是這部小說最突出的背景,因而也成爲了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方面。這“飢餓”裏既有“肉體”上的飢餓,也有“精神”上的飢餓。我認爲王一生本質上就是一個飢餓的形象。他的“吃論”和“吃相”中烙印着肉體上飢餓的體驗,而他的迷於“棋”,精於“棋”則是精神上飢餓的反映。

但阿城的《棋王》中除了這種悲傷的論調之外,全文處處瀰漫着濃烈的生命力量,它是屬於年輕人的故事。在簡潔的敘事中,人們能讀出一種態度。“在家破人亡,平方頭,每日荷鋤”之日,這裏的年輕人仍然選擇了坦然的正視世界,他們仍然年輕的徹底。

這部作品背景和主題互爲映襯,如兩座相互對峙的高峯,物質和精神匱乏的時代與拼死求生,堅守人性的精神相互支撐論證,使這部作品更有了雙重深刻的含義,既有對時代有力的諷刺,血淚的控訴,也有對難以生存的環境中人的堅韌、頑強的崇高精神的讚揚與書寫。

標籤:棋王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