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丹尼爾·平克《驅動力》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2.0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丹尼爾·平克《驅動力》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丹尼爾·平克《驅動力》讀後感(精選3篇)

  丹尼爾·平克《驅動力》讀後感1

前不久聽說公司高層戰略研討會上談到了這本書,遂從公司閱覽室借來看。作者的觀點還是蠻有新意的,與之前讀過的那些追求目標、效率、成功捷徑的書完全不同,之所以找到共鳴,可能是我的一些內心追求和生活方式和這本書講的有類似的吧:自主、專精、目的。

目前的工作類型是廣告+管理+溝通,所在的行業是我喜愛的、工作的內容也是非重複的,每天到辦公室以後面對的都是新的課題,唯一重複的恐怕就是一年一度的規劃和預算制定。

具體到每項工作的績效,實現的手段也有很多種,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擇。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工作起來雖然疲憊,但卻充實,並不煩,工作成果與薪水並無半毛錢關係,所以更多支撐我工作下去的動力就是所謂的內在激勵了。

在工作之外,還會抽空進行閱讀,彌補自己的專業不足,這個時候專精是內心的渴望,而不是學校裏爲考試及格而看。

有這樣的工作環境也是偶然,我想並非公司爲驅動力3.0所創,但還是要小小感謝,希望以後能繼續這樣。

  丹尼爾·平克《驅動力》讀後感2

在“需求(動機),行動,反饋(激勵)”這個三元體系中,驅動力2.0理論漠視了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結構(馬斯洛需求理論),從而設計出“蘿蔔+大棒”的 激勵體系(對較低層面的需求適用);驅動力3.0理論考慮了更高層面的人性需求,並有針對性的設計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激勵體系。

書中花了很多筆墨,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當激勵方式與行動類別不匹配時,將出現各種異常情況。

因此,在管理中應當引入人性需求這個因素,對人和工作進行分類,以便使用適當的激勵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任務的多樣性、不同人員的性格和需求差異,最適合採用的必定是2.0+3.0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型幾乎總是優於單一模型,例子:硬盤+內存的混合存儲結構,物理學的大統一理論)。

當然,我們能做到的可以更多,比如改造一些可以改造的任務,引入一些滿足高層人性需求的元素:某些看似乏味的'勞動,也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變得趣味十足。

  丹尼爾·平克《驅動力》讀後感3

由驅動力升級入手,多個案例講解在當前公司,驅動力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尤其是在高科技、創意類行業中,一句話說來就是控制性的任務安排和“如果-那麼”激勵方式已經落伍了,在外部激勵到了平均水平之上,內部激勵開始發揮關鍵作用。

個人感覺,無論是公司還是個體,都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可能得驅動力2.0和驅動力3.0齊頭並進,尤其在歐美,社會福利好,貧富差距小,外部激勵的作用已經非常小了,但是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可能還談不上這一點。

關於自主、專精、目的,與刻意練習有點類似、有點不一樣,刻意練習的4個特點:目的、專注、反饋、走出舒適區,專精講的的心流,要在不是很困難、不是很簡單比較適中的階段比較容易達到,而走出舒適區講究的是不斷挑戰自己,當然書中又說了專精是痛苦的,不謀而合。

每個人、公司都要找到自己的目的,設置自己的人生座標,這樣才能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走的比較有意義。