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精品(12篇)

讀後感4.63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讀後感精品(12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着光輝!

《邊城》讀後感 篇2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合上書總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讀這篇小說時,我彷彿被帶入一個世外桃源。茶峒這個地方孕育了淳樸的人們,有祥和的氣氛,美不勝收的風土人情。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無比愜意。

這裏風景優美,氣氛祥和。或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這裏的人們友好、熱情、善良,他們互相幫助卻從未想過要什麼回報。十五六歲的少女與七十多歲的祖父相依爲命彼此依賴,他們之間的親情讓我們爲之動容,即使兩人在某些事情上會有代溝,但這絲毫不會影響祖孫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從文所說:我走過無數的橋,看過無數的雲,喝過無數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端午節的一次偶遇,讓二老儺送與翠翠一見鍾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歡上了翠翠。面對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讓人爲之感到溫暖。大老與二老對翠翠的愛情是那樣純粹,他們願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爲人擺渡,願意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情歌,他們的愛沒有任何雜念,他們樂意付出卻沒有想要回報。祖父去世後,船總順順和楊馬兵老人對翠翠的照顧,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的真情!

讀完這本書,總覺着有些遺憾。疼愛翠翠的爺爺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離開翠翠下桃源,我總是想讓所有的美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離別亦或生離亦或死別。但仔細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無數次讓你跌倒但你要無數次爬起與其鬥爭。也許在一次次鬥爭後,生活會善待你,就像我相信書中的二老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一切都會變好。

但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這些,作者也想通過《邊城》,讚美這裏生活的純真,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因爲隨着時代的發展人與人的關係彷彿疏遠了許多,哪裏還有千里送鵝毛?即使門對門也不一定會經常來往。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反思,反思那些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美德,那纔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我們應該傳承、弘揚那些美德。

無論如何,當我們不斷與命運抗爭時,我們會得到好的結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會如約而至!

《邊城》讀後感 篇3

原想爲這篇起名爲“如水”---可是我不能悖着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於是我就給它起名爲“純美與暴力”。

純美

清澈泠泠然地順着書脊淌下來了。它流到我指甲邊緣,滲入;隨後我聽見了歌聲,是晴雨後的泥土、時未融化的芬芳、時初生的情感;它變成氣態的、潮溼的詩,輕覆於我的睫毛。我願真正讀懂,可這時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維與語言的遲鈍。

《八駿圖》、《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來覆去地讀了三遍以上,直今還認爲有些許晦澀。可是在閱讀的當中,純美的環境、純美的人們、純美的對話,這些是不曾有變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幾朵不肯在礁石邊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卻仍能感知它滾動前進的節奏與態勢,然後受它的鼓舞與感動。

這裏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爲開始,再釀出甘冽的環境,每一個人都富有極鮮明的特徵:他們的每一次擡眼、每一次頷首,甚至每一次開口的時間都是自然形成卻又不能改變的------就如《邊城》中的翠翠,她不答應別人的呼喚,定是心中有什麼纏在一起;她總要先解開它們才能回答,否則好似她便不是那個翠翠了。雖是每個人物都獨一無二,可他們的相似之處卻又如恆河沙數。於是,純美疊加於純美之上,雖是不至於令人頭昏到只顧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況,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與神聖的哀怨。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寫到暴力的部分來讓自己產生些許明徹。

暴力

《邊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體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當然,更有靈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後一篇《節日》便充斥了會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雛》便顯現了一個碩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則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徹底扼殺的暴力。每種暴力總難免給人心靈的重重一擊,可這一擊過後卻會帶來從未敢涉足的領域的思考與悲憫,甚至憤懣。

也有少數幾篇是純美與暴力並存的。它們就似一架天平,平衡達到一個令我望而卻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與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純美得暴力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一遍,便好似僅觀覽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邊城》讀後感 篇4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小說《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小說《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小說《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着光輝!

《邊城》讀後感 篇5

《邊城》是沈從文於1943年完成的一部小說。在沈老先生的眼裏,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爲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鄉下古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纔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

當走進《邊城》時,那種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將衝擊着當代這種物慾橫流的物質文明,當走進那個湘西小鎮時,那種情不自禁的感嘆將順着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着,然而當走進那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而寧靜的人生時,那種表面上的平靜將隨着翠翠、老船伕、黃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着,因爲這是《邊城》中的愛。

翠翠是其母親和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爲這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爺爺(老船伕)、渡船、黃狗。在這簡單的人際交往關係以及小鎮的原始、淳樸、自然環境的中,孕育着翠翠的單純、老船伕的和善、黃狗的溫順,因爲這是《邊城》中的愛。

老船伕,每天爲要渡河的人守候着,與相鄰四射和諧的相處着,爲翠翠的終生大事打點着,雖然所用的方式簡單而純粹最終也葬送了翠翠的愛情,但那種一開始希望翠翠幸福的`本意卻讓人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邊城》中的愛。

翠翠,每天幫着爺爺擺渡,靜靜地聽着人們談話,黃狗忠誠的陪伴,對熱鬧的嚮往,對鄰家女孩的羨慕,少女的心被山那頭一晚的歌聲弄得蠢蠢欲動,與大老從未開始卻早已結束的愛情,等待着二老沒有歸期的愛情,以及爺爺的撒手人寰,這一切所編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讓我們想象着《邊城》中的愛。

黃狗,陪着爺爺,陪着翠翠,陪着翠翠去看賽龍舟,保護着翠翠,親近這《邊城》裏的人們,因爲這是《邊城》中的愛。

這些讓人躁動的內心而倏然平靜的景與人的和諧,會讓你產生對自然的感懷、會讓你對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諧寧靜的理想境界充滿想象;這些讓人平靜的內心怦然心動的愛,也許在現實的生活中難以想象,但當你漸漸走近時,你會有一種靈魂的洗禮,你會感到一種精神世界的充實,你會不選擇這樣的愛但同時也跟着享受着這種愛。

夕陽易逝的嘆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然而當我們感恩着這種體驗,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然逃避也勇敢,雖然感傷而欣慰,始終堅守着那種像《邊城》中的愛一樣純潔與自然,爲心中的祕密花園澆灌着更多的養料。

《邊城》讀後感 篇6

天高雲淡,白塔下,渡口邊,一對兄弟,一個女孩,一段說不清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邊城》。優美的景色,善良,純真的人們,故事爲什麼會以悲劇結束?究竟是誰的錯?其實,並沒有什麼“爲什麼”,悲劇的結束,也並不是誰的錯。

天保和儺送,兩個人同時喜歡上了翠翠,按規矩要不兩個人真刀真槍的大幹一場,決出個誰勝誰負,勝的去追求翠翠,而負的退出;要不兩個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對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個人贏。兩個親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槍打一仗,所以只能選擇後者。但不得不說遺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放棄了,而儺送唱歌時翠翠卻因爲睡着了,只把那歌聲當成了一個美好的夢。

天保爲了忘卻翠翠成全儺送而隨船出商,卻因船出事而溺死河中;翠翠經過爺爺點撥後知道了儺送對自己的愛,卻因女孩的羞澀不敢表達;儺送給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卻因翠翠沒有給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讓他不知怎樣面對翠翠,所以也遠行了;爺爺爲了翠翠以後的幸福忙前忙後,卻因整個事情變成這樣又加上歲數大了,最終在暴雨將停的清晨離開了人世。

最後,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守着渡船,等着儺送的歸來。想來想去,這一切的原因,並不是因爲誰的錯。老話有一句叫“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愛情變成這樣又何嘗不是一種命呢?她的愛情中,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一點陰暗的東西,但結局卻是這樣,能說什麼呢?認命吧,順其自然就好。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壞事,當儺送和翠翠的愛情經過時間的考驗,兩人再次相遇時,應是人間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爲時間的推移,感情淡了,沒了,又是什麼壞事呢?這段感情的結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開始麼。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如果兩個人之間的感情經歷了許多卻仍沒有發生動搖,很不錯;如果隨着種種事情,感情散了,互相覺得不適合了,分開,也挺好。

還記得《非誠勿擾Ⅱ》中芒果和李香山離婚典禮上的賀詞:散買賣不散交情。兩個人分開後,之間就又是另一種感情,有什麼不好的。

其實,感情,沒有什麼是與非,沒有什麼對與錯。其實,感情,真的順其自然就好。

《邊城》讀後感 篇7

暑假學校佈置了一項作業,讀一本名著或小說寫感想,在家裏想了很久都不只要讀什麼,隨手拿了本語文書來解悶,這時,腦子裏突然一閃,想起了王玉景老師,再講課時,王老師總是爲我們講一些課外的知識,記得他講過她喜歡的一本小說《邊城》,作者沈從文,於是就上網查了《邊城》的內容,花了一天多的時間把他讀完了。

小說講述了主人公翠翠、天保、儺送之間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船公,16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同地區爲背景,以優美的筆觸向讀者展現了一幅樸實靜美的畫面,清澈的小溪漸漸匯入茶同的大河,西邊的小小白塔,有戶由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組成的人家,離此不遠有座茶同城。簡單的語句構成了整個故事的背景,以‘小溪’渡口爲起點,繞山流的溪水匯入茶同的大河,展開了曠野口‘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的動人愛情,

然而‘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在一片祥和中,卻不是流露出人在面對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文字雖然看似輕鬆酣暢,實際上筆墨是幽幽的凝重,因爲從未有過母愛和作爲女性的涉世,心裏孤單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而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那個爲了她的幸福努力工作的爺爺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掌’的怨恨後,在一個暴雨雷鳴,碧溪的白塔倒塌的夜晚,翠翠唯一的親人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而去,翠翠失去了愛人和親人。

當今社會,在建築之間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變得狹隘冷漠,交通雖然便利了,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更加便捷了,但人的溝通越來越艱難。一道牆,不僅僅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同時也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雖然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禁錮了自己,囚牢了外界的聯繫。

《邊城》讀後感 篇8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沈從文所寫的《邊城》一書,書中寫了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與掌水碼頭的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之間悽慘的愛情故事,讓我對這個由湘江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有了更多的感觸。

小說《邊城》的故事發生在湘西上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喜歡的是儺送而老。當天保大老意識到這一點後,決定退出競爭,駕船下州,想要去那裏,忘記茶峒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卻不幸在中途遇難而亡。儺送二老雖然十分喜歡翠翠,但一想到自己大哥的死亡或多或少都與翠翠有一定的關係,就始終釋懷不了,加上自己對老船伕有所誤會,因而也在痛苦和掙扎中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而與此同時,翠翠的祖父在對翠翠終身大事的擔心、憂慮和少許的期盼中離她遠去,長眠地下。幾乎是同一時間,翠翠失去了自己愛的儺送二老,又失去了世間最愛自己的祖父,所有的痛苦全部由她一人來承受,她也只能自己孤身一人,一邊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一邊在江邊擺渡,漫無目的的等待那一人,也許是一天、兩天,也有可能是一年、兩年,更有可能她窮盡一生也等不回來那個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一小說實際上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由湘江山水所孕育出來的精靈,落入凡間,與一名人家男子相識、相戀的過程,這本應是世間最美好、最淳樸的愛情卻因命運弄人,將這一點戀人生生分離開來。初讀此書,我認爲書中老船伕不要過渡人給的那一段寫得生動精彩,將老船伕淳樸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書中翠翠與儺送二老初見的那一夜就奠定了他們日後的戀情。但我有時候也爲老船伕的“不通人意”“急躁”感到擔憂:明明是儺送二老唱的山歌,可他卻當成了天保大老唱的'山歌,還到天保大老面前誇山歌唱得好聽,也無怪天保大老遠走他鄉了。初讀時,我始終對順順和儺送二老將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歸咎於翠翠而感到憤懣、不平,但更多的卻是疑惑、不解。再回首時,驀然明白了些:他們只是因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就只好將這一切算在了無辜的翠翠身上。我不禁想,若他們明理些,是否就不會造成儺送二老遠走他鄉,與翠翠分隔兩地的愛情悲劇?老船伕也不會與翠翠陰陽兩隔,而是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孫女穿上嫁衣,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最終在快樂中離開這個淳樸的家鄉,不留一點遺憾?我不知道,我也只能猜測。

《邊城》是一部經典,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我會讓這本好書一路伴我行。

《邊城》讀後感 篇9

提起沈從文我們禁不住會想到他的代表作品《邊城》,它是沈從文創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詩,一副俊秀的山水畫,也是支撐他所構建的湘西世界的支柱。

《邊城》的詩情畫意是有口皆碑的,這不僅在於沈從文所描寫的湘西的美麗的山水,更在於作者對湘西茶洞淳樸民風的謳歌。作者在小說中表現了對人性的讚美,把《邊城》塑造成一幅精心塗抹的人性風格畫。這從書中的一些地方可反映出小說獨特的思想藝術風格,通過對人事的敘述、人性的謳歌來表現湘西人民的淳樸和創造的詩的美好意境。

人性不是孤立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展現的。在《邊城》開始通過對老船伕與過渡人之間的.交往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種和諧、溫馨的氣氛裏。七十歲的老船長,擺渡乘船,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五十年如一日,熱誠負責,忠於職守。渡頭本公家所有,所有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爲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平凡極了,而在平凡中老船伕那見義就上見利就讓的心卻如金子一般發光,讓人從中看見邊城茶峒的淳樸民風。

而翠翠是在淳樸善良的老船伕的影響下生長的,很自然地保存的老船伕身上的美好品格。翠翠有如深山裏流出的一泓清泉,從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終保持着那份純淨與透明。對待愛情上也是忠貞不渝,我們從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人性之美。

邊城在表現人性美的同時,還通過一些生動的形象塑造了一種美好的意境,讓人讀來爲之陶醉。如翠翠肖像畫的描寫: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就又從從容容地完成了任務。這段着重對翠翠動態的描寫,以傳神筆致渲染人物性格,把天真活潑,心地善良,既羞澀又粗獷的山村少女呈現在讀者面前,讀來爲之欣賞、陶醉。

作者在第十三章中也突出表現了這種意境。開始作者勾勒出一幅青山綠水,夏日黃昏美麗平靜的畫面,夕陽、桃花色薄雲,忙個不停的渡船、杜鵑啼泣、石頭草木被曬了一天蒸發出來的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息,有草木的味道,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在寫自然界的聲音、色彩、光影和氣味的同時,烘托渲染了人的感情心理,達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

《邊城》是一顆晶盈圓潤的藝術明珠,其人性美與藝術美珠玉生輝,值得我們去品味與閱讀。

《邊城》讀後感 篇10

外面的天慢慢被拉上了黑幕,白天的熱烈瘋狂都菸捲雲散了,心一下子有一種落寞的感覺,走進屬於自己的房間,隨手捧起《邊城》,再度進入書中那唯美的湘西和翠翠那純潔的心靈世界。

《邊城》,總會讓人陶醉於湘西那夢幻般的世界,青山綠水,浮雲淡淡,這一座熱鬧又平和的小鎮,養育了多少善良的人。翠翠就是這其中普通的一個,很質樸,沒有任何的奢望。她與祖父相依爲命,簡單又快樂地活着,直到那個人劃過她的天空,在她的心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悸動。

第一次讀《邊城》,覺得翠翠好可憐,一個人癡癡地等待他歸來。他,儺送,一個曾爲她在月下唱情歌的'人,現在的他是否像湘西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翠翠一個人獨自等過一個秋,兩個秋,等到淚乾了,心碎了。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清澈得如水一般,他們之間沒經歷過什麼轟轟烈烈,也沒經歷過生與死,只有平凡中的溫馨,而這一切翠翠已滿足了。少女的心思很細膩,她把對儺送的愛寄託給了山間的浮雲,而儺送,你是否聽到了,飄走他方的你是否聽到翠翠對你的呼喚,因爲愛你,她可以承受住祖父去世的巨大悲傷,堅強地站在湘西口等待,可是你會回來替她抹去心中的傷痕嗎?既然愛她,又爲什麼不肯回來面對這份感情呢?

十幾歲的翠翠是否得捧着對他的思念過一輩子呢,我不禁爲這位船家少女憐惜。

再次品讀《邊城》,又覺得翠翠的等待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那是一種悲傷的美,清澈至極,淡淡地流淌在心中。

世間的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也許是衆多不湊巧中最唯美的一個吧。兩個人廝守着對彼此的思念,而她也甘願耐心地等待,多悽美啊,悽美得讓人感覺有種淡淡的痛。或許她的等待換不來他的回頭,可是這等待編織了一段人世間最美的情。一生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甘願等待的人,也不會讓日子變得太過空虛。

誰說錯過一定是悲慘的,誰說等待的過程是讓人心碎的,或許等到心累了,才發現這其中的悽美。

每次讀《邊城》心中總會留下一股淡淡的似心痛又似感動的微妙感覺。這個單純的少女是否會讓風吹乾心中那痛心的淚,然後守着這份思念,捧着這份愁人的美麗,繼續簡單又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儺送是否會在那個綿綿細雨的春天回到翠翠的世界裏?

《邊城》讀後感 篇11

放寒假了,我手捧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一口氣讀完了,受益匪淺,讓人浮想聯翩。

《邊城》這部小說,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展開的。小說描繪了湘西美麗的桃源世界:茶峒的小山城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便是故事的開頭。

小山城中的人家三三二二,都依山傍水,房前屋後掩映着桃花、梨花……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兩岸的翠竹也是綠的,小女孩的名字就由兩岸的翠竹的顏色而取名爲翠翠。青山綠水養育了她,也養了她清澈純淨的`性格。讀着讀着,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立刻讓我聯想到電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中優美畫面:桃花源處的人家,小溪流水潺潺,阿黃狗通曉人性……

《邊城》這部小說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理想:老船伕對生活的滿足、對於人的厚道;天保的豁達大度;儺送的篤情專情……當然湘西淳樸的民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爺爺擺渡不肯收錢,甚至到了撒錢丟地上相背而行的地步,小說中爺爺買豬肉互相推錢的情景描寫也是如此。即使是城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十分不在意錢的人。總之這是一個沒有功利性的邊城,人人重義輕利。這又讓我想起童年在農村生活:你家送我河塘裏捉的魚,我家送你雞下的蛋;小夥伴們在別人家的花草田裏打滾,上樹掏鳥窩、摘桑椹,下地裏摘別人家的黃瓜;小時候當放牛娃,小河邊捉魚蝦……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翠翠。天保在求愛無望後退出,後駕船闖灘而死,儺送因爲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而去,而翠翠仍與黃狗堅守渡口……

如果說這個愛情故事是個悲劇,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無奈。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人生誰能說都如人所願?我曾經也時常繞着校園的圍牆獨步,常想起魯迅在《少年閏土》中寫的那句話:“只看見院子裏的高牆上四角的天空”,心中的不如意、心中的無奈與煩惱怎好向園外人訴說?

冬日讀《邊城》猶如暖陽照射人心,讓人有淨化心靈之感。《邊城》的人生是純潔的,翠翠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做擺渡人默默付出卻不貪圖虛榮,她心中有所愛有所求,卻並不爲此掙扎。從某種角度可不可以這樣說呢,學校這方淨土可不可以算作是沈從文理想的“邊城”甘做“擺渡人”,是不是還要有精神層面上更高的追求?我是不是應該在心靈的高處,修座純潔的白塔?

《邊城》讀後感 篇12

“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就是《邊城》的結尾,看似和全文基調一致,給人平淡、清麗、悠遠…甚至有些倉促簡單,殘缺的感受, 但細細品味,卻又能尋見些許耐人尋味的“邊城”之美。

“邊城”之美,美在殘缺。

維納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傾倒,在於她的斷臂給人無窮想象;彩雲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有既不能一睹爲快,又不忍棄之的矛盾美。而《邊城》恰恰因爲這種充滿遺憾的結尾使它錦上添花,更顯風采。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天下誰不想有情人終成眷屬呢?翠翠既然與儺送兩情相悅,理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了言情小說的俗套,怎會產生“餘音繞樑”的效果呢?

試想,儺送不去流浪,他們真的會幸福?儺送既有對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對翠翠的依戀,左右兩難,如何能以笑顏面對翠翠?而純情的'少女翠翠,不諳世事,自然無法瞭解儺送的複雜心理,豈不是空添愁怨....長此以往,怎會不心存芥蒂,親極反疏? 既然天保之死的陰影會壓倒兩個純情之人,那麼又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本來的圓滿,幸福的記憶爲何要畫上一個不完滿的句號呢?等到海枯石爛,或許那個人不可能回來,流浪滄海桑田,或許那心結也不能打開。那痛一寸一寸地、蝕心刻骨,難道這算美嗎?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裏,絕對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縫,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遺憾與欣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難道殘缺不是一種美嗎?

儺送會回來嗎?不回,與母親相比,翠翠與儺送甚至不成相愛過,這豈不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令人痛徹心扉,又讓作者如何忍得下筆?回來,又讓故事落入了俗套。由此看來,此刻戛然而止,給了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任這故事最後如何,都由我們去想象,或喜或悲,都由我們選擇,殘缺,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邊城》獨鍾殘缺一種。邊城之美,美自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